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病症类型—粉状物
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一、症状的含义指植物发病后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包括病状和病征。
病状:指植物感病后本身的不正常表现。
病状的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病征: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表现的特征。
病征的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脓状物。
二、植物病害常见病状类型的表现形式1、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
(1)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
(2)褪色: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
(3)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
(4)斑驳: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
(5)条纹、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
(6)白化苗: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
变色植物生病后发病部位失去正常的绿色或表现异常的颜色称为变色。
变色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全叶变为淡绿色或黄色的称为褪色,全叶发黄的称为黄化,叶片变为黄棕相间的杂色称为花叶或斑驳。
如黄矮病、花叶病等。
2、坏死:发病植物局部的细胞或组织坏死。
细胞已死亡。
(1)叶斑: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形状大小不同,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
(2)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
(3)叶烧:叶尖或叶缘枯死。
(4)猝(突然)倒、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
前者倒伏(腐霉),后者死而不倒(丝核菌)。
(5)溃疡.(破损,溃烂):树干木质部坏死。
(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多见于木本植物枝干。
)(口腔溃疡,民间一般称之为“口腔上火”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以口腔的唇、颊、软腭或齿龈等处的粘膜多见,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周围充血。
溃疡局部灼痛明显,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严重者还会影响食欲,对日常饮食造成极大不便。
目前,口腔溃疡的病因及致病机制仍不明确,免疫、遗传和环境可能是口腔溃疡发病的“三联因素”,即遗传背景与适当的环境因素包括精神神经体质、心理行为状态、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等可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出现口腔溃疡特征性病损。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 )()()()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 )()()()()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 )()五种类型。
5、()( )()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 )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 引起.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 )和().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 )( )等.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7、病症、病状8、马铃薯晚疫病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三、选择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b。
霉状物c。
粉状物d。
颗粒状物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
a. 霜霉病b。
晚疫病c。
植物病症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症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症,指影响植物健康与生长的各种疾病现象,主要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生物和环境因素引起。
植物病症通常会导致植物生长异常、叶片枯黄、果实感染等严重后果,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常见的植物病症及其解释:
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植物真菌性病害,常见于果树、蔬菜等作物上。
其症
状为植物叶片、果实表面出现一些黑褐色病斑,病变处逐渐扩大腐烂,导致植物受损严重。
白粉病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植物真菌性病害,常见于叶片表面。
感染后,叶片表
面会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菌丝,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严重时会导致植物凋谢。
病毒病
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植物疾病,症状多样,包括叶片发黄、瘪皱、生长受限等。
病毒通过昆虫传播、接种传染等途径传播,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损害。
根腐病
根腐病是由土壤中的根腐生物引起的植物疾病,主要影响植物根部。
感染后,
植物的根部会出现腐烂、软化现象,导致植物无法正常吸收养分和水分,严重时会引起植株死亡。
总的来说,植物病症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的防
治措施是保护植物健康的关键。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植物病症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病状类型病症类型认识植物病害,首先会注意到它和健康植株不同的变化状态。
