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合集下载

地基均匀性表征及其在强夯加固地基均匀性评价中的应用

地基均匀性表征及其在强夯加固地基均匀性评价中的应用

地基均匀性表征及其在强夯加固地基均匀性评价中的应用邓永锋;郑晓培;江舜武;刘华山;李沛【摘要】传统地基均匀性采用不均匀系数评价,但该方法不能反映场地参数的具体分布特征.针对该不足,在传统方法基础上,经过多次比对,提出了不均匀系数和变异系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连云港赣榆港区一期强夯地基处理工程,开展多种现场原位试验,明确所提出新方法在地基均匀性评价中的应用效果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不仅可以综合评价地基均匀性,还可以从平面和深度范围对地基进行系统评价.%The uniformity of the traditional foundat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uneven coefficient,but the method cannot reflect the specific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parameters.According to this weakness,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combining the uneven coefficient and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wa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bined with the dynamic compaction foundation treatment project at the first stage of Ganyu port area in Lianyungang,a series of in-situ testes were carried out to discuss the performance and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the foundation uniformity evalu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not only synthetically evaluate the uniformity of the foundation,but also can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foundation from the plane and the depth range.【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7)002【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岩土工程;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不均匀系数;变异系数【作者】邓永锋;郑晓培;江舜武;刘华山;李沛【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江苏新苏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连云港,222042;金东方港口投资有限公司,江苏连云港,222100;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72;O319.56在岩土工程实践中,造成结构失效或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基不均匀问题[1-2](排除上部荷载不均匀引起的不均匀沉降)。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1.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 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将造成过大的投资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地基规范”(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式中b:基础宽度。

地基均匀性评价

地基均匀性评价

17.52
1.05

2.15
均匀
不均匀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0.30 1.00 0.30 1.00 0.30 1.00 1.00 0.80 否 否
不均匀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3.10 2.70 2.90 2.80 3.70 2.30 4.20 3.10 2.70 2.90 2.70 2.80 2.70 2.50 2.60 2.40
是 是
不均匀 否 否
是 是 是 是
17.78 17.21 17.28 17.54 17.84 17.05 17.89 17.58
表4.1 不均匀系 均匀性评 数界限值 价 K
10.7 10.7
3#
10.7 10.7 10.7 10.7
5#
10.7 10.7 10.7 10.7
6#

10.7 10.7 10.7 10.7
7#
10.7 10.7 11.4 11.4
8#
11.4 11.4 11.4 11.4
9#
11.4 11.4 11.4 11.4
是 是 不均匀 是 否 否 是 不均匀 是 是 是 是 不均匀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否 否 不均匀 是 是 否 是 不均匀 否 否 否 否 不均匀 是 是 是 是 不均匀 是 否
120.10 120.50 120.10 120.50 120.20 120.10 120.70 120.40 120.10 119.90 119.90 120.00 120.00 119.80 120.20 120.00 120.10 120.40 120.40 120.70 119.30 120.50 119.80 120.30 120.50 119.80 120.50 119.80 120.50 119.80 119.80 120.00

