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合集下载

海洋地质总结

海洋地质总结

名词解释:重力流:海洋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等深流:在相对较深水环境中由地球旋转而产生的温盐环流新仙女木事件:11-12ka短暂的气候变冷事件,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的急剧升温过程中,最后一次快速降温变冷事件D-O事件:末次冰期内发生的一系列千年级,快速的,大幅度的冷暖变化事件Heinrich事件:末次冰期沉积物岩芯中有数层粗颗粒含量增多,有孔虫急剧减少的沉积物,这些时间跨度为百年或千年的气候快速波动。

Bond旋回:H事件与YD事件有密切联系,每一个H事件之后都会伴随温度的上升,预示下一个D-O事件旋回的到来,这种较长周期的气候变化。

问答题:一.洋底地形:太平洋:1.东部太平洋海隆2.东北部大型横向断裂带3.中部的大洋盆地区。

4.西部的岛弧——海沟——边缘海区印度洋:1.呈倒置Y形的洋中脊系统。

2.有多条南北向及南南西北北东向的海岭和海底高原。

3.大洋范围内散布着具有陆壳性质的大陆岛和微型大陆。

4.具有大型深海扇5.真正的海沟只有大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二.洋壳结构:枕状玄武岩玄武岩墙辉长岩橄榄岩三.岩石圈:50-100km地壳+上地幔低速层以上的高速层参与板块运动的刚性快体洋中脊结构:洋中脊特征:1.有中央裂谷2.洋中脊是产生大洋板块增生与分离的策源地,是板块的边界3. 洋中脊扩展速率不同并造成形态不同4.洋中脊被一系列与轴线垂直或斜交的大断裂所错开5.洋中脊为平移断层6.洋中脊上存在浅源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7.洋中脊热流值高8.磁异常条带与洋中脊平行并以洋中脊作为对称轴对比平移断层与转换断层:1.平移断层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但是转换断层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却未必增大。

2.平移断层的错动是沿整条断裂线发生的,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这两段中脊轴之间3.转换断层两中脊的错动方向,恰好与平移断层中脊错开的方向相反现代海底热液系统的研究意义:1.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2.生物基因资源的宝库3.生命的可能发源地4.深部生物圈的窗口5.生物地质作用耦合体三十年来取得的重大科学进展:1.找到了洋壳热平衡推测的热损失,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热循环的研究2.发现了不同扩张速率洋中脊之间洋壳结构的巨大差异,给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3.建立了海底热液循环多金属硫化物的基本成矿模式,给矿床学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4.发现了基于化能合成黑暗食物链的存在,深化了深部生物圈的研究5.生物地理学之谜6.生命起源假说离散型大陆边缘的特征:1.重力和地磁异常:边缘效应:洋壳与陆壳的过渡;地磁低缓异常带磁寂带;东岸地磁异常2.构造变形特征:拉张作用形成纵向高角度正断裂和犁形断裂同生断层.大型横向构造发育;东西分带南北分块3.大陆地壳厚度减薄离散型大陆张裂过程:1.裂谷的扩张红海:大洋裂谷的初期阶段(地幔柱上涌,导致大陆岩石圈发生穹形隆起并拉张,形成主动型裂谷)2.穹窿状隆起的形成3.裂谷带的形成4. 海底扩张开始5.离散边缘带的沉积作用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的三种类型(据COSOD II, 1987)1.火山型被动边缘2.非火山型被动边缘3.张裂转换型边缘离散边缘的构造原因:1.通过断裂运动形成裂谷带2.板块冷却引起的沉降3.地壳减薄4.沉积物负荷引起的沉降聚敛型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岛弧-海沟系,山弧-海沟系浅源:0-70km 中源:70-300km 深源:300-700km板块俯冲示意图:俯冲构造作用的实质:1.海洋岩石圈板块的俯冲2.俯冲带根据近似的深源地震面来确定3.俯冲带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海洋底岩石圈的一部分板块俯冲带—深源地震发生的唯一场所俯冲构造带示意图:俯冲工厂:1.原料:俯冲的大洋板块,包括海底沉积物、火成岩洋壳和岩石圈地幔部分2.工艺:脱水、变质和熔融等过程3.产品:弧前区逸出的流体、气体及蛇纹岩底辟,从弧与弧后区喷出的岩浆,以及生成的矿床和建造的陆壳物质4.核心问题:俯冲再循环(来自陆地、大气圈、水圈和地幔的物质,通过俯冲工厂的运作再循环返回陆地、大气圈、水圈和地幔) 5.研究意义:有助于理解有关灾害的形成机制和背景;助于理解俯冲带上方形成富含金、银的热液矿床形成机制;再循环研究可以为追踪地球环境变迁提供重要背景资料;俯冲再循环驱使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之间大规模的相互作用。

