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解释

合集下载

历史故事成语出处解释

历史故事成语出处解释

历史故事成语出处解释历史故事成语(一)1、一鼓作气——曹刿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一字千金——吕不韦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3、一字之师——郑谷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4、一饭千金——韩信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谢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6、图穷匕见——荆轲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赵括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8、负荆请罪——廉颇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9、卧薪尝胆——勾践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练、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

你知道成语,但是你知道一些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1:口蜜腹剑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

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

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

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

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 班门弄斧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

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

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

”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

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

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

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

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

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

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千百年的智慧和历史故事。

这些成语常常出自历史中的经典人物、事件或典故,通过简洁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并解释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1. 画龙点睛: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通常会在画龙(传说中的神兽)的眼睛上点上一笔。

这一笔非常关键,可以使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灵气。

后来,人们把“点睛之笔”比喻为关键的一步或关键性的话语,就形成了成语“画龙点睛”。

它的意思是在结束时加上一笔关键的东西,使之更加完美。

2. 见义勇为:出自《左传》中的故事。

古代中国的国君周幽王喜欢美女西施,却被勾结的重臣蔡中负隅顽抗,不肯引见西施。

这时,一个叫孟凡由的士兵慧眼识珠,发现蔡中的不对劲,毅然站了出来替西施说情,被周幽王赏识,最终引见了西施。

成语“见义勇为”由此而来,意思是见到正义事物被侵犯时,勇敢站出来为其主持正义。

3. 铁杵成针: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故事。

古代有一个叫华胥的作坊妇女,她日夜不停地用铁杵敲打着一块坚硬的玉石,为的是将这块石头磨成一根针。

虽然众人嘲笑她的愚蠢,但是华胥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成语“铁杵成针”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达到目标。

4.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只螳螂看到前面有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战车,它觉得自己有能力阻止这辆车的前进,于是伸出了自己的臂膀去阻挡车轮。

最后,当然是不幸以失败而告终。

成语“螳臂当车”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力量微不足道而自不量力。

5. 力不从心:古代有一个叫白起的将军,他年轻时在军中表现出色,屡战屡胜。

但是后来,白起的身体渐渐衰弱,丧失了当年的战斗力。

尽管他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身体的不支使他无法如愿。

成语“力不从心”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力量不能达到愿望或者困惑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6. 天渊之别:出自《左传》中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两位大臣叫子胥和子贡,他们的才能和人格截然不同。

历史故事的成语10个

历史故事的成语10个

历史故事的成语10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成语名字:焚书坑儒成语发音:fén shū kēng rú成语解释: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

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

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成语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成语繁体:焚書坑儒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贬义成语成语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焚,不能读作“fěn”。

成语名字:负荆请罪成语发音:fù jīng qǐng zuì成语解释: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成语繁体:負荆請辠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荆,不能读作“jīn”。

历史故事的成语(二)成语名字:封金挂印成语发音:fēng jīn guà yìn成语解释:谓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二七回:“[曹操]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成语繁体:封金掛印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名字:刮目相看成语发音:guā mù xiāng kàn成语解释: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着成绩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字成语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字成语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字成语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成语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成语的出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紧密相连,吸取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

成语不仅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更是思想、文化以及历史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几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一、明修栈道(míng xiū zhàn dào)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战国时期,项羽与刘邦对峙,项羽率领大军进入陕西,刘邦却撤退到陕北极罕之地。

