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均匀性评价

合集下载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1.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 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将造成过大的投资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地基规范”(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式中b:基础宽度。

特殊土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分析

特殊土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分析

【 词】 关键 工程地质 ; 地基均 匀性 ; 特殊土地基 ; 匀沉降; 不均 地基承栽力 ; 刚度; 定性 稳
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时 . 现大部份岩土工程师对该部份的评价显得 发 空洞无物 . 或者根 本就不涉及这方 面的内容 . 使得基础设 计时对地基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必须根据城市规划布局和工程建设的方式 、 规 土 的均匀性难 以进行 考虑 , 给建筑 物的安全带来隐患 . 据有 关规范 根 模及其类型 , 合具体 的工程地质条件 ( 再结 环境) 去评价和预测其两者 和基础设计经 验 . 地基 的均匀性评 价 , 其实就是地基土 的压缩性不均 相互 制约的基 本形式 和基 本规律 , 以达到安全 、 经济 、 合理 、 可行 , 又 匀问题 。 结合场地特征 . 首先确场地所在的工程地质单元 。 应 进而根据 好、 又快的开发、 利用 和保护工程地质条件( 环境) 目的。 的 建筑物 的荷载特征估算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 21 工程地质 单元 的划分根 据现场调绘情 况 . . 确定场 地是否跨越不 1 重要性、 围及评价基本方面 范 同的地貌单元 . 再根据钻孔揭露资料 , 绘制场地纵横工程地质剖面 图, 1I 评价范围 . 分 析评价岩土质的成因 , 积年代 , 沉 力学性质 , 分析地基岩土纵横方 向 对天 然地 基的均匀性评 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 价的平面范 围和深 上物理力学性质 的差异情况 . 分析建筑物基础平面是否跨越不 同的地 度范 围. 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 面范 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 围既有相 貌单元 和位于 同一工程地质单元。 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 , 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 以 自 抗 然村或某一街 区为 2 地基均匀性评价 深度的计算 ” . 2 根据建筑物 的荷载 特征 . 结合建筑 单位进行考虑 . 而建筑地基 的均匀性评价 时多以建筑 物水平 投影面积 物拟采用的基础 型式估算地基岩土的压缩层 深度范围 . 分析评 价压缩 范围为标 准 . 即通常 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 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 : 层范围 内的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也 进而进行地基均匀性的定性及 但地基 均匀性 的评价 深度 范围与抗震覆盖 层厚度评价具有 明显不 同 定量评价。 的概念 . 必须有 明确 的定性 概念 . 假若它 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 盖层 厚 2 不均匀地基的评价”按下列要求对 地基的均匀性进行定性 及定 - 3 度的评价范 围一致 , 则将 造成过大 的投 资浪费 . 建筑抗震覆盖 层厚度 量评价 : 的确定是 以地面至地层界 面剪切 波速大于 5 0 0 的岩土层顶 面距 离为 () 1建筑物基础平 面跨越不 同的地貌单元 , 岩土层 的工程特 性在 准。 而地基 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 以下几条原则 : 纵横方 向上具明显的差异为不均匀地基 : () I 地基主要 受力层情况 : 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 3 ( 为基础底 bb () 2 建筑物所在场地构造破 碎带( 非全新 活动断裂带) 或构造 发育 面宽度 )对于独立基础 为基底下 1 6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 5 , . , 5 m; 引起 的节理, 裂隙发 育导致 岩体极为破碎 } 风化破碎岩 体) 不均匀 为 (). 2 / 缩层深度 范围 : N 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 , 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 地 基 : 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 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 : () 3 场地 内有大面积 的软弱粘性 土和填土分布 , 经人 工处 理过的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张晓玉,张丽丽(中南勘察设计院(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武汉 430071)摘要:本文在对岩土工程勘察有关规范理解的基础上,对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分析地基均匀性评价的重要性,细化了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

关键词:地层均匀性;地基均匀性;变形控制;当量模量0 引言我们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般很重视地基承载力、基础持力层和基础形式的分析评价,对地基均匀性的评价重视不够,前几年多数单位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甚至不予评价,在审图机构的要求下,现在的勘察报告基本上有这一节的内容,但评价方法五发八门,说法也很多,如不均匀、较均匀、均匀性较好、均匀性一般等,并多以地层均匀性代替地基均匀性,概念也不是很清晰,彼此理解出入较大,本文针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想法。

