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电压调整率例题
变压器常用数据计算实例

变压器常用数据计算实例例一:单相变压器一次、二次侧额定电流的计算方法某单相电力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为S N =250KV.A ,一、二次侧额定线电压分别为10KV 及0.4KV ,求一、二次侧额定电流。
解:单相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与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之间的关系为:S N =U 1N I 1N 或S N =U 2N I 2N 所以:一次侧的额定电流为:25(A)101010250U S I 331N N 1N =⨯⨯== 二次侧的额定电流为:625(A)100.410250U S I 332N N 2N =⨯⨯== 例二:三相变压器一次、二次侧额定电流的计算方法某三相电力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为S N =500KV.A ,一、二次侧额定线电压分别为10KV 及6.3KV ,采用Yd 连结,试求一、二次侧额定电流。
解:三相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与额定线电压和额定线电流之间的关系是:2N 2N N 1N 1N N I U 3或S I U 3S ==因此:一次侧的额定电流为:28.87(A)1010310500U 3S I 331N N 1N =⨯⨯⨯== 二次侧的额定电流为:45.82(A)106.3310500U 3S I 332N N 2N =⨯⨯⨯== 例三:变压器一次、二次侧绕组匝数的计算方法有一台180KV.A 的三相电力变压器,一次、二次侧的额定相电压分别为(V)3400(V)和U 3U 2N 100001N==,铁芯柱的截面积A =0.016m ²。
求当铁芯柱的最大磁通密度B m =1.445T 时,试求一次、二次侧绕组的匝数,(电网电压频率为50 hz )。
解:铁芯内的主磁通量为: Φm =B m A =1.445×0.016=0.0231Wb 一次侧线圈绕组匝数为:()匝11260.0231504.443100004.44f Φ3U N m 1N 1≈⨯⨯⨯=⨯电压比为:253400310000U U K 2N 1N ===二次侧线圈绕组匝数为:()匝45251126K N N 12===例四:单相变压器空载电压的计算方法如图是一台单相变压器的示意图,各绕组的绕向及匝数如图所示。
变压器测验题及答案2010[2].10
![变压器测验题及答案2010[2].10](https://img.taocdn.com/s3/m/607622d0a58da0116c174966.png)
变压器测验题一、电网线电压为66 KV ,经过两台容量均为1500 KVA 的三相变压器二次降压后供给额定电压为400V (Y )的负载。
第一台: D,y 接,U 1N /U 2N = 66/6.3KV 。
第二台: D,y 接, U 1N /U 2N = 6300/400V 。
两台变压器都在6300伏一侧做短路实验,数据如下:第一台: Uk = 334V , Ik = 137A, p k = 14kW (p 0 =10kW )第二台: U k =382V , I k =137A, p k =15kW (p 0 =12kW ) 1)画出供电线路图;每台Tr 接为D,y 5(先画相量图)。
2)求出变压器各额定电流?变比? 3)求每台变压器的短路阻抗标幺值?4)画出从66KV 侧看的简化等效电路和向量图 ;5)当原边加额定电压,每相负载阻抗Z l =0.1+j0.07Ω(Y 接)时,负载的电流? 6)求上述情况下各变压器效率及总效率?并求出总的电压变化率? 二、画出下图变压器电动势相量图,并判断其联结组别。
三、画出D /Y-7联接组别接线图和相量图。
四、一台Y/Δ接的三相变压器空载运行,,原方(高压侧)加上对称的正弦额定电压,试分析下列物理量中有无三次谐波。
1)主磁通。
2)原、副方相电势。
3)原、副方线电压;原、副方相电压。
4)原、副方线电流;原、副方相电流。
五、现有一个万用表和一个可调交流电压源,说明如何判断同一芯柱上的高低压绕组的同极性端。
六、一台2kV·A ,400/100V 的单相变压器,低压侧加100V ,高压侧开路,测得I 0=2A ;p 0=20W ;当高压侧加400V ,低压侧开路,测得I 0= A ,p 0=W 。
七、变压器铁心导磁性能越好,其励磁电抗 ,励磁电流 。
八、某人初次使用互感器对巨型三相变压器进行短路实验。
由于变压器是高电压、大电流,因此需要借助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来完成。
变压器例题

(1)归算到高压侧时激磁阻抗和等效漏阻抗的值
(2)已知 R(175 C ) 3.9, 设X 1
’ X 2 ,画出T形等效电路。
解 一次和二次绕组的额定电流为
I1N S 20000 N A 157.7 A U1 N 127
