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河水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竹山堵河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可行性

噪声风险
施工期间可能产生一定噪声,需要采取降噪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议
加强施工监管
确保施工过程中遵守相 关环保法规,减少对环
境的影响。
加强废水处理
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 水进行妥善处理,确保
达标排放。
采取降噪措施
对施工机械和车辆进行 降噪处理,减少噪声对
社会效益评估
社会效益指标
包括项目实施后的社会环境改善、公众满意度提升、 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评估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专家评估等方法,对项目实施 后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
社会效益评估结果
根据社会效益评估方法,得出项目实施后的社会效益 评估结果。
05
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河流生态修复,提升竹山堵河水 系的生态景观品质,增强公众对河流 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改善水质
通过治理和修复,使竹山堵河水系的 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国家或地方 规定的标准。
规划方案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竹山堵河水系的不同河段和 问题,制定相应的生态修复工程 ,包括河道整治、湿地恢复、水
生植被恢复等。
修复工程将有效改善水质,减少污染,提升水体透明度, 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生态修复不仅有利于提升竹山堵河水系的生态环境质量, 也将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重效益,推动 可持续发展。
项目展望与建议
持续监测和管理
公众参与和教育
为了确保生态修复项目的长期效果,需要 建立一套有效的监测和管理机制,定期评 估项目进展和效果,及时调整修复策略。
投资回报期
堵河水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竹山堵河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可行性研究目录1. 项目背景 (33)2 项目概略 (33)2.1 地理地点 (33)2.2 自然生态系统概略 (44)地形地貌 (44)气象 (44)流域概略 (55)水质 (55)水温 (66)植被 (66)生物多样性状况 (66)2.3 水利工程现状 (77)3 规划总则 (77)3.1 指导思想 (77)3.2 规划原则 (77)3.3 规划依照 (88)3.4 规划的必需性及任务 (88)水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88)规划的必需性 (99)规划任务 (99)3.5 规划范围及分区 (1010)规划范围 (1010)规区分区 (1010)4 生态需水及保障 (1010)4.1 河流生态系统现状 (1010)4.2 河流生态需水 (1111)水文学法计算生态需水 (1111)各河段水位 (1212)合理性剖析 (1212)5 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 (1313)5.1 河流功能分区 (1313)5.2 主要治理方向和任务 (1313)河岸硬化及侵害治理 . (1313)绿色廊道建设 (1515)滨水区景观建设 (1515)截污导流 (1616)6 水质安全保障 (1717)6.1 水功能区划 (1717)6.2 城市排水系统现状 (1717)6.3 水体污染成因剖析 (1717)污染源剖析 (1717)排污方式 (1818)6.4 水质安全保护举措 (1818)各区整体防治要求 (1818)水质保护对策 (1919)污染控制预期成效 (2121)6.5 水质保护保障举措 (2121)7 水库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2222)7.1 水库及湿地现状 (2222)7.2 湿地保护与修复举措 (2222)8 水土保持 (2323)8.1 设计依照及标准 (2424)8.2 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履行等级 . (2525)8.3 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 . (2525)8.4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论 . (2626)8.5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 (2626)8.6 水土保持举措设计 (2626)8.7 水土保持监测 (2323)9 管理举措 (2929)9.1 增强水生态系统的检测,提高信息化水平 (2929)9.2 区分自然保护区,依法保护水生态系统 . (2929)9.3 增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能力 . (2929)9.4 管理和参加体制 (3030)9.5 生态赔偿制度 (3030)10 规划实行的环境影响剖析 (3030)10.1 规划实行的环境影响展望与评论 . (3030)有益影响 (3030)不利影响 (3131)10.2 规划与有关政策和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剖析 (3232)规划与国家政策相容性剖析 (3232)与其余规划相容性及环境协调性剖析 (3232)10.3 预防或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举措 (3232)10.4 环境影响评论结论与建议 . (3434)11 保障举措 (3434)11.1 增强领导,部门协作 (3434)11.2 增强法制,依法保护..................................................... 错误!不决义书签。
河流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流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河流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纷纷展开了河流治理工作,探索有效的治理方案,以改善河流环境质量。
作为一个世界上拥有众多河流的国家,我国在河流治理领域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如治理成本高、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河流治理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河流治理方案。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河流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河流治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推动我国河流环境质量的改善,保护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搜集、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治理案例的梳理和总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河流治理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
