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
中国历史故事中的成语

中国历史故事中的成语
中国历史故事中的成语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例子:
1、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2、围魏救赵: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比喻采取迂回战术,往往能取得胜利。
3、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不顾一切,奋勇前进。
4、胯下之辱:出自《史记·韩信世家》,形容人忍受屈辱,意志坚强。
5、刮目相看:出自《史记·吕蒙传》,形容对人或事物有新的认识和评价。
6、鞠躬尽瘁: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形容人尽心尽力,贡献出全部力量。
7、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8、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9、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外物》,比喻墨守成规,追求侥幸,不思进取。
10、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11、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形容人奋发图强,努力进取。
12、胸有成竹:出自《文与可可谷偃竹记》,比喻做事有计划、有步
骤,不慌不忙。
13、势如破竹:出自《三国志·魏志·张辽传》,形容形势如同破竹一样,非常顺利。
14、含沙射影:出自《博物志·异虫》,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15、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将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成语故事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方便大家学习。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亲痛仇快东汉初期,汉光武帝根据众臣之功进行封赏,唯独遗漏了渔阳太守彭宠。
当年,彭宠曾派出大队骑兵,帮助光武帝打败王郎,平定河北,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因此,彭宠觉得光武帝做事不公,心里愤愤不平,怒气不息。
当时渔阳归幽州牧朱浮管辖。
朱浮曾向渔阳征收钱粮,但彭宠自以为颇具实力,可以为所欲为,就拒绝了朱浮的要求,并说了很多难听的话。
朱浮为这件事很生气。
因此,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没过多久,朱浮就给光武帝写了一封密信,说彭宠对朝廷不满,已经起了反心。
光武帝不知真假,就召彭宠进京述职。
彭宠吓坏了,怕光武帝会严厉地惩治自己。
彭宠的妻子劝他不要去京都,自己割据土地,做一方之主。
彭宠耳根很软,竟然听从了妻子的意见,不但拒绝入京朝见,而且出兵两万多人进攻朱浮。
朱浮写信给彭宠说:“现在国家刚刚安定,开国诸臣都在为国努力工作,而你却自暴自弃,反叛朝廷。
你要知道,事情做得再出格,也不要让亲人感到痛心,而让敌人感到高兴。
”彭宠看完信后,把信放在一旁,对朱浮的劝告置之不理,依旧对朱浮用兵,很快就占领了蓟城。
过了一些时候,彭宠自称燕王,成为割据一方之主。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彭宠不得人心,打不过朝廷的军队。
汉朝大军终于占领渔阳,彭宠也落了个家破人亡的结果。
◎成语释义使亲朋好友痛心、反对,使仇人感到高兴。
亲:亲人朋友。
仇:敌人。
◎故事出处《后汉书·朱浮传》:“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出处译文做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敌对者感到高兴。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民不聊生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实力。
秦国将韩、魏两国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二十四万人。
出自历史故事词语四个字

出自历史故事词语四个字
- 围魏救赵: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和大将廉颇之间的故事。
廉颇不服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多次故意挑衅蔺相如。
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始终容忍廉颇。
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于是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主动认错、赔礼道歉的行为。
-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
经过长期准备,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汉末,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三次到隆中拜访他。
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出山辅佐刘备。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行为。
这些词语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它们的故事背景和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中国历史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语言的精华。
每个历史成语的形成都有一段真实的历史史实,它反映了政治、军事、文化、民间风尚、道德及理想。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1、背城一战:背:背向。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大全】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大全】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 杯弓蛇影出处:公元前5世纪,《战国策·齐策五》释义:比喻因过分害怕而产生的错觉。
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人名叫指鹿为马。
这位人常常颠倒黑白,是非不分,说谎话说得滴水不漏。
有一次,他拿来一匹马,请各国诸侯来验。
当众宣称,这匹马是指鹿的,并且逼迫大家说这匹马就是一匹马。
只有荆轲敢于说出真相。
但当他回头看时,却发现指鹿为马设下的陷阱,连着手中的酒杯也变成了蛇。
这个成语比喻心中恐惧的幻象,也是形容别人捕风捉影。
2. 雷霆万钧出处:公元前2世纪,《史记·项羽本纪》释义:形容威力极大。
故事:项羽兵败楚河北,直插无极而东。
刘邦所罗兵将皆倒戈楚从。
至鸿门、吏至,楚军击之,百馀万人死。
项羽以为天且亡己。
力争斗,终败,亡入灞上。
李信请盟,楚送使和争王诏。
楚闻之,亦圉城门。
楚乃以落泪而东。
书楚人为哭城东。
三年归之西,案楚兵或百,则几人。
俄而边臣间言割地者。
孔王为章门,从索得失。
项羽最终为刘邦一统天下的气势所慑,军心败坏,最终以败局而终。
3. 狐假虎威出处:公元前3世纪,《史记·儒行列传》释义:比喻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故事: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时期,有一只狐狸在森林中偶遇了一只十分威猛的老虎,老虎要吃掉它,这只狐狸假装自己很强,吓唬那只老虎,老虎没办法,只好走。