特殊土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分析

特殊土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分析

【 词】 关键 工程地质 ; 地基均 匀性 ; 特殊土地基 ; 匀沉降; 不均 地基承栽力 ; 刚度; 定性 稳
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时 . 现大部份岩土工程师对该部份的评价显得 发 空洞无物 . 或者根 本就不涉及这方 面的内容 . 使得基础设 计时对地基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必须根据城市规划布局和工程建设的方式 、 规 土 的均匀性难 以进行 考虑 , 给建筑 物的安全带来隐患 . 据有 关规范 根 模及其类型 , 合具体 的工程地质条件 ( 再结 环境) 去评价和预测其两者 和基础设计经 验 . 地基 的均匀性评 价 , 其实就是地基土 的压缩性不均 相互 制约的基 本形式 和基 本规律 , 以达到安全 、 经济 、 合理 、 可行 , 又 匀问题 。 结合场地特征 . 首先确场地所在的工程地质单元 。 应 进而根据 好、 又快的开发、 利用 和保护工程地质条件( 环境) 目的。 的 建筑物 的荷载特征估算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 21 工程地质 单元 的划分根 据现场调绘情 况 . . 确定场 地是否跨越不 1 重要性、 围及评价基本方面 范 同的地貌单元 . 再根据钻孔揭露资料 , 绘制场地纵横工程地质剖面 图, 1I 评价范围 . 分 析评价岩土质的成因 , 积年代 , 沉 力学性质 , 分析地基岩土纵横方 向 对天 然地 基的均匀性评 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 价的平面范 围和深 上物理力学性质 的差异情况 . 分析建筑物基础平面是否跨越不 同的地 度范 围. 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 面范 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 围既有相 貌单元 和位于 同一工程地质单元。 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 , 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 以 自 抗 然村或某一街 区为 2 地基均匀性评价 深度的计算 ” . 2 根据建筑物 的荷载 特征 . 结合建筑 单位进行考虑 . 而建筑地基 的均匀性评价 时多以建筑 物水平 投影面积 物拟采用的基础 型式估算地基岩土的压缩层 深度范围 . 分析评 价压缩 范围为标 准 . 即通常 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 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 : 层范围 内的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也 进而进行地基均匀性的定性及 但地基 均匀性 的评价 深度 范围与抗震覆盖 层厚度评价具有 明显不 同 定量评价。 的概念 . 必须有 明确 的定性 概念 . 假若它 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 盖层 厚 2 不均匀地基的评价”按下列要求对 地基的均匀性进行定性 及定 - 3 度的评价范 围一致 , 则将 造成过大 的投 资浪费 . 建筑抗震覆盖 层厚度 量评价 : 的确定是 以地面至地层界 面剪切 波速大于 5 0 0 的岩土层顶 面距 离为 () 1建筑物基础平 面跨越不 同的地貌单元 , 岩土层 的工程特 性在 准。 而地基 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 以下几条原则 : 纵横方 向上具明显的差异为不均匀地基 : () I 地基主要 受力层情况 : 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 3 ( 为基础底 bb () 2 建筑物所在场地构造破 碎带( 非全新 活动断裂带) 或构造 发育 面宽度 )对于独立基础 为基底下 1 6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 5 , . , 5 m; 引起 的节理, 裂隙发 育导致 岩体极为破碎 } 风化破碎岩 体) 不均匀 为 (). 2 / 缩层深度 范围 : N 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 , 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 地 基 : 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 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 : () 3 场地 内有大面积 的软弱粘性 土和填土分布 , 经人 工处 理过的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张晓玉,张丽丽(中南勘察设计院(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武汉 430071)摘要:本文在对岩土工程勘察有关规范理解的基础上,对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分析地基均匀性评价的重要性,细化了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

关键词:地层均匀性;地基均匀性;变形控制;当量模量0 引言我们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般很重视地基承载力、基础持力层和基础形式的分析评价,对地基均匀性的评价重视不够,前几年多数单位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甚至不予评价,在审图机构的要求下,现在的勘察报告基本上有这一节的内容,但评价方法五发八门,说法也很多,如不均匀、较均匀、均匀性较好、均匀性一般等,并多以地层均匀性代替地基均匀性,概念也不是很清晰,彼此理解出入较大,本文针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想法。

1 规范对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4.1.11-3表述“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其条文说明4.1.11-2补充解释为“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是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工程经验表明,绝大多数与岩土工程有关的事故是变形问题,包括总沉降量、倾斜和局部倾斜;变形控制是地基设计的主要原则,故本条规定了应分析评价地基的均匀性,提供岩土变形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②《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4.3.3表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包括内容的第4款为“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③湖北省地区规范《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42/489—2008)中6.0.10条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内容应包括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④《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8.2.1-2表述天然地基分析评价应包括的基本内容的第2款为“地基均匀性”。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1、1、场地总体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1、场地总体稳定性场地位于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的地区,属非设防区;场区属岩溶坡积地貌,无区域活动性断裂通过;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

2、场地地段稳定性(1)、建筑地段位于残坡积平台上,地貌单一,地势宽阔,地形平坦,排水条件好;(2)、建筑地段无地下采空区、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现象;上覆土层厚度较大,不均匀;(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排水条件较好,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场地无不良影响。

各拟建、构筑物地段稳定性较好。

3、地基稳定性(1)、上覆第四系素填土厚度变化大,不均匀,结构松散,压缩性高,土层地基稳定性较差;(2)、红粘土层厚度变化较大,不均匀。

(3)、下伏基岩浅部岩溶现象(溶沟、溶槽及裂隙、鹰咀、悬臂)较发育,地表内无大型岩溶现象存在,岩石地基稳定。

地基稳定性较好。

4、建筑适宜性根据场地的稳定性,水文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安全等级,岩土构成,地震基本烈度等因素,综合评价场地的工程建筑适宜性为适宜类别。

1.2、岩土工程特征及力学性质1、素填土:杂乱堆填,回填年限不足1年,孔隙度大,压缩性高,尚未完成自重固结。

2、硬塑状红粘土该层红粘土场地分布不均匀,埋藏深度较大,大兴工业园17号地与大兴中学处于同一地质单元,借鉴大兴中学综合楼对该层的室内试验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统计见下表:经计算:ck=36.45kPa,φk=15.56°,取 b=3m,d=0.5m, r=17.7kN/m3;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计算式:f a=M b rb+M d r m d+M c c k,计算得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 ak=235.90 kPa。