1 规范对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4.1.11-3表述“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其条文说明4.1.11-2补充解释为“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是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工程经验表明,绝大多数与岩土工程有关的事故是变形问题,包括总沉降量、倾斜和局部倾斜;变形控制是地基设计的主要原则,故本条规定了应分析评价地基的均匀性,提供岩土变形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②《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4.3.3表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包括内容的第4款为“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③湖北省地区规范《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42/489—2008)中6.0.10条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内容应包括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④《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8.2.1-2表述天然地基分析评价应包括的基本内容的第2款为“地基均匀性”。

大连某军官住宅楼地基均匀性评价

大连某军官住宅楼地基均匀性评价

大连某军官住宅楼地基均匀性评价摘要:对岩石地基均匀性的评价,目前还没有非常规范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某军官住宅楼岩石地基均匀性的评价,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岩石地基均匀性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地基均匀性;岩石地基;评价1工程概况某军官住宅楼高15层,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板岩。

1.1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建筑范围内场地地形地貌较简单,地貌类型为山前坡地。

该建筑场地位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中,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在勘察控制范围及深度内未发现断层等地质构造。

1.2地层场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4mL)及震旦系风化板岩(Zc),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杂填土:杂色,松散,稍湿。

主要由建筑垃圾混粉土构成。

②1全风化板岩:浅黄色,呈粘土状,可塑。

②2强风化板岩:黄褐色,风化裂隙很发育。

②3中风化板岩:灰褐色,节理裂隙发育。

1.3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强风化、中风化板岩中,稳定水位埋深2.50~3.90m,水位标高38.10~38.25m。

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位变化具有季节性,一般地下水水位变化缓慢。

2地基均匀性评价地基均匀性评价范围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评价范围;地基均匀性评价内容主要从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两方面考虑,评价方法主要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基岩地基均匀性定性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建筑物地基基础持力层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或地质单元,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的地基为不均匀地基;(2)建筑场地位于地质构造带破碎带上为不均匀地基;(3)建筑物基础底板下分布有石牙、石笋等物体,能够造成建筑物基础局部的应力集中现象,同时对建筑物上部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的地基为不均匀地基。

基岩地基均匀性定量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在地基均匀性评价范围内,岩石地基波速特征差异较大的地基为不均匀地基;[4](2)在地基均匀性评价范围内,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平板载荷试验、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等指标差异较大的地基为不均匀地基;(3) 在建筑物的长度和宽度方向上,地基变形有较大差异的地基为不均匀地基。

岩土勘察地基均匀度及稳定性评价

岩土勘察地基均匀度及稳定性评价

岩土勘察地基均匀度及稳定性评价
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
1.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
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1.1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
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分析文章主要以岩土工程为研究对象,对岩土工程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的评价分析进行详细探究。

首先,文章对岩土工程实行勘察的目的与意义进行相关阐述,分别从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对现阶段地基的稳定性与均匀性进行合理分析。

其次,结合地基工程存在的不稳定与不均匀等问题,进一步提出对应的优化措施,旨在夯实岩土工程的质量安全。

最后,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对岩土工程勘察地基的均匀性及稳定性进行总结与归纳,以供参考。

标签:岩土工程;地基;均匀性;稳定性;评价分析岩土工程实行地质勘察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良地质因素,进一步对影响建筑物质量安全的具体因素进行探究。

基本上可以从施工场地的岩性、结构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或者根据施工场地地下埋水与其自身腐蚀性特性的相关情况作出科学性评价。

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具体的评价分析结果,采取对应的优化措施解决现阶段建筑工程存在的隐患问题。

结合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地质勘察工作在岩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1、岩土工程实行勘察作业的主要目的与意义1.1主要目的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十分突显,是各分项工程的建设前提。

倘若施工人员并没有对岩土实行勘察工作,就无法完成后续的工程设计工作,建设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实行岩土勘察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拟建工程场地的地质与地貌条件,对施工场地的实际环境进行合理分析,为后续的工程设计环节、施工环节夯实基础。