如生了散黑穗病的麦株穗部被破坏变成黑粉;棉花枯萎病的病株叶片萎垂枯焦,或整株死亡;患玉米黑粉病的植株上长出了畸形肿大的瘿瘤——“灰包”。
这些能为我们的感官所察觉的异常变化状态,就是植物病害的症状(symptom)。
植物生病后一般都有症状表现出来,症状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通常只有在外部症状不够明显时,才解剖检验内部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组成。
(一)病状及其类型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它反映了患病植物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变化,它是由致病因素(病原)持续地作用于受病植物体,发生异常的生理生化反应,致使植物细胞、组织逐渐发生病变,达到一定显著程度时而表现出来的。
在观察植物病害时,可看到有两类显然不同的病状,一类只发生在植物器官的局部,同一器官上相同的病状之间,无发展的连续性,称之为点发性病状,如常见的斑点病;另一类病状的发生却不限于局部,可以从一个部位发展到另一部位,从一个器官发展到另一器官,以至整体发病,称之为散发性病状或系统性病状,如多种植物的枯萎病、谷子白发病、病毒病等。
根据内部病理变化阶性质,病状可以分为三类:即坏死性病状、促进性病状和抑制性病状。
坏死性病状是以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死亡为特征,表现为枯斑、腐烂、焦枯等;促进性病状是植物的机体受到病原的刺激发生膨大或增生的病状;抑制性病状和前者相反,植株的生长发育部分或全部受到了抑制。
这样的区分,只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的。
许多病害经常是整体表现为抑制性病变,而在其局部则表现为促进性病变。
具体的病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复合的特征,即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的总和。
把各类病状按其主要特征予以归类,可分为若干典型化的类型。
这些类型的名称已成为特定病状的代词,在描述病害时广为应用,使叙述更为简便。
植物病理学 实验1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图文

苹果灰霉腐烂病
玉米干腐病
萎焉
番茄青枯病
黄瓜青枯病
西瓜萎焉病
畸形
泡桐丛枝病
马铃薯癌肿病
西瓜根结线虫
粟白发病
1. 粉状物
病症的主要类型
小麦黑粉病
十大功劳白粉病
玉米黑粉病
2. 霉状物
草莓灰霉软腐病
桃褐腐病
樱桃根霉软腐病
葡萄霜霉病
3. 点状物Leabharlann 山茶花灰斑病甜瓜蔓枯病
4. 颗粒状物
甘蓝菌核病
花椰菜菌核病
实验一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1、实验目的
识别一些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 病症)类型; 正确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主要病状类型
变色1
烟草花叶病(花叶)
长春藤黄化(花变色)
变色 2
长春藤病毒(脉明)
郁金香的碎锦
南瓜绿斑驳病
坏死
高粱炭疽病
水稻胡麻斑病
玉米大斑病
水稻白叶枯病
腐烂
辣椒疫病
梨轮纹病
5. 脓状物——细菌病害的病症
水稻白叶枯病 ( 叶枯、 菌脓)
豆薯叶斑病(水渍状)
实验报告内容:
从供观察的植物病害标本中选择10种,描 述其症状特点。
园林植物白粉病菌的特点及所致病害的防治方法。

园林植物白粉病菌的特点及所致病害的防治方法。
园林植物白粉病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它会在植物的叶片、茎、花和果实上形成白色粉状物质,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以下是该病菌的特点及所致病害的防治方法:
1. 特点:白粉病菌属于真菌,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适应性。
它可以在潮湿的环境中迅速繁殖,通过风、水、昆虫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该病菌在植物体内形成菌丝,从而导致植物叶片、茎、花和果实上出现白色粉状物质。
2. 病害防治方法:
(1)保持植物健康:保持植物的健康状态是预防白粉病的关键。
要注意植物的养分供应、灌溉和通风等方面,避免植物过度生长和受到环境压力。
(2)清除感染部位:一旦发现植物感染了白粉病,应立即将受感染的部位剪掉,并将剪掉的部位及时处理掉,避免病菌继续传播。
(3)使用化学药剂: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包括硫磺、三唑酮、甲基硫菌灵等。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使用生物防治剂:生物防治剂是一种天然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常用的生物防治剂包括拟青霉素、木霉素等。
使用生物防治剂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预防白粉病的发生是最好的防治方法。
要注意植物的健康状态,及时清除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常见园艺植物主要病害症状的识别及防治方法

常见园艺植物主要病害症状的识别及防治方法一、白粉病类1、症状:白粉病是植物上发生普遍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茎、芽及花瓣等幼嫩部位,被害部位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粉斑,其上布满白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后期白粉变为灰白色或浅褐色,病叶枯黄、皱缩、幼叶常扭曲、干枯,其上可形成黑褐色小点(病菌的闭囊壳)。
二、霜霉病类1、病菌寄主:霜霉病发生在园林植物中,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草本植物上,极少数发生在木本植物上。
2、症状:霜霉病菌在寄主的受害部常产生一层霜白色霉层。
双子叶植物叶片上造成边缘不很明显的多角形病斑,病斑到后期呈现中央的枯死部分和周围的褪色部分。
在禾本科植物上,霜霉病菌随寄主分生组织生长到达地上部分各器官,引起全株的畸形3、病原: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病条件为:低温15—20OC 左右潮湿的季节,故春秋两季发病较多。
(白锈菌也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4、霜霉病与白粉病的区别(1)霜霉病①霜霉病的霉层分布在叶片背面。
②病菌霜白色的霉层中不形成黑色小点。
(2)白粉病①白粉病的霉层多分布在叶片正面。
②病菌灰白色的霉层中常形成黑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
4、防治方法:避免高温高湿,减少叶面保湿时间,控制空气湿度,多开窗换气;用20000倍代森铵;500倍代森锰锌或代森锰喷施防治,但后者容易污染叶片。
