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 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的界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类型,分析了区域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界定;结构;运行机制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区域创新体系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简称RIS)。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2)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
瑞典的Asheim和Isaksen(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
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Jan G. Lambooy(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生产中的合作者组成的互动的、动态的结构,这些体系能使区域经济各主体充分发挥和扩展其才能,它们也能引导那些致力于建立认知能力(如学习、研究等)和构筑企业间网络的政府和组织。
加拿大的Doloreu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
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存在众多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的理解不同。
有学者认为是经济区域(陈浩,2006;李虹,2004),有学者认为是行政区域,更多学者认为是技术区域(张斌等,2004;陈德宁等,2004;方旋等,2000);(2)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角度不同。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江苏地 区的 自主创新 能力现状 , 以期 为进一 步的研 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
关键词 : 区域 创新 ; 价 ; 标 评 指
1 国外对 区域创新 能力评 价的研究
11 区域 创 新能 力的 相关研 究 .
经 费 、 习过 程 、 术 知识 溢 出 、 学 技 技术 获得 、 它创 新 其
第2 1卷
总第 1 6期 2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刘文婷 .王建 明
( 京工业大学 , 南京 南 200 ) 1 0 9
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党的十七 大报告提 出, 高 自主创新 能力, 提 建设 创新 型国家。这是 国家发展战略 的核 心, 是提 高综合 国力的 关
键。通过对近几年 的国 内外相 关文献进行 简单综述 , 理 出一些评价 自主创新能力 的方 式方法以及指标体 系, 总结 梳 并
标划分为两类 。 间接 的指标有 : & 、 R D 专利数据 。 直接
指标有 : ①创新计算 ,包含来 自各种渠道的创新数 有学 者根 据知识 机 构 的位置 、知 识流 的形式 和 据 , 如新产品新过程的发布 , 专业期刊 , 数据库等 ; ②
基于企业的调查 。 由企业提供的调查组成 。 由于这 些 指标都 不 能全 面反 映很 多 因素 的相 互
际投资的开放度 、 知识产权 的保护水平 、 教育投资水 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产业研究开发投资的强度 ; 大 学研究 开 发 的水 平 。
NzrB c e h R ’ aL n r i eh i . ej n a dy和 N blA aa a k e a i m r
将 技术 创新 分 为产 品创 新 和 过程 创 新 , 通过 对 19 93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成果显著。
对区域创新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结构、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1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是英国学者Philip Cooke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
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1996) 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David Doloreux 等(2003) 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活力,它包括企业与“知识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密切关系,这组成一个支撑性“知识基础设施”;二是区域作为一个政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
为此,区域可被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并要形成地方性互动网络,它包括广泛的企业团体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创新。
陈德宁、沈玉芳(2004)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
文兴吾(200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产业区域内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现实条件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是由相关社会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联系、互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引进、使用和扩散新技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国内大量的文献中发现,对于国外的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在中国的翻译主要有二种:(1)区域创新系统。
(2)区域创新体系。
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都一样,只是翻译不同。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述评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山东
【 摘
青岛 267) 60 1
要 】区域经济是 各 国所关注的 问题 。区域创新 能 源于 2 0
世纪 9 o年代 ,逐步成 为研 究的热点之一。从 区域创新能 力内涵、结构 与模 型 、影响 因素和测评 四 个方面进行 了综述 。 最后 ,提 出,区域创新能 力测评应该研究行为主体之 问的互动 ,以及互动对区域 创新能力的影响。 【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创新能力 ;创新 管理 国外最早研究区域创新 能力的是美 国学者埃弗雷特 - M罗 区域 创新能力 根植 于企业 内部 网络模 式 、个人 之 间的 内在 联
维普资讯
技 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 06年第 6 期
T c n e oo c eh ocn mis& Maa e e t s rhNO. O 6 n g m n e c Re a 62 0
关 于 区 域 创 新 能 力 研 究 述 评
薛风 平
34 激发组织 中建设性 冲突 由于组 织成员的多样性 ,知识 .
