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均匀性判定

合集下载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1.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 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将造成过大的投资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地基规范”(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式中b:基础宽度。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1 .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 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1.1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将造成过大的投资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地基规范”(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式中b:基础宽度。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张晓玉,张丽丽(中南勘察设计院(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武汉 430071)摘要:本文在对岩土工程勘察有关规范理解的基础上,对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分析地基均匀性评价的重要性,细化了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

关键词:地层均匀性;地基均匀性;变形控制;当量模量0 引言我们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般很重视地基承载力、基础持力层和基础形式的分析评价,对地基均匀性的评价重视不够,前几年多数单位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甚至不予评价,在审图机构的要求下,现在的勘察报告基本上有这一节的内容,但评价方法五发八门,说法也很多,如不均匀、较均匀、均匀性较好、均匀性一般等,并多以地层均匀性代替地基均匀性,概念也不是很清晰,彼此理解出入较大,本文针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想法。

1 规范对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4.1.11-3表述“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其条文说明4.1.11-2补充解释为“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是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工程经验表明,绝大多数与岩土工程有关的事故是变形问题,包括总沉降量、倾斜和局部倾斜;变形控制是地基设计的主要原则,故本条规定了应分析评价地基的均匀性,提供岩土变形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②《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4.3.3表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包括内容的第4款为“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③湖北省地区规范《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42/489—2008)中6.0.10条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内容应包括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④《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8.2.1-2表述天然地基分析评价应包括的基本内容的第2款为“地基均匀性”。

岩土工程勘察中应进行分析-评价的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中应进行分析-评价的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中应进行分析\评价的内容摘要:工程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前,必须对建筑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论证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做出正确评价。

关键词:稳定性、分析、评价世界上任何建(构)筑物都是修建在地表或地表下一定深度范围的岩土体中,作为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环境的工程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

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前,必须对建筑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论证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做出正确评价,为岩土体的整治、改造和工程的设汁、施工提供详细、具体、可靠的地质资料。

工程建设场地和地基稳定性的评价主要内容如下:一、场地稳定性评价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一)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

(二)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三)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

(四)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发展趋势如何。

(五)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的类型和腐蚀性、补给排泄条件、主要含水层以及渗透性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利联系、近五年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与主要影响因素、工程区域的气象资料等。

在地基基础、地下结构施工中,应考虑地下水对主体结构的上浮作用;验算边坡稳定性时,考虑地下水及其动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在地下水位上升时要考虑岩土的回弹和附加浮托力;在地下水水位下降时要考虑可能的地面沉降以及引起的其它工程地质灾害。

三、地基均匀性的评价(一)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 2、在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3、对于桩基础按等效实体深基础的底面积按应力比确定评价深度。

岩土勘察地基均匀度及稳定性评价

岩土勘察地基均匀度及稳定性评价

岩土勘察地基均匀度及稳定性评价
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
1.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
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1.1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
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

地基均匀性评价

地基均匀性评价

地基均匀性评价1、地基均匀性评价是否可理解为对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均匀性评价,对土层的评价结论是否说土层为均匀或不均匀地基土,还是地基为均匀或不均匀地基?而且对场地土层是否应该全部进行评价?我曾经见过一份报告上对本应该在基础开挖将被挖除的填土层评价其均匀性,本人认为不合理,是否正确?2、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具体评价方法在高层勘察规范上才有,那低层和多层天然地基方案是否需要进行地基均匀性进行评价?若需要如何评价?根据高层规范第8.2.4条要求进行是否可行?3、如下剖面地质情况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a、第一种情况:建筑层高4层,无地下室,选择②粉质粘土做地基持力层,是否需要评价地基均匀性,若要评价该如何评价?这种情况层有人说粉质粘土为不均匀地基土,理由是层厚不均匀,则变形不均匀。

对此我认为不合理,层底坡度少于10%,按照高层勘察规范第8.2.4条规定可判为均匀地基,厚度不均匀,可将基础放置在粉质粘土同意水平面上即可解决该问题,不知对否?b、建筑为11层,框架,1层地下室,基地标高约在自然地面下3m,选择②粉质粘土做地基持力层,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4、如下剖面地质情况,按照层高3层和18层,其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高大钊:1. 评价地基的均匀性,是勘察报告的内容之一。