I2N SN 20000 A 1818 2 A . U2N 11
5 14 0.5982 1 100% 2 0.598 1000 0.8 5 14 0.598 97.95%
当铁耗与铜耗相等时,变压器的效率为最高, 但在设计电力变压器时、常使铁耗小于额定电 流时的饲耗。例如,铁耗仅为满载时铜耗的1/3 ,为什么? 答 变压器一次侧长期接在电网上,铁耗总是 存在的,且基本保持不变,而铜耗却随着负载 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变压器在一年四季昼夜的运行中,通常是在轻 载下运行,为了能在经常性负载下保持高效率、 提高变压器全年的经济效益,常使铁耗小于满 载铜耗。 铁耗仅为满载时铜耗的1/3, 变压器带0.58倍额定负载时,效率最大。
3I k 4800 3 24.06 115.18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短路电阻为: r pk 26500 15.26 Ω k 2 2
3I k 3 24.06
rk 为t 25℃时测得的数据,应该折算到75℃,即:
rk 75o c 234 .5 75 234 .5 75 rk 15.26 18.20 Ω 234 .5 t 234 .5 25
34640 V
低压绕组 形联结,额定相电压等于额定线电压,为:
U 2 N U 2 N 6300 V
变比为:
k U1N U 2 N 34640 5.5 6300
变压器试题

变压器试题一、填空1.变压器是按照原理工作的。
的绕组叫原绕组,的绕组叫副绕组。
2.有一台变压器原边接在50赫、380伏的电源上时,副边输出电压是36伏。
若把它的原边接在60赫、380伏的电源上,则副边输出电压是伏,输出电压的频率是赫。
3.一台变压器的变压比为1:15,当它的原边接到220伏的交流电源上时,副边输出的电压是伏。
4.有一台单相变压器,变压比K=45.455,副边电压U2=220伏,负载电阻R fz=1欧,则副边电流为安;如果忽略变压器内部的阻抗压降及损耗,则原边电压为伏,原边电流为安。
5.收音机输出变压器副边所接扬声器的阻抗为8欧,如果要求原边等效阻抗为250欧,则该变压器的变比为。
6.变压器副边电流的大小和性质决定于,原边电流决定于。
7.变压器的损耗有损耗、损耗。
其损耗由电源电压及频率决定,而与负载无关;损耗随负载电流增加而很快地增加。
8.变压器空载电流的分量很大,而分量很小,因此变压器空载运行时的功率因数很低,而且是性的。
9.变压器的空载损耗近似等于损耗,短路损耗近似等于损耗。
当等于时,变压器的效率最高。
10.变压器带感性负载时,其外特性曲线是的,而带容性负载时,其外特性曲线是的。
11.某单相电力变压器,已知变比K=2,在高压边做短路试验时,测得的短路阻抗的标么值为0.06,若在低压边做短路试验,则短路阻抗的标么值为。
12.一台三相变压器,原绕组为星形接法,副绕组为三角形接法,原副边额定电压之比为173/20,则每相原、副绕组的匝数之比为。
13.联接组别为Y,d3的三相变压器,其高压边相电压超前低压边相电压电角度。
14.三相变压器并联运行的条件是:、、。
15.我国规定,并联运行的电力变压器,其变压比差值不得超过,其容量比不得超过。
16.电流互感器原绕组的匝数,要联接入被测电路;电压互感器原绕组的匝数,要联接入被测电路。
17.电流互感器副边的额定电流一般为安,电压互感器副边的额定电压一般为伏。
变压器习题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变压器习题答案第一单元变压器的分类、结构和原理课题一变压器的分类和用途一、填空题1.变压器是一种能变换_交流__电压,而____频率___不变的静止电气设备。
2.变压器的种类很多,按相数分,可分为单相和三相变压器;按冷却方式分,可分为__油浸_风冷式、自冷式和__干式___变压器。
3.电力系统中使用的电力变压器,可分为__升压__变压器、___降压____变压器和__配电_____变压器。
二、判断题(在括号内打“√”或打“×”)1.在电路中所需的各种直流电,可以通过变压器来获得。
(× )2.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
(× )三、简答题1.为什么要高压送电?在传输功率一定时,升高输电电压就可以降低输电电流,这样就可以减小输电线路上的损耗。
2.变压器能改变直流电压吗?不能如果接上直流电压会发生什么现象?副边无输出,原边或电源将会烧毁。
为什么?接直流电源时,铁芯中产生稳恒磁场,原、副边都不会产生感生电动势。
课题二变压器的结构与冷却方式一、填空题1.变压器的绕组常用绝缘铜线或铜箔绕制而成。
接电源的绕组称为____一次侧___;接负载的绕组称为__二次侧____。
也可按绕组所接电压高低分为___高压绕组____和___低压绕组____。
按绕组绕制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同心绕组和交叠绕组两大类型。
’2.变压器的铁心常用__硅钢片_____叠装而成,因线圈位置不同,可分为___芯式____和__壳式___两大类。
3.气体继电器装在____油枕___ 与___油箱____之间的管道中,当变压器发生故障时,气体继电器就会过热而使油分解产生气体。
