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陈情表比赛课堂实录(精品)2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实录(2)

⾼三语⽂《陈情表》教学实录(2) ⽣齐答:相依为命。
板书:祖孙相依为命四种不幸 师: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
⼤家⼀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
学⽣齐读:⾂⽆祖母,⽆以⾄今⽇?祖母⽆⾂,⽆以终余年。
母孙⼆⼈,更相为命。
师:李密陈述⾃⼰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的是什么? ⽣:让晋武帝了解⾃⼰的苦处,设⾝处地地为⾃⼰想想,不再征召他⼊仕。
师:回答得⾮常好。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在对他步步逼迫。
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在第⼆段中,李密陈述了朝廷催促⾃⼰的三个阶段。
第⼀个阶段,有什么举动? 学⽣齐读:前太守⾂逵,察⾂孝廉;后刺史⾂荣,举⾂秀才。
师:结果是什么? 学⽣齐读:⾂以供养⽆主,辞不赴命。
师: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汉代采⽤的是选举制度。
选举包括两个⽅⾯,⼀个是朝廷或地⽅官员看中了谁,直接提拔,这叫“选”;⼀个是地⽅官员看中了⼈才直接向朝廷举荐,这叫“举”。
汉代的选举制度,是选拔⼈才的⼀种⼿段,和后来投票决定⼈选的选举⽅式不⼀样。
这⾥的“孝廉”指孝顺⽽品⾏正直,这⾥的秀才指的是优秀⼈才,和科举制度时期的秀才也不⼀样。
孝廉和秀才,是当时选举的⼈才的等级。
地⽅官向晋武帝举荐李密,是对李密的器重,⽽李密因为祖母⽆⼈供养,⽽怎么样? 学⽣齐答:辞不赴命。
学⽣齐读:⾂欲奉诏奔驰,则刘病⽇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之进退,实为狼狈。
师:这⾥,李密陈述了⾃⼰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委婉⽽坚决地表明了⾃⼰⽆法出仕的现状。
本段中朝廷分三个阶段催逼李密,⼀个阶段⽐⼀个阶段急迫,⽽李密三次拒绝了朝廷的重⽤,⼀次⽐⼀次痛苦。
板书: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 师: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想,假如李密仅仅是写了上⾯的两段⽂字,会给晋武帝留下什么印象? ⽣:李密以家事为重,轻慢皇权。
师:回答的⾮常好。
假如仅仅是前⾯的两段,会给晋武帝留下⾮常不好的印象,不仅不能得到宽恕,甚⾄还要引来杀⾝之祸。
高三语文陈情表课堂实录

高三语文陈情表课堂实录高三语文陈情表课堂实录课时:1课时生:(齐)起立。
师:(鞠躬)同学们好!生:(鞠躬)老师好!生1:不忠!生:(大部分)读三年级啦!师:对,三年级啦!如果我们看见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他还不能够走路,会怎么想?大家注意啦,李密九岁是不能够走路的!是他的祖母刘氏一手把他养育成人,长大以后做官做到尚书郎,现在中央的部级领导啊。
他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从来没有分离。
不久,魏国灭掉蜀国,司马氏篡夺魏国政权,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晋武帝司马炎这个时候征召李密入朝为官,你要到我这个新朝廷来做官。
那么,我们想,一边是年迈病重的祖母,一边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李密将做出何种抉择,一篇《陈情表》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下面,同学们听一听老师读这篇文章。
听的时候老师有要求,大家注意,有三个要求。
第一个要求: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字的读音要注意。
我刚才看了同学们的预习,做得很好。
对照注释,边听边标出有疑问的读音的字。
第二个要求:注意老师读课文的语气、停顿。
如果老师读的时候,你有感觉的划一根斜线。
第三个要求:全文一共四段,对每一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或者原文,文章里的话进行归纳。
明白吧?(生点头示意明白并做好准备)(师范读,生对照课文做听读记录并试着归纳段落大意)师:好,同学们又回过来,我们读前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个读音,有什么问题?有吗?生:(大部分)没有。
师:在语气、停顿上有一些什么想法?有吗?生:(大部分)没有。
师:好!我们进入第三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四大段我们怎么归纳?刚才老师说了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文章里的话进行归纳。
第一段,看看哪位同学?(师巡视)好的,我请这位女同学。
生2:我想用原文的第一句话归纳,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师:好的,用这一句,这八个字,对吧?(生2:对的。
)好的。
还有没有不同的更好的看法?哪一位?(师巡视并等待)真的是这八个字是最好的吗?这位同学也可以再想一想。
《陈情表》文言文课堂实录

《陈情表》文言文课堂实录《陈情表》文言文课堂实录一则普通的陈情表,孝和忠的纠结,情和理的渗透,有真情的流露,也有美丽的谎言。
以情说理,融情于理,情动理明,情真意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情表》文言文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师:(出示李密服侍祖母的图片朗读《晋书。
李密传》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师:这幅图片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字。
生:孝师:你怎样理解孝?(学生自由回答)师: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照顾父母的起居,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就是是对父母尽责尽孝。
师:跟孝相对应的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另一个字生:忠师:孝子忠臣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生的追求,但忠和孝似乎天生有矛盾。
叫做生:忠孝不能两全。
师:现在李密遇到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麻烦。
这件事跟另一个强势的非同一般的大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有关。
