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作品分析

合集下载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贵族阶层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人性矛盾和社会道德的丧失。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色。

一、形式结构的安排与审美效果写作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艺术形式的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八个部分组成的长篇小说,每个部分不仅有独立的主题,而且在结构上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故事结构。

整篇小说不仅设立了主线故事,而且还通过多层次的副线故事和角色的情感描写,深度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内心情感复杂多变的把握和刻画,给人们展现了一个更为丰富的文学形式。

通过这种形式结构的安排,《安娜·卡列尼娜》在审美效果上达到了卓越的成果。

二、人物塑造的逼真度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将人物的命运和社会背景相结合,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充满人性弱点和矛盾的女性形象,她对于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不断与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相冲突,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而另一位女性角色卡丽娅则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呼声。

男主角列文则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形象,他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不断探寻对生命的意义,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矛盾的刻画,而且为读者们创造了更加真实的文化现实。

三、细节描写的深刻性细节是小说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一些细节中所要呈现的情感状态的精髓和核心。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作者通过细腻、精致的笔触,描述了人物的言行、神态、环境、情感等等。

比如描写安娜·卡列尼娜离家出走时坐在车厢里以及车厢内的装饰、灰尘和资料,描写列文在车厢内等待时微观的心理变化等等,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到非常逼真,而且升华了小说的情感内核。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作品的情节布局严谨,展现出统一、完整和和谐的艺术形式。

整个小说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贯穿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小说以安娜·卡列尼娜与瓦罗宁的婚外恋为主要情节,同时穿插了其他人物的故事。

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发展相互呼应,每个情节都与主题紧密相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

小说以个别人物和典型人物形象为基础,塑造了多个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深度和丰富的心理描写。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刻画了多个主要角色的形象,如安娜、瓦罗宁、基里洛维奇等,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被深入描绘,使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矛盾、挣扎和追求。

小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语言艺术是托尔斯泰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他的描写细腻、准确,富有表现力。

托尔斯泰大量使用对话和内心独白的形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作品还通过对自然和社会背景的描绘,包括农民的生活、农田的美丽景色、社交场合的细节等,给人以真实感和生活感。

小说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严密的艺术结构和主题的衔接。

托尔斯泰通过反复强调思想、伦理和道德的冲突,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并在结尾处呈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寄托。

《安娜卡列尼娜》在艺术学基本原理的角度上具有严谨的情节布局、深入的人物描写、多样的艺术手法和紧密的艺术结构。

通过对主题的表达和情感的渗透,托尔斯泰成功地创作出了一部真实、细腻而充满内涵的艺术作品。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厚哲理意味的巨著。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主题表达《安娜·卡列尼娜》的主题是爱情与道德的矛盾冲突。

小说以主人公安娜与温顿的婚外情为线索展开,通过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和道德挣扎的描写,探讨了爱情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关系。

从艺术学原理的角度来看,小说采取了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手法,使主题得到了生动展示。

作者通过描写安娜的内心矛盾、温顿的责任与追求自由之间的挣扎,表达出一个爱情悲剧的内容。

而通过对列文的描述,揭示了婚姻中的冷漠和现实,这一切都通过小说的主题得到了较好的表达。

二、情感表现《安娜·卡列尼娜》中艺术学原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情感表现。

小说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了丰富的情感。

安娜的爱情悲剧给人深深的触动,她为了爱情不惜置自己于死地,这种悲壮的情感无疑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而温顿的复杂心理和对安娜的爱意也令人感同身受。

小说中还通过克里琴斯基等次要人物的情感表现,使整个作品的情感更加丰富多样。

情感表现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要素之一,它通过各种手法传递给读者,使读者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共情。

《安娜·卡列尼娜》揭示了人的世间情感的复杂性,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真实与复杂。

三、形式美的追求《安娜·卡列尼娜》以其形式美的追求成为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小说的结构和语言运用都呈现出了艺术上的高度协调与完美。

小说的结构呈现了一种对比与平衡的美感。

通过平行的两个故事线:安娜与温顿的婚外情和基茨基与戈尔宾斯卡的婚姻,构成了小说整体的结构。

通过这样的对比,作者展示出了两种婚姻的不同,从而突出了安娜与温顿的爱情的特殊性,也使作品在结构上更加完整。

托尔斯泰运用了丰富的语言手法,使小说的语言更富有艺术性。

《安娜卡列尼娜》的现代解读

《安娜卡列尼娜》的现代解读

《安娜卡列尼娜》的现代解读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虚荣、美色和道德堕落的故事,以及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伦理的挑战。

