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与控制 第5章 需求预测与生产计划

合集下载

需求预测与生产规划

需求预测与生产规划

需求预测与生产规划概述需求预测和生产规划是制造企业重要的管理活动之一,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预测,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需求预测和生产规划的意义、流程和方法。

需求预测意义需求预测是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产品的需求量进行预测和估计的过程。

需求预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生产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流程需求预测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市场数据: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市场数据,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2.建立需求预测模型: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建立合适的需求预测模型,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

3.预测需求量: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产品的需求量。

4.评估和修正: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根据实际市场情况调整预测结果。

方法常用的需求预测方法包括:•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生产规划意义生产规划是根据需求预测结果,制定生产计划和安排生产资源,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合理安排和高效运转。

生产规划的目标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流程生产规划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制定生产计划:根据需求预测的结果和生产资源的情况,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计划产量。

2.确定生产资源:评估生产所需的人力、设备、原材料等资源,确保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3.安排生产进度:合理安排生产进度,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生产效率。

4.监控和调整:定期监控生产进度和产量,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方法常用的生产规划方法包括:•MRP计划•JIT生产模式•TOC理论•精益生产总结需求预测和生产规划是制造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正确的需求预测可以为生产规划提供可靠的基础,而科学的生产规划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五章生产计划与控制

第五章生产计划与控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GO ON
• 生产计划部门主要功能: (1)滚动编制生产计划 (2)保证对下游企业的产品供应 (3)保证上游企业对本企业的供应 2.生产计划中跟踪机制 (1)在接到下游企业的订单后,建立 针对企业的订单档案。 (2)主生产计划进行外包分析,将订 单分解为外包子订单和自制子订单。
GO ON
(3)主生产计划对子订单进行规划,改 变订单在期限与数量上的设定,但保持 了子订单与订单的对应关系。 3.生产进度控制中的跟踪机制 • 生产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是依照预告制 定的作业计划,检查各种零部件的投入 和产出时间、数量以及配套性,保证产 品能准时产出,按照订单上承诺的交货 期将产品准时送到用户手中。
1.供应链管理对资源概念内涵的 拓展 • 传统的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对 企业资源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局 限于企业内部的, MRPⅡ的核 心是物料需求计划(MRP)。 供应链环境下,资源优化的空 间由企业内部扩展天企业外部。
2.供应链管理对能力概念内涵的拓 展 • MRPⅡ对能力和利用也是局限于 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把资源的 范围扩展到供应链系统。 3.供应链管理对提前期概念内涵的 拓展 • 供应链管理强调准时:准时采购、 准时生产、准时配送
3.生产能力 • 企业完成一份订单不能脱离上 游企业的支持。 • 在上、下游企业间稳定的供应 关系形成后,上游企业从自身 利益出发,更希望所有与之相 关的下游企业在同一时期的总 需求与自身的生产能力相匹配。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生产计划与控制 的总体模型
• 马士华教授提出的一个三级集成计 划与控制系统模型,即把主生产计 划(MPS)、物料需求计划 (MRP)和作业计划三级计划与 订单控制、生产控制和作业控制三 级控制系统集成于一体。该模型的 核心在于提出了制造资源网络和能 力状态集的概念。

生产计划与需求预测

生产计划与需求预测

生产计划与需求预测概述生产计划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生产计划,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优化资源利用。

而需求预测则是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和分析,为生产计划提供依据。

生产计划与需求预测相互关联,通过有效的需求预测来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

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产品生命周期、现有资源和生产能力等因素。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步骤和考虑因素。

1. 了解市场需求生产计划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市场需求,即了解产品的需求量、需求周期和需求变化趋势。

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客户反馈和销售记录等方式来获取市场需求的信息。

2. 分析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开发开始到产品退市的整个过程。

根据产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生产计划需要进行不同的调整。

例如,在产品推出初期,需求可能会逐渐增长,需要增加生产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在产品成熟期后,需求可能会逐渐下降,需要适当减少生产量。

3. 评估现有资源和生产能力评估现有资源和生产能力是制定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

企业需要了解自己的生产能力,包括设备、人力和原材料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评估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资源调整或优化。

4. 制定生产计划根据市场需求、产品生命周期和现有资源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需要考虑生产周期、生产数量和生产布局等方面的内容。

合理的生产计划应该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和风险。

需求预测的方法需求预测是制定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准确的需求预测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需求预测方法。

