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面临危机,为了抑制国内经济下滑的态势,国务院于2008年末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以保证经济稳定与增长。
本文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分析了该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对今后经济运行的调整建议。
关键词:四万亿投资;短期影响;长期影响;调整一、短期影响分析(一)资金来源方面此次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包括新增中央投资11800亿元,其他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贷款等28200亿元,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分担投资计划,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集中和有效利用,以应对这场经济大风暴,给予了世界及我国人民很大信心来战胜金融危机。
(二)资金流向方面此次“四万亿”计划投资了包括保障性住房、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七个方面,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比例较大。
在坚持老百姓“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一贯原则下,一批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一座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完成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一步步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按部就班地实施,我们看到了“四万亿”投资带来的受益群体,印证了“重保障、解民忧,强化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的中国政府作风。
在中国的具体背景和全球经济的宏观紧张下,中国政府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以适应这个特殊时期经济的发展,通过“四万亿”的财政投资,加快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同时强化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文教科卫等投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了对消费的促进和需求的拉动,成就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长期影响分析(一)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影响毫无疑问,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扩大政府生产性开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但它的副作用较大,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历来存在不少问题。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解读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解读2008年,伴随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开始陷入一种四面楚歌的困境。
面对危机四伏的现状,政府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而这一切逐渐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
面对外围经济的一片肃杀,国家需要“卷钱”来拉动内需,或许这场类似罗斯福新政的拯救经济行动将对中国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万亿到底是怎样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如何能演绎成我们感受得到现实并将产生何种效果?我们将在这里理清它的“来龙”、爬梳出它的“去脉”……一.出台背景: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冲击严重国家统计局昨天(2009年2月20日)在官方网站刊登的一篇文章称,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
(记者李英辉)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这篇通过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的文章指出,2002年下半年,加速工业化带动了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中国取得了连续5年10%以上的经济增长。
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我国按季计算的GDP增长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是逐季回落的。
但直到2008年的第三季度以前,这种回落仍然属于相对平缓的经济调整。
而到了2008年的第三季度,在全球金融风暴下,我国经济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从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加速下滑的局面。
截至2008年10月,我国的出口和进口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是增长的,到了11月和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开始表现为负增长。
1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
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
可以看出,9月份发生的金融风暴,到11月份开始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三季度,第二产业增长率回落到了9.0%,在本轮经济周期中首次落到10%以下,而到了四季度,不但第二产业增长继续下滑,达到了6.1%的低点,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也开始明显回落,下降到7.4%。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救市计划,我国也推出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全球经济都出现了复苏和增长的势头。
但是这种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有很大的副作用,而且也不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因此,当全球经济出现好转之后,各国都在考虑刺激政策的退出,如何把握好退出的时机、节奏、及政策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经济刺激计划就业资产泡末一、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救市计划,美国救市计划总额达8500亿美元,德国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700亿欧元的救市方案,法国宣布了3600亿欧元拯救银行。
我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这四万亿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占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占1.8万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占400亿;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占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占1600亿;灾后恢复重建占1万亿。
由此可见,我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本质上是一个投资驱动型方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球经济出现了复苏和增长的势头。
然而很大程度上,这是在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的前提下取得的,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而且不同国家之间的复苏和增长步伐也不一致。
这其中,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率先实现了复苏。
国民经济企稳向好,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活跃,进出口在2009年下半年快速回升,工业生产明显恢复。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
2008年全年CPI 同比降0.7%,PPI同比降5.4%;2009年12月CPI上涨1.9%,PPI上涨1.7%,为2008年内首度转正。
