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慢阻肺诊疗现状
大纲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 2024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慢阻肺的定义慢阻肺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
慢阻肺的流行病学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疾病负担:慢阻肺在我国具有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和疾病负担重。
患病率:2007年调查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为8.2%。
2018年调查显示,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则高达13.7%。
患者人数:估算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近1亿。
死亡原因:2017年,慢阻肺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
慢阻肺的分期稳定期急性加重期:以呼吸困难和/或咳嗽、咳痰加重<14 d为特征的事件,可伴有呼吸急促和/或心动过速。
慢阻肺的病因、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病因和危险因素慢阻肺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个体易感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通常涉及多个因素。
吸烟是最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其他包括室内外空气污染、职业暴露、早年事件(如低出生体重、儿童期感染等)。
发病机制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涉及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组织重构,进而发生慢性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
近年研究显示自身免疫调控机制、遗传因素以及肺发育相关因素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病理表现特征性病理改变表现为气道、肺实质及肺血管的慢性炎症、气道壁重构、肺实质破坏。
病理生理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气流受限、气体陷闭、动态过度充气和气体交换异常。
可伴有黏液高分泌,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
疾病晚期可能发展为肺动脉高压,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右心衰竭。
慢阻肺的筛查、诊断与综合评估筛查和病例发现筛查是在普通人群中进行,基于人口学信息对无症状个体进行检查。
病例发现是评估个体呼吸系统症状及慢阻肺相关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通过量表和简单的生理学测量能够识别既往未确诊的慢阻肺患者。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慢阻肺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胸痛和乏力等。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现状

2.COPD基层诊疗存在不足
在基层医疗机构,COPD的诊疗常因设备、技术限制而受限,导致 早期诊断率低,规范化治疗不足,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02
COPD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The current statu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PD
Innovation in grassroo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ls for COPD
社区诊疗中心设置
加强基层医疗教育
实施慢阻肺分级诊疗
构建多学科协作模式
通过定期培训和研讨会,提升基层医生对 COPD的诊疗能力,确保诊断准确,治疗规 范。
依据COPD患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明确各 级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实现精准施治。
推广早期筛查
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COPD早期筛查项目,利用肺功能检查等 手段,及时发现并干预COPD高风险人群。
05
未来展望与挑战
Futur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研发新药物和创新治疗方法
医疗政策与法规支持
1.政策推动基层诊疗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多项医疗政策,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强调基层 首诊,为慢阻肺等慢性病的早期发现与管理提供政策支持。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基层诊疗现状
Current status of grassroo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DokiQ崽2834
社区慢阻肺患者管理

社区慢阻肺患者管理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摘要】我国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人数不断增多,当前已经居于慢性病的第三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支付大量费用,但我国社区在管理慢阻肺过程中存在着一定不足,本文首先指出了社区管理慢阻肺患者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接着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社区;慢阻肺;管理慢阻肺指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病人呼吸系统正常运行的病症,主要决定于空气中存在的有毒气体或有毒颗粒,是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引发的呼吸道或肺泡异常的病症[1]。
但我国当前社区管理慢阻肺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
在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实施的过程中,社区必须要认真探索慢阻肺的管理措施,逐步提高慢阻肺管理水平。
本文首先指出了社区管理慢阻肺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接着提出了社区慢阻肺管理方法,希望可以减少慢阻肺病人数量,为慢阻肺病人创建健康生活。
一、社区慢阻肺管理现状(一)社区慢阻肺早期筛查与诊断不足有数据显示,提前发现慢阻肺病人并引入合理的治疗措施,可以防止病人肺功能异常,杜绝不良症状的出现,帮助病人健康生活,所以提前诊断与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旦发现病人出现不易呼吸、长期慢性咳嗽、吐痰、在慢阻肺危险环境中生活时间过长等,则需立即检查病人的肺功能。
通过检查肺功能可以提前确定其是否患有慢阻肺。
但不管是我国农村地区还是城市当中,只有少数基层医院配备肺功能检查仪器,因此不能全面开展有关检查项目。
如上海地区,有学者针对130家社区卫生机构开展了调查,发现只有五分之一的机构配备有肺功能检测设备。
再有,我国大多社区卫生机构医生不具备肺功能诊断能力,有学者针对我国豫遇地区某基层内科医师进行了调查,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医生掌握慢阻肺疾病的性质、肺功能检查技术、慢阻肺诊断标准等,由于社区医生意识不到肺功能检查的重要性,因此不利于全面开展肺功能筛查工作[2]。
(二)社区居民关于慢阻肺疾病认识不足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宣传慢阻肺发病原因、危险因素、预防知识、治疗程序等,能够促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慢阻肺筛查与诊疗,有利于做好慢阻肺防控工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附件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COPD)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实践证明,慢阻肺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对慢阻肺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定期监测和长期管理,可以减缓肺功能下降,减轻呼吸道症状,减少急性加重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国家和患者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慢阻肺的现状(一)患病率。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约为9。
9%。
(二)疾病负担。
根据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慢阻肺的疾病负担居前列.(三)慢阻肺诊治情况.慢阻肺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需长期治疗和管理。
由于慢阻肺症状隐匿,患者常于呼吸道症状逐渐加重时才到医院就诊,此时往往已到疾病的中晚期。
对于出现慢性呼吸衰竭和肺心病的患者,医疗花费巨大,而治疗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还存在慢阻肺漏诊、误诊、治疗不规范现象。
二、慢阻肺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
充分发挥团队服务的作用,指导慢阻肺患者合理就医和规范治疗,减轻呼吸道症状,减少疾病急性加重发生,预防、监测并积极治疗并发症,延缓肺功能的下降,改善生活质量。
发挥中医药在慢阻肺防治与康复方面的作用。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慢阻肺管理中的作用和任务。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慢阻肺首诊大多在基层医院,所以社区医生对慢阻肺的诊断和治疗负有重要使命。
