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练习题
部编四上9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练习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mù sè yín shī tí mù cè miàn lú shānyǒu yuán jiànɡ luò fèi lì wén zhānɡ shān fēnɡ二、选择题。
1.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一组词语是()。
A. 降落伞(xiánɡ)阁楼(ɡé)B.萧瑟(shè)投降(xiánɡ)C.骚客(shāo)文章(zhānɡ)D.谦逊(xùn)浪费(fèi)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下列词语“逊”的意思和诗句中“逊”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出言不逊 B稍逊一筹 C黄帝逊位3.对于本文中三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A.《暮江吟》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B.这三首诗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C.《雪梅》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雪梅争春的情趣,表达了诗人对雪梅的喜爱之情。
4.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三、用诗句回答问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2.《暮江吟》一诗中含有比喻的诗句是:。
3.《雪梅》一诗中“雪”和“梅”对比的诗句是:,。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解释词语:可怜:真珠:(2)诗中作者把比作,把比作,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的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色景色,读到这两句诗我会想到这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四、古诗赏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1.把这首诗写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人。
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书写1.看拼音,写词语。
gūchéng yáo wàng shān yuè____________ wàn rén shānjìběi____________lèi tì____________ yīcháng____________ xiāng yáng二、选择题2.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城/遥望/玉门关B.五千/仞/岳上摩天C.漫卷诗书/喜欲狂D.白日放歌/须纵酒3.下面对《古诗三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部分三首古诗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中第一句诗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给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4.不破楼兰终不还。
()A.还有B.物归原主C.归来5.南望王师又一年()A.拜访B.向远处看C.盼望6.却看妻子愁何在。
()A.妻子和孩子B.男子的配偶C.孩子7.青春作伴好还乡。
()A.青年时期B.指春天C.美好的时代三、填空题8.查字典填空。
1.“巫”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部,再查_______画,可以组词为_______。
2.“摩”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它在课文中的读音是_______,可以组词为_______,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可以组词为_______。
3.“遗”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遗失;②遗失的东西;③遗漏;④留下;⑤专指死者留下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古诗三首》是谁的作品?A. 杨洪基B. 王维C. 孟郊答案:B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由以下哪位唐代诗人创作的?A. 杜甫B. 白居易C. 柳宗元答案:C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写的是哪一季节?A. 春天B. 夏天C. 冬天答案:C4.《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指代答案:A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独立揖尔寒”中的“寒”指的是什么?A. 寒风B. 外面的天气C. 寒冷的北方答案:C二、辨识题1. 请辨识下列句子是否出自《静夜思》。
A.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答案:A2. 请辨识下列句子是否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A.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B.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答案:A三、解答题1. 请简要描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情景描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一位名叫武判官的官员离开北方归京的情景。
诗中描绘了北方寒冷的自然环境,如大风卷地的白雪,寒冷肃杀。
同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表现了武判官感慨自己东巡察访的艰难和寂寞,以及回到京城后的欢乐和热闹。
2. 解释《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的意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诗通过描写一个寂静的夜晚,窗前明亮的月光照在地上,让人产生可能是霜华的错觉。
这描绘了诗人一个人静静地独坐在床前,看着窗外的月光,感慨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3. 比较《静夜思》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
《静夜思》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描写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但它们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
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练习题