项羽为了追击刘邦,修建一条宽阔而高耸的栈道,并停驻军队于渭水之南。

刘邦得到消息后,诈装投降,头顶白布,身着素服,与士兵一同沿着栈道前进,途中向对方谎称:“前方的栈道已被毁坏,大军无法前行。

”项羽这时仍未发现刘邦的诡计,下令放走了刘邦的部队。

刘邦利用这个机会暗渡陈仓,扭转了整个局面,最终夺得天下。

因此,明修栈道形容通过努力伪装和策略,达到了指定目的的伎俩。

二、见缝插针(jiàn fèng chā zhēn)见缝插针,出自《汉书·食货志》。

西汉初年,汉武帝到富阳山(现广东梅州市富阳镇)旅游,钟宗等人随行跟随景区游客一同观位于富阳山门口的一棵大树。

当时,大树树干很宽,钟宗等人担心无法穿过树下,又怕违背现代“不插队”原则,便找到树根上的一个缝隙,将钱安插于其中。

从此成了一种比喻利用微小机会却获得成功的成语。

三、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一次,农夫砍伐禾苗,砍下一株苗后,发现一只野兔正好躲在这株苗下方,于是就将兔子一刀砍死了。

那个农夫沾沾自喜,认为以后再也不用捕兔了,只要守株待兔,兔子自己就跳到自己的刀下,于是乎他就坐下来等待着下一个兔子,可是却再也没有捉到了。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运用错误,毫无常识或有些想当然的想法改变它们的生活,结果往往会带来悲惨的后果。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例句: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2、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

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1、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2、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

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3、屡战屡败:屡:多次。

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4、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比喻战火或战争。

指战火连年不断。

5、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

形容善于用兵。

6、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

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7、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

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8、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9、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

对敌人拼死决战。

10、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11、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

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2、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

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

形容极其好战。

13、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14、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

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15、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

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

()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16、兵戎相见:兵戎:武器。

以武力相见。

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7、百战百胜:每战必胜。

形容所向无敌。

18、背城一战:背:背向。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

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19、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20、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21、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解释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飘风苦雨)是什么意思?
形容天气恶劣。

(飘风苦雨)出自哪里?
战国·宋·墨翟《墨子·尚同上》:“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
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飘风苦雨)词语辨析:
(飘风苦雨读音):piāo fēng kǔ yǔ
(飘风苦雨的近义词):狂风暴雨、狂风怒号、狂风骤雨、大雨倾盆。

(飘风苦雨的反义词):风和日丽、春暖花开。

(飘风苦雨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飘风苦雨)如何造句:
1、去汉中市第四中学的公车上,士鑫哥哥给姿懿和紫迎介绍了“飘风苦雨”的成语
典故。

2、没想到刚一出门就遇到了飘风苦雨的天气。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一木难支)故事的主人公:
袁粲420-477年,初名愍孙,南朝宋大臣,太尉袁淑侄子。

少孤好学,颇有清才。

(一木难支)是什么意思?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

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一木难支)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

’”
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千钧势易压,一柱
力难支。


(一木难支)词语辨析:
(一木难支读音):yī mù nán zhī
(一木难支的近义词):孤木难支
(一木难支的反义词):众志成城、众擎易举
(一木难支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一木难支)典故
南北朝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肆,大有篡夺王室的企图。

当时大臣袁粲和齐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反被萧道成的同党褚渊
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

道成十分恼怒,立刻派部将戴僧静率邻了很多人马去攻打袁粲,把城池团团围住了。

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明知道一根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但為
了名誉义节,不得不死守下去。

”后来,戴僧静率领部下越墙冲进城里去,在敌人的刀枪
剑戟下,袁最勇敢地用身体去掩护他的父亲。

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是个忠臣,你是个孝子,我们死而无愧。

” 结果他们父子俩都牺牲了。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一薰一莸)故事的主人公:
骊姬?-前651年,或称丽姬,名不详,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妃子,晋君奚
齐的生母。

晋献公?—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

(一薰一莸)是什么意思?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

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


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薰一莸)出自哪里?
《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一薰一莸)词语辨析:
(一薰一莸读音):yī xūn yī yóu。

(一薰一莸的近义词):一薰一莸。

(一薰一莸用法):作宾语、定语。

(一薰一莸)典故:
春秋,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先用龟卜算一下,结果不吉利,改用蓍草的筮法,结果不吉利的。