主要包括慢阻肺预防、高危及疑似患者的识别、患者教育、稳定期治疗、康复治疗和长期随访。
为保证慢阻肺诊疗工作质量,应将疑似患者及时转到二级及以上医院,及早明确诊断,同时启动随访管理和双向转诊机制。
2.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医院主要协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诊和管理慢阻肺患者,开展双向转诊,与三级医院专家研究鉴别诊断、制定疑难病例的诊治方案。
主要包括慢阻肺确诊、患者综合评估分组、戒烟干预、制定稳定期分级治疗方案。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解读PPT课件

治疗。
管理策略完善
指南强调了COPD患者的长期管理与 随访,包括肺康复、心理支持等多方
面的内容。
基层医生培训
指南实施过程中,将加强对基层医生 的培训与指导,确保指南的顺利落地
。
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通常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脏 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
智能监测与预警
利用智能设备对患者进 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 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 降低并发症风险。
远程医疗
运用远程医疗技术,为 患者提供便捷的线上问 诊与咨询服务,打破地 域限制。
政策支持及资源整合利用
政策引导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明 确基层医疗机构在慢阻肺 管理中的角色与职责,提 供政策保障。
资源整合
基层医疗机构贴近患者,便于 患者及时就医,减轻疾病痛苦
。
缓解医疗资源紧张
加强基层诊疗能力,有助于缓 解上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状
况。
提升患者依从性
基层医生与患者建立长期稳定 的诊疗关系,有助于提高患者
的治疗依从性。
指南制定目的与意义
规范诊疗行为
01
通过制定指南,统一COPD的诊疗标准,规范基层医生的诊疗行
患者自我管理与参与度提升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将更加注重自我管理与参与诊疗过程,基层医生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协作,共 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未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基层医生应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疾病预防、早期发现、规范治疗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慢阻肺管理半年工作总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为提高慢阻肺的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慢阻肺的防治工作。
本中心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慢阻肺的防治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二、工作内容1. 慢阻肺筛查与诊断(1)开展高危人群筛查:通过社区宣传、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居民对慢阻肺的认识,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肺功能检测,对疑似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
(2)规范诊断流程:严格按照慢阻肺诊断标准,对疑似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查体和肺功能检查,确保诊断准确。
2. 慢阻肺治疗与管理(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病情。
(2)康复训练:针对患者肺功能下降的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操、太极拳等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3)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慢阻肺的认识,普及慢阻肺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知识。
3. 慢阻肺随访与转诊(1)建立随访制度:对慢阻肺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完善转诊机制:与上级医院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对病情恶化或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及时转诊。
4. 慢阻肺宣传与培训(1)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居民对慢阻肺的认识。
(2)组织培训活动: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慢阻肺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诊疗水平。
1. 慢阻肺患者筛查率明显提高,早期诊断率显著提升。
2. 慢阻肺患者治疗与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3. 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诊疗能力得到提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4. 慢阻肺防治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居民对慢阻肺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患者对慢阻肺的认识不足,就诊率较低;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诊疗水平有待提高。
2. 改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慢阻肺的认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诊疗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合作,提高患者救治能力。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附件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一、建立慢阻肺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根据慢阻肺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数量,评估病情和基本情况。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适合分级诊疗患者建立联通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含慢阻肺专病信息)。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慢阻肺的早期筛查和临床初步诊断;按照上级医院已制定的疾病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监督患者治疗依从性;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并发症筛查;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实施双向转诊。
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与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进行评估.其中,二级医院负责急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签约团队至少包括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含相关专业中医类医师,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医师,下同)和社区护士等。
签约服务以患者医疗需求为导向,将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与全科、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服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签约团队中增加心理咨询师等人员.结合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推广以专科医师、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团队签约服务.全科医生代表服务团队与患者签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以患者为中心,按照签约服务内容,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健康管理、疾病诊疗等服务.四、明确慢阻肺分级诊疗服务流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签约服务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确诊→对诊断为慢阻肺的患者,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专病档案→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治疗、体检、健康管理等.上转患者流程:全科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联系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平台与上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二)二级及以上医院服务流程。
探讨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的应对措施

探讨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的应对措施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慢性病也在不断增加。