(完整word版)海洋地理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海洋地理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第一章大海水体一、海水温度:1.大海表层温度的散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2.影响水温的要素:太阳辐射、洋流、深度( 1)水平方向:0 a(纬度)低纬度>高纬度( NS方向);全世界海水最高温度出此刻:西太平洋28 N。

(2)垂直方向: 1 千米内随深度增添而递减, 1 千米以下水温差异不大(3)时间:同一海区,夏天 >冬天二、大海表层盐度散布规律1.看法: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总量世界大海均匀盐度约为 3.5%,盐度值最高的是红海4%,最低是波罗的海1%2.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双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由: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由: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由: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④60° N比 60° S海区盐度低的原由: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要素:(1)水平方向①天气要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天气要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要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要素——有大批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④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⑤海区的关闭度(海区关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邻近海区海水的互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2)垂直方向:随深度的增添而增高(3)时间:夏半年盐度值低;冬半年盐度值高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罕、蒸发旺盛;海区相对关闭;陆地没有淡水汇入。

达 4.1%最低海区:波罗的海。

原由:温带大海性天气,降水丰富,纬度较高,蒸发小;河流有三、海水运动:波涛、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成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成因作用波涛风能形成的风波;地震波形成的海啸;引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影响渔业、航潮力形成的潮波运、海岸建筑、石油开采潮汐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地球的自转供给能源、旅行资源、带来灾祸洋流流行风和地转倾向力详见洋流的影响四、洋流1.定义:洋流是海水常年比较稳固的沿着必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叫洋流。

海洋地质学复习要点

海洋地质学复习要点

古海洋学概述古海洋学研究方法古海洋学:生物指标古海洋学:物理和化学指标古海洋记录:第四纪海洋与冰后期海洋1.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2.大洋传送带: 将北半球高纬信息传至全球3.热带辐合带4. 古海洋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主要技术支撑条件?古海洋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多时间尺度古海洋环境演化的主控因素有哪些,特征如何?1.海洋沉积物来源与组成(岩源沉积物):由岩石风化而来,以碎屑颗粒, 陆源颗粒或火山颗粒形式进入海洋(生源沉积物):由海洋生物骨骼构成,包括,,(有孔虫),其中由3组成的,成为(钙质软泥);由2组成的,成为(硅质软泥)() (水成(自成)沉积物):由溶液中直接析出或颗粒物与溶解接触后形成全球大洋中70%的陆源物质来自西太平洋边缘2.在海洋沉积物的某深度处,当3的溶解速率等于其累积速率时,将不再有3保存于该深度以深的沉积物中,这个深度称为3补偿深度()。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3溶解速率与累积速率较难以获得,海洋学家经常方便地将海洋沉积物中3含量为5%的深度定义为3补偿深度。