四、河流治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1.河流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等,导致河流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及以下。
2.河流河床淤积严重,导致河道断流、泥沙过多、水位下降等问题,影响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和水质状况。
3.河流流域生态破坏严重,水生态系统失衡、湿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恢复困难。
4.河流流域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治理工作难以推进,效果不明显。
五、河流治理的可行性分析1.政策支持: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水环境保护和河流治理的政策法规,政府的政策支持将为河流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2.技术手段:我国在河流治理技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河流治理。
3.社会参与:河流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民众的环保意识提升,将为河流治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4.经济投入:河流治理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金筹措将不再是阻碍河流治理的主要问题。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前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5)1.4 报告结构安排 (7)二、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 (8)2.1 水环境问题概述 (9)2.2 项目区水环境现状调查 (10)2.3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0)2.4 治理需求分析 (12)三、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与任务 (13)3.1 总体目标 (14)3.2 分阶段目标 (15)3.3 主要治理任务 (16)四、治理方案设计 (17)4.1 污染源控制 (18)4.2 沉淀处理 (20)4.3 生物处理 (21)4.4 深度处理 (22)4.5 废水处理与回用 (24)4.6 河湖生态修复 (26)五、技术路线与工艺选择 (27)5.1 技术路线 (28)5.2 工艺选择原则 (30)5.3 典型工艺介绍 (31)5.4 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32)六、项目实施计划与投资估算 (33)七、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 (35)7.1 风险因素识别 (36)7.2 风险等级评估 (38)7.3 风险防范措施 (39)7.4 应急预案制定 (40)八、项目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 (42)8.1 社会效益分析 (44)8.2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5)8.3 敏感性分析 (46)8.4 不确定性分析 (48)8.5 经济评价结论 (48)九、结论与建议 (49)9.1 结论总结 (51)9.2 建议提出 (52)9.3 后续工作展望 (54)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工业化发展,我国的水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本项目旨在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对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等措施,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
河道清淤疏浚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道清淤疏浚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水质逐渐恶化,河道淤积严重,给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河道清淤疏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报告旨在研究河道清淤疏浚的可行性,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河道清淤疏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清淤疏浚的必要性和效果,评估清淤疏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相关部门提出推进清淤疏浚工作的建议。
1.3 研究内容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河道清淤疏浚的意义和必要性(2)清淤疏浚的方法和工程技术(3)清淤疏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评估(4)推进清淤疏浚工作的建议第二章河道清淤疏浚的意义和必要性2.1 河道清淤疏浚的意义河道清淤疏浚是对河道进行疏通、清理、挖深的过程,可以改善河道流量,减轻洪涝灾害,提高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沿岸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2.2 河道清淤疏浚的必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河道淤积严重,水质恶化,导致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给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带来严重问题。
因此,进行河道清淤疏浚,恢复河道原有功能,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章清淤疏浚的方法和工程技术3.1 清淤疏浚的方法清淤疏浚的主要方法包括机械清淤、人工清淤、生物清淤等。
机械清淤是利用各种机械设备进行清理和疏浚,效率高,工作量大;人工清淤是通过人工劳动进行清理和疏浚,效率低,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生物清淤是通过生物方法进行清理和疏浚,具有环保和可持续性。
3.2 清淤疏浚的工程技术清淤疏浚的工程技术包括各种工程设备和工具,如挖泥船、挖泥机、清淤车等。
其中,挖泥船是清淤疏浚的主要工具,可以有效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和垃圾,恢复河道原有功能。
第四章清淤疏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评估4.1 清淤疏浚的经济效益评估清淤疏浚可以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减轻洪涝灾害,降低维修费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沿岸经济发展。
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河道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

