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
《姥姥的剪纸》-燕兴群

教案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意思。
三、课前搜集关于剪纸的图片及资料。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A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
B.用不管……还是……不管……还是……不管……还是……
C.分组读
(4)现在姥姥的手巧到什么程度?
(5)什么叫“准头”?
(6)书中举了个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的?
A工夫不大……
B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成的?
C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什么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1、姥姥对乡亲们是如此友好、热情,对我这个孙子更是疼爱有加,她是怎么通过剪纸传达这份情的呢?
2、读读第三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
(1)指名交流
(2)演示课件(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搜索姥姥的剪纸兔子和老牛课件
(3)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发展方面:
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利用口语化语言真实的再现生活场景,朴实、自然的突出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全文总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12姥姥的剪纸

12、姥姥的剪纸【文本解读】艺高超的姥姥。
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
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全文总共13个自然段,能够分为三部分。
其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沿着这条主线,就能够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通过动情地读就能够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4、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这句话的含义。
【学习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学习难点】:通过让学生与文本接触,整体感知全文,为下一节课体会“祖孙情”打下基础。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介绍相关的剪纸艺术。
、欣赏部分剪纸作品。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剪纸技艺的高超。
4、整体感知全文,感悟剪纸中饱含的浓浓“祖孙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剪纸作品预习导学1、用“”给加点字选择准确的读音。
择(zé zhái)菜刁难(nàn nán)三伏盛(shèng chéng)夏薅(hāo rǔ)草机灵(líng ling)数(shǔ shù)九寒冬3、看拼音写词语。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2、姥姥的剪纸》课文原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2、姥姥的剪纸》课文原文12 姥姥的剪纸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映了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
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帖?”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
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
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
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刷刷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样。
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我不解地问:“牛干啥驮着兔子?”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噢!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
我嚷着还要。
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姥姥问:“看明白了吗?”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是说我和姥姥在一个锅里吃饭呐!”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姥姥的剪纸》

唤起读者共鸣
文章中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描述, 能够激发读者对于自己家庭生活
的回忆和情感共鸣。
传统手艺的传承与保护
强调传统手艺的价值
01
文章通过描述姥姥的剪纸技艺和她对这种技艺的热爱,强调了
传统手艺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呼吁传承与保护
02
通过描述姥姥的剪纸技艺后继无人,文章呼吁对于传统手艺的
通过阅读《姥姥的剪纸》,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生 活的智慧和成长的经验,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和 传统文化的价值。
学习与传承
作品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促 使人们学习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 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传承和保护,防止文化遗失。
引发读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
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章引导读者关注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增强读者对于传统文
化的认识和了解。
成长与自我认同的主题
展示个人成长
文章通过描述“我”在观察和参与姥姥剪纸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 ,展示了个人在家庭和文化传承中的成长历程。
探讨文化认同
通过描述“我”对于姥姥剪纸技艺的认识和了解,文章探讨了文化 认同的问题,即如何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文化背景。
随着主人公进入青少年时期,他开始对生活和自己的身份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迷茫。他开始 尝试离开家乡,寻找自己的道路。然而,在探索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姥姥的剪纸所蕴 含的深刻意义和对他的影响。
成年的成熟与回归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磨砺,主人公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有担当的人。他开始理解并欣 赏姥姥的剪纸所代表的价值和意义,并最终回归家乡,与姥姥一起继续传承这门技艺。
《姥姥的剪纸》读后感范文5篇

《姥姥的剪纸》读后感范文5篇《姥姥的剪纸》读后感范文5篇(一)《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介绍了姥姥的剪纸,通过文字,我还体会到姥姥与“我”相处时的融融的亲情。
读了文章,我知道姥姥是一个剪纸技艺高超的人。
姥姥能剪出形象生动的剪纸,都在于平时的练习,最终熟能生巧。
从这儿,我感受到要想把一种技艺练得出色,练得好,就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练习。
在练习时,一天要比一天练的好,在练习中,要克服困难,直到熟能生巧,在生活中,用技艺时能运用自如。
通过我的感受,我想起了弹钢琴这回事:我从小练弹琴,练了五年,能弹出许多优美的曲子,但六年级一开学,我就很少有时间练习,直到最终放弃。
我想说忙只是理由,为什么别人有时间,我却没有?因为我没有好好把握时间。
如果我没有放弃,而在那段时间内好好练习,我一定比以前弹的更好。
读了《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我觉得自己应该像姥姥那样,把自己所学的当成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像姥姥那样,把自己学的多练,直到练的熟能生巧。
这就是文章给我的启示,做什么都不能放弃,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且要想自己能成功,能把事情做到熟能生巧。
《姥姥的剪纸》读后感范文5篇(二)《姥姥的剪纸》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
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也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
文章写得活泼生动,蕴含着作者对姥姥的喜爱与思念。
刘广祥老师在上这一课时,解读文本之深之细让人折服。
通过两个“普普通通”突出姥姥剪纸材料很简单,与“无所不能”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说明姥姥的剪纸技艺之神。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中发现了什么?从而明白了猫与虎之间,公鸡与母鸡是相似的动物又有细微的区别,这样更能体现姥姥的技艺高超。
并引导学生仿写出“剪鸭像鸭,剪鹅像鹅。
剪只孔雀能开屏,剪只凤凰飞上天。
”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
姥姥的剪纸读后感