饱和深度—溶解跃层—补偿深度3.古海洋环境十大参数古温度古盐度海水结构海平面变化古气候物质来源营养浓度生产力古海水2与值沉积通量古海洋学:生物指标1.生物替代指标( )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 )放射虫与硅鞭藻( ) 海洋硅藻( )颗石藻() 生物标志物() 不饱和烯酮古温度计2.浮游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浮游生活, 100μ1,钙质壳,现生种约40个左右, 占总有孔虫的1%;200(侏罗纪)开始出现,新生代 65开始繁盛,对环境变化敏感, 是研究古海洋历史的理想指标;在现代海洋中从极区到赤道按带状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极和极区)1.8℃—31℃;影响因素包括:温度、盐度、不同水层的营养物质浓度、海水密度、 2、O2、共生生物分布、捕食、食物供应等.随温度变暖,壳径变大.随生产力增高,壳径变大2越高,壳体越轻.3.底栖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底栖生活,50μ2,钙质壳或胶结壳,现生种约10000个左右,占总有孔虫的99%,500(寒武纪)开始出现;生活在所有的海洋环境中, 影响因素包括:底质、食物供应、温度、盐度、深度、O2及其与其它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分布模式:(1)水深分带;(2)纬度分带.碳通量对δ13C的影响?4.放射虫:是海洋单细胞微体浮游动物,营浮游生活,40μ0.4,硅质壳,寒武纪开始出现,现生种约400个左右.5.上升流放射虫指数(, ): 上升流标志种与总群落的比例温跃层-表层放射虫指数(,):温跃层标志种(200m水深以下)与混合层(50m水深以上)标志种的比例。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太平洋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 富的猛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 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 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太平洋
洋底地形
(据E.J. Tarbuck,1987)
第一节 1942年前太平洋盆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
• 瑞典和丹麦的海洋学者都趁着战争岁月发展新的设备并计划环 球考察。瑞典信天翁号考察队在赤道太平洋做过许多新型的地 质观测,包括大规模的详细回声测深剖面以及首批活塞岩芯样 品,揭露沉积物的更新世历史。丹麦加拉底亚考察队专门在大 洋最深的海沟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捞样,并发现了出乎意 外的生物化石。
各大洋面积、体积和平均深度
边缘的安山岩及 花岗闪长岩
少量
大量源于岛 弧的沉积物
红层
大洋盆地演化旋回中的各个阶段图
Ⅳ Ⅴ Ⅵ
威尔逊旋回对大陆构造分析的意义
●一个威尔逊旋回2亿年,意味着相邻的大陆在相同时限内发生 过大致相同幅度的水平运动,从而它所经历的自然地理环境、 距离特定板块边界的远近、以及由此导致的深部热体制、地壳 结构也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太平洋值勤的美国军舰 凯普-约翰逊号 指挥官。记录测深 剖面,发现 “平顶海山”(guyot) 海底山脉。1946年发表文 章,提出是已沉没到1~2公里深处的古代沉溺岛屿。对其后几 年的许多地质勘探均有不少影响。
• 战争发展导致了马绍尔群岛北部的原子弹试验。试验涉及到对 海洋地质学的详细研究以及用地球物理技术和直接钻探法对珊 瑚环礁厚度进行测定。获得与许多地质问题有关的关键性资料, 显著地增加了海洋地质人员和设备的数量,对进一步持久的勘 探则永远有用
加利福尼亚海域的测深记录曾由谢泼德和艾默里(1941)绘成 等深线并研究,取过大陆架和陆坡样品,海图标有很多海底峡 谷(submarine canyon、海脊(ridge)和海槽(trough)的显著地 形。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 海洋自然地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 海洋自然地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海洋自然地理1.试述标准洋壳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它与陆壳有哪些主要区别?标准洋壳结构主要指大洋盆地的理想地壳结构,有3层组成:第一层为沉积层(简称层1),速度与厚度的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 km/s,厚度为0~2 km,平均厚度约0.4 km;海床表面物质主要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组成。

这些深海沉积物经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

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 km。

第二层为基底层(简称层2),亦叫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并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Vp多为3.4~6.2 km/s。

该层表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 之间,平均约1.4 km。

上部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主要是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

越往下沉积层越少,以至消失。

下部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单支岩墙只有远离洋中脊的一边具有冷凝边。

第三层为大洋层(简称层3),是海洋型地壳的主体。

Vp为6.4~7.0 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及蛇纹石化橄榄岩等。

其厚度也有变化,平均厚约5.0 km。

ΓypeBиЧ等(1987)根据太平洋700多处深地震探测资料得出,层3分为3A(Vp=6.5~6.8 km/s)、3B(Vp=7.0~7.7 km/s)两个亚层。