虽然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部小说已经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我们或许能够从中发现更多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女性角度解读从现代女性的角度来看,《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带有深刻的女性主义色彩。

安娜这个角色在当时的俄国贵族社会中,受限于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最终因为爱情而背离传统,选择了违背婚姻道德的行为。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婚姻、爱情和自由有了全新的理解,安娜的遭遇也更容易引起现代女性对自主权、平等和自由的深入思考。

人性与道德困境除去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安娜·卡列尼娜》也从人性与道德困境的角度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在小说中,安娜因追求真爱而放弃传统伦理道德,在阴郁压抑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陷入挣扎。

而另一方面,男主角列文则展现了传统伦理道德与内心真实欲望之间的冲突。

这些困境和冲突,在当代社会同样广泛存在,使得人们更有机会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在这样困境中应该如何选择。

社会伦理与风气变迁最后,从《安娜·卡列尼娜》对社会伦理与风气的描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当代社会现状的启示。

小说中所揭示出来的贵族社会虚荣、自私、失序和原则缺失,在当今社会依然与我们息息相关。

我们或许可以从安娜和列文等角色身上找到现代社会贵族阶层中贪欲、浮躁等不良风气根源,并思考如何改善当下社会风气。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经典之作,并不仅仅停留在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真实再现的层面上,它所反映出的人性、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问题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现代解读,《安娜·卡列尼娜》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自身所处时代所面对的种种挑战,并帮助我们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种种冲突与困境。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情与自由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情与自由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情与自由《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杰作,不仅仅描绘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沉浮,更深入探讨了爱情与自由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小说中的爱情与自由。

一、无论是踌躇满志的卡列宁,还是漂泊不定的黑尔佐夫,他们受制于社会的眼光,对真爱都感到无法抗拒。

卡列宁作为一个身份尊贵,地位显赫的官员,通过安娜·卡列尼娜与他的爱情关系,暴露了当时婚姻与地位间的矛盾与悖论。

黑尔佐夫则是一个游走在贫穷和富有之间的自由灵魂,他的爱情经历同样给社会人士敲响了一记警钟。

二、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和瓦什金自由地选择彼此,却发现自己也无法逃避对社会规范的束缚。

她们苦苦挣扎于自私的欲望和传统的道德之间。

这种自由与道德的冲突,既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提醒着人们思考个人选择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

三、另一方面,通过列文、基茨和斯塔娜等多个角色的展现,小说探讨了自由对于爱情的影响。

这些角色以自由的方式面对感情,每个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及其与爱情的关联。

他们分别追求着自己理想的爱情,但最终却陷入了自由在爱情中的困境,令人深思。

四、小说中的爱情与自由也在男性和女性角色之间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

卡列宁表现出对传统男性角色的怀疑,并通过他的婚姻矛盾揭示了爱情追求自由的困境。

而女性角色则通过对爱情的渴望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

五、爱情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在小说的结局中得到了最大的揭示。

安娜·卡列尼娜以一种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她的逝去成为了对当时封闭保守社会的一次挑战。

小说通过揭示爱情与自由的复杂关系,提出了关于个人选择与社会规范之间冲突的思考。

综上所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深度而细腻的笔触勾勒了爱情与自由的复杂关系。

小说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当时俄罗斯社会中个人选择与社会规范间的冲突和困境。

通过安娜·卡列尼娜等角色的故事,阐述了爱情追求自由的艰辛与后果。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艺术学基本原理的角度来分析该小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艺术表现手法《安娜卡列尼娜》采用了多重叙述的方式,通过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物来讲述故事,展现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使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也增强了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深入了解。

二、形象塑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安娜、列宾、卡列宁、凯伦斯基等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作者使人物栩栩如生,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例如安娜这个角色,她既是乖巧贤淑的妻子和母亲,又是热情奔放的情人,这种复杂的形象使得她具有很高的人物吸引力。

三、情节设置小说的情节紧密有序,通过安娜与凯伦斯基之间的禁忌爱情,展示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冲突,以及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的困境。

情节的发展颇具戏剧性,引人入胜。

小说中还穿插了一些社会情节和历史背景,为故事增添了一种广阔的背景,使其更加具有真实感和时代感。

四、意境的呈现《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心理和社会现实的描写,展现了一种丰富的艺术意境。