1. 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根据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市场需求进行主观判断和分析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市场分析等方式,结合自身经验和直观感受,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

定性分析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缺点是主观性较强,准确度有限。

需求预测与生产计划(PPT 140页)

需求预测与生产计划(PPT 140页)

简单移动和加 权移动平均法
一次和二次 指数平滑法
乘法模型
加法模型
预测的基本步骤
1确定预测的目的和用途; 2根据企业不同的产品及其性质分类,并选择预测对象; 3决定影响产品需求的因素及其重要性; 4收集和分析可利用的过去和现在的资料; 5决定预测的时间跨度,并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和模型; 6计算并核实初步预测结果; 7评定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8对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估计预测误差、修正预测值; 9将预测结果应用于生产计划工作中; 10根据实际发生的需求对预测进行监控。 • 资料是基础和出发点,预测技术的应用是核心,分析则贯穿于预测的
全过程。预测过程中要关注两个“分析和处理”:一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 行分析和处理;二是对利用模型求得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德尔菲(Delphi)法
德尔菲法是美国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奥拉夫·赫尔 默博士于上世纪40年代末首创的。它是定性预测方法中最重要、 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预测市场需求、商 品供求变化、产品成本与价格、市场占有率、产品寿命周期等 方面。对于那些缺少历史和现实资料的预测尤为实用。 特点: (1)匿名性。采用匿名函询方式,参加预测的专家互不了解, 因而发表观点、修正自己的意见均较自由。 (2)反馈性。发函征询意见至少要经过两轮,预测当事人应将 上一轮专家的意见汇总统计,将其作为反馈信息在下一轮征询 时告知各位专家参考。 (3)收敛性。专家意见经过多轮征询反馈后,意见趋向一致。 用统计方法加以整理,即可得预测结果。
因果预测方法。它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来预测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商品房销售预 测的因果模型可包括广告预算、竞争对手的 价格、家庭平均收入水平等因素。
预测方法的种类