综合各种研究资料(以地震探测结果和所采样品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实验室测量结果为依据推测),层3A由变粗玄武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层3B可能由辉长岩或辉长岩和蛇纹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

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1)物质组成:洋壳主要由玄武岩质及超镁铁岩石组成,陆壳则以巨厚花岗岩质层为特点。

对洋壳和陆壳岩石标本的化学分析表明,陆壳比洋壳富Si,K,贫Fe,Mg和Ca如SiO2的含量,洋壳不足50%,而陆壳在60%以上;再如K2O的含量,洋壳仅为陆壳的1/7。

海洋地质学复习

海洋地质学复习

海洋地质学复习海洋地质学复习课程提纲:绪论海岸带类型与沉积特征海平面变化三角洲-河口湾类型与沉积特征浅海碳酸盐与珊瑚礁大陆边缘与大陆架沉积海底地形、地貌大洋构造深海沉积大洋演化历史—古海洋学大洋矿产和生物资源第一章:绪论1海洋:地球上相互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可以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2洋(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温度、盐度等不收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

还得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多由大洋传入,但涨落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4陆间海: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5内海:深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小,其水文特征受大陆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

6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南海、东海和日本海。

7南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学上具有特殊意义。

它具有自成系统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大洋定义:从南极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

8海底热液系统的特点:深部生物圈:极端环境,高温高压,黑暗,伴有热液活动,黑烟囱和白烟囱能量来源:地热,9海洋地质学:对海洋流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

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海底。

研究内容:在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及其地质、经济意义三角洲、河口湾的研究大陆边缘的地形、沉积和地质构造深水大洋洋底的地形、洋壳构造、岩石组成、成因、历史和演化深海沉积和地层学问题海陆相互作用大洋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海洋矿产资源的储集条件和成矿规律的探讨以海底物质为载体,研究全球变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10 Pericontinental (marginal) Sea 陆缘海: the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 occupies mainly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around the margin of the continent.11 Epicontinental (epeiric) Sea 陆表海: the broad and shallow seas occupy extensive areas within the continents. 黄海、渤海第二章海洋沉积物1沉积物循环:三大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

河北省考研海洋科学复习资料海洋地质学核心概念梳理

河北省考研海洋科学复习资料海洋地质学核心概念梳理

河北省考研海洋科学复习资料海洋地质学核心概念梳理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关于海洋地球系统的各类地质过程,包括海底地貌、海洋沉积物、海底构造及海底地壳演化等内容。

对于考研海洋科学的学生来说,掌握海洋地质学的核心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对河北省考研海洋科学复习资料中的海洋地质学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海洋地质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地壳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在海洋地质学的研究中,构造地质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以下几个核心概念是不可或缺的。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各类构造形态,包括断裂、褶皱、断层等。

在海洋地质中,地质构造对海底地形和岩石结构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考生需要理解不同地质构造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2. 地球动力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传递,其中包括板块构造、岩石圈演化等。

对于海洋地质学来说,地球动力学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解释海洋地质现象的成因和演化。

3. 地壳演化地壳演化是指地壳结构和构造的演化历程。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海底地壳,了解地壳演化对理解海洋地质学的诸多问题至关重要。

二、海底地貌与海洋沉积物海底地貌与海洋沉积物是海洋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海底地貌和海洋沉积物可以帮助了解海底地形、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规律。

以下是几个核心概念。

1. 海底地貌海底地貌指海底的地形形态。

海底地貌有海山、海沟、海岭等,这些地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地球动力学等因素息息相关。

2.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物沉积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总和。

沉积环境的变化可以使沉积物的组成和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海洋地质过程。

3.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指形成沉积盖层的过程。

海洋沉积物的沉积作用与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等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沉积作用可以了解海底地层的特征。

三、海底地壳演化与海洋资源海底地壳演化和海洋资源是海洋地质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c海洋地质地理(知识点)

c海洋地质地理(知识点)