那司马炎、李密、祖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谁来叙述(学生叙述,老师补充)。
师:情前面加上哪一个修饰词你认为最恰当?(有学生加了恩情、私情、感情、孝情、忠情、亲情)师:这么多的修饰词,要李密做出选择,那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
关键还是两点,忠和孝之间做出决断,陈情表陈的就是在忠孝之间非此即彼的痛苦挣扎的苦情。
至于如何陈情,就是方法问题。
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八字真经,动之以情生:晓之以理。
师:那李密是什么人?是什么身份,注意文中的注解生:在蜀地当官,任尚书郎。
生:现在蜀国灭亡了,成为亡国奴。
师:是个级别不低的公务员,只不过现在暂时下岗待业了。
历史记载李密相当有辩才,可以在国务院外交部工作,是个人才。
师:晋武帝是怎样一个人?从称号来解读生:是很厉害的皇帝,讲武力、暴力、比较狠。
师:这是司马家族的传统,险诈狠毒。
史载,他的爷爷司马懿诛曹爽“支党皆夷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老爸司马昭之心生:路人皆知。
师:一方是对前朝还有眷念的臣子,一方是猜忌心很强的现任的主子,杀戮和血腥似乎迫在眉睫。
《陈情表》教学实录

《陈情表》教学实录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古文观止》也评价,这篇文章吐露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复习字词我们要想读懂这篇文章的内涵,首先就要弄懂文章的意思,因为字词始终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重点,所以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学案上重点字词、特殊文言现象的掌握情况。
我们还是以组为单位,四组。
第一组:字词注音、通假字第二组:古今异义第三组:一词多义第四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三、分析文章1.读课文。
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轻声朗读这篇文章。
诵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你领悟到感情。
(配乐朗读)2.分析文章(1)构思巧妙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陈情表”,“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幻灯片: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陈情表”,那文中是谁向谁陈情,说的又是什么事呢?(生:……)师: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家有祖母需要奉养,不能应诏赴任的实情。
李密写这篇表文想要达到的目的,用原文的话回答应该是(“愿乞终养”)。
关于李密、关于晋武帝,以及当时的情况,也就是写作背景,在我们的《全优》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从中我们可以简练地概括出,晋武帝执意要李密出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拉拢人心,显示皇恩浩荡,因为李密在蜀汉曾经做过官,出使过东吴,具有一定的外交才能;另一个原因就是李密因孝闻名,借李密来推行自己以孝治天下的国策。
可是李密家有96岁的老祖母,夙婴疾病,且李密又是蜀汉降臣,心系蜀汉,故无法也无心出仕,因此写了这篇奏章推脱朝廷的任命。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李密陈情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读者,而是靠杀戮和阴谋夺得政权,为人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司马炎,那李密要如何去构思这样一篇文章,如何去表达才能既不招祸,又达到自己的目的,让皇上答应他的请求呢。
《陈情表》课堂实录共3篇

《陈情表》课堂实录共3篇《陈情表》课堂实录1《陈情表》课堂实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篇名为《陈情表》的文献,是苏轼为了为其兄守节辩护而写下的一篇长篇奏折。
这篇奏折几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并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最近,在一次高中语文授课中,我也和学生们共同学习了这篇著名的文献,今天我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这节课堂的实录。
这次授课是在一个星期五的早上,Ian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发现着一群高中生已经身处在了教室里。
经过简单的介绍,Ian老师开始了今天的授课,提醒同学们好好倾听,参与讨论,尽情享受课堂。
Ian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陈情表》的背景:南宋时期,刘备的三个儿子刘禅、刘封、刘备兄长的关羽被魏军所杀,为了守护汉室的尊严,刘备带领着自己所剩无几的将士西征蜀地,最后在四川省成都市安定镇发起了致陈平、董允的“陈情表”。
Ian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学生们迅速跟上了老师的思路。
紧接着,Ian老师还向学生们讲解了一些古文阅读方法,包括如何辨析句式、如何分析意蕴以及如何判断常见的修辞手法等等。
Ian老师还通过教学展示了如何通过“引用注解”的方法,在分析文本时较为迅速与准确地找出关键内容。
这堂语文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如何读好《陈情表》。
Ian老师讲解了课文的剖析、注解及评点,并引导学生如何判断文本的难易程度,如何遵循文化、历史的现实背景来读懂文本,以及如何在前文中反复使用的重复方法。
Ian老师的理论讲解为学生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而后,Ian老师也为大家逐字逐句地解读《陈情表》,带领学生们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领略其中的意蕴。
学生们也积极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很多学生甚至向老师提问,将自己的疑惑进行分享。
Ian老师的回答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及时、实际的。
最后,Ian老师也通过一些阅读练习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次课程所讲授的内容。
学生们乐在其中,集中注意,认真完成练习。