姥姥的剪纸读后感《姥姥的剪纸》是一本描写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儿童读物,作者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军。
这本书通过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姥姥之间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剪纸艺术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姥姥的剪纸艺术所感动,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姥姥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和耐心的人。
她能够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如花朵、动物、人物等,栩栩如生。
她的剪纸作品不仅美观,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姥姥在剪纸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创作艺术作品,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她将自己对生活、自然和人物的理解融入到剪纸作品中,使得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通过姥姥的剪纸艺术,小女孩也学会了很多东西。
她学会了耐心和细致,学会了观察和感悟。
在姥姥的指导下,小女孩不仅学会了剪纸,更学会了如何用心去生活,如何用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
这本书通过小女孩和姥姥之间的交流,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姥姥的剪纸艺术所感动。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贵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姥姥用她的剪纸艺术,不仅仅是在创作艺术作品,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弘扬的,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我深深被姥姥的精神所感染,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姥姥的剪纸》,我不仅仅了解了剪纸艺术的魅力,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它在我们心中永远绽放。
感谢姥姥,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姥姥剪纸读后感

姥姥剪纸读后感第1篇:姥姥的剪纸《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姥姥的剪纸》课文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
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
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
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烧饭、择菜、淘米、喂猪。
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化不开的亲情。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似在我们眼前清晰、丰满起来。
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的“剪纸”,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例如“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
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
前一个环节,我所讲的较多,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的较少,我授课时表达的语速也较快,这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障碍。
在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
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组织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这一课,个别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应抓两条线,一个是“神”,一个是“情”,把文章结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挖掘文字,至于这样的设计可能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但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总之,从今天的这节课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动起来,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
《姥姥的剪纸》课文原文(六年级上册)

可能是我好久没回乡了吧,最近老是梦到姥姥,梦到她慈祥的面容和温和的话语。
然而姥姥去年就去世了,我是再也不可能真的听到她的话看到她的样子了。
但我还是决定还乡一趟,去她坟前烧点纸,和她说点心里话,具说这样我就可以不再梦到她了。
再说我的母亲也近六十了,我应该常回去看看的。
回乡不难,一个下午就到家了。
本来回家是为了看母亲,可话题最多的则是姥姥,母亲也时刻想着她的母亲呢。
说到深夜,我们把姥姥生前的诸多的好处都说遍了,最后说到了她的本事。
母亲说我们是一代不如一代呀,你姥姥可是粗细都干得来,细到绣花剪纸,大到打场收割,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的。
我愧然,是的,到我和姐两个,我们的被子还要母亲夏日专门来拆洗。
姥姥别的技艺没什么值得大说的,因为老一代的人为了当时的生计多是会做这些事的,只是姥姥心灵手巧,比别人做得好些。
只是剪纸则基本上她的独技了。
姥姥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是被当成小姐养的,自然练得一手好针线活和其他的细工活,比如剪纸等。
只是后来嫁给了我的穷姥爷,才不得不放下手中绣花针走向田间地头,男子一样的干活,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她的巧手只能用来缝补旧衣服了。
所以,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根本不知道姥姥会剪纸,只知道她的衣服做的很好,引得好多人夸赞。
初知姥姥会剪纸是十年前的事。
当时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又有了闲暇可以做些消遣的东西了。
恰时表妹在家办了个幼儿园,乡里物质少,正愁不知怎样表示对优秀儿童的奖励,姥姥一时心起,说我做大红花给他们吧,以前都是奖大红花的。
就这样,她人家又拿起了记忆中的技艺,做出了好看的大红花,又不知怎么地剪出了漂亮的窗花,一时引得表妹大喜过望,连家长也赞不绝口,至于孩子们更是把得来的大红花挂在身上,剪纸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向人表现着自己的优秀。
表妹的幼儿园办了两年,姥姥给孩子们剪了两年,虽说逝八十岁的人了,可她在剪纸时是开心的,时不时从嘴里哼出往昔的歌谣,细问时她则会羞了脸不理你。
想来那是她少女时代的美好记忆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课文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
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
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
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烧饭、择菜、淘米、喂猪。
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化不开的亲情。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似在我们眼前清晰、丰满起来。
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的“剪纸”,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例如“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
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
前一个环节,我所讲的较多,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的较少,我授课时表达的语速也较快,这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障碍。
在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
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组织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这一课,个别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应抓两条线,一个是“神”,一个是“情”,把文章结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挖掘文字,至于这样的设计可能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但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总之,从今天的这节课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动起来,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