1.知识点:马尾藻海,又称萨加索海,是大西洋中一个没有岸的"海",百慕大地区大致在北纬20~35°、西经35~70°之间,覆盖500~600万平方千米的水域。

马尾藻海围绕着百慕大群岛,与大陆毫无瓜葛,所以它名虽为“海”,但实际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只能说是大西洋中一个特殊的水域。

2.知识点: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

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411.8万平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342.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

印度洋板块形成于九千万年以前的白垩纪。

3.知识点:马尔马拉海东西长270千米,南北宽约70千米,面积为1.1万平方千米,只相当于我国的4.5个太湖那么大,是世界上最小的海。

4.知识点:马来群岛,也叫南洋群岛,世界上最大的岛群。

它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

该群岛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

总陆地面积2475249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20%。

沿赤道延伸6100千米,南-北最大宽度3500千米。

5.知识点:台湾海峡是中国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的海峡,被称为“海上走廊”。

6.知识点:我国海域从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7.知识点:近来一般把大洋型地壳从上到下分为三层:①未固结的沉积物,在大西洋中平均厚度为1km,在太平洋底厚度仅0.5km。

②固结的沉积物,厚约1.7km,p波速度为5km/S。

③厚度不到5千米的可能是玄武岩或辉长岩层,其中p波速度为6.7千米/秒。

8.知识点: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中脊顶部及裂谷有裸露的玄武岩。

它是洋壳层的组成岩石。

9.知识点: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6000m的沟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一万多米。

10.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热能通过岩层传导和地热流体对流作用不断向地球表面散失,热流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以大地热流值表征热流状况,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地球表面单位面积的热流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1.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什么位置?这几年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发现的深海金属矿产之一的锰结核广泛分布于深海盆内。

2.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在什么部位出现?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一般沿增生板块边缘和构造带以热泉、间歇泉、喷气孔和渗透海底熔岩的形式活动。

3.“黑烟囱”、“白烟囱”是怎么回事?1979年美国科学家在水深2700 m的东太平洋海隆直接观察到发生在深海底的奇观—“黑烟囱”和“白烟囱”。

“黑烟囱”是发生于洋壳内因地球内热作用于渗入海水后形成的海底热流,海底热流内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很适合嗜流生物的生长,因此在“黑烟囱”周围发现了美丽的白虾白蟹。

而白烟囱中的微粒主要为非晶质SiO2成分和少量Fe、Zn硫化矿物。

4.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什么部位?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洋中脊轴附近。

洋壳内热液的循环作用与离开洋中脊的远近有关,距中脊轴越来越远,洋壳内的热液循环作用就会逐渐变弱。

5.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什么?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可采性、经济合理性和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6. 海洋油气开发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海洋油气生产过程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常用地震波的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

其次是海底油气的开采,这主要是通过钻井平台进行。

最后是海洋油气的输送,一种是由船舶运输,另一种是海底管道运输。

海底油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7.现代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有哪些?研究进行海洋地质学调查勘测的各种技术手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常规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专项调查研究技术和地球物理测量.属第一类的有:地质取样、现场观测、遥感遥测技术、剖面仪、例扫声呐、海底照像和电视等;专项调查手段包括深海钻探、潜深观测等;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地震、重力、磁力和热流等项调查.114.海洋地质调查方法有哪些?(一)海底地形地貌测量1、回声测深(单、双频)2、多波束测深(三维海底立体地形图)3、旁侧声呐扫描(二维海底平面地形图)(二)海底地层探测1、声学地层剖面仪(浅、中、深)地层厚度、层理结构和地层中异常埋藏体(浅层气、断层、埋藏古河道)2、地震勘探(单道、多道、三维)震源(气枪和电火花)和接收系统(接收器、放大器和记录仪)3、海底地震观测(三)重力测量根据重力异常值推算具有异常密度的地质体及密度变化界面的形状和埋藏深度。

用于研究区域构造、沉积盆地和大断裂走向,探测海底矿产资源。

有海底、船舶走航和航空重力测量。

(四)地磁测量利用磁性地质体在海底产生的磁异常信息,研究区域构造和沉积盆地,寻找隐伏火成岩体、断裂构造和海洋油气资源等,论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