但勘察阶段能够评价的仅是地基的均匀性,如果是均匀的地基,说明建造体型不很复杂的建筑物应该是不会发生不均匀沉降的。

但是,如果楼层的高差很大,荷载的分布明显的不均匀,那么即使在均匀的地基上还是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

2. 有经验的工程师,稍有工程判断能力的工程师,根据场地土层厚度的分布和不同勘探孔的压缩性指标之间的比较,就可以判定这个地基是不是均匀的。

3. 对于《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关于地基均匀性评价的有关规定,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讨论:1) 均匀性判断要求进行的,即使是采用分析软件方便快捷地进行的是“沉降、差异沉降、倾斜等特征分析评价”,并不是要求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

不良地质现象对地基稳定性影响

不良地质现象对地基稳定性影响
第15页/共49页
二、洞口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
1.洞口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洞口宜设在山体坡度较大的一面(大于30°),岩层完整,覆盖层较薄,最好设置在岩层裸露的地段。2.洞口底标高的选择 洞口底的标高一般应高于谷底最高洪水位以上0.5~1.0m的位置;各个洞口的高程不宜相差太大,要注意洞室内部工艺和施工时所要求的坡度,便于各洞口之间的道路联系。3.洞口边坡的物理地质现象 避免不良地质现象。
第2页/共49页
(3)衡量地基土压缩性的不均匀性,以压缩层内各土层的压缩模量为评价依据。
1)当 、 的平均值小于10MPa时,符合下式要求者为均匀地基。2)当 、 的平均值大于10MPa时,符合下式要求者为均匀地基。 式中 、 ——分别为基础宽度方向两个钻孔中,压缩层范围内压缩模量按厚度的加权平均值(MPa),并取大者为 小者为 。 3)当不能满足上述两式要求时,属不均匀地基。
第11页/共49页
§6.8 不良地质现象对
地下工程选址的影响
主要内容: 地下工程总体位置的选择 洞口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 洞室轴线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
第12页/共49页
地下工程:建筑在地面以下及山体内部的各类建(构)筑物。如: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工业设施、地下储存库、地下生活设施、地下军事设施等。 地下工程优点:隔热、恒温、密闭、防震、隐蔽、不占地面空间。
第33页/共49页
对于大型滑坡(体积>10万m3,或滑面最大埋深>20m,滑坡分布面积>8000m2),路线应首先考虑绕避方案。如绕避困难或路线增长过多时,应结合滑坡稳定程度、道路等级和处理难易程度,从经济与施工条件等方面做出绕避与整治两个方案进行比较。
第34页/共49页
三、岩堆地带选线
在岩堆地带选线,必须首先勘测岩堆的规模和稳定程度。 对处于发展阶段的岩堆,若上方山坡可能有大中型崩塌,则以绕避为宜。 对趋于稳定的岩堆,路线可不必避让。如地形条件允许,路线宜在岩堆坡脚以外适当距离以路堤通过;如受地形限制,也可在岩堆下部以路堤通过。 对稳定的岩堆,路线可选择在适当位置以低路堤或浅路堑通过。路堤设置在岩堆体上部不利于稳定,因此路线应定在岩堆下部较合适。设计路堑,应设置在岩堆体上部,且路堑边坡宜取与岩堆天然安息角相应的坡度。

地基土均匀性及稳定性分析

地基土均匀性及稳定性分析

第一节地基土均匀性及稳定性分析根据本次勘察资料,地基土竖向成层分布,部分层位水平方向上分布不连续,水平方向上厚度变化较大,部分层位水平方向顶(底)板埋深有所起伏,主要表现在:1、人工填土层(Qml)杂填土(①1)呈杂色,松散状态,由砖块、灰渣、废土、建筑垃圾等组成,分布不稳定,仅局部分布;素填土(①2)呈褐黄色,软塑~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高)压缩性土,厚度有所变化。

填垫年限小于十年。

2、新近冲积层(Q43N al)黏土(③1)土质尚均匀,分布不甚稳定,厚度有所变化,局部缺失。

3、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Q41h)水平方向上土质尚均匀,砂粘性变化较大,局部夹粉土,分布较稳定。