在经济复苏的同时,CPI的加速上行和信贷的巨额投放加剧了管理层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心。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由于市场本身的弊端造成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市场萧条疲软,而本次刺激计划具有坚实的短期基础,具有及时性和必要性,是宏观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通盘考虑的产物,是政府这种公共职能部门为调节经济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讨论4万亿投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给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讨论4万亿投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给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昨日说,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实施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央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持续显现,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以及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位负责人说,近一年来,4万亿元投资计划项目的陆续实施对拉动全社会投资和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三农”和改善民生夯实了基础。
同时。
实施的项目推进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开展。
在中央扩大投资政策带动下,全社会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前9个月全社会投资增长33.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农业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民生工程投资均同比大幅增长42%―72%。
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9%,增幅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提高1个和2.8个百分点。
新华社发摘要: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面临危机,国务院于2008年末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并且人民银行配合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保证经济增长。
本文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政府的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预测。
关键字:四万亿投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一、宏观经济形势现状的分析自2007年7月次贷危机初见端睨至今,世界经济已经受到重创。
在世界有效需求急剧下滑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着严峻考验。
GDP增速逐季快速回落,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10.6%、10.1%和9%,同比增幅分别减少1.1、2.5和3.2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加,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宏观调控面临复杂多变局面。
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两年之内的总投资达到4万亿人民币。
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支持扩大内需,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确定银行体系流动充分供应,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
从宏观角度分析“四万亿”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16 12从宏观角度分析“四万亿”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高静严(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文章运用多种宏观经济模型综合评价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首先根据IS-LM模型分析“四万亿”计划对我国短期经济的影响,之后结合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探索开放条件下“四万亿”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利用AS-AD模型浅析其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四万亿”计划;挤出效应;通货膨胀;长期经济增长[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50 0121 引 言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了经济增速剧烈下滑的倾向,国际有效需求急剧下滑。
到11月和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开始呈现负增长,我国的外向型经济面临极大风险,经济下行压力巨大。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使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了快速增长,避免了经济的“硬着陆”。
然而,“四万亿”投资计划带来的超大规模政府干预势必会对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和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2 “四万亿”计划对短期国内经济的影响2 1 商品市场中在商品市场中,不考虑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投资是外生变量。
同时,在短期模型中,价格具有黏性,不考虑价格变动。
在消费需求内生化的计划支出函数中:Ep=C+I+G+(X-M)=C0+MPC×Y+I0+(X0-M0)政府支出G是外生变量,政府“四万亿”计划直接增加政府支出,进而增加计划支出,当计划支出等于产出、商品市场均衡时:Ep=Y将上式与计划支出函数联立,可得到:Y=AP1-MPC,[其中AP=C0+I0+(X0-M0)]假定“四万亿”计划使政府支出增加了ΔG,则产出增加ΔY=ΔG1-MPC,产出上升,将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规模。
而且,产出增长量大于政府支出量,乘数效应扩大了“四万亿”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
中国4万亿政策出台

中国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出台背景、内容、实施效果和评价一、四万亿元刺激政策出台背景在全球金融风暴下,我国经济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从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加速下滑的局面。
截至2008年10月,我国的出口和进口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是增长的,到了11月和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开始表现为负增长。
1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
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
可以看出,9月份发生的金融风暴,到11月份开始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虽然在这一期间第一产业的发展形势相当好,2008年以来保持了逐季上升的局面,2008年四季度的增长率甚至达到了7.2%,但由于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三季度,第二产业增长率回落到了9.0%,在本轮经济周期中首次落到10%以下,而到了四季度,不但第二产业增长继续下滑,达到了6.1%的低点,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也开始明显回落,下降到7.4%。
这说明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
2008年初,在物价快速上涨的压力下,“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观调控任务成为当然的选择。
然后我们又先后遭遇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