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行岩土勘察可以为施工人员提供场地的各项地质参数,便于施工人员运用合理的勘察技术对工程场地进行拟建、研究。

并在一系列的分析过程中,判断出修建该工程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确定当前环境条件会对施工环节造成的具体影响等。

此时,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影响,制定对应的优化措施予以解决。

1.2实行意义岩土工程勘察通过运用岩土工程技术原理等方法,分析与评价拟建工程场地的实际特征,如地貌特征、岩土特性等。

地基均匀性评价

地基均匀性评价

地基均匀性评价1、地基均匀性评价是否可理解为对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均匀性评价,对土层的评价结论是否说土层为均匀或不均匀地基土,还是地基为均匀或不均匀地基?而且对场地土层是否应该全部进行评价?我曾经见过一份报告上对本应该在基础开挖将被挖除的填土层评价其均匀性,本人认为不合理,是否正确?2、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具体评价方法在高层勘察规范上才有,那低层和多层天然地基方案是否需要进行地基均匀性进行评价?若需要如何评价?根据高层规范第8.2.4条要求进行是否可行?3、如下剖面地质情况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a、第一种情况:建筑层高4层,无地下室,选择②粉质粘土做地基持力层,是否需要评价地基均匀性,若要评价该如何评价?这种情况层有人说粉质粘土为不均匀地基土,理由是层厚不均匀,则变形不均匀。

对此我认为不合理,层底坡度少于10%,按照高层勘察规范第8.2.4条规定可判为均匀地基,厚度不均匀,可将基础放置在粉质粘土同意水平面上即可解决该问题,不知对否?b、建筑为11层,框架,1层地下室,基地标高约在自然地面下3m,选择②粉质粘土做地基持力层,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4、如下剖面地质情况,按照层高3层和18层,其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高大钊:1. 评价地基的均匀性,是勘察报告的内容之一。

但勘察阶段能够评价的仅是地基的均匀性,如果是均匀的地基,说明建造体型不很复杂的建筑物应该是不会发生不均匀沉降的。

但是,如果楼层的高差很大,荷载的分布明显的不均匀,那么即使在均匀的地基上还是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

2. 有经验的工程师,稍有工程判断能力的工程师,根据场地土层厚度的分布和不同勘探孔的压缩性指标之间的比较,就可以判定这个地基是不是均匀的。

3. 对于《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关于地基均匀性评价的有关规定,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讨论:1) 均匀性判断要求进行的,即使是采用分析软件方便快捷地进行的是“沉降、差异沉降、倾斜等特征分析评价”,并不是要求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

某超高层项目地基均匀性评价

某超高层项目地基均匀性评价

某超高层项目地基均匀性评价摘要: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地基均匀性进行了评价。

1、引言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性评价地基均匀性是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 72-2017),对于天然地基的地基均匀性评价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结合工程实例,准确、客观的对地基土的均匀性评价,可使得基础设计时对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降有一定的考虑。

2、工程概况某新建项目包括1栋45层(高200米)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超高层办公楼、1栋3~6层(高32米)裙房及1个3层整体纯地下室,两者均为框架结构。

超高层办公楼基础埋深17.5米,裙房和地下室埋深15.5米,总建筑面积约16.1万m2,基础方案拟采用桩基。

拟建项目所在场地的大致地层情况及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s(1-2)参见表1。

表1 各土层的分布埋藏情况及承载力特征值fak 、压缩模量Es(1-2)表场地地层情况参见塔楼及地下室的工程地质剖面图。

图1塔楼部分代表性工程地质剖面图图2地下室部分代表性工程地质剖面图3、地基均匀性评价—定性评价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 72-2017)第8.2.3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判定为不均匀地基:1、地基持力层跨越不同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工程特性差异显著。

2、地基持力层虽属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但存在下列情况之一:1)中-高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底面或相邻基底高程的坡度大于10%;2)中-高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及其下卧层在基础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差值大于0.05b(b为基础宽度)。

3、同一高层建筑虽处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同一工程地质单元,但各处地基土的压缩性有较大差异时,可在计算各钻孔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当量模量的基础上,根据当量模量和当量模量最小值的比值判定地基均匀性。