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河道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标题: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与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概述为了改善河道的水质、保护和恢复河流的生态环境,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本项目旨在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该项目将通过清淤、疏浚和河床加固等手段,恢复河床的正常截面形态,优化水流走向,从而减少河流淤积,提高河道的运水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项目实施方案1.项目区划与划分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将河道及周边的污染源、河岸整治等分为若干个区域,并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分别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
2.河道清淤与疏浚通过机械清淤和人工疏浚的方式,将河道内的淤泥、杂物等清除,恢复河道的正常截面形态。
同时,还需加强对河道的日常巡查和清理,确保河道始终保持通畅。
3.河床加固与整治对于河床坍塌、侵蚀、沉积等问题,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治理。
包括加固河床的水工结构,引导水流的稳定排泄,防止河床坍塌和侵蚀,增加河道的稳定性。
4.河岸整治与绿化对于河岸的整治,包括堤防修筑、护坡绿化、岸线修整等。
同时,进行植被覆盖和绿化,以增加河岸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5.河流水质治理针对河流的污染源,加强监测和排查工作,通过治理河道两岸的污水排放口、河道入口的污染源,减少河水的污染物输入。
同时,加强水质监测工作,对河道的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异常,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三、治理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本项目所采用的河道综合治理方案,已经在其他地区得到了成功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关技术手段经过实践验证,成熟而可靠,具备可行性。
2.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主要包括投资回报率和项目的经济效益。
通过综合分析,本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治理后的河道可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周边土地价值,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社会可行性四、总结本项目的实施方案基于对河道的综合治理需求分析,通过清淤疏浚、河床加固与整治、河岸绿化等措施,旨在改善河道的水质、保护和恢复河流的生态环境,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
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河道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许多河道存在着淤积、污染、河岸坍塌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
为了改善河道状况,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河道整治工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项目背景(一)河道现状本项目所涉及的河道位于_____地区,全长_____千米。
目前,该河道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1、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抬高,行洪能力大幅下降,每逢暴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
2、河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3、河岸缺乏防护措施,部分河岸坍塌,威胁周边农田和建筑物的安全。
(二)整治的必要性1、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改善河道水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3、修复河岸生态,美化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三、工程任务和规模(一)工程任务本次河道整治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河道清淤疏浚、河岸防护加固、污水治理和生态修复等。
(二)工程规模1、河道清淤疏浚长度为_____千米,清淤量约为_____立方米。
2、河岸防护加固长度为_____千米,采用_____等防护措施。
3、建设污水处理设施_____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_____吨。
4、生态修复面积约为_____平方米,种植水生植物和沿岸绿化。
四、工程布置及建筑物(一)工程布置原则1、遵循自然规律,尽量保持河道原有形态和生态环境。
2、结合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合理布置工程建筑物,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3、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确保工程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二)主要建筑物1、清淤疏浚工程:采用机械清淤和水力冲淤相结合的方式,清除河道内的淤积物。
2、河岸防护工程:根据河岸的地质条件和水流情况,选择重力式挡土墙、生态护坡等防护形式。
3、污水处理设施:采用_____污水处理工艺,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江河湖泊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江河湖泊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江河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水资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江河湖泊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河道淤塞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报告对江河湖泊治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项目背景江河湖泊治理工程项目旨在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本项目选择了某特定地区的一条主要河流作为实施对象,旨在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来改善该河流的水质,恢复生态平衡。
三、可行性分析1. 市场需求分析根据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人们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改善江河湖泊的水质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提供更可靠的水资源供应,满足城市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求。