生产计划与控制教程与作业指导书

生产计划与控制教程与作业指导书

生产计划与控制教程与作业指导书第1章生产计划与控制概述 (4)1.1 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 (4)1.1.1 定义 (5)1.1.2 分类 (5)1.1.3 编制原则 (5)1.1.4 编制方法 (5)1.2 生产控制的目的与任务 (5)1.2.1 目的 (5)1.2.2 任务 (6)1.2.3 主要内容 (6)1.3 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相互关系 (6)第2章生产计划编制方法 (6)2.1 生产计划编制的步骤 (6)2.1.1 确定生产计划的目标 (6)2.1.2 收集和分析数据 (7)2.1.3 制定生产计划方案 (7)2.1.4 评估和选择方案 (7)2.1.5 实施生产计划 (7)2.1.6 生产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7)2.2 MRP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7)2.2.1 MRP系统原理 (7)2.2.2 MRP系统的应用 (7)2.3 MPS的制定与维护 (7)2.3.1 MPS的制定 (8)2.3.2 MPS的维护 (8)第3章生产能力计划 (8)3.1 生产能力的基本概念 (8)3.1.1 生产能力的定义 (8)3.1.2 生产能力的分类 (8)3.1.3 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 (8)3.2 综合生产能力的确定 (8)3.2.1 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 (8)3.2.2 查定生产能力的确定 (8)3.2.3 计划生产能力的确定 (9)3.2.4 生产能力计算方法 (9)3.3 生产能力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9)3.3.1 生产能力计划调整的必要性 (9)3.3.2 生产能力计划调整的方法 (9)3.3.3 生产能力优化目标 (9)3.3.4 生产能力优化策略 (9)3.3.5 生产能力优化实施 (9)第4章生产作业计划 (9)4.1 生产作业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9)4.1.1 概念 (9)4.1.2 作用 (9)4.2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 (10)4.2.1 编制原则 (10)4.2.2 编制步骤 (10)4.2.3 编制方法 (10)4.3 生产作业计划的实施与控制 (10)4.3.1 实施要点 (10)4.3.2 控制措施 (11)第5章库存控制与管理 (11)5.1 库存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1)5.1.1 库存定义 (11)5.1.2 库存的分类 (11)5.2 库存控制策略 (11)5.2.1 订货点法 (11)5.2.2 经济订货量(EOQ)模型 (11)5.2.3 库存动态控制策略 (11)5.3 库存分析与优化 (11)5.3.1 库存分析方法 (11)5.3.2 库存优化方法 (12)第6章生产调度技术 (12)6.1 生产调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12)6.1.1 基本概念 (12)6.1.2 基本原则 (12)6.2 生产调度方法 (12)6.2.1 手工调度方法 (12)6.2.2 自动化调度方法 (13)6.2.3 智能化调度方法 (13)6.3 生产调度的实践应用 (13)6.3.1 生产调度系统设计 (13)6.3.2 生产调度系统实施 (13)6.3.3 生产调度案例分析 (13)第7章质量控制与管理 (13)7.1 质量的基本概念与质量管理 (13)7.1.1 质量的定义与特征 (13)7.1.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14)7.1.3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14)7.1.4 质量管理的常用术语 (14)7.2 质量控制工具与方法 (14)7.2.1 质量控制工具 (14)7.2.2 质量控制方法 (14)7.3 质量管理体系与认证 (15)7.3.1 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与结构 (15)7.3.2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15)7.3.3 质量认证 (15)7.3.4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 (15)第8章设备综合效率管理 (15)8.1 设备综合效率(OEE)的概念 (15)8.1.1 OEE的定义与组成 (16)8.1.2 OEE的计算方法 (16)8.1.3 OEE在生产企业中的应用 (16)8.2 设备故障分析与预防 (16)8.2.1 设备故障分析 (16)8.2.2 设备故障预防策略 (16)8.2.3 设备故障预防实施方法 (16)8.3 设备维护与保养 (16)8.3.1 设备维护与保养内容 (16)8.3.2 设备维护与保养计划 (16)8.3.3 设备维护与保养实施要点 (17)第9章生产计划与控制信息系统 (17)9.1 生产计划与控制信息系统的构成 (17)9.1.1 硬件设施 (17)9.1.2 软件系统 (17)9.1.3 网络通信 (17)9.1.4 数据资源 (17)9.2 生产计划与控制信息系统的功能 (17)9.2.1 生产计划管理 (18)9.2.2 生产过程控制 (18)9.2.3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8)9.3 生产计划与控制信息系统的实施 (18)9.3.1 需求分析 (18)9.3.2 系统设计 (18)9.3.3 开发与实施 (18)9.3.4 运行与维护 (19)第10章生产计划与控制作业指导案例分析 (19)10.1 案例一:某制造业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实践 (19)10.1.1 背景介绍 (19)10.1.2 生产计划编制 (19)10.1.2.1 市场需求分析 (19)10.1.2.2 生产能力评估 (19)10.1.2.3 主生产计划制定 (19)10.1.2.4 物料需求计划编制 (19)10.1.3 生产控制流程 (19)10.1.3.1 生产进度监控 (19)10.1.3.2 生产异常处理 (19)10.1.3.3 产能调整与优化 (19)10.1.3.4 交货期管理 (19)10.1.4 作业指导 (19)10.1.4.1 生产计划制定步骤 (19)10.1.4.2 生产控制关键环节 (19)10.1.4.3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19)10.2 案例二:某家电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优化 (19)10.2.1 背景介绍 (19)10.2.2 生产计划与控制现状分析 (19)10.2.2.1 生产计划存在的问题 (19)10.2.2.2 生产控制存在的问题 (19)10.2.3 优化方案 (19)10.2.3.1 生产计划优化 (20)10.2.3.1.1 引入高级预测技术 (20)10.2.3.1.2 优化排产策略 (20)10.2.3.2 生产控制优化 (20)10.2.3.2.1 建立实时监控体系 (20)10.2.3.2.2 引入生产执行系统 (20)10.2.4 作业指导 (20)10.2.4.1 优化方案实施步骤 (20)10.2.4.2 生产计划与控制优化策略 (20)10.2.4.3 注意事项与挑战 (20)10.3 案例三:某汽车制造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挑战与对策 (20)10.3.1 背景介绍 (20)10.3.2 生产计划与控制面临的挑战 (20)10.3.2.1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 (20)10.3.2.2 供应链协同问题 (20)10.3.2.3 生产过程复杂性 (20)10.3.3 对策与措施 (20)10.3.3.1 精细化生产计划 (20)10.3.3.2 强化供应链协同 (20)10.3.3.3 引入智能制造技术 (20)10.3.4 作业指导 (20)10.3.4.1 针对性对策实施步骤 (20)10.3.4.2 生产计划与控制关键成功因素 (20)10.3.4.3 持续改进与优化方向 (20)第1章生产计划与控制概述1.1 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生产计划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合理组织和调度企业生产资源,以实现生产目标的高效达成。