4、全新统下组陆相冲积层(Q41al)⑧1亚层分布不甚稳定,局部缺失,⑧2亚层分布尚稳定,各亚层厚度变化大。

5、上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Q3e al)土质较均匀,⑨1亚层分布尚稳定,局部缺失;⑨2亚层分布较稳定,厚度变化较大;⑨3亚层分布不稳定,部分区域缺失。

5、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积层(Q3c al) 本层土在揭示范围内土质尚均匀,⑪1亚层分布不稳定,部分区域缺失,⑪2、⑪3亚层分布尚稳定。

本场地地基土水平方向上各亚层砂粘性有所变化,厚度有所变化,但对整体而言,地基土分布及性质尚均匀、稳定,整体认为地基土是较均匀、稳定的。

第二节 2.4物理力学指标统计2.4.1一般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当子样个数≥6时,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及子样个数;当子样个数<6时,仅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及子样个数。

各层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如表2.4.1:2.4.2标贯指标统计静力触探试验提供锥尖阻力qc 、侧摩阻力fs算术平均值,标准贯入击数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子样数如表2.4.2:标贯指标统计表表2.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力层顶板和下卧层顶板坡度计算及地基均匀性判定一览表
建筑 物编 号 孔号 zk34 zk35 zk36 zk37 zk38 zk39 zk40 zk41 zk42 zk43 zk44 zk45 zk46 zk47 zk48 zk49 zk50 zk51 zk52 zk53 zk54 zk55 zk56 zk57 zk58 zk59 zk60 zk61 zk62 zk63 zk64 zk65 zk66 孔口标 高(m) 2275.38 2275.19 2275.34 2275.5 2275.4 2275.08 2275.11 2274.9 2275.5 2274.69 2274.54 2274.31 2277.54 2277.19 2277.24 2277.5 2275.35 2274.19 2273.39 2272.47 2272.29 2275.12 2275.45 2275.58 2275.1 2274.73 2278.68 2278.27 2279.81 2277.31 2277.25 2277.38 2275.36 卵石顶 强风化泥 卵石顶 孔口标高 卵石顶板 卵石顶板 水平距 板标高 岩顶板标 孔号 孔号-孔号 板高差 (m) 标高(m) 标高(m) (m) (m) 高(m) (m) 2261.48 2261.79 2263.04 2261 2259.9 2260.88 2260.91 2261.6 2261.1 2261.59 2260.44 2260.51 2263.04 2263.99 2266.04 2265.1 2260.95 2265.29 2263.79 2262.37 2260.19 2261.82 2262.35 2260.78 2260.6 2260.33 2264.48 2264.07 2265.01 2263.81 2263.55 2267.38 2264.56 2257.78 2256.79 2258.04 2256.7 2255.8 2255.38 2255.61 2256.6 2256.1 2256.09 2254.94 2255.11 2258.04 2255.99 2257.84 2257.1 2255.75 2257.79 2255.99 2255.77 2253.39 2257.02 2257.65 2256.08 2255.9 2255.63 2258.58 2256.17 2258.61 2258.81 2257.25 2260.58 2258.36 zk35 zk36 zk37 zk38 zk39 zk40 zk41 zk42 zk43 zk44 zk45 zk46 zk47 zk48 zk49 zk50 zk51 zk52 zk53 zk54 zk55 zk56 zk57 zk58 zk59 zk60 zk61 zk62 zk63 zk64 zk65 zk66 zk67 2275.19 2275.34 2275.5 2275.4 2275.08 2275.11 2274.9 2275.5 2274.69 2274.54 2274.31 2277.54 2277.19 2277.24 2277.5 2275.35 2274.19 2273.39 2272.47 2272.29 2275.12 2275.45 2275.58 2275.1 2274.73 2278.68 2278.27 2279.81 2277.31 2277.25 2277.38 2275.36 2274.64 2261.79 2263.04 2261 2259.9 2260.88 2260.91 2261.6 2261.1 2261.59 2260.44 2260.51 2263.04 2263.99 2266.04 2265.1 