结合取芯情况及勘察过程中实际情况综合推荐该层红粘土(硬塑)承载力特征值f ak=200 kPa。

3、强风化白云岩:岩质较软,岩体较破碎,结合拟建筑物结构荷载特征,据当地建筑经验及相邻建筑物勘察结果综合推荐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 a =400kPa 。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1 .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 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1.1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将造成过大的投资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地基规范”(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式中b:基础宽度。

地基均匀性评价

地基均匀性评价

地基均匀性评价1、地基均匀性评价是否可理解为对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均匀性评价,对土层的评价结论是否说土层为均匀或不均匀地基土,还是地基为均匀或不均匀地基?而且对场地土层是否应该全部进行评价?我曾经见过一份报告上对本应该在基础开挖将被挖除的填土层评价其均匀性,本人认为不合理,是否正确?2、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具体评价方法在高层勘察规范上才有,那低层和多层天然地基方案是否需要进行地基均匀性进行评价?若需要如何评价?根据高层规范第8.2.4条要求进行是否可行?3、如下剖面地质情况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a、第一种情况:建筑层高4层,无地下室,选择②粉质粘土做地基持力层,是否需要评价地基均匀性,若要评价该如何评价?这种情况层有人说粉质粘土为不均匀地基土,理由是层厚不均匀,则变形不均匀。

对此我认为不合理,层底坡度少于10%,按照高层勘察规范第8.2.4条规定可判为均匀地基,厚度不均匀,可将基础放置在粉质粘土同意水平面上即可解决该问题,不知对否?b、建筑为11层,框架,1层地下室,基地标高约在自然地面下3m,选择②粉质粘土做地基持力层,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4、如下剖面地质情况,按照层高3层和18层,其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高大钊:1. 评价地基的均匀性,是勘察报告的内容之一。

但勘察阶段能够评价的仅是地基的均匀性,如果是均匀的地基,说明建造体型不很复杂的建筑物应该是不会发生不均匀沉降的。

但是,如果楼层的高差很大,荷载的分布明显的不均匀,那么即使在均匀的地基上还是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

2. 有经验的工程师,稍有工程判断能力的工程师,根据场地土层厚度的分布和不同勘探孔的压缩性指标之间的比较,就可以判定这个地基是不是均匀的。

3. 对于《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关于地基均匀性评价的有关规定,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讨论:1) 均匀性判断要求进行的,即使是采用分析软件方便快捷地进行的是“沉降、差异沉降、倾斜等特征分析评价”,并不是要求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
1 .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
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 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1.1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
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将造成过大的投资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
(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
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地基规范”
(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
式中b:基础宽度。

且对于大面积基础其评价范围应不小于1倍基础宽度范围。

(4)对于桩基础按等效实体深基础的底面积按应力比确定评价深度zn,即z 处的附加应力oz与土的自重应力oc 应符合下式要求:
2地基均匀性的评价内容
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审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时,发现大部份岩土工程师对该部份的评价显得空洞无物,或者根本就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使得基础设计时对地基土的均匀性难以进行考虑,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隐患,根据有关规范和基础设计经验,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其实就是地基土的压缩性不均匀问题,结合场地特征,应首先确场地所在的工程地质单元,进而根据建筑物的荷载特征估算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

2.1工程地质单元的划分。

根据现场调绘情况,确定场地是否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再根据钻孔揭露资料,绘制场地纵横工程地质剖面图,分析评价岩土质的成因、沉积年代、力学性质,分析地基岩土纵横方向上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情况,
分析建筑物基础平面是否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和位于同一工程地质单元。

2.2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的计算。

根据建筑物的荷载特征,结合建筑物拟采用的基础型式按式(1)~(4)估算地基岩土的压层深度范围,分析评价压缩层范围内的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而进行地基均匀性的定性及定量评价。

2.3不均匀地基的评价。

按下不列要求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定性及定量评价:
①建筑物基础平面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在纵横方向上具明显的差异为不均匀地基;
②建筑物所在场地构造破碎带(非全新活动断裂带)发育或构造引起的节理/裂隙发育导致岩体极为破碎(非风化破碎岩体)为不均匀地基;
③场地内有大面积的软弱粘性土和填土分布,经人工处理过的地基均匀为不均匀地基;
④根据工程地质剖面图,相邻钻孔的压缩层范围内岩土层界面坡度﹥10°时为不均匀地基;
⑤建筑物平面范围内各钻孔压缩摸量厚度加权平均值的最大值Emax与最小值Emin的比值作为不均匀系数,并结合同一工程地质单位岩土层厚度的统计变异系数进行分析评价,满足表1条件的可评判为不均匀地基。