8.开发河口三角洲可能引发哪些灾害问题?海岸带和三角洲是人类活动最频繁、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地带,是现今和未来海洋地质发展的一个方向,目前开发海岸带和三角洲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海平面上升、人为活动加剧以及海岸规划利用失当,海岸自然环境的恶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淤积和三角洲蚀退。

9.21世纪对海洋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发生机制的研究要求是什么?21世纪对海洋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发生机制的研究要求是更加深入、在探测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和在基础理论上有新的突破。

10.铺设海底管线和电缆时应注意的什么问题?现代近岸的海底已经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电缆、光缆、管道等线状物,灾害性事件可能导致这些线状物的安全状态受到威胁。

灾害性事件可能有海底沙波活动、当地海底泥沙在波浪作用下发生了液化、当地发生了大规模海底滑坡或者海底断层活动。

为了防止这种灾害的监测,我们通常采用物探方法进行检测,常用于这方面的方法有声呐探测和多波束探测。

11.古洋流研究的意义及方法是什么?洋流是控制大洋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所以研究古洋流及其演变是古海洋学的关键问题。

无论何种类型的洋流,都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也与一定的水团相关。

因而古水温的研究仍然是恢复古洋流的重要方法。

古洋流研究方法主要有1)古生物学方法;2)地球化学方法;3)沉积学方法。

12.深部洋流及其分布现代研究表明,大洋中不仅表层存在洋流,大洋深部亦存在洋流。

深部洋流的起因主要是重力(海水盐度、密度的巨大变化)。

大洋底层水最重要的发源地是南极和北大西洋极地-近极地地区。

13.古海水温度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是什么?古海水温度是研究大洋环流,再造古水团、古洋流分布等的重要依据,是古海洋学研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料。

古海水温度的恢复方法主要有古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恢复的结果有定性、半定量和定量之分。

半定量恢复古海水温度主要利用部分微体古生物类群与海水温度间的关系部分定量关系(温度指数)恢复古水温。

常见的有放射虫温度指数、硅藻温度指数等。

定量恢复海水古温度有古生物的转换函数法和地球化学的稳定14.海洋古气候的研究标志?岩石学的和生物学的标志及观测计算是研究古气候的重要方法。

岩石学标志:石灰岩、蒸发岩、红层和铝土矿、冰碛物(岩)、礁灰岩和迭层石等。

海洋古气候的古生物标志:利用不同生物的特征推算海水温度,以反映气候冷暖变化(如有孔虫的组合、壳形、大小;超微化石、放射虫等);近岸地区沉积层以孢粉标志气候变化是重要手段。

15海岸线的定义是什么?海洋与陆地是地球表面两个基本地貌单元,它们之间被一条明显的界线所分开。

这条海与陆相互交汇的界线,通常称为海岸线。

海岸线是指海滨和海岸之间的界线。

在国家标准《中国海图图式》(GB12319-1998)和国家标准《1∶5 000,1∶10 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93)中都给出了海岸线的定义,即“海岸线是指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的痕迹线”。

16.海岸类型有哪些?海岸是海、陆交汇的地带,内、外营力作用明显的场所,有比较低缓而平坦的海岸,也有曲折而陡峭的海岸,有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海岸,也有由松软的泥砂组成的海岸。

从地貌学角度,按海岸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发展阶段等特征考虑,主要可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等类。

根据动态可把海岸分为堆积海岸和侵蚀海岸;根据外形可把海岸分为基岩港湾海岸和低平的砂岸,其中砂岸包括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

17.为什么说基岩海岸具有变幻无究的神韵?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

它轮廓分明,线条强劲,气势磅薄,不仅具有阳刚之美,而且具有变幻无究的神韵。

它是海岸的主要类型之一。

基岩海岸常有突出的海岬,在海岬之间,形成深入陆地的海湾。

岬湾相间,绵延不绝,海岸线十分曲折。

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

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及黄海中间,该处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组成。