年中,我国又将宏观调控的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然而,与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局部影响不同,始于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已于2008年下半年愈演愈烈成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开始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外需减弱,企业家、投资者、消费者信心开始受到影响。
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回落到9%,经济增长速度面临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2008年11月15日,为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宣布了一项经济刺激方案,即将在两年内采取10项措施,经初步匡算投资额约合4万亿元人民币。
“四万亿”救市计划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四万亿”救市计划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及政策建议作者:韩蓓来源:《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3年第04期摘要:面对“次贷”危机,中国政府斥资“四万亿”救市。
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方案,维持经济高增速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加快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如何正确分配资金、权衡公平与效率和加强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刺激方案;经济结构调整;资产泡沫;房产调控一、“四万亿”的提出背景及目标(一)背景“次贷”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到重创。
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更是面临严峻考验,2008年GDP 增长速度逐季快速回落。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两年之内的总投资达到“四万亿”人民币。
(二)目标“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台,旨在保持国内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四万亿”投资计划,是经济调控思路的重大调整: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与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双防”转向“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
二、“四万亿”的投资渠道中国投入的“四万亿”人民币被用于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设新的铁路、地铁、机场和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2009年3月全国“两会”对2008年四季度提出的“四万亿”元保增长的投资计划进行了结构调整。
三、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后果(一)大量资金投放在修建高铁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中国在2006年前后大规模启动高铁建设,铁路建设资金年年加码。
但是,大部分高铁线路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铁线路缺乏经济合理性,不可能盈利。
2006年到2012年一季度,铁道部的净资产从8623亿元增至15786亿元,增长1.8倍,而同期负债则从6401亿元增加到24298亿元,增加了3.8倍。
2022年4万亿刺激计划是真的吗

2022年4万亿刺激计划是真的吗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看见2022年的四万亿就会认为是2008年的翻版,就开始鼓吹起房地产来,不过大家一定要对此保持警惕,“房住不炒”的政策是非常明显的,任何鼓吹房价再次暴涨的都是值得注意,那么2022年的四万亿将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首先推出四万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防备美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联储的加息预期日益强烈,必然会导致美元回流美国,也就是所谓的收割全球韭菜。
而我国在此时推出四万亿计划,就是为了要遏制美国对于我国的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毕竟当年经济巨鳄索罗斯横扫东南亚的事件,还没有不到30年呢?
接下来,就是为了国内的实体行业。
在疫情反复爆发的几年中,很多实体行业都因此遭遇到了很严重的影响。
所以这四万亿的计划其实很大一部分可能会用到这些方面,主要还是为了保障内循环的经济活力,还有就是提升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
最后一项当然就是要继续扩大基础建设,前不久很多人在网络上发消息称,政府开始要求全国各地上报基建项目,因为基建项目不够用了,可能就是反映了继续扩大基础建设的意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救市计划,我国也推出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全球经济都出现了复苏和增长的势头。
但是这种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有很大的副作用,而且也不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因此,当全球经济出现好转之后,各国都在考虑刺激政策的退出,如何把握好退出的时机、节奏、及政策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经济刺激计划就业资产泡末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救市计划,美国救市计划总额达8500亿美元,德国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700亿欧元的救市方案,法国宣布了3600亿欧元拯救银行。
我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这四万亿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占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占1.8万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占400亿;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占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占1600亿;灾后恢复重建占1万亿。
由此可见,我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本质上是一个投资驱动型方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球经济出现了复苏和增长的势头。
然而很大程度上,这是在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的前提下取得的,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而且不同国家之间的复苏和增长步伐也不一致。
这其中,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率先实现了复苏。
国民经济企稳向好,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活跃,进出口在2009年下半年快速回升,工业生产明显恢复。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
2008年全年CPI 同比降0.7%,PPI同比降5.4%;2009年12月CPI上涨1.9%,PPI上涨1.7%,为2008年内首度转正。
在经济复苏的同时,CPI的加速上行和信贷的巨额投放加剧了管理层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心。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由于市场本身的弊端造成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市场萧条疲软,而本次刺激计划具有坚实的短期基础,具有及时性和必要性,是宏观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通盘考虑的产物,是政府这种公共职能部门为调节经济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目前欧美政府也出来拯救企业,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潮流。
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讲,我国政府投资四万亿拉动内需的做法是符合经济学原理和世界潮流的,同时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也是值得称赞的。
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现状
1、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没有增加就业