献公说:“那就依筮叭。

”卜人说:“不可,因为卜辞上说:专之渝,攘公之渝,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意思是说献公的美德。

献公原已有三个好儿子,即太子,重耳及夷吾;专宠骊姬的结果,便会使他舍弃原有的爱心,将从前的爱子疏远,而爱骊姬那一人。

这样,一好人和一坏人是不能相安的,即使经过十年之久,那臭指骊姬造成的罪恶气仍然除不清。

当时献公一心爱骊姬,所以拒绝了卜人的劝告,立骊姬为夫人。

后来,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作太子,于是联络内廷的官吏,设计谋害太子,太子虽然逃到新城,但仍然自杀而死,重耳和夷吾则相继逃亡。

可是,到献公一死,奚齐也被大臣们所杀,晋国在不安的政局下过了十年,和卜辞所说的话竟成了一种巧合。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燕雀处堂)故事的主人公:
子顺、赵国。

(燕雀处堂)是什么意思?
处:居住;堂:堂屋。

燕雀住在堂上。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

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燕雀处堂)出自哪里?
《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燕雀处堂)词语辨析:
(燕雀处堂读音):yàn què chǔ táng。

(燕雀处堂的近义词):燕雀处屋。

(燕雀处堂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燕雀处堂)如何造句:
1、强烈台风已快逼近,有些住户却还无所警觉,真是燕雀处堂,不知祸之将至!
2、这座堤防已经出现裂缝,住在附近的人家,若像燕雀处堂而不自知,谋求改善,
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燕雀处堂)典故:
孔鲋,字子鱼,孔子九世孙,战国末年,他旅居魏国,是当时的著名人士。

他在《论势》中,记叙了一件当时发生在魏国的故事。

他说:秦兵攻伐赵国。

赵国是魏国的近邻,
魏国的大夫们却不警惕,反而认为局势对他们有利。

魏国的国相子顺责问他们有什么根据,他们说:"如果秦国打败了赵国,我们就同秦国表示和好;如果秦兵被赵国击败,我们就趁
它危兵之时出兵袭击,就可以轻易大获全胜。

”子顺笑道:“不见得!秦国从秦孝公上台
以来,就从未打过败仗,他们的将领都是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此次秦兵必能战胜赵国,你
们必定无‘机’可乘!”大夫们又说:“就算秦国能战胜赵国,那对我们又有什么损失?邻
国倒霉,强不起来,不正是对我国有利吗!”子顺说:“秦国是侵略成性的贪暴之国,它
若亡了赵国,必然不会就此满足,一定会继续东进那时魏国就遭殃了。

”接着,子顺讲了
一个故事:
燕雀,泛指燕子或麻雀一样的小鸟,他们在一家人的堂屋里筑了巢。

母子大小,吃吃
叫叫,聚居一起,快乐逍遥,它们以为住在这样的地方最太平、最可靠,不料有一天,这
家人灶上的烟囱坏了,火焰往上直冒,一会儿就烧着了屋梁,一场灾难已经无法避免,而
燕雀们脸不变色,依然无忧无虑,认为房子着火,这与他们没有关系,因为它们的窝都是
好好的。

它们一点也没想到大祸快要临头。

子顺讲完了这段故事,然后严肃地对大夫们说:“现在你们全不想到,赵国如被攻破,大祸便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难道人可以无知得像燕雀一样吗?”
燕雀处堂这个成语,便是从这段故事而来。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白草黄云)是什么意思?
形容边塞秋季的荒凉景象。

(白草黄云)出自哪里?
唐·权德舆《赠老将》诗:“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


(白草黄云)词语辨析:
(白草黄云读音):bái cǎo huáng yún。

(白草黄云的近义词):黄云白草。

(白草黄云用法):作宾语、定语。

(白草黄云)如何造句:
方品奇身无长物,不必清点收束,又无心找人攀谈,就独立于船舷旁,望着远方的白草黄云,默默整理着自己的思绪。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