三、锈病类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子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园艺植物的叶片,引起叶枯及叶片早落,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由于在病部产生大量锈状物而得名。
四、疫病类疫病主要是指由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引起的一类病害,主要引起植物花、果、叶部组织的快速坏死和腐烂。
高湿是影响病害发生和传播的主要因素。
(一)百合疫病1、症状:又称脚腐病。
主要侵害茎、叶、花、鳞茎。
茎部染病初生水浸状褐色腐烂,逐渐向上下扩展,加重茎部腐烂,致植株倒折或枯死;叶片染病,初生水浸状小斑,扩展成灰绿色大斑;花染病呈软腐状;鳞茎染病出现水浸状褐斑,扩展后腐败,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植物病害基本知识

植物病害基本知识(一)、病状类型1、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
(1)花叶(mosaic):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
(2)褪色(fading):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
(3)黄化(yellowing):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
(4)斑驳(mottle):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
(5)条纹(strip)、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
(6)白化苗(whiten seedling):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
2、坏死: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
细胞已死亡。
(1)叶斑(spot):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形状大小不同,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
(2)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
(3)叶烧(leafscad):叶尖或叶缘枯死。
(4)猝倒(damping off)、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
前者倒伏(腐霉),后者死而不倒(丝核菌)。
3、枯萎或萎蔫萎蔫: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缺水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
分为:枯萎、黄萎、青枯。
4、畸形:植物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现象。
(1)增生型(hyperplasia):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丛枝、发根等。
(2)增大型(hypertrophy):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巨型细胞),但细胞数量并不增多。
如根结、徒长恶苗等。
(3)减生型(hypoplasia):病部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发育不良,造成植株矮缩(dwarf)、矮化(stunt)、小叶、小果、卷叶等。
(4)变态(变形):植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叶变花、叶片扭曲、蕨叶(four-leaf)、花器变菌瘿等。
5、流脂或流胶: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自树皮流出,常称之为流脂病或流胶病发生原因:复杂,生理性、侵染性(二)、病症的类型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1、霉状物:真菌病害常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害病症类型
一、病症
病症: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表现的特征。
植物病害都有病状,而病症只有在真菌、细菌所引起的病害中才表现明显。
二、病症类型
病症类型:常见有粉状物、霉状物、絮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等。
(一)粉状物
粉状物:病部产生各种颜色的粉状物。
分为白粉、黑粉、锈粉、白锈等。
如小麦白粉病的白粉、小麦锈病的锈粉、玉米瘤黑粉病的黑粉等。
实例列举:
1.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上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
小麦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叶片受害为主。
严重时在茎秆、叶鞘、穗上也有发生。
叶片发病,病斑多出现于叶片正面,发病初期病部出现黄色小斑,上生圆形或椭圆形白色丝网状霉层,逐渐转变成灰色短绒状物,最后变为灰褐色粉状物,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颗粒,分别是分生孢子和闭囊壳。
严重时病斑汇合成片,使叶片提早干枯,导致穗小秕粒,产量降低。
(白粉)
2.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为条锈、叶锈、秆锈三种。
共同特点是:分别在受侵叶或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铁锈状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粉状物。
后期在病部长出黑色病斑即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的夏孢堆和冬孢子堆的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情况各不相同。
(锈粉)
3.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是小麦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的一种。
主要危害穗部。
病穗初抽出时外围有一层银灰色薄膜包被,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仅残留弯曲穗轴。
(黑粉)
4.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
植株地上部的幼嫩组织均可发病,抽雄以后发生最为普遍。
受害组织均出现肿瘤,最初瘤内为白色,瘤外包有灰白色膜,以后瘤内逐渐充满黑粉,待外膜破裂后散出黑粉。
病瘤的大小和形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雌穗和茎上的病瘤大如拳头,叶片、叶鞘发病,则出现成串豆粒大小的瘤,雄穗的部分小花也可受害,形成长形
的袋状瘤。
(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