练习题︱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练习题作者:贾翔荔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
A.春日B.初夏C.盛夏D.秋天【答案】B【解析】在“昼出耘田夜绩麻”和“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两句中都可以看出季节的特点来:“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桑阴”即桑树的叶子形成的树荫。
桑树春天发芽长叶,夏天茂盛可成树荫。
2、“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一句中“儿女”的意思是下列哪一个?()A.儿子和女儿B.女人和男人们C.指成年男女,特指年轻人【答案】C【解析】此句的诗意是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细品诗句可以看出,全诗用老农的口气描述,“儿女”即成年男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3、下面哪两句诗也出自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A.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B.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C.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D.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答案】A【解析】A项出自范成大的《过故人庄》(其二);B项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C项出自翁卷的《乡村四月》;D项出自王建的《雨过山村》。
4、《稚子弄冰》诗题中,“弄”的意思是()。
A.手拿着、摆弄着或逗引着玩儿B.做;干;办C.设法取得D.耍;玩弄【答案】D【解析】《稚子弄冰》这首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
故诗题中“弄”之意应理解为“玩耍”。
5、你认为《稚子弄冰》的诗眼是哪一个字?()A.稚B.弄C.冰【答案】A【解析】这首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只有稚气和乐趣才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故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来源】《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出版社。
(出题: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阎楼镇小学贾翔荔)。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1.《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
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A.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B.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C.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2.下面对《饮湖上初晴后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3.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有误的是()A.这句说的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B.“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
C.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静态美了。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中的“和”是_______,“镜”指的是_______。
()A.相安、和谐的意思;一面铜镜B.连词,跟‘同“相同;洞庭湖的湖面C.相安、和谐的意思;洞庭湖的湖面5.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选填序号)①碧水东流至此回A.到这里回旋B.回到这里来②山色空蒙雨亦奇A.云雾迷茫的样子B.空的,没有东西③水光潋滟晴方好A.非常美丽B.波光闪动的样子④山色空蒙雨亦奇A.奇怪B.奇妙6.选择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B.拟人C.夸张(1)飞流直下三千尺。
(2)白银盘里一青螺。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7.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诗中的“楚江”指的是。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1.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浪淘风簸.自天涯。
()A.颠簸B.簸箕C.巅峰(2)水村山郭..酒旗风。
()A.一个地名B.依山而建的城C.山顶(3)书.湖阴先生壁。
()A.书法B.写C.一本书(4)两山排闼..送青来。
()A.排列B.推开门C.门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3.下列关于《浪淘沙》(其一)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黄河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汹涌气势B.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展开了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C.“如今直上银河去”说明诗人由黄河联想到了传说中的银河D.“同到牵牛织女家”表达了诗人要和家人一起去牛郎、织女家中做客4.下列关于《江南春》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红绿交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B.“绿映红”的“映”字,从视觉上突出了“江南春”花草树木争春的景象C.“千里莺啼”从声音的角度表现出江南春天莺歌燕舞的热闹场面D.第三、四句描写烟雨中的“楼台”,为全诗添加了寂寥、忧伤的情感5.下面对诗歌《书湖阴先生壁》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练习

《古诗三首》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1.看拼音写汉字。
gài zi xié pō jú huā cán pòhán shān fēng shuāng zèng song chéng sè二、填空题2.给下列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落(nuó luò) 雷(lí léi ) 梦(màng mèng )送(sòng sàng ) 喊(kǎn hǎn ) 肉(ròu yóu )3.比一比,再组词。
径 霜 残 斜 挑经 露 浅 抖 跳4.写出表达下列意思的诗句。
(1)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2)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3)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由得思念起家乡。
三、语言表达5.给下列句子排序。
( )菊花不怕冷,不和别的花争艳。
( )秋天一到,校园里的其他花草都凋谢了。
( )我爱菊花。
()菊花的颜色可真多呀,有深红的,有淡黄的,还有雪白的。
()菊花在这个时候开放了。
四、课文内容填空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的作者是代的,诗人描写了、、、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喜欢大自然的诗句是:,。
(2)《夜书所见》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什么时间)诗人的所见所想。
“动客情”中的“情”主要指的是诗人的感情。
“夜书所见”中的“书”的意思是,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见”到的事物有、,除此之外,诗人还写出自己猜想的情景(用诗句回答):,他这样想的根据是(用诗句回答):。
(3)《赠刘景文》中作者抓住、、、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五、诗歌鉴赏阅读《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初三语文古诗三首练习题

初三语文古诗三首练习题(正文开始)题目一:《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目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目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以上是三首经典的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这三首诗语言优美,内涵深远,正是我们初三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我们来品读《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色和人们远大的志向。
诗人通过描述白日西斜,黄河入海的景象,表达登高远望的愿望。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味着不满足现状,追求更高更远的境界。
《登鹳雀楼》通过景物烘托人的情感,启示读者们要有追求进步的精神。
接下来是《静夜思》。
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月的光芒洒满了床前,让人产生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静夜思》表达了每一个远离故乡的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引起读者共鸣。
最后一首是《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瀑布从三千尺高空直接垂落下来,宛如银河从天而降。
这首诗语言诗意并茂,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瀑布壮丽景色的钦佩之情。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卓越的艺术成就,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在初三语文学习中,古诗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并且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除了学习古诗本身,我们还可以通过写作来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可以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和风格写一些自己的作品,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写作可以是描述景色、表达思想或者抒发情感,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初三这个阶段,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语文学习,从古诗的学习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古诗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文化传统的精华,也是我们情感世界的表达方式。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古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
代诗人
所作,人称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
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 《 》 。
2.这首诗通过 、 、 、 、 、 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
看到了 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
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 、 两个
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 、 写出了水和山的
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 河山的诗句吗?
第二课时
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三课时
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 . ...
. ... ..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
“
“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唐 李白 诗仙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2.断 开 流 回 出 来 天门山
3.中断 开 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 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 特别美。
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
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
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
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
苏轼端起酒杯一饮
而尽,连声赞叹: 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 听了,若有所思地说: 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 要
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
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
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
丽。
”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
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即兴为诗歌提名为——《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三课时
一、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1.湖面的波光。
指湖光和秋月。
和谐,优美。
指湖面。
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诗句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把洞庭湖面比作铜镜。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