例如小说中对大自然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和人物的情感交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

作者还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人生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从艺术学的基本原理角度来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在艺术表现手法、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和意境呈现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作者通过精准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不仅得到了故事的享受,还对人性、社会和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前言《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19世纪俄罗斯社会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生起伏,展现了男女关系、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本文将对《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深入的赏析。

一、文学风格《安娜卡列尼娜》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而脱颖而出。

托尔斯泰以其精湛的表达技巧,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情感、思想以及内心的斗争。

同时,他借助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为读者呈现了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托尔斯泰的叙事流畅自然,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入人物内心,领悟到小说所传达的深刻思想。

二、主题思想《安娜卡列尼娜》涉及了多个主题和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爱情和婚姻。

小说通过描绘安娜和她的恋情,探讨了爱情对于个体的冲击和改变。

安娜从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转变成一个堕落而自私的女人,她对离婚追求自由的选择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通过安娜的故事,托尔斯泰对于婚姻和家庭的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此外,小说还涉及了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的问题。

安娜的犯罪行为和社会对她的冷漠、谴责,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对于婚外恋和离婚的态度。

托尔斯泰用安娜的遭遇展现了社会伦理的弊端,呼吁读者审视道德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合理性。

三、人物形象与命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且命运也各异。

主人公安娜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纠结的女性形象,她的美丽和优雅吸引了许多男人的注意。

然而,她对于婚姻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最终使她陷入了情感和道德的困境。

她的命运被自己的错误选择和社会的压力所捆绑,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与安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主角卡列宁娜。

她是一个强势而聪明的女性,以她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

虽然她也面临了婚姻的问题,但她通过努力和决心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四、艺术手法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小说更具吸引力。

解读《安娜卡列尼娜》

解读《安娜卡列尼娜》

解读《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安娜卡列尼娜》进行解读。

首先,从主题上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道德与爱情、家庭与社会、人性与命运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

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安娜、卡列宁等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他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挣扎与抉择。

安娜作为一个美丽而复杂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

而卡列宁则代表了那种坚守道德底线、忠诚于婚姻和家庭的传统观念。

这些角色的命运变化,使得《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

其次,从人物塑造上看,《安娜卡列尼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托尔斯泰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得这些角色变得丰满而立体。

例如,安娜的矛盾心理、卡列宁的坚定信念以及他们周围人物的各种情感纠葛,都使得这部小说具有了丰富的情感表现力。

此外,托尔斯泰还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如莫斯科的冬日黄昏、火车上的邂逅等,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