基础 、实施产 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的能力。甄峰 、黄朝永 、罗守 贵认 为,创新能力是在创新过程 中 ,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与通 在 别人 的分歧 以及其 它成 员方案的合理性 ,经过深度会谈和讨论 之后 , 对所要解决 问题各 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以及对方案 实施 以后可 能出现的结果 能够作 出一个大概的估计 ,这就使得 组织能 够运 用系统的观点 ,从 组织最大利益 出发 ,而不是从某 个部门或某个人 的利益最 大考虑 ,组织在解决 问题 的过程 中 , 使组织 中各个成 员难 以言明的知识得到共享组织协调各个方案 和意见 , 使得彼 此认识 到 自己的想 法或提 出方案的不足 ,吸取 别人思 想的精华 ,最 终达成组织 比较满意 的方案 。为了实现组 织的知识创新 ,组织不应该避开冲突,而应该公开承认冲突 , 使 冲突成为 良好 沟通 的一 部分 ,在沟通中处理 冲突 ,引导 冲突 向组织 的知识创 新迈进。在冲突解 决的过程 中 ,就有可能带来 技术创 新 、管理 创新 、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创新 。 当然并非所 有的冲突都能促进知识创新 ,如果 冲突过 于激 化 ,就会伤害成 员问的合 作 、互信 ,影响到组织 的知识创新 , 团队应该对冲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因此 , 织应 该对 冲 组 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既要限制破坏性 冲突,又要促进 建 设性冲突。对冲突应该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 。冲突 本身并不 危 险 ,危险的是处理不当 。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引言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通过区域内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创新活动的一种理论模型。
该理论旨在帮助政府和企业建立有效的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进行全面综述,包括概念、主要特点、实施方法和相关案例分析等内容。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概念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在区域内建立相互协作的创新网络,以促进创新活动的一种理论模型。
区域创新体系强调区域内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主要特点1.系统性:区域创新体系不仅仅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简单合作,而是建立在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复杂系统。
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
2.协同性:区域创新体系注重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
通过共享信息、共同研发、共享资源等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各个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形成合力,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
3.灵活性:区域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它能够根据不同的创新需求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4.多元性: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多样化,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等不同类型的组织。
不同类型的组织有着不同的创新优势和资源,通过合作共享,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创新效果的最大化。
区域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法实施区域创新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组织结构: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第一步是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需要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沟通机制。
2.资源共享: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是资源共享。
各个主体应当共享各自的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
通过共享资源,能够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3.合作研发:区域创新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合作研发。
区域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综述研究

与此 类 似 , id l S h r 把 区域 创 新 能 力 定 Rd e 和 c we 义 为区域 内不 断 地 产 生 与 商 业 相 关 联 的创 新 的潜
力。
近年 来 , 国内 已有 一些 学 者 开始 关 注 区域创 新 能力 的研 究 。 卸林 将 区域技 术创 新 能力 定义 为一 柳 个地 区将 知识 转 化 为 新 产 品 、 工 艺 、 服 务 的 能 新 新 力 。同时认 为 , 区域 创 新 能 力 主要 有 以下要 素 构
化 和扩散 的综合 能 力 , 经 济 空 间 中诸 多 因素 共振 是 耦合 的结 果 , 一个 地 区 经济 社 会 持续 快 速 发 展 的 是 主导 力量 。通过 提 升创 新 能 力 , 个地 区不 仅 能 提 一 高知识 型 产业 的 比重 , 优化 产业结 构 , 能促 进技术 也
李 永 忠 ,冯俊 文 ,高 朋 ,杨 继 明
( 京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南 京 2 0 9 ) 南 1 0 4
摘要 : 区域 创 新 能 力 是 由科 学技 术 产 生 的 综 合 能 力 . 已经 成 为地 区 经 济 获取 竞 争 优 势 的 决 定 因素 。 本 文 介 绍 学
新体 系 、 高 区域 自主创新 能力 , 我 国 国家 和 区域 提 是
竞争 能力 建设和 增强竞 争力 的关键 和核 心 。 区域创 新 能力 是科 学 技 术 产 生 、 进 、 进 、 改 引 转
域创 新能 力是 区域 可持 续 竞 争 源 泉 , 它不 能 被转 移
和 购 买 , 能 被 复 制 。 区 域 创 新 能 力 根 植 于 企 业 内 不
文献 标 志 码 : A
究方 向进 行 了分 析 。
区域创新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深 的同时,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强性特征 , 新的世界分工不再 以国家 , 而是按照区域竞争力 来进行 , 区域创新能力 日益成为地 区经济获取国 际竞争优 势 的决 定性 因素 , 此 背景 下 区域 创 新 在 体系 ( ei a InvtnSs m, ) 理论 研 究 R g nlnoao yt ms 的 o i e 获得 了极大 的关注。区域创新体系又称为区域创 新 系统 , 般认 为 , 个概念 最早是 由英 国卡迪 里 一 这 大学 的库 克 (hi i o sCoe于 19 年 首 次 P i Nc l ok) 92 l p ha
( ohat o syU i rt, a i 04 ,h a N res Fr t nv syH rn1 00 C i ) t er ei b 5 n
Ab ta t Th ur eerh 0 0llin vt n s ̄ m a h oyad pad ersace T eter e u c n ld steb scdf io s te sr c: ec r ̄trsac fr | n oai rt hster n rc c eerhs h hoy rs  ̄ h icu e h ai ei t n , I a o e ni h
一
、
区域 创新 体 系理论 的产生
主要包括 以下 内容 。
1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 . 目前 , 区域创新体 系的概念还没有统一 的说
11 年 , 92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 夫 ・ 熊彼
特 ( s hA Shm e r首次在其著作《 J e . . u pt ) op c e 经济发展
的主要 功能是 技 术创 新 , 的人 认 为 包 括 知识 创 有 造、 技术 创 新 、 知识 扩散 和 知识 应 用 , 也包 括 输 出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评估一个地区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的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评价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创新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
首先,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包括研发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技专利申请等,反映了地区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反映了地区创新能力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密集度、人才培养等,反映了地区创新环境的优劣。
其次,在国外的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提出了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能力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中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已经商业化的创新;高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非常高且具有颠覆性的创新。
根据不同层次的创新,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在国内研究中,浙江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合作等;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包括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孵化等;产品创新能力指标包括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市场占有率等;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
此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还涉及到对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引进政策等因素的考量。