他们互相勉励,互相协助,在交流中获得了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陈情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沪教版高三上册)

《陈情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沪教版高三上册)《陈情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授课时间:2013年10月29日授课班级:上海市市北中学高三1班教材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语文教科书授课教师:广东省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郑旺吉【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探究,理解本文陈情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中表现的拳拳孝子之情。
3.联系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及时行孝”。
【教学重点】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会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陈情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作者所陈之“情”的含义,体会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陈情方法。
【教学过程】(实录)一、反复诵读,体悟真情。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中国封建社会能够维持它的统治达两千多年,从某种原因上来说,跟它所推行的忠孝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千百年以来,宣扬忠孝思想的文章有很多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被称为“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的这两篇千古佳文,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出师表》,感受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
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先请全班同学一起带感情朗读李密的《陈情表》。
(全班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是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大家,感情还不够。
下面大家听老师朗读一次,一边听一边思考几个问题--这篇文章标题是《陈情表》,那么作者到底向谁陈了情?为什么要陈情?陈的是什么情?(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刚才老师提问的三个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
这篇文章标题是“表”,“表以陈情”,作者向谁陈情?生(齐答):晋武帝。
师:一个臣子向皇上陈情,(那么他)为什么要陈情?生1:因为他要照顾他的祖母,不想去做官。
师:什么人叫他去做官呢?生1:皇上,晋武帝。
师:皇上叫他去做官,他不想去做官,他是主观上不想去做官呢?还是客观上不能去做官?生1:客观上不能去做官,想要照顾自己的祖母。
师:他陈的是什么情?生1:亲情。
高中语文优秀课堂实录——《陈情表》课堂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来源:第四届中华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师:上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晋朝李密的《陈情表》。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
蜀国灭亡两年以后,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
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亲情;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征召,一面是山重海深的养育大恩,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李密将何去何从?他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回到晋朝,走近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师板书课题:陈情表李密)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范读一遍,要注意字音、句读和情感基调的变化。
(师配乐范读课文)师:历史的尘烟已经消散,李密通过自己的陈述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题目:“陈情表”。
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用以陈情。
大家在初中有没有学过这种文体啊?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
师:好。
那么“陈情”是什么意思呢?生:陈述说明情况。
师:既然是陈述说明情况,就应该有陈情的背景;既然是陈情,就应该有陈情的目的。
请用文中语言回答,他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陈情的?他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投影展示幻灯片2)来,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文中的字音、句读和情感基调的变化。
预备,开始。
(生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
(根据具体情况对待处理)好,现在我们来看刚才的问题。
先看第一个。
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文中找出答案。
生: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师:这位同学对文章理解得很准确很到位。
那句中的“日”是什么意思?生:一天比一天。
《陈情表》课堂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张广祥一、导入新课师: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
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昨天我们已经将本文字词作了疏通,今天我们就来赏读文章。
先切大家把课文齐读一下。
