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的意思
辛弃疾《满江红》的全词翻译

辛弃疾《满江红》的全词翻译辛弃疾《满江红》的全词翻译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
[译文] 全不念及英雄在江南老去,如获重用定使中国免遭欺凌。
[出自] 南宋辛弃疾《满江红》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
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
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番沈陆。
休感叹,年华促。
人易老,叹难足。
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
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
叹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注释:倦客新丰:用唐马周事,表达自己同样的不得意。
《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客居新丰(今陕西临潼)时,“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李贺有《致酒行》诗:“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老地荒无人识。
”貂裘敝:《战国策·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两尽。
”征尘:旅途上的尘土,指旅途困顿。
短铗、青蛇:剑名。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门客冯諼"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郭元振《宝剑篇》“精精黯黯青蛇色。
” 白居易《鵶九剑》有“三尺青蛇不肯蟠”。
韦庄《秦妇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
”“叹诗书”二句:苏轼【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翻沉陆:翻,反而。
“沉陆”,《庄子·则阳》:“身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
”《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
'”年华促:乙集本作“浇酃渌”,酃渌,酒名,产自湖南衡阳酃湖。
“有玉人”二句:苏轼词【千秋岁】《徐州重阳作》:“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金菊。
”“请缨”:志愿上战场杀敌。
“封万户”:因功封候。
“卖剑酬黄犊”:意思是弃戎务农。
典出《汉书·龚遂传》:“齐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者买牛,卖刀买犊。
”贾长沙: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后抑郁而亡。
译文:马周不得志,困顿流落到新丰。
古诗新制布裘翻译赏析

古诗新制布裘翻译赏析《新制布裘》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前言】《新制布裘》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做的一首言志的五言古诗。
约作于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六年至八年)为母守孝居渭村时。
这首诗抒写了“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岂能只顾独善一身而已。
”反映了作者的抱负和品德。
【注释】①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之广西)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
②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
③拥:抱,指披在身上。
④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⑤中夕:半夜。
⑥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
⑦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生,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古代正直的、欲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
⑧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
⑨周:遍。
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
【翻译】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
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鉴赏】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又说,“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这首诗完全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既不为艺术而艺术,又不为自我而艺术。
诗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至今读来,仍激动人心。
赞美丝绸的著名诗词

1、《盛泽》——明代周灿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译文:盛泽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里,丝绸织衣物出口中原地区。
2、《蚕妇》——宋代张俞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看到了浑身穿着绫罗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3、《望海潮·东南形胜》——宋代柳永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译文: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4、《缭绫》——唐代白居易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译文:缭绫缭绫,跟什么相似?既不似罗、绡,也不似纨、绮。
该是像那天台山上,明月之前,流下了四十五尺的瀑布清泉。
织在上面的图案美得令人叫绝,底上铺了一层白烟,花儿攒成一丛白雪。
织它的是什么人?穿它的又是谁?越溪的贫女,宫中的艳姬。
5、《长安寒食》——唐代邵谒春日照九衢。
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译文:春天的太阳照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春天的暖风吹拂着绫罗绸缎的衣服。
许多骑马者都到了都门外面,聚集着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
6、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唐代:白居易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7、《杭州春望》唐代: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岳飞《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