再者,从文学风格上看,《安娜卡列尼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在19世纪末的俄国社会背景下,托尔斯泰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气息,使得这部小说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也对人类的情感、道德和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因此,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流社会的迫害是悲剧的推手。
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她的生活根 植于贵族阶层的土壤,她没有足够的勇气和眼 界离开这个环境。但当她想要重新回到社交圈 时,发现自己已经被当做堕落的女人赶出了这 座殿堂。 但“堕落”只是一个说法罢了,整个上流 社会都是一潭浊臭的污水,贵族夫妻在婚姻关 系的掩盖下,暗地里和自己的情妇情夫寻欢作 乐、发泄私欲,安娜真挚的爱情又能堕落到哪 里去呢?禽兽般的肉欲可以在上流社会通行无 阻,安娜的爱情却寸步难行,彼得堡贵妇谬基 公爵夫人无意一句话点出其中奥妙:“她做的 是所有的人”“都偷偷摸摸做的,而她却不愿 意欺骗。”她之所以公开自己的爱情,正是因 为她认为自己和渥伦斯基的结合是出于真挚的 爱情而不是需要欺瞒的苟且之事。不愿意欺骗 才是安娜真正的罪名,才是上流社会迫害她的 原因。
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 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 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情,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 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 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 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 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 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 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 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 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
安娜·卡列尼 娜
作者介绍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9.9~~1910.11.20)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世袭伯爵。 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多 部俄国文学史上的巨著。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在世界 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 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创 作 背 景
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当时正值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整个社会处于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 转变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在世界资本主义尤其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力冲击下,俄国封建农奴制度迅速崩溃,封建贵 族地主日趋腐化堕落的思想与新兴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发生了激烈的 对撞,其政治、经济制度,思想、道德观念也在急剧变化之中,欧 洲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启蒙、人性的自觉不自觉地觉醒,使人们要 求人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摆脱封建 思想道德的羁绊;另一方面,反动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对资产阶级人文 思想仍具强大的阻力。众所周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 转变过程,它不像法国大革命是自下而上的彻底革命,其新兴的资 产阶级思想载体不是从平民阶层、小生产者阶层中产生的,而是由 一批把持政权的封建官僚、大贵族地主阶层转变而来的。在转变过 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封建传统、观念在社会、人们的头脑中仍然根深 蒂固,诚如文中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
内 容 简 介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 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吉娣的垂 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而深爱着吉娣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吉娣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 基的吉娣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 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帅气逼人。他的 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 献殷勤。而吉娣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 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 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在舞会上……” 吉娣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吉娣痛苦,劝慰了兄 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 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 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但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 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 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 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作 品 鉴 赏
出色的心理描写是《安娜·卡列尼娜》艺术魅力的精华所在。
列文是个精神探索型人物,他的心理过程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的:
①在农事改革上,他经历了理想的追求到失败后的悲观。
②在个人生活上,他经历了爱情上的迷恋、挫折、失望到婚后的快 乐、焦虑、猜忌、痛苦,最后在宗教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小说对安娜的心理过程的描写,则侧重于展示其情感与心理矛盾的多重 性和复杂性:
个人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起,俄国乡村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人侵, “到民间”去等活动的开展,使托尔斯泰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 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因为自己所处 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 带猎枪,生怕自己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此后,他访问神父、主教、 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斯塔夫。终于完 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这是托尔斯泰复杂 的探索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 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 自私,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爱他……我憎恶你……”。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 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 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 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基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 回到列文的农庄,基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 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 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 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 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 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 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 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
不幸的婚姻埋下悲剧的种子。
八年前,名门闺秀安娜由把她养大的姑母做 主,嫁给了在政府中身居要职的卡列宁。年方韶 华的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贵族少女和几入不惑的 久入官场冷酷无情的政客的结合,就像是一枝含 苞欲放的玫瑰落入枯草之中。安娜的姑母是为了 家族的利益,卡列宁是为了官场的名声,这场婚 姻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情的因素,纯粹的利益联姻。 安娜崇尚精神生活,视真诚的爱情为精神生 活的核心,并热烈地憧憬着它,幻想着它。卡列 宁一出校门便托身官场,他热衷功名,向往权力, 爱情在他看来只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拖累。结婚后, 卡列宁只是把安娜当做一种装点门面的必要的摆 设,在安娜投入渥伦斯基的怀抱后,他痛苦万分, 但这种痛苦并非因为失去安娜,只是因为安娜影 响了自己的名誉。一对夫妻志趣如此不同,他们 的家庭生活又有何幸福可言呢?这也为悲剧的发 生埋下种子。
渥伦斯基对悲剧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
安娜因爱情破灭而自杀,人们自然要将安 娜的死和渥伦斯基联系起来,他对安娜的冷落 更是引起安娜精神崩溃的直接原因。 如果说安娜和卡列宁的分歧在于安娜渴望 爱而卡列宁却丝毫无法给与爱,那么安娜和渥 伦斯基的分歧就在于安娜想要的丰厚的爱而渥 伦斯基却只能给与浅薄的爱。在人生的最后一 段路上,安娜仍然在试探着渥伦斯基的爱的实 质,却不得不绝望的作出结论:“他在我身上 寻找什么呢?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满足他 的虚荣心。”“当然其中也有爱情,但是大部 分是胜利的自豪感。他以我为夸耀。”显然安 娜明白了,渥伦斯基心中的爱和自己渴望的是 不一样的,分量不同,意义也不同,这是她和 渥伦斯基最终决裂的根本原因。
创作过程
1870年托尔斯泰便打算写一部出身高等社会的有夫之妇失足的小说, 并打算把这个女人写得可怜而无罪。1872年,离托尔斯泰的农庄五俄里 的地方,一个叫安娜兹科娃的妇女,发现她的情人另有新欢,向自己儿子 的家庭女教师求婚,于是一气之下取了一些换洗衣服到图拉去,后来又返 回村子,投身在货车车轮下而死。托尔斯泰目睹了这出悲剧,深受触动。 托尔斯泰1873年动笔,1877年完成,小说先后用过《年轻太太》《两段 婚姻》《两对夫妻》等书名,最后才用了明确而简单的现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