因此,江河湖泊治理工程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潜力。
2. 技术可行性分析江河湖泊治理工程项目需要应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河道疏浚、水质净化、生态恢复等。
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同时,目前已经存在许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要。
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江河湖泊治理工程项目是可行的。
3. 经济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是评估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江河湖泊治理工程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同时也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通过改善水环境质量,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将得到提升,从而为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此外,项目的实施还将刺激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相关行业的就业和税收增长。
因此,从经济角度来看,江河湖泊治理工程项目是具备可行性的。
四、项目实施方案1. 建立综合管理机构项目实施需要协调各方的力量和资源,因此建立一个综合管理机构是必要的。
该机构应由政府相关部门、水利企业、科研院所等组成,负责项目的规划、组织和实施等工作。
2. 实施河道疏浚工程首先,需要对河道进行疏浚,清理淤泥和垃圾,恢复河道的通畅性。
通过河道疏浚,可以增加河流的输水能力,减少洪水的发生频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山堵河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可行性研究目录1. 项目背景 (33)2项目概况 (33)2.1地理位置 (33)2.2自然生态系统概况 (44)2.2.1地形地貌 (44)2.2.2气象 (44)2.2.3流域概况 (55)2.2.4水质 (55)2.2.5水温 (66)2.2.6植被 (66)2.2.7生物多样性状况 (66)2.3水利工程现状 (77)3规划总则 (77)3.1指导思想 (77)3.2规划原则 (77)3.3规划依据 (88)3.4规划的必要性及任务 (88)3.4.1水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88)3.4.2规划的必要性 (99)3.4.3规划任务 (99)3.5规划范围及分区 (1010)3.5.1规划范围 (1010)3.5.2规划分区 (1010)4生态需水及保障 (1010)4.1 河流生态系统现状 (1010)4.2 河道生态需水 (1111)4.2.1 水文学法计算生态需水 (1111)4.2.2 各河段水位 (1212)4.2.3 合理性分析 (1212)5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 (1313)5.1河流功能分区 (1313)5.2主要治理方向和任务 (1313)5.2.1河岸硬化及侵蚀治理 (1313)5.2.2绿色廊道建设 (1515)5.2.3滨水区景观建设 (1515)5.2.4截污导流 (1616)6水质安全保障 (1717)6.1水功能区划 (1717)6.2城市排水系统现状 (1717)6.3水体污染成因分析 (1717)6.3.1 污染源分析 (1717)6.3.2 排污方式 (1818)6.4 水质安全保护措施 (1818)6.4.1 各区总体防治要求 (1818)6.4.2 水质保护对策 (1919)6.4.3 污染控制预期效果 (2121)6.5水质保护保障措施 (2121)7水库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2222)7.1水库及湿地现状 (2222)7.2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 (2222)8水土保持 (2323)8.1设计依据及标准 (2424)8.2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 (2525)8.3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 (2525)8.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 (2626)8.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2626)8.6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2626)8.7水土保持监测 (2323)9管理措施 (2929)9.1加强水生态系统的检测,提高信息化水平 (2929)9.2划分自然保护区,依法保护水生态系统 (2929)9.3加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能力 (2929)9.4管理和参与机制 (3030)9.5生态补偿制度 (3030)10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3030)10.1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030)10.1.1有利影响 (3030)10.1.2不利影响 (3131)10.2规划与相关政策和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3232)10.2.1 规划与国家政策相容性分析 (3232)8.2.2 与其他规划相容性及环境协调性分析 (3232)10.3 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3232)10.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3434)11保障措施 (3434)11.1加强领导,部门协作 (3434)11.2强化法制,依法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3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4开展研究,科技创新..........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项目背景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属十堰市。
山地占总面积80%以上,南部山地尤为险峻,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仅中部河谷有狭小坪坝。
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全县已发现矿产32种,石灰石、辉绿岩、花岗闪长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及品位很高,极有开发潜力。
竹山县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全县河流均属于堵河水系,堵河水资源量约6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98.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62.02万千瓦,已开发15.65万千瓦。
竹山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变化明显,物产丰富,有多种国家级珍稀动植物。