表一地基不均匀系数界限值
同一工程地质单位岩土层厚度统计变异系数δ≤0.10.1~0.30.3~0.5≥0.5
地基不均匀系数
(K=Emax/Emin k2.502.001.81.5
6、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的岩土层在基础宽度方向上存在厚度明显不同,层厚统计变异系数大于等于0.5,并且相邻钻孔间同一工程地质单元的岩土层厚度
差值大于等于0.05b(b为基础宽度)时,为不均匀地基,即满足下两式要求时为不均匀地基:
b≧0.50
|H1 ——H2|≧0.05b
式中:H1 、H2 ——相邻钻孔同一工程地质单元岩土层厚度,m;
b —基础宽度。

7、在同一钻孔内的地基土压缩层范围内任意相邻两层岩土层的地基地压缩模量比值满足正式要求为不均匀地基:
ES1 /ES2>3
式中:ES1—上层土压缩模量;
ES2—下层土压缩模量。

8、对于桩基础其桩底高差大于等于下式计算结果时应判定为不均匀地基:
H=Dtan
式中:D—桩径;
—相邻桩底中点连续与水平线的夹角。

2、不均匀地基的稳定性评价
对于被判为不均匀地基的场地,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地基变形的验算评价,以免地基变形失效给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地基变形一般包括地基的压缩变形,通常采用规范建议的等效分层总和法进行,而地基失效验算即通常所说的地基稳定性验算;当规范不要求进行地基变形验算的建筑,在基础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结构加强措施。

(1)不均匀地基岩土层承载力取值。

众所周知,建筑物设计时,最为常用的是
简化计算方法,即通常将上部结构、地基和基础三个完整的静力平衡结构体系人为地分为上部结构、地基和基础三部分进行独立求解,假定上部结构的柱是嵌固在基础上的,求解出的结构内力(柱的轴力、弯矩、剪力、转角),这些内力作用在基础梁或基础底板上,基础梁或基础底板同时承受地基反力,地基反力与上部结构荷载(含基础自重及其县挑部分以上的土自重)保持静力平衡,并假定地基反力是按直线分布,即此时假定基础是绝对刚性,而计算地基变形时又把基础看作是柔性的,即地基反力是均匀分布的,在对地基上进行承载力和变形验算时,所采用的荷载组合也不同,进行承载力验算时采用的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而在进行地基的变形验算时,采用的荷载效应的标准永久组合,表明基础刚度的不同地基土的发挥度也不同,也即地基土的承载力非定值,其随基础的刚度不同而变化根据上述简化计算方法,仅仅考虑了总荷载与总反力之间的静力平衡条件,而忽略了上部结构与基础以及基础与地基土之间的变形的连续性质,使得在利用地基土承载力取值时把地基土独立看待,承载力取定值,导致地基土承载力取值偏高或偏低,给建筑物留下安全隐患或造成投资浪费,根据多年的设计经验和地基反力观测,地基土反力由于基础刚度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集中现象,故基础设计时地基土的承载力可根据基础刚度和基础型式的不同作如下调整:
1、当基础刚度较大时地基土承载力可采用偏高值;
2、当基础刚度较小时地基土的承载力可取偏低值;
3、对独立基础,地基土承载力可取低值;
4、而对于条形基础或其它大面积基础地基土承载力取高值。

(2)不均匀地基的稳定性计算。

对于被判为不均匀的地基,除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建筑物的沉降、差异沉降、倾斜等特征分析(具体分析计算方法可参照“地
基规范”)外,更为重要的是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文献记录较少,岩土工程师对这一重要内容往往均以对地基稳定性“有利”与“不利”泛泛带过,显得空洞无物,设计人员无所适从,笔者依据多年基础设计经验及收集的一些文献资料作一简略介绍。

Terzaghi等国外学者根据地基整体破坏原理,运用刚体平衡理论,假设塑性区展开浓度为1/3或1/4的基础宽度进行地基承载力分析,这对地基整体稳定性分析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地基规范”建议地基稳定性分析采用圆弧法进行验算(图1),即最危险的滑动面上诸力对滑动中心所产生的抗滑力矩MR与滑动力矩MR应符合下式:
K=MR/MS≧1.2
根据图1所示,其稳定安全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K=
式中:P—PC—基底附加压力平均值;
X——附加压力重心到滑弧圆心的水平距离;
W1—土条重量;
Li—土条内滑弧长度;
H—水平外力;
C1 1——土的抗剪强度;
R—圆弧半径。

运用该式进行整体稳定性计算时,仅适用于小偏心荷载的建筑物,其关键是滑弧浓度的确定,滑弧浓度确定了其地基土整体破坏范围也就确定了,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