例如,杭州经济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综合评价杭州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评估其创新能力。
同时,研究者还通过分析地区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在机制。
总之,国内外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评估地区创新能力的不同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创新能力定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
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区域潜力、知识转化能力、运用协调和推动能力、主体将要素纳入生产过程的能力、内部网络集结能力以及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支撑能力。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定义基本观点归纳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研究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得到验证与发展:美国麻省技术联合会(MTC),自 1997年以后一直跟踪麻省创新型经济的运行情况,每年提供一份关于麻省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到许多国家与地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Klein(1998)等人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找到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并用网络结构来表征各项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程度;
Feldman & Audretsch (1999), Paci & Usai (1999),Greunz(2004)通过长时间对企业或行业创新产出与创新能力的观察与研究,并通过行业内部结构因素对技术知识扩散的影响进行模型构建。
国内学者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各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细致的研究,得出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或者指标,进而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省市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刘友金(2001)通过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因子,筛选出10个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中国各省创新能力的差异性;
刘顺忠(200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两个维度,对中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及其创新绩效进行系统评价;
李习保(2007)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下,基于1998—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新活动数据,以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创新产出指标,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效率因素,以此解释导致这种差异和区域集聚的制度原因。
甄峰、黄朝永、罗守贵(2000)对沿海10个主要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谢科范(2009)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支撑结构——钻石模型和城市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18个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的优势和不足;
胡明敏(2006)选取湖南区域创新系统为案例,深入分析湖南区域创新系统的现状、模式,进而提出湖南应以选择主动学习型创新系统模式为主,兼顾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模式进行建设的思路及策略;
徐大可(2005)认为原始创新、突破性创新和二次创新是浙江省提升创新能力的三个重要环节;
王康等(2005)从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方法和途径角度探讨了四川民族地区创新体系的建设问题;
王学军(2008)运用区域创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评估湖北省区域智力资本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两者相关性的强弱。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Furman & Hayes (2004)认为综合指标体系应该是由创新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科技与产业部门联系所组成。
中国学者也针对中国各区域实际进行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出了一系列结合实际的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谷国锋(2003)基于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起关键作用的五类指标进行分值评价。
这五
类指标分别为政策法规(数量)指标、科技投入(资源)指标、科技产出(效率)指标、科技实现(效益)指标和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包括35个具体评价指标。
沈菊华(2005)以连云港市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这三类指标分别为科研开发能力指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指标和科技支撑能力指标,共41个具体评价指标。
评价结果与各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基本吻合,由此验证其所构建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所选用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唐炎钊等(2001)通过参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合有关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标体系等,把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指标共26项。
一级指标包括科技进步基础(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3个二级指标)、科技活动投入(人力投入、科技活动财力投入2个二级指标)、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活动直接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2个二级指标)和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环境保护、生活质量提高3个指标),每个二
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三级指标。
最后通过灰色综合评估法对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进行了能力评价。
殷晓莉(2005)认为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应该由科技创新潜力、科技发展能力、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这四个指标群构成。
其中科技创新潜力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和技术设施能力4个二类指标;而科技发展能力指标由人力投入能力和财力投入2个二级指标构成;科技产出能力指标由知识产出能力和技术产出能力指标构成;科技创新效益指标由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指
标构成。
此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级共包括26个具体指标,并运用了网络层次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范柏乃等(2002)根据城市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结构模式,初步构造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模型,结合专家筛选法、相关分析法和评价指标的辨别力分析进一步开展实证分析和检验,设计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姚伟峰等(2005)在区域科技自主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提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估模型,进而对国内八个城市自主创新体系进行实证研究。
陆立军等(2004)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来源和构成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建构了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浙江省各县(市)和城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分析,提出了提升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美中不足的是该评价指标体系注重于定性筛选,并未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观性较强。
李高扬、刘明广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中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创新环境以、创新经济效益 5 个一级指标,22 个二级指标。
查奇芬、王唏敏(2008)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方面来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巩欣于庆东(2010)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经济绩效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褚立波(2010)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指标的构建
从国内外的研究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反映区域创新能力投入指标;二是反映区域
创新能力性质、来源、时间、阶段费用和影响因素等的创新过程指标;三是反映区域创新能力产出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