二、朗读课文生:(高声朗读全文)三、赏析课文师:课文标题中的“表”是什么?生:是一种文体。
师:对。
这种文体一般写什么的?生:是臣子写给君主的一种文体。
师:那好,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我们应该搞清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谁陈情?生:李密。
师:李密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生:李密,生于224年,死于287年。
西晋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张广祥编写。
师:谁来结合课文有关文字补充?生: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改嫁,依赖祖母刘氏抚养长大。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师:正因为李密以孝著称,才被他人推举为孝廉。
师:第二个问题:向谁陈情?生:晋武帝。
师:他是什么人?生: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师:他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生:李密有才华呗。
师:仅仅这个因素吗?生: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司马炎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师:对。
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张广祥编写。
师:第三个问题:陈什么情?生:向君王上书请求辞官的衷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比赛课堂实录()2
未
0917 1630
陈情表
师: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
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
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招汗蜀旧臣。
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
李密有年迈的祖母,无法脱身。
一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面是至亲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师:请大家注意注音和句读。
(师伴随如泣如诉的音乐朗诵课文)师:历史的风云已经消散,让我们回到今天。
一起我们学过《陈情表》,这里的“陈情”是什么意思?
生:陈述自己的感情。
生:陈述事情的理由。
师:既然是“陈情”,应该有“陈情”的背景,有“陈情”的目的。
大家看两个问题: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一个学生读前两段,其它学生齐读后两段。
)
师:读的时候大家有个怎样的小疏忽?
生:四十有(you是第四声)四。
师:臣少(四声)多疾病。
伯叔(次序不可以颠倒)。
矜(jin)悯愚诚。
感情变化的基调要注意。
师|:在什么情况下陈情?
生:“欲奉昭奔驰。
实为狼狈。
”
师:“日”“告诉”是什么意思?
生:
师:陈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生:“听臣微志。
保存余年”。
师:愿乞终养听臣微志。
保存余年。
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
(生读臣密言:。
未曾废离)
生:为了打动皇帝。
师:幼年的我与他人有什么不同?
生:有很大的波折。
师: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
生:
师:李密: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伯叔兄弟皆无,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师:见,舅夺母志,不行,婴,这些词语都是什么意思?(讨论意思)
师:一个九岁的残弱孩童,在年迈祖母的拉扯下一天天长大。
他每次出门,祖母都要牵挂着他。
她的容貌为孙儿而衰老,她的。
在夕阳的余辉中,留下两行浅浅的脚印。
这样的画面大家都能看到吗?
生:能。
师:那么晋武帝也能够看到。
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
生:我不同意。
生:我同意。
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
师:看来文章第一段就打动了这位女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
师: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
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
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理之所在。
生:“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您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而我正是要尽孝。
生: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师:人生七十古来稀。
如果假定时日,忠孝之间的矛盾最终可以化解。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这是可以都解决的。
师:再请两个皇帝说说现在道理分析之后,你会答应他了吗?
生:现在我同意了,因为他的话有情有理。
生:我本来是同意的。
现在我当然更加支持他了。
师: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
师:文章有很多词语成为今天的成语,例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我们在读了文章之后,写一篇《我读〈陈情表〉》。
总体评价:设计非常实在,紧扣文本;很有思路,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基本功扎实,能够进行非常有表现力的朗诵,极富感染力;善于点拨,循循善诱;课堂语言洗练。
问题是课堂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应该把对一部分背景的介绍放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这样更容易理解“陈情”的处境,便于理解的情感。
另外,在课堂下课铃响过之后,应该立刻结束课堂,而没有必要把自己事先准备所有内容都讲解完。
再者,老师说的还是太多了些,表演意识太强,应该纠正,应该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人地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