岳飞《满江红》全词翻译赏析导读:《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大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它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满江红:原为吴民祭祀河神的迎神之曲。
①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
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②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③长啸:大声呼叫。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许地山《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三十年来,建立了一些功名,如同尘土。
⑤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⑥等闲:轻易,随便。
⑦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⑧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⑨朝天阙:朝见皇帝。
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译文《满江红·怒发冲冠》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全诗翻译赏析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全诗翻译赏析《赠张相镐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出寻阳狱后创作的一组长诗。
组诗蕴含着向张镐表明心迹,欲求其用之意。
赠张相镐二首【其一】神器难窃弄,天狼窥紫。
六龙迁白日,四海暗胡尘。
昊穹降元宰,君子方经纶。
然养浩气,起持大钧。
秀骨象山岳,英谋合鬼神。
汉解鸿门,生唐为后身。
拥秉金,伐鼓乘朱轮。
虎将如雷霆,总戎向东巡。
诸侯拜马首,猛士骑鲸鳞。
泽被鱼鸟悦,令行草木春。
圣智不失时,建功及良辰。
丑虏安足纪,可贻帼与巾。
倒泻溟海珠,尽为入幕珍。
冯异献赤伏,邓生倏来。
庶同昆阳举,再睹汉仪新。
昔为管将鲍,中奔吴隔秦。
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
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
卧病宿松山,苍茫空四邻。
风云激壮志,枯惊常伦。
闻君自天来,目张气益振。
亚夫得剧孟,敌国空无人。
扪虱对桓公,愿得论悲辛。
大块方噫气,何辞鼓青苹。
斯言倘不合,归老汉江滨。
【其二】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
世传崆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孙,百代神犹王。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龙颜惠殊宠,阁凭天居。
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
想像晋末时,崩腾胡尘起。
衣冠陷锋镝,戎虏盈朝市。
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澄清洛阳水。
六合洒霖雨,万物无凋枯。
我挥一杯水,自笑何区区。
因人耻成事,贵欲决良图。
灭虏不言功,飘然陟蓬壶。
惟有安期,留之沧海隅。
译文【其一】社稷神器不容盗用玩弄,天狼安禄山竟然窥视天子之位。
六龙之车迁播白日,四海之内满是阴暗的胡尘。
苍天降下你张镐丞相,君子的品德,满腹经纶。
然养育浩然之气,青云直上掌握大政。
眉秀骨秀如山岳耸立,英才谋略惊泣鬼神。
可以与辅汉高祖解鸿门宴之危的张良美,你就是他在唐朝的化身。
仪仗威严,拥执金,鼓声隆隆,白马拉红色座驾。
虎将如雷霆之士,统帅全军向东巡战。
诸侯拜倒在你的'马首之下,手下猛士如骑鲸一样威风。
恩泽遍布,连鱼鸟都欢悦,令行禁止,草木又逢春。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原文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原文及翻译赏析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原文及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水调歌头·盟鸥辛弃疾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
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译文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
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
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
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
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原来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
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
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
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河东绿荫尚嫌稀少,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⑵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
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⑶带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北灵山下。
⑷翠奁:翠绿色的镜匣。
这里用来形容带湖水面碧绿如镜。
⑸先生:作者自称。
杖屦(jù):手持拐杖,脚穿麻鞋。
读书笔记宋玉对楚王问.