首先,从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2000万农民工失岗返乡、600多万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两大群体叠加,就业压力陡增。
城镇新增就业增速在下降,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在减少,现有的工作岗位流失非常严重,这些都是新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的老矛盾,比如总量矛盾、结构矛盾还没有破解,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其次,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它的实体经济的疲软直接造成了我国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
2009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2007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这么多企业倒闭,肯定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了8.7%的增长,大约创造了900万个工作机会,但应届毕业生就有611万人。
据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估计,611万应届毕业生中,将有200万人无法就业。
因此,中国的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棘手的、紧迫的难题,一个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想要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恐怕只是奢望。
再次,从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来看,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其中出口和投资一直占有主要地位。
出口的增长带动了每年大概三分之一的就业,最近几年就业增长大概在每年八百万到一千万左右,2007年超过一千万,出口企业对于就业的拉动是非常明显的,而当前的出口放慢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主要以拉动投资为主,对提高出口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直接影响是很有限的。
最后,目前所有的政策都不具有就业导向的性质,同时也没有出台专门的失业应急措施。
现有的刺激方案主要以加大投资刺激重工业、缓和制造业为核心,而这些行业大部分都是资本密集型的,不具有大规模就业吸收的功能。
并且,在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和难以在短期发挥功效的约束下,政府必须建立专门的失业应急措施。
2、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资产泡沫的形成
强有力的刺激政策在顺利完成“保增长”任务的同时也顺便带来了副作用:银行信贷激增,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资产价格特别是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随之迅速上涨,并且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通货膨胀预期正在快速形成。
背后推手之一即是银行争先恐后的信贷量。
2009年近10万亿的信贷规模是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的近3倍(2008年由于刺激政策而不具可比性)。
大量的信贷蜂拥而至必然有部分信贷未流入实体经济而转道进入股市,这将带来资产价格泡沫膨胀风险。
据测算,2009年新增贷款与GDP的比例高达40%,而往年这一比例一直稳定在10%~20%之间,这说明目前的实体经济增长并没有吸纳如此多的信贷资金。
此外,受到流动性宽裕和经济回升、企业赢利改善及通胀预期的影响,2009年以来资产价格重回高位且大部分机构预计:2010年资产价格可能大幅上扬后形成明显泡沫。
这使得2010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局势将更为复杂。
通过制造一个信贷泡沫来催生一个资产泡沫再打造8%的经济增长,这种方式无法持续。
可靠的办法还是要把短期政策和长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改革相结合。
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年度的GDP增长,还要着眼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
因此,2010年在继续维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管理通胀预期;如何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如何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特别是美国加息及退出政策的时间点,把握好货币政策的调整时间。
在2010年的第一周,央行延续了2009年10月以来的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态势,实现净回笼1370亿元,是央行连续13周实现资金净回笼。
2010年1月7日,央票和正回购利率更是打破持续数月的连平局面,双双上扬。
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些信号表明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步伐,以防范不断加大的通胀风险。
三、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建议
1、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
对各国决定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点,对经济回暖的信心以及对通胀压力的担心,对两者的平衡将决定加息的时机。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刺激政策退出的两难选择,如果刺激政策退出太迟,政府债务还会高涨,资产泡沫和通胀预期增加;如果退出过早,经济将会面临衰退的风险。
近期,国内外金融市场均出现了大幅调整,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预期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可以预见,如果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掌握不好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和步骤,退出政策协调不好,无法做到有序退出,则完全有可能造成全球经济剧烈波动,从而导致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
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其他国家政策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势,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避免过早加息而导致热钱流入、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上升。
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后,关键是要创造长久性的需求。
2、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要和一些结构性改革政策的进入组合起来
因为现在巨大的经济增长是靠政府下放的投入在支撑,一旦退出,这个速度还会保证吗?这个问题是存在的。
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向,不能由于政府退出行为的存在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所以政府要继续保持高强度的刺激,即高额的负债和过量的货币供应。
本文认为,正确的解决办法是让经济回到能够持续增长的可靠基础上来,最重要的是供给一方进行结构性的改革,所以退出和进入要组合。
政府的负债、过量的货币供应要退出,坚决地有步骤地退出,但是结构性的改革要进入。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信号价值大于其实际投资启动价值。
虽然该调控行为在短期内可能会促进中国经济好转,但其规模不足以弥补经济深度下滑带来的缺口,且在世界经济萧条的时期,这个数字是渺小的。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目前萧条产生的内置机理,也没有解决中国本轮经济下滑的内在矛盾,对于经济振兴也就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目前问题的解决方向就是逐步缩小刺激政策,退出刺激政策,同时启动结构上的改革,让中国经济有一个更可靠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 保罗·萨缪尔森、萧琛:宏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 刘崇献: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原因[J].价格与市场,2008(4).
[3] 张蓓:通货膨胀研究的国际新趋势[J].中国金融,2008(1).
(责任编辑: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