该县自然景观秀丽多姿,坐拥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驴头峡画廊、九华山原始森林公园、霍河水库等特色各异的旖旎风光,具有巨大旅游潜力。
集秦楚文化特色于一体的戏曲、民歌、故事、剪纸、泥塑、书法等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民俗风情风味独特。
丰富的物产为当地发展医药业、金银珠宝饰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襄关省道以及鲍竹路、竹向路构成了县公路交通“大十字”路网架构,为竹山县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竹山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力保证,并正加速向全面小康迈进。
竹山县总面积3587.8km2,总人口43.87万人。
堵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中部,主要支流有深河、霍河和苦桃河。
松树岭、潘口、小漩等水电站的先后建设,带给了竹山人民光明与财富,更是全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近几年按照省、市的战略部署,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走一主三化(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总体战略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生态牌,走特色路,致力于建设水电富县、生态大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加快实现迈向小康第二步战略目标。
2项目概况2.1地理位置堵河有西、南两源。
西源为正源,发源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三个包,海拔2603米,源头名大暑河,注入南江河,南江河在陕西省境长95公里,于彭家台进入湖北省竹溪县改称汇湾河,在新洲镇东南会南来的泉河后称泗河,到竹山县两河口与南源官渡河汇合后始称堵河。
西源河长230余公里,流域面积4860余平方公里,平均坡降约4‰。
南源官渡河发源于大神农架,海拔3052米,在神农架区叫洛阳河,由南向北流至房县九道与阴峪河汇合称九道梁河,于义渡坪会罗汉洞河称凉台河,于老码头会杨泗庙河和马厂河后称白河,继续北流至官渡镇始称官渡河。
堵河自两河口向北流经竹山县城、姚坪、叶滩、叶大、黄龙出口汇入汉江,河口海拔154米。
南源上游发源处有大九湖和小九湖。
大九湖宽7.5公里,长15公里;小九湖宽1.5公里,长7.5公里,涨水时,湖水面可占全湖面积的7/10,枯水时约占3/10。
因枯水期实为一高山盆地,据当地居民传说该地是唐薛刚屯集大军之营地,西南有太平山,为其屯兵前哨。
2.2自然生态系统概况2.2.1地形地貌堵河流域,全境皆山。
西源大巴山逶迤东向,南源神农架耸立插天,普陀、武当环抱东北,地势高亢。
上游均为高山,海拔1200~2500米,下游属中、低山地,海拔500~1200米。
干流弯曲系数1.87,属山地弯曲河型。
2.2.2气象堵河流域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较充沛。
4~10 月间暴雨出现频繁,是堵河汛期。
形成堵河暴雨的主暴雨中心大多不在本流域,锋面雨型暴雨主要集中在流域西南面大巴山迎风坡附近,少数台风暴雨一般发生在东北面武当山的迎风坡及南河流域。
形成堵河暴雨的天气系统大致有锋面、暖槽、高压和台风 4 类,锋面类暴雨是造成堵河大洪水的主要天气类型。
据统计,堵河流域内的暴雨中心约70%出现在泗河上游杨家扒和辽叶湖一带,约20% 出现在官渡河上游九湖坪和黄家湾一带。
而台风天气只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竹山以下地区产生大暴雨,暴雨中心多在下游关帝庙和叶大一带。
堵河流域暴雨持续时间一般为1~2d,最长可达4d以上。
工程区位于竹山城区,城区竹山气象站设于1955 年7 月,位于东经110°14′,北纬32°14′,海拔高度307.0m。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11.2mm;1958 年7 月降水量最多,为465.3mm,1963 年1 月降水量最少,为0.0mm;年内7 月降水量最多,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34.1mm,1 月降水量最少,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0.5mm,4~10 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总量的85.6%。
竹山气象站的主要气象特征值见表2.1。
2.2.3流域概况堵河流域位于湖北省鄂西北地区,地处东经109°31′~111°40′,北纬31°21′~32°50′之间,系汉江中游南岸支流,发源于陕西省镇坪县大巴山北麓,河流全长约354km,流域面积12502km2,总落差500余m。
堵河上游分两支,西支称泗河,属干流,南支称官渡河,汇合于竹山县的两河口后称堵河。
堵河向下经田家坝镇、潘口坝址、竹山县城进入黄龙滩水库,由西南流向东北汇入汉江。
泗河流域面积4848km2,河道长270km,平均坡降2‰。
泗河上游陕西省境内称为南江河段,其中游为湖北省竹溪县的江家垭至支流竹溪河入口津河止,称为汇湾河段,以下则称泗河。
官渡河发源于大神农架的台子乡,流经神农架林区的板仓,房县的九道梁,竹山境内的洪坪、梁家、官渡、峪口,由田家坝镇的两河口汇入堵河,是堵河最大支流。
官渡河流域面积2961km2,河长约126.9km,平均坡降4.73‰。
流域内两支上游植被覆盖较好,其余大部分地区植被一般。
至上世纪80年代初,森林破坏较明显,水土流失较严重。
8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国家水土保持政策的落实,实施退耕还林等,流域内水土流失逐年减少,基本得到了控制。
2.2.4水质北部以碳酸型水为主,PH值在6~7.8之间。
南部以重碳酸钙型为主,为弱碱弱酸性,硬度3~5德国度,矿化度一般每升小于0.5克,为低矿化淡水。
在西北部大庙、得胜、茅塔的浅变质岩和岩浆岩裂隙水中,局部含铀、锶、砷、钡、锰、镭、氡射气等放射性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均超过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2.2.5水温据竹山县水文站(设城关)实测资料,堵河多年平均水温15.4℃,最低月(1月)平均水温4.7℃,最高月(8月)平均水温25.2"C,极端最高水温31.3℃(1977年8月7日),极端最低水温0.212(1977年1月30日)。
2.2.6植被竹山县有宜林面积349.3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92%,其中有林地139.5万亩,疏林地1.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1万亩,无林地96万亩。
在宜林土地中,一、二、三级土壤面积只占总面积的5%,四~八级土壤占95%。
县域自然植被以森林、草场为主。
全县共有林业用地349.3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92%。
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从河谷至高山分布着亚热带和温带的各种植物类群,具有明显的立体分布特点。
高山区,林业用地面积约占总面积8.2%,植被以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为主。
二高山区,林业用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0.1%,植被以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为主。
低山区以下,林业用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1%,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混交林及散生马尾松、柏、杨、竹、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