4.绝缘套管穿过___油箱盖____,将油箱中变压器绕组的___输入、输出线____从箱内引到箱外与__电网_____相接。
5.绝缘套管由外部的__瓷套_____和中间的___导电杆____组成。
对它的要求主要是____绝缘性能___和____密封性能___要好。
高中物理:《变压器》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

高中物理:《变压器》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1、如图1所示,由于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绕在同一个铁心上,铁心中变化的磁场是原、副线圈共同产生的,因而原、副线圈中每一匝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总是相等的,故有成立。
当不计线圈电阻时,有成立,当变压器中无能量损失(理想变压器)时,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即P入=P出。
若变压器只有一组副线圈,则I1U1=I2U2,故有成立。
若变压器有两组或多组副线圈,则功率关系可写为I1U1=I2U2+I3U3+……,此时电流与匝数成反比的关系不再成立,但电压与匝数成正比的关系仍成立。
图12、对变压器的工作,有几点要注意:①当原、副线圈匝数n1、n2一定时,输出电压U2由输入电压U l决定,与负载无关;②当n1、n2、U1一定时,输入电流I1由输出电流I2决定,I2则与所接负载的多少有关;③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由输出功率决定;④变压器的负载越大,即指负载总电阻越小。
3、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互感现象,故对直流不起变压作用4、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都是互感变压器,自耦调压器是自感变压器变压器解题思路:思路1:电压思路.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之比为U1/U2=n1/n2;当变压器有多个副绕组时U1/n1=U2/n2=U3/n3=……思路2:功率思路.理想变压器的输入、输出功率为P入=P出,即P1=P2;当变压器有多个副绕组时P1=P2+P3+……思路3:电流思路.由I=P/U知,对只有一个副绕组的变压器有I1/I2=n2/n1;当变压器有多个副绕组时n1I1=n2I2+n3I3+……思路4:(变压器动态问题)制约思路:(1)电压制约:当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一定时,输出电压U2由输入电压决定,即U2=n2U1/n1,可简述为“原制约副”。
(2)电流制约:当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一定,且输入电压U1确定时,原线圈中的电流I1由副线圈中的输出电流I2决定,即I1=n2I2/n1,可简述为“副制约原”。
变压器分接头计算例题

变压器分接头计算例题变压器的分接头计算是根据给定的变压器参数和负载需求来确定分接头的设置。
以下是一个变压器分接头计算的例题:假设有一个10 kVA容量的变压器,额定一次侧电压为400 V,二次侧电压为200 V。
现有一个负载需求,要求二次侧电压为220 V。
已知变压器一次侧短路电压为5%,二次侧电流为20 A。
计算变压器的必要分接头设置。
解题步骤如下:1. 计算变压器的额定二次侧电压误差:电压误差(%) = (二次侧电压-额定二次侧电压) / 额定二次侧电压×100%电压误差(%) = (220 V - 200 V) / 200 V ×100% = 10%2. 计算每个分接头的电压调整能力:电压调整能力(%) = 短路阻抗(%) ×电压误差(%)电压调整能力(%) = 5% ×10% = 0.5%3. 计算每个分接头的电压调整量:电压调整量(%) = 电压调整能力(%) ×额定一次侧电压电压调整量(%) = 0.5% ×400 V = 2 V4. 计算需要增加或减少的分接头数:分接头数= 电压误差/ 电压调整量分接头数= 10% / 2 V = 5如果分接头数是整数,则说明可以设置分接头满足需求。
如果分接头数是小数,则向上取整,表示需要增加或减少整个分接头。
根据以上计算,可以得出结论:在二次侧电压需要为220 V时,需要增加或减少5个分接头来调整电压。
具体是增加或减少取决于实际情况和设备能力。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计算,实际计算可能存在更多考虑因素,例如变压器的容量范围和分接头的最大调整能力等。
调压调频习题指导

~
意:
S 1 = 6000 + j 6000 ×
~
0.6 = 6000 + j 4500(kVA) 0.8
其视在功率为: jQC S1 = P 1 / cos ϕ1 = 6000 / 0.8 = 7500(kVA)