生产计划与控制需求管理

生产计划与控制需求管理

生产计划与控制需求管理1. 引言生产计划与控制需求管理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合理的需求管理,企业可以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文将介绍生产计划与控制需求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并讨论如何有效地进行需求管理。

2. 生产计划与控制需求管理的概念生产计划与控制需求管理是指企业根据销售计划和市场需求,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的排产和计划,以满足客户需求,并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需求管理包括需求预测、需求分析、产能规划等环节,旨在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3. 生产计划与控制需求管理的重要性生产计划与控制需求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通过合理的需求管理,企业可以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避免生产过剩或产能不足的情况发生。

同时,需求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另外,需求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 需求管理的步骤4.1 需求预测需求预测是需求管理的第一步,通过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分析,预测未来的需求量。

需求预测可以利用历史销售数据、市场调研和专家判断等方法进行。

预测的准确性对于后续的需求管理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需求预测。

4.2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在需求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需求进行分析和细化,明确客户需求的具体要求。

通过需求分析,企业可以确定产品规格、产能要求、交货周期等信息,为后续的生产计划提供准确的依据。

4.3 产能规划产能规划是根据需求预测和需求分析的结果,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配置。

企业需要考虑生产设备、人力资源、原材料等方面的因素,确保生产能够按时完成,并满足客户的需求。

4.4 生产计划编制生产计划编制是根据需求分析和产能规划的结果,确定具体的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包括产品数量、生产周期、生产任务等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过程,实现生产的高效运作。

第五章需求预测与生产计划

第五章需求预测与生产计划

三、定量预测法 1、简单平均法
n
y xi / n i1
y预 测 对 象 x的 历 史 数 据 平 均 值 , 这 一 平 均 值 就 为 下 一 期 的 预 测 值 。
2、移动平均法
(1)一次移动平均法。一次移平均法是对产品需求 的历史数据逐点分段移动平均的方法。公式为:
M t[ 1 ] ( x t x t 1 x t 2 ... x t n 1 )/n
二、定性预测法
1、专家会议法
聘请预测对象所属领域的专家,通过座谈会 讨论,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这 种方法要求选择的专家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 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2、销售人员意见综合法
销售人员在市场的第一线,他们直接与用户 接触,对市场需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反 应能力,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切合实际。让 销售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的信息资 料、经验和直接对产品的市场需求作出分 析判断和预测,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5、需求预测结果分析与修正
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时,影响其未来发展变化的因 素很多,而且很多因素是随机性的。人们对某一产 品市场需求规律的认识不可能绝对准确,往往有一 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如在统计资料不全的情况下 预测时,为了简化预测运算舍去了一些次要因素等, 预测结果绝大多数与未来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误差。 因此,对需求预测模型计算的结果要进行误差分析。 在实际预测时,存在一定的误差是允许的,但误差 太大,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就很差,甚至失去实际意 义。要对需求预测的结果进行修正,分析误差产生 的原因,如信息资料不完整、需求预测方法选择不 当、需求预测模型有问题、外部环境条件变化等等。 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修正,使需求预测 的结果更符合实际,这样需求预测结果才能作为企 业生产决策和安排生产计划的依据。

生产运作管理工管08习题与答案

生产运作管理工管08习题与答案

习题与答案第一章生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一、概念题1、生产运作管理2、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3、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4、加工装配型生产5、流程型生产6、备货型生产7、订货型生产8、大量生产9、单件生产10、成批生产11、多品种小批量生产12、生产过程13、产品生产周期14、生产过程的组成二、简答题1、简述生产运作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2、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有哪些特征?3、试述生产组织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4、简述工艺专业化及其优缺点。

5、简述对象专业化及其优缺点。

三、选择题1、生产管理是销售管理的前提,也是销售的_____和后盾。

A)要求B)手段C)保证D)条件2、新产品开发、成本、_____、交货期是企业的四大竞争优势。

A)合同B)质量C)计划D)资金3、生产管理的任务就是运用组织、计划、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按__方式,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廉价、质优的产品(服务)。

A)最经济的B)最有效的C)最合理的D)最有用的4、订货型生产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订货组装型、订货制造型和_____等三种生产方式。