当比值大于表2中地基不均匀系数界限值K时,可按不均匀地基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52
1.05

2.15
均匀
不均匀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0.30 1.00 0.30 1.00 0.30 1.00 1.00 0.80 否 否
不均匀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3.10 2.70 2.90 2.80 3.70 2.30 4.20 3.10 2.70 2.90 2.70 2.80 2.70 2.50 2.60 2.40
是 是
不均匀 否 否
是 是 是 是
17.78 17.21 17.28 17.54 17.84 17.05 17.89 17.58
表4.1 不均匀系 均匀性评 数界限值 价 K
10.7 10.7
3#
10.7 10.7 10.7 10.7
5#
10.7 10.7 10.7 10.7
6#

10.7 10.7 10.7 10.7
7#
10.7 10.7 11.4 11.4
8#
11.4 11.4 11.4 11.4
9#
11.4 11.4 11.4 11.4
是 是 不均匀 是 否 否 是 不均匀 是 是 是 是 不均匀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否 否 不均匀 是 是 否 是 不均匀 否 否 否 否 不均匀 是 是 是 是 不均匀 是 否
120.10 120.50 120.10 120.50 120.20 120.10 120.70 120.40 120.10 119.90 119.90 120.00 120.00 119.80 120.20 120.00 120.10 120.40 120.40 120.70 119.30 120.50 119.80 120.30 120.50 119.80 120.50 119.80 120.50 119.80 119.80 120.00
10#
11.4 11.4 11.4 11.4
11#
11.4 11.4 11.0 11.0
12#
11.0 11.0 11.5 11.5
13#
11.5 11.5 11.5 11.5
14#
11.5 11.5
121 B42 122 B43 123 B44 124 B45 108 112 109 113 110 114 111 115 B34 B36 96 B37 97 B38 B35 B39 B28 B30 B29 B31 88 B32 89 B33 B20 B24 B21 B25 B22 B26 B23 B27 B15 B16 60 B17 61 B18 62 B19 B7 B11 B8 B12 B9 B13 B10 B14 38 42 39 43 40 44 41 45 32 B6 29 33 30 34 31 35 B1 B5 B2 11 B3 12 B4 13 1 5 2 6 3 7 4 8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④ ③ ③ ④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④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④ ③ ④ ④ ④ ④ ④ ③ ④ ③ ③ ③ ④ ③ ④ ③ ④ ③ ④ ③ ③ ④ ④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③ ④
124.70 124.50 124.50 124.20 124.80 124.20 125.00 124.80 124.80 124.90 124.30 125.00 124.10 124.90 124.20 125.30 124.70 124.60 124.70 124.40 124.80 124.40 124.80 124.80 122.30 124.90 122.10 124.90 124.80 124.80 125.00 124.70 121.80 121.80 121.70 121.70 121.60 121.60 124.80 124.80 122.20 122.20 124.80 122.40 124.70 122.80 124.80 122.50 124.80 126.90 124.80 126.90 124.80 126.90 126.90 124.50 124.70 125.00 124.70 125.00 124.80 124.80 124.60 124.60 124.70 124.80 124.60 124.70 124.80 124.90 124.60 124.90 126.90 124.80 122.50 124.70 122.10 124.80 124.80 124.80 124.60 124.50 124.60 124.50 124.70 124.60 124.60 124.70
3.74 3.74 0.93 2.80 1.75 0.88 1.75 1.75 2.63 2.63 10.53 4.39 6.14 6.14 6.14 1.75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0.80 0.40 0.80 0.40 0.70 0.80 0.20 0.50 0.80 1.00 1.00 0.90 0.90 1.10 0.70 0.90
天然地基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楼号 基础宽度 (m) 孔号 标高 (m) 持力层 持力层宽 持力层地 是否同一 持力层底 是否小 土层厚 度方向上 层号 地层 标高 于10% 度 的坡度 (m) 基础宽度方 第一下 基础宽度方 压缩模量 向上地层厚 卧层厚 向上地层厚 压缩模量 当量值平 度差值是否 度 度差值是否 当量值Es 均值Es 小于0.05b (m) 小于0.05b Esmax Esmin 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