山东半岛插入黄海中,多为花冈岩形成的基岩海岸。

杭州湾以南浙东、闽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组成。

闽南、广东、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及玄武岩组成。

基岩海岸往往形成优良的港湾。

18.在砂质海岸我们可以从事哪些生产活动?砂质海岸,通常是由松散的、很软、很细的物质如细砂、粉砂和淤泥组成的,海岸线比较平直,海滩比较宽,也比较长。

这种海岸也常常是被堆积的海岸。

我们把造成海岸堆积的种种作用,叫堆积作用。

而把被海水“建设”起来的这种海岸,叫做堆积岸。

堆积海岸虽然建港条件差,但可以开辟盐田和围垦土地。

19.淤泥质海岸都有哪些特点?淤泥质海岸一般分布在大平原的外缘,海岸修直,岸滩平缓微斜,潮滩极为宽广,有的可达数十公里。

海岸的组成物质较细,大多是粉沙和淤泥。

沿岸有许多入海河流。

在沿岸附近、河口区经常可见古河道、泻湖或湿地等淤泥质海岸所特有的地貌景观。

我国的淤泥质海岸是我国大陆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约4000多公里,约占我国大陆海岸的22%。

淤泥质海岸地区,土地肥沃,向来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20.什么是河口三角洲海岸?受河流的作用而形成的海岸叫做河口三角洲海岸,如我国长江口附近的海岸、黄河口和古黄河口附近的海岸及珠江口附近的海岸等,都是这种河口三角洲海岸。

近年来,在河口三角洲平原海岸处,发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因而,对这种海岸类型的了解,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1.什么是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海岸最适合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红树林海岸,是由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边的一种海生植物——红树组成的丛林海岸。

红树林生长和繁殖的最好条件是:海水的温度比较高,水温一般不能低于18~20℃,海水的温度变化幅度也不能太大;在海岸附近有细粒物质(如淤泥和细砂)分布的地方,像淤泥质海岸和大河口的河口附近;波浪对海岸的作用不太强的地方,因为波浪冲蚀作用太强不利于红树幼苗的扎根、生长和繁殖;在潮差比较大的海岸,很适合于红树林的生长和繁殖。

22.珊瑚海岸最适合在什么条件下形成?首先,海水的年平均温度为20℃;其次,珊瑚生长的海水盐度范围是27—48,最适宜的盐度值是34—36;第三,从低潮线开始至水深20米左右的浅海区是最适合珊瑚生长、发育的水深范围。

在这个深度内阳光能透射到,微生物多,养料丰富,有利于珊瑚的生长发育。

此外,珊瑚通常是在迎风面、迎流方向发育繁茂。

23.影响海岸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海岸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是很多的,除了海浪、潮流、河流、风力等动力作用外,还有组成海岸的岩石、海岸的构造、原始地形等陆地基础的变化。

在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要算是海浪的作用了。

24.海岸的发展一般经几个阶段?海岸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幼年阶段、青年阶段、成年阶段和老年阶段。

25.海岸带的定义是什么?海岸带是地球上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场所。

是气、水、生物、岩石四圈的交汇地带。

在波浪、潮汐、海面波动、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海岸线的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形地带不断发生变化,这个地带称为海岸带。

海岸带的宽度视物质粒径的大小而定。

砾石质沉积坡面,水下岸坡的坡度依赖于粒径的大小,颗粒大,坡度亦大,所以最大的坡度都是砾石物质组成的。

一般来说,砾石沉积的宽度只有几十米,最大者达100米;沙质沉积带的宽度可达几百米,甚至1~2千米。

在我国《全国海岸带和海图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规定为:一般岸段,自海岸线向陆地延伸10km左右;向海扩展到10-15m等深线;河口地区,向陆地到潮区界;向海至淡水舌锋缘。

26.海岸带通常划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潮汐作用的范围,海岸带可划分为如下几部分。

①潮上带。

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至特大潮汛或风暴潮作用上界之间的地带。

常出露水面,蒸发作用强,地表呈龟裂现象,有暴风浪和流水痕迹,生长着稀疏的耐盐植物。

常被围垦。

②潮间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