A)订货加工型B)订货工作型C)订货销售型D)订货工程型5、在生产周期的时间构成中还包含着大量的等待、_____等无效时间。

A)休息B)闲置C)交流D)访问6、工序间在时间上结合的移动方式,主要有三种(当一批零件的加工数量等于或大于2时),即顺序移动方式、平行移动方式和_____方式。

A)平行顺序移动B)连续平行移动C)连续顺序移动D)交叉连续移动7、“5S”活动,是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和_____的活动。

A)提高水平B)提高素养C)提高文明D)提高文化答案:一、概念题(略)二、简答题(略)三、选择题:1、C 2、B 3、A 4、C 5、B 6、A 7、B 第二章企业战略和运作策略一、概念题战略管理二、简答题1、简述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2、生产运作的总体战略有哪些3、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4、产品或服务的开发和设计策略有哪些5、企业战略的三个层次第二章工作研究一、概念题1、工作研究2、过程分析3、产品工序分析4、人—机联合分析5、动作分析6、时间分析7、六何分析法8、既定时间分析9、工作环境二、简答题1、简述工作研究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计算表
年份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xi 6.54 4.76 5.93 6.8 6.7 7.3 8.52 8.43 10.43 yi 7.2 9.3 9.9 10.96 11.12 10.57 12.34 11.23 14.65 xiyi 47.088 44.268 58.707 74.528 74.504 77.161 105.137 94.669 152.8 xi2 42.772 22.658 35.165 46.24 44.89 53.29 72.59 71.06 108.785
需求预测:是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对某种产品需
求的数量和发展趋势、企业该产品的市场占 有率等。
2.程序 (1)明确需求预测的对象和周期 需求预测的对象是指要预测何种型号规格产品
的市场需求量;
预测周期是指对预测对象进行预测的时间跨度。
(2)需求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分析
资料来源 对搜集来的信息资料要分析其准确性、可靠性 和可比性,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例:某企业汽车配件1982~2000年的销售量与该地
区汽车保有量的统计数据如表所示,根据预测该地区
汽车保有量将每年递增10%,试预测该企业2001年、
2002年、2003年汽车配件的销售量。 解:设汽车配件销售量y(万件)、汽车保有量为x (千辆),根据表示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建立 汽车配件销售量与汽车保有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数据,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T
T
at btT
yt T ——t+T期的预测值;
——从目前周期t到需要预测的周期个数; ——线性方程所表示的直线的截距; ——线性方程所表示的直线的斜率,即预测对 象随 T 的变动趋势。
at
bt
At 和bt 的确定: at = yt = 2Mt[1] - Mt[2] bt = 2( Mt[1] - Mt[2] )/(n-1)
2、移动平均法
(1)一次移动平均法——对产品需求的历史数 据逐点分段移动平均的方法。 公式: Mt[1] ( xt xt 1 xt 2 ... xt n1) / n
式子中 M t ------第 t 期的一次移动平均值; xt-----------第 t 期的实际值; n-----------每次移动平均值所包含的实际值 个数,也叫移动平均期数。 在一次移动平均值的计算中,如果n值较大,那么在求 出第一个移动平均值 M t1后,可以应用下面的简化公式进 行计算。 M[1]t =M[1]t-1+(xt+ xt-n)/n
xi——第i期的实际值 (t≥n)
4、指数平滑法 (1)一次指数平滑法 St [1]=axt+(1-a) St-1 [1] St [1]——第t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 St-1 [1]——第(t-1)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 Xt——第t期的实际发生值; a——指数平滑系数,0≤ a ≤ 1。
(2)二次指数平滑法 St [2]=a St [1]+(1-a) St-1 [2] St [2]——第t期的二次指数平滑值; St-1 [2]——第(t-1)期的二次指数平滑值; a——指数平滑系数,0≤ a ≤ 1。
第二节 生产能力的测定
一、生产能力的概念和种类
1、生产能力
2、生产能力的种类
生产能力包括:
设计能力、计划能力和实际能力。
设计能力:指在企业设计时确定的生产能力。
计划能力:指企业在计划期内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 实际能力:指在企业现有的固定资产、当前的产品 方案、协作关系和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 达到的生产能力。
20294 21972 22276 24054 25728 29418
11822.4
14750.8 17542.8 19674.4 21426.8 22864.8 24689.6
3、加权移动平均法
Mt
i t n 1