负荷增加后, P 1 ' = 6000 + 1200 = 7200 MW ,功率因数为 0.6,所以,
K D = K D*
PDN 1400 = 1.5 × = 42(MW / Hz ) fN 50
(1 )机组平均承担负荷,则各发电机初始有功功率为:
PGi = 1400 = 1 ,2 ,3 ,4 = 350( MW ) ≤ PGiN ,i 4 ∆PD 0
∆f = −
∑K
i =1
4
=−
Gi
+ KD
100 = −0.116( Hz ) 2 × 250 + 2 ×160 + 42
−1 Q1 ' = P 1 ' tgϕ1 ' = 7200 × tg (cos 0.6) = 9600 kVar
(1 )负荷增加后总负荷的视在功率 S1 ' = P 1 '/ cos ϕ1 ' = 7200 / 0.6 = 12000( kVA) 与最初视在功率不同,即: S1 ≠ S1 ' ,由于增加负荷后功率因数下降的很多,所 以增加负荷后无功需求更大, 因而需要用电容器来更大程度地供给无功功率需求 以保持视在功率不变, P2 = P 1 ' = 7200 MW , Q2 = Q1 '− QC = 9600 − QC
~ ~
7500 = 7200 2 + (6100 − Qc ) ,于是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台SN=100kV· A,U1N /U2N=6/0.4 kV,Y,y0联结的 三相变压器,I0%=65%,P0=600W,ux=5%, PkN=1800W,试求:(1)近似等效电路参数标么值; (2)满载及cosφ 2=0.8(滞后)时的二次端电压和效率 ;(3)产生最大效率时的负载电流及 cosφ 2=0.8(φ 2>0°)时的最大效率。 短路阻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短路电阻
5 U d Zd 100 0.05 Id 1 1800 Pd 100 103 rd 2 0.018 Id 1
2 82 2 2 短路电抗 X d Zd rd 0.05 0.018 0.0467
一台SN=100kV· A,U1N /U2N=6/0.4 kV,Y,y0联结的 三相变压器,I0%=65%,P0=600W,ux=5%, PkN=1800W,试求:(1)近似等效电路参数标么值; (2)满载及cosφ 2=0.8(滞后)时的二次端电压和效率 ;(3)产生最大效率时的负载电流及 cosφ 2=0.8(φ 2>0°)时的最大效率。 (2) 电压调整率
解:(1)电路参数标么值:
励磁阻抗: 励磁电阻:
U 1 0 Zz 15.38 6.5 I0 100 P 1 0 rz 2 1.42 2 I0 0.065
2 2 2 2 励磁电抗: X z Z z rz 15.38 1.42 15.31
一台SN=100kV· A,U1N /U2N=6/0.4 kV,Y,y0联结的 三相变压器,I0%=6.5%,P0=600W,ux=5%, PkN=1800W,试求:(1)近似等效电路参数标么值; (2)满载及cosφ 2=0.8(滞后)时的二次端电压和效率 ;(3)产生最大效率时的负载电流及 cosφ 2=0.8(φ 2>0°)时的最大效率。
P0 Pd (1 ) 100% S N cos2 P0 Pd 600 1800 (1 ) 100% 1000 0.8 600 1800 97.1%
一台SN=100kV· A,U1N /U2N=6/0.4 kV,Y,y0联结的 三相变压器,I0%=65%,P0=600W,ux=5%, PkN=1800W,试求:(1)近似等效电路参数标么值; (2)满载及cosφ 2=0.8(滞后)时的二次端电压和效率 ;(3)产生最大效率时的负载电流及 cosφ 2=0.8(φ 2>0°)时的最大效率。
( 3)
P0 600 m 0.577 Pd 1800
SN 100 0.577 83.3 A 3U 2 N 3 0.4
I 2 m I 2 N m
一台SN=100kV· A,U1N /U2N=6/0.4 kV,Y,y0联结的 三相变压器,I0%=65%,P0=600W,ux=5%, PkN=1800W,试求:(1)近似等效电路参数标么值; (2)满载及cosφ 2=0.8(滞后)时的二次端电压和效率 ;(3)产生最大效率时的负载电流及 cosφ 2=0.8(φ 2>0°)时的最大效率。
u (rd cos 2 X d sin 2 ) 100%
1(0.018 0.8 0.0467 0.6) 100%
4.24%
二次侧端电压
U 2 (1 U )U 2 N (1 0.0424) 400 383V
一台SN=100kV· A,U1N /U2N=6/0.4 kV,Y,y0联结的 三相变压器,I0%=65%,P0=600W,ux=5%, PkN=1800W,试求:(1)近似等效电路参数标么值; (2)满载及cosφ 2=0.8(滞后)时的二次端电压和效率 ;(3)产生最大效率时的负载电流及 cosφ 2=0.8(φ 2>0°)时的最大效率。 效率
2P0 m (1 ) 100% m S N cos2 2P0
2 600 (1 ) 100% 3 0.577 100 10 0.8 2 600
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