2260.95 2265.29 2263.79 2262.37 2260.19 2261.82 2262.35 2260.78 2260.6 2260.33 2264.48 2264.07 2265.01 2263.81 2263.55 2267.38 2264.56 2264.14 2256.79 2258.04 2256.7 2255.8 2255.38 2255.61 2256.6 2256.1 2256.09 2254.94 2255.11 2258.04 2255.99 2257.84 2257.1 2255.75 2257.79 2255.99 2255.77 2253.39 2257.02 2257.65 2256.08 2255.9 2255.63 2258.58 2256.17 2258.61 2258.81 2257.25 2260.58 2258.36 2258.64 zk34-zk35 zk35-zk36 zk36-zk37 zk37-zk38 zk38-zk39 zk39-zk40 zk40-zk41 zk41-zk42 zk42-zk43 zk43-zk44 zk44-zk45 zk46-zk47 zk47-zk48 zk48-zk49 zk49-zk50 zk50-zk51 zk51-zk52 zk52-zk53 zk53-zk54 zk54-zk55 zk55-zk56 zk56-zk57 zk57-zk58 zk58-zk59 zk59-zk73 zk60-zk61 zk61-zk62 zk62-zk63 zk63-zk64 zk64-zk65 zk65-zk66 zk66-zk67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0.31 1.25 -2.04 -1.1 0.98 0.03 0.69 -0.5 0.49 -1.15 0.07 0.95 2.05 -0.94 -4.15 4.34 -1.5 -1.42 -2.18 1.63 0.53 -1.57 -0.18 -0.27 0.65 -0.41 0.94 -1.2 -0.26 3.83 -2.82 -0.42 卵石顶 板坡度 (%) 1.24 5.00 8.16 4.40 3.92 0.12 2.76 2.00 1.96 4.60 0.28 3.80 8.20 3.76 16.60 17.36 6.00 5.68 8.72 6.52 2.12 6.28 0.72 1.08 2.57 1.64 3.76 4.80 1.04 15.32 11.28 1.30 强风化 泥岩顶 板高差 (m) -0.99 1.25 -1.34 -0.9 -0.42 0.23 0.99 -0.5 -0.01 -1.15 0.17 -2.05 1.85 -0.74 -1.35 2.04 -1.8 -0.22 -2.38 3.63 0.63 -1.57 -0.18 -0.27 0.65 -2.41 2.44 0.2 -1.56 3.33 -2.22 0.28 强风化泥岩 顶板坡度(%) 3.96 5.00 5.36 3.60 1.68 0.92 3.96 2.00 0.04 4.60 0.68 8.20 7.40 2.96 5.40 8.16 7.20 0.88 9.52 14.52 2.52 6.28 0.72 1.08 2.57 9.64 9.76 0.80 6.24 13.32 8.88 0.87
持力层顶板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卧层顶板坡度计及算地基均匀性判定一览表
建筑 物编 号 孔号 zk1 zk2 zk3 zk4 zk5 zk6 zk7 zk8 zk9 zk10 zk11 zk12 zk13 zk14 zk15 zk16 zk17 zk18 zk19 zk20 zk21 zk22 zk23 zk24 zk25 zk26 zk27 zk28 zk29 zk30 zk31 zk32 zk33 孔口标 高(m) 2278.86 2277.55 2277.25 2277.23 2276.97 2276.98 2276.54 2276.4 2276.21 2275.1 2275.22 2275.01 2274.99 2275.24 2275.83 2275.84 2276 2275.59 2275.11 2274.85 2274.17 2274.27 2273.84 2276.63 2276.73 2277.05 2276.85 2276.93 2276.28 2274.83 2274.93 2275.08 2275.15 卵石顶 板标高 (m) 2263.56 2263.05 2262.65 2264.63 2264.57 2264.08 2264.04 2264.2 2263.41 2262.3 2262.62 2261.71 2261.39 2261.64 2260.93 2260.74 2261.2 2261.99 2261.31 2262.35 2260.97 2261.17 2261.54 2262.03 2263.73 2263.75 2264.15 2263.43 2264.08 2262.73 2262.73 2262.88 2261.95 强风化泥 岩顶板标 高(m) 2259.36 2258.35 2256.65 2258.63 2258.27 2259.18 2259.04 2259.1 2259.01 2257.9 2258.22 2257.61 2256.79 2257.14 2256.53 2255.74 