有一天,这只老虎看到小动物都害怕逃跑,才知道被狐狸蒙蔽,恼怒异常,骂道:“果然不要脸,不过是一只狐狸,竟敢假冒老虎,不愧是个伪君子!”这个成语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李代桃僵: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形容代替别人做事并且做得比原来的人还要出色。
2.画饼充饥: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比喻虚构美好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3.望梅止渴: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比喻在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想念远方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4.画龙点睛: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比喻在作品、事物的关键地方加上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5.鸿鹄之志: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追求高远的志向。
6.亡羊补牢: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事情了差错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7.画蛇添足: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8.杞人忧天:出自《史记·杞梁传》,比喻无事自扰,过分担忧。
9.狼狈为奸: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比喻两个坏人勾结在一起。
10.一曝十寒: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学习或工作不持之以恒,效果不佳。
11.杯弓蛇影: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因为过分警惕而产生的疑虑。
12.鸡犬不宁: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形容形势紧张,人心惶惶。
13.指鹿为马: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14.三人成虎: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会被当作事实15.守株待兔:源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盲目等待机会,不动努力。
16.背水一战: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处于绝境时,勇敢地进行最后一搏。
17.杀鸡取卵: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贪图眼前的小,而失去长远的利益。
18.破釜沉舟 -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决不回头。
19.投笔从戎 -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扔掉笔去参加军队。
指文人弃文从武。
20.约法三章 -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定出三条简单法令。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
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是中文语言中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由长期的语言使用积累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成语的起源很多时候会与历史故事息息相关,这些故事也往往是当时的风貌、文化传承、王朝兴衰等多个方面的象征。
以下是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它们的典故会为我们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
1. 功德无量“功德无量”出自《佛说阿弥陀经》,故事中讲述了佛祖阿弥陀之前曾经是一位叫做“罗刹女”的魔物。
罗刹女为了获得长寿而向一位远古佛求助,却被要求修行行善。
最终罗刹女接受了劝化,赢得了亿万生命的钦佩和爱戴。
“功德无量”就是在这个故事中诞生的。
它的意思是人通过行善来获得积累的功德,这种功德是无穷无尽的,无量无边。
2. 合二为一“合二为一”出自春秋时期的故事。
当时,齐国国君想要超过周天子的权威,于是派出使者向周朝提亲。
周天子则派出了两个人前往齐国,分别向齐国国君和他的夫人提出婚事。
齐国国君难以再拒绝周天子,于是才有了这个“合二为一”的说法。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指若干事物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就会达到更高的成就。
3. 千姿百态“千姿百态”来源于古希腊神话。
据说有一位叫做赫拉的女神非常喜欢变幻形态。
她可以变成人、兽或任何一种她想变成的形态,因此“千姿百态”这个词于是被引申为表示多样化和丰富性的代表语词。
4. 休戚相关“休戚相关”来自战国时期的故事。
据传,有一个叫做说申的人为周公宣扬法制,结果被周公的弟弟锄奸,说申被打成了“忘形之徒”,并流放了。
后来,尚书和吏部的人意外发现说申的言论对于当时的国家具有很大的作用,于是把他推荐给了国君。
说申因此再次被重用。
这个故事概括了生活中“休戚相关”的原则,即幸福与悲伤的原则。
5. 颠倒黑白“颠倒黑白”这个成语来源于汉朝群臣设胡萝卜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国家之人给了一件仙女送来的胡萝卜,并称其子可以治好胡亥的疾病。
最后,胡亥从耳边听到事实后,对这件事表示懊悔,并赔偿了该子的所有人。
骗子变成为了被谴责者,人们就用“颠倒黑白”的成语形容这种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掩目捕雀
“掩目捕雀”出自晋陈寿在《三国志魏志陈琳传》。
掩目捕雀看字面的意思就是闭着眼睛去抓捕鸟。
我们都看到过鸟,不说闭着眼睛,单单是自己空手去抓鸟都难抓到。
这样怎么能抓得到鸟呢?跟“掩耳盗铃”一样,掩目捕雀也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相传在东汉末期,当时的汉灵帝刘宏因病去世,儿子刘辩就登上了皇位,就是历史上的汉少帝。
但登上帝位的刘辩年仅13岁,涉世未深,很多事情都不懂如何处理,这时候他的母亲何太后就代为处理国家大事。
于是外戚就开始暗潮汹涌,特别当何进刘辩的舅舅何进当上了大将军时,就是魏国的一把手。
但是后宫的太监们常常干涉朝廷大事,也常常跟何进对着干。
何进就想着这些太监们不除不行,老是干扰自己的政策,于是就进宫跟太后商议如何消灭宦官的势力。
但是保守的太后不同意。
不得已,何进就跟袁绍商议要秘密把这些宦官处理掉。
何进的主簿是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知道了何进大将军的这一想法后自个儿在那里思索许久,综合各个方面的考虑,还是觉得这谋略不好。
于是就跟何进分析这种做法可能会碰到的种种问题,说服时还用了“掩目捕雀”这一民间俗语。
像鸟这么小的动物都骗不得,国家大事更不可能这样就能搞定的。
劝何进还是三思,要是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资源,多思虑各方面问题的处理是可以解决宦官的。
但是何进哪里听得进去啊,就把董卓等人调进宫里。
但哪曾想自己反被宦官处理了。
董卓进了皇宫狼子野心也表现了出来。
控制洛阳后让陈留王刘协当上了皇帝,自己就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在洛阳里能拿的拿,能抢的抢,也任由自己的士兵在洛阳城里随意行事,杀人放火抢钱,无恶不作。