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基层慢性病防控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现状分析慢病防控意识不足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慢性病在早年时也许并不为人所知,但现在主流媒体关于慢性病以及慢病防控的宣传、教育已经广泛存在。
然而,由于一些老百姓没有意识到慢性病危害的严重性以及基层慢病防控的重要性,导致了防控工作的被动性。
基层医疗机构技术和人员匮乏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 许多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了大型医院中,导致了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的匮乏。
另外, 基层防控工作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员工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能力。
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流动性大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医疗机构的防控工作不能连续开展,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的不断人员变动也导致了缺乏比较优良的防控理念和经验传承的问题。
防控体系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基层慢病防控工作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如防控体系层级不足、监管不力、防控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应对措施采取政策措施提高慢病防控意识相关部门对于老百姓在媒体、新闻等多种渠道进行更深入的全面慢性病防控意识普及,提高老百姓的防控观念。
计划编制完善,保障基层医药服务能力对于公共卫生防控工作来说,计划编制与实施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因此,需要为基层医疗机构制定完善的计划,提高其医疗技术和防控能力,增强基层防控能力和规模。
加强对技术和医疗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在对基层防控机构招聘人员和推广医疗技术等方面,需要采取更加合理的措施:包括改善工作条件、提供明确的职业规划、提高福利待遇等等。
加强对防控体系建设的推进积极推进基层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对防控体系的规范、统一监管及肯定。
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基层慢病防控的模式,提高防控体系的信息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农村人群健康意识薄弱,不愿定期到医院复诊随访病情
96%的患者希望接受有关慢阻肺
的健康宣教
但74% 的患者却不愿定期到医
院复诊随访病情
慢阻肺患病率高
诊断延迟
规范化治疗缺失
一项研究在西部农村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选取诊断为慢阻肺的农村患者为调查对象,共343例。通过调查问卷、个人访 谈及相关检查数据的收集,分析农村慢阻肺患者的疾病特征、就医模式以及影响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的因素。
仅35.1%的患者以往被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
占慢阻肺患者百分比
40.0% 35.0%
35.1%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曾被确诊为慢阻肺
35.3% 无症状
6.5% 经肺功能测试诊断
1.Zhong N, Wang C, Yao W,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JRCCM 2007;176:753-760
误诊率
初步诊断为慢阻肺的患者,经肺功能检测后, 发现22.92%的患者不是患有慢阻肺
22.09%
初步诊断不符合慢阻肺诊断标准的患者,经肺 功能检测后,其中22.09%的患者确诊为慢阻肺
漏诊率
一项研究选择进行肺功能检查的635例具有吸烟史及(或)环境职业污 染接触史及(或)咳嗽、咳痰或呼吸困难史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用力肺活量(FVC) 和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等指标。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相当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病情严重程度认知不足
随机电话调查,共纳入北美和欧洲8个国家的265例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 7
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
Rennard S, et al. Eur Respir J 2002; 20:799–8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际做肺功测定的比例低
做过肺功能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86%
过去一年中半年复查 一次肺功能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
不定期做肺功能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患者:26%
10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 ——约半数患者会自行停药
8
唐永江等.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4;13(3):233-236.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基层医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的诊断仍不规范,肺功能检查仍未普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门诊患者与住院患者的主要检查项目往往不包含 肺功能检查
9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4
2.何权瀛.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4;13(2):109-111.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社区医院初诊中慢阻肺误诊率、漏诊率高
23.00% 22.80% 22.60% 22.40% 22.20% 22.00% 21.80% 21.60%
22.92%
, 但是抗生素在前5位,滥用已是不争的事实
12
何权瀛.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4;13(1):5-9
基层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治疗知识欠缺
基层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治疗药物(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通过率 均不过半数
47%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自我感觉良好时会停药
仅31%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决定停药前会
主动征求医生意见
何权瀛等.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5):441-3.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基层医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用药不规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用药五花八门, 虽然调查表中未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否处于急性加重期
基层医院慢阻肺诊疗现状
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
1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主要内容
01 基层医院慢阻肺诊疗现状 02 推进基层医院慢阻肺规范化诊疗 03 慢阻肺急性加重概述 04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优势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中国社区慢阻肺防治现状
1.Rennard S, et al. Eur Respir J 2002; 20:799–805. 2.唐永江等.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4;13(3):233-236. 3.何权瀛等.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5):441-3 4.文富强.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3;28(8):17
2013第四届中国慢病大会报告了社区中国慢阻肺的防治现状
1. 慢阻肺发病率高 2. 早期诊断率低 3. 肺功能检查没有普及 4. 社区医生对慢阻肺诊治指南不熟悉 5. 用药不规范情况普遍 6. 一些相关药物严重匮乏 7. 康复治疗处于空白状态 8. 对戒烟认识理念待更新 9. 中心医院与社区医院缺乏医疗协调机制
王辰.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3;28(8):17. 文富强.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3;28(8):17.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诊断率低, 且初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重度者超过60%2
在调查中,所有被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中,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 造成社区慢阻肺防治现状差主要原因分析
患者因素1-3
患者对病情严重程度认知 不足,不及时就诊
不愿进行规范复诊、随访 用药依从性差,自行停药 不了解吸烟是重要危险因
素
医院因素4
不进行肺功能检查 医生不熟悉相关指南 医生存在滥用药物现象 缺乏规范化诊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