t
wixi
式中Mt——第 t 期的加权移动平均值;
wi——第 i 期的权重;
(3)选择需求预测方法 (a)定性预测方法
特点:速度快、费用低的。 适用:缺少信息资料数据的情况下,多采用 此类方法。 常用方法: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趋势分析 法、主观概率法等。
(b)定量预测方法 其基本数学手段是数学模型、计算机 模拟、曲线图等。 在预测对象的发展变化比较稳定时, 选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定量预测,可 以得到比较准确的预测结果。
6
7 8 9
9760
15290 23020 21930
5652
8012 11618 15292 8901.2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10
11 12 13 14 15 16
22690
18640 23680 24540 30820 31060 36990
18538
二次指数平滑法应用的线性趋势方程
Yt+T=at+btT
Yt+T=t+T期的预测值; T—从目前周期T到需要预测的周期个数; at —线性方程所表示直线的截距; bt —线性方程所表示直线的斜率,即为预测对象随T 的变动趋势。 at=2St[1]-St[2] bt=a( St[1]-St[2] )/(1-a)
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2、销售人员意见综合法
让销售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 的信息资料、经验和直接对产品的市 场需求作出分析判断和预测。
3、德尔菲(Delphi)法
具有匿名性、反馈性和数理性等特点。
三、定量预测法
1、简单平均法
y xi / n
i 1
n
y 预测对象x的历史数据平均值, 这一平均值就为下一期的预测值。
例:某微电动机公司1981~2000年各年微电动机的市场需求量如 表所示,用指数平滑法预测该公司2001年和2005年微电动机的 市场需求量(一次指数平滑系数和二次指数平滑系数均取0.3)。
解:由表中数据可看出,微电动机的市场需求量随着时间的推 移有上升的趋势,因此,选择二次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 (1)计算各年的一次指数平滑值,如 S1982 [1]=ax1982+(1-a) S1981 [1]=0.3×52+(10.3)×50.00=50.6 (2)计算各年的二次指数平滑值 S1982 [2]=aS1982 [1]+(1-a) S1981 [1]=0.3×50.6+ (1-0.3)×50.00=50.18
根据上表计算可得: b=(19×15019.049-373.41×475.78)/ (19×12326.639-373.412) =1.1364 a =(475.78-1.1364×373.41)/19=2.707
则回归预测方程为:
Y=2.707+1.1364x 利用上述预测方程,将基础数据代入公式可得到2001年、 2002年、2003年的汽配件销售量分别为75.198, 82.448和90.414(万件)。
1
(2)二次移动平均法
Mt[2] ( x[1]t x[1]t 1 x[1]t 2 ... x[1]t n1 ) / n
Mt[2] 第t期的二次移动平均值
其简化公式为:
Mt[2] x[2]t 1 ( x[1]t 1 x[1]t n ) / n
yt
第五章 需求预测与生产计划
第一节 需求预测 第二节 生产能力的测定 第三节 综合生产计划的编制 第四节 主生产计划的制定
图5-1
企业生产计划体系
第一节 需求预测
一、需求预测的概念和程序 1.概念 预测:是根据反映预测对象的过去和现在的有关
信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对事物 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水平做出推测和判断。
(3)计算参数值,确定预测(模型)方程
计算可得: a2000=79.05 预测方程为: Yt+T=at+btT=79.05+2.61T (4)进行预测 Y2001=a2000+b2001T=79.05+2.61T×1=81.66万件 b2000=2.61
Y2005=a2005+b2005T=79.05+2.61T×2=92.1万件
彩色电视机的销售统计数据及一、二次移动平均值
项目 年份 1985 1 1160 序号(t) 实际销售量(yi) 一次移动平均 (Mt[1]) 二次移动平均 (Mt[2])
1986
1987 1988 1989
2
3 4 5
3490
4990 3560 6460 393219Leabharlann 01991 1992 1993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
11.97
13.84 16.79 20.57 24.55 30.52 36.92 43.45 51.36 57.99 373.41
16.9
20.15 17.81 31.3 26.84 42.02 49.31 49.52 61.06 69.6 475.78
48.68 49.75 50.92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51
49 48 51 40 48 52
49.96
49.67 49.17 49.72 46.8 47.16 48.61
49.98
49.88 49.67 49.68 48.82 48.32 48.41
1994
(4)建立需求预测模型
为了寻求需求预测对象的发展趋势和有关 因素对其影响的规律,需要建立需求预测
模型。
(5)需求预测结果分析与修正 要对需求预测的结果进行修正,使需求预 测的结果更符合实际,这样需求预测结果 才能作为企业生产决策和安排生产计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