2256.8 2256.99 2255.41 2257.35 2255.27 2254.97 2255.44 2256.63 2257.53 2259.35 2259.15 2258.63 2259.08 2257.43 2257.63 2257.58 2256.95 孔号 zk2 zk3 zk4 zk5 zk6 zk7 zk8 zk9 zk10 zk11 zk12 zk13 zk14 zk15 zk16 zk17 zk18 zk19 zk20 zk21 zk22 zk23 zk24 zk25 zk26 zk27 zk28 zk29 zk30 zk31 zk32 zk33 zk34 卵石顶 孔口标高 卵石顶板 卵石顶板 水平距 孔号-孔号 板高差 (m) 标高(m) 标高(m) (m) (m) 2277.55 2263.05 2258.35 zk1-zk2 25.00 -0.51 2277.25 2262.65 2256.65 zk2-zk3 25.00 -0.4 2277.23 2264.63 2258.63 zk3-zk4 25.00 1.98 2276.97 2264.57 2258.27 zk4-zk5 25.00 -0.06 2276.98 2264.08 2259.18 zk5-zk6 25.00 -0.49 2276.54 2264.04 2259.04 zk6-zk7 25.00 -0.04 2276.4 2264.2 2259.1 zk7-zk8 25.00 0.16 2276.21 2263.41 2259.01 zk8-zk9 25.00 -0.79 2275.1 2262.3 2257.9 zk9-zk10 25.00 -1.11 2275.22 2262.62 2258.22 zk10-zk11 25.00 0.32 2275.01 2261.71 2257.61 zk11-zk12 25.00 -0.91 2274.99 2261.39 2256.79 zk12-zk13 25.00 -0.32 2275.24 2261.64 2257.14 zk13-zk14 25.00 0.25 2275.83 2260.93 2256.53 zk14-zk15 25.00 -0.71 2275.84 2260.74 2255.74 zk15-zk16 25.00 -0.19 2276 2261.2 2256.8 zk16-zk17 25.00 0.46 2275.59 2261.99 2256.99 zk17-zk18 25.00 0.79 2275.11 2261.31 2255.41 zk18-zk19 25.00 -0.68 2274.85 2262.35 2257.35 zk19-zk20 25.00 1.04 2274.17 2260.97 2255.27 zk20-zk21 25.00 -1.38 2274.27 2261.17 2254.97 zk21-zk22 25.00 0.2 2273.84 2261.54 2255.44 zk22-zk23 25.00 0.37 2276.63 2262.03 2256.63 zk23-zk45 25.00 -1.03 2276.73 2263.73 2257.53 zk24-zk25 25.00 1.7 2277.05 2263.75 2259.35 zk25-zk26 25.00 0.02 2276.85 2264.15 2259.15 zk26-zk27 25.00 0.4 2276.93 2263.43 2258.63 zk27-zk28 25.00 -0.72 2276.28 2264.08 2259.08 zk28-zk29 25.00 0.65 2274.83 2262.73 2257.43 zk29-zk30 25.00 -1.35 2274.93 2262.73 2257.63 zk30-zk31 25.00 0 2275.08 2262.88 2257.58 zk31-zk32 25.00 0.15 2275.15 2261.95 2256.95 zk32-zk33 25.00 -0.93 2275.38 2261.48 2257.78 zk33-zk34 25.00 -0.47 卵石顶 板坡度 (%) 2.04 1.60 7.92 0.24 1.96 0.16 0.64 3.16 4.44 1.28 3.64 1.28 1.00 2.84 0.76 1.84 3.16 2.72 4.16 5.52 0.80 1.48 4.12 6.80 0.08 1.60 2.88 2.60 5.40 0.00 0.60 3.72 2.19 强风化 泥岩顶 板高差 -1.01 -1.7 1.98 -0.36 0.91 -0.14 0.06 -0.09 -1.11 0.32 -0.61 -0.82 0.35 -0.61 -0.79 1.06 0.19 -1.58 1.94 -2.08 -0.3 0.47 -0.33 0.9 1.82 -0.2 -0.52 0.45 -1.65 0.2 -0.05 -0.63 0.83 强风化泥岩 顶板坡度(%) 4.04 6.80 7.92 1.44 3.64 0.56 0.24 0.36 4.44 1.28 2.44 3.28 1.40 2.44 3.16 4.24 0.76 6.32 7.76 8.32 1.20 1.88 1.32 3.60 7.28 0.80 2.08 1.80 6.60 0.80 0.20 2.52 3.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