由宋玉想到的---读《宋玉对楚王问》有感宋玉,又名子渊,湖北宜城人。
流传至今的主要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宋玉对楚王问》一文是楚辞体文章,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文学形式,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
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
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宋玉对楚王》一文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辞、句的用法灵活。
又因此文是宋玉与楚王之间的对话,所以文章的描写通俗易懂,不像一般的古文那样枯燥,深奥。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起来朗朗上口。
诵读此文,不仅让人知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的来源,还能加深人们对这些典故真实意思的了解。
全文在写作手法上是运用借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孤芳自赏的思想,同时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才智之士不被人了解的实况。
文中一开始作者是描写他人来比喻自己。
文中写到‚郢中的歌者‛,若其歌‚下里巴人‛一种古时楚国的民间歌曲时,则‚和者数千人‛,若其歌‚阳春白雪‛当时高级的音乐时,则‚和者不过数十人‛,从而作者得出了‚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结论。
故作者亦认为,并不是其有‚遗行‛,而是别人无法理解其高雅之行为也。
接着作者又写到了鸟中之凤的‚负苍天‛之抱负,鱼中鲲的‚奔江海‛之志,并指出‚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来借喻自己就是那志向远大的鸟中凤、鱼中鲲,那些‚藩篱之鷃‛、‚尺泽之鲵‛是无法与之度量的,更无法理解作者的远大抱负了。
全文结构简单,论点突出,不管是以人喻己,还是以物喻人,都能紧紧地围绕着‚作者的远大抱负与高雅之行为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这一中心论点在展开论述,宋玉不被世人理解的原因固然是多样的,最主要的还是其曲调太高,其抱负太大,所以不被一般的国和附和。
在大量的比喻说明之后,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作者紧抓住中心论点再用大量事例来推出自己的观点的这种写作方法,对我们在写文章时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6篇)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6篇)《满江红》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满江红·怀子由作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翻译清澈的颍水向东流去,望着江面行船远去,船帆若隐若现,心中愁苦。
为官四处奔走,走过千山万水,经历风波险恶。
我辜负了当年与你对床夜语,早退隐居的约定。
这一生聚少离多,白发徒生。
在黄河畔饮酒,想起往日情由,无限感慨。
虽然分离多年,旧事却恍如昨日般清晰。
经历了多年磨难心酸,终于快有归去的喜信了。
到那时,和你在这残春出游池上,看落花如雪。
注释子由:作者弟弟苏辙字,当时他在京都汴梁任门下侍郎。
清颍:颍水,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东南流经禹县,至周口镇,合贾汝河、沙河,在颍州附近入淮而东流。
孤帆明灭:一叶船帆忽隐忽现。
宦游:在外做官。
孤负:辜负。
林下意,指相约退出官场,过退隐生活的话。
萧瑟,指雨声。
生华发:花白的头发脱落。
“一尊酒”二句:此时苏辙在黄河边的汴京(开封),故苏轼向黄河侧遥举一杯酒,表示祝福。
尊,通“樽”,酒杯。
恍如昨:仿佛如同昨天。
花如雪:落花如雪之零乱。
赏析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抒发了对兄弟之间长期不得相见的深深感慨和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下片追忆从前,希望能有机会到京城与弟弟见上一面,并想象兄弟相会汴京的欢悦情景。
第一句就说“清颍东流”,很符合他这种“、喜临水”的爱好。
当时京师与颍州之间的交通,大都靠走水道。
苏辙在京师任职,如果来颍州,无疑也将是泛颍水,所以说“愁目断,孤帆明灭”。
“孤帆明灭”极见盼望之切。
由盼望兄弟远来相聚,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宦游无根,相隔千山万水,写得非常平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的意思“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其古诗全文如下: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注释】③农桑:农业,农事。
【翻译】表美如水波纹新袄刚做成,面料绵软匀细温暖又轻盈。
晴天晨起抱它倚墙晒太阳,夜间赏雪应当不忘披在身。
袍里夹绒不干吃苦的活儿,说木棉花儿冷是徒有其名。
宴罢友人叹息声中黑夜至,稳稳躺下一觉睡到大天明。
民众大多饥寒交迫无力救,一人独享荣华没啥好心情。
心里咋就难忘农民耕种苦,好像听到饥民受冻不绝声。
啥时能有万丈之长保暖衣,与您分享护住洛阳至更多。
【鉴赏】“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是从侧面表现绫袄的优点。
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
它们徒有虚名,不如丝绵,更加补托出诗人这件用丝绵所絮绫袄的实用舒适。
这几句分别从用料、御寒的效果、与鹤氅、木棉的对比几个方面表现了这件新袄的不凡,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宴安侵夜,安然隐睡到天明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诗人其实是不能够“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作了鲜明的回答。
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
中,无法得到救济,他独独一个人温暖,心中滋味并不好受。
因为想着农民的艰难,致使他的耳旁经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诗人日夜为贫寒百姓思虑所致。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思想在这首诗中的痕迹。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正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又一体现。
杜甫身受贫寒之苦,仍然想到天下寒士,白居易则是自己温饱而不忘受苦的寒民。
从艺术上看,全诗用了很大篇幅表现绫袄的温暖舒适,这与下文贫民的饥冻形成强烈的反差,前者愈舒适,愈显出后者的艰辛,“耳里如闻饥冻声”才更显真实感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