何进想稳定自己在朝廷的地位,不曾想自己的'国家竟因自己把董卓引了进来把洛阳城的百姓陷入水火之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1、背城一战:背:背向。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
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2、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
对敌人拼死决战。
3、南征北战:指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4、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5、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6、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
孤立无助的x队单独对敌作战。
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7、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8、骁勇善战:勇猛,善于战斗。
9、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
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10、能征惯战:指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11、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
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
务。
12、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13、兵戎相见:兵戎:武器。
以武力相见。
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4、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
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15、屡战屡败:屡:多次。
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16、休兵罢战:休、罢:停止。
停止或结束战争。
17、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
指善于用兵。
18、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
指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19、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
指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20、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21、百战百胜:每战必胜。
指所向无敌。
22、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
指近距离搏斗。
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俞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俞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1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
演奏。
俞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俞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用来比喻音乐优美。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
(qīng)(官名)。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
“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
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断章取义
春秋后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
崔杼和庆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
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
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敝:"你要千
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的信任,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
"
卢蒲敝不忘哥哥的嘱托,后来当了庆封的家臣。
他很快发现,庆封虽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权全被右相崔杼揽住,庆封只是名义上的相国而已。
于是他帮庆封施出一条计谋,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杀身亡。
此后,齐国的朝政大权全落入了庆封手里。
后来,庆封迷恋上了卢蒲敝的妻子,不再关心朝政大事,便让儿子庆舍来掌管。
卢蒲敝在逼死崔杼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红人。
他根据哥哥卢蒲癸的嘱托,设法让哥哥回到齐国,当了庆舍的侍卫。
卢蒲癸本来是卫士,勇力过人,庆舍很欣赏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
在受到庆舍宠信后,他又设法让同时逃到国外去的卫士王何回到齐国,与自己一起当庆舍的侍卫。
从此,两人私下联络了一些不满庆氏父子的人,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发现丈夫的行为很神秘,便问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与自己一起商量商量。
卢蒲癸心想,我在干杀灭你们庆氏的事,怎么能与你商量呢?但经不起她一再询问,便对她说:"如果我告诉了你,恐怕自己难逃一死。
这样的话,就会坏了大事。
"庆姜听完后,说:"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
你告诉了我,我能出力就与你一起策划,不能出力也决不泄露出去。
"
在这种情况下,卢蒲癸把准备杀灭庆氏的事告诉了庆姜。
庆姜表示要大义灭亲,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并严守秘密。
预定举事的日子,
选在庆封外出打猎的那天,庆姜又说服父亲庆舍随同齐景公去太庙举行祭礼。
就在这时候,卢蒲癸突然将长戈刺进了庆舍的胸膛。
庆舍死后,卢蒲癸率兵杀灭了庆氏余党。
庆封在出猎途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带着随从的士兵回城,因城坚无法攻克,逃奔鲁国,后被杀。
事后,有人问卢蒲癸道:"庆氏和你们卢氏都是姜姓的后裔,你怎么会和同宗的庆氏联姻,娶庆姜为妻呢?"
卢蒲癸回答说:"庆舍不因为我与他是同宗而避开,把女儿嫁给我,我又为什么要去避开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诗经》中某首诗的某一章节,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我只取我所需要的,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