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图书馆的故事
名人读书小故事最新5篇

名人读书小故事最新5篇给孩子讲故事是最容易让孩子明白道理的好方法,即使道理深刻难懂,也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变得通俗易懂。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名人读书小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名人读书小故事1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
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
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
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
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
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
名人爱书读书的故事

名人爱书读书的故事名人爱书读书的故事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读书可以让我们收集到许许多多的好词好句好段。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名人爱书读书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名人爱书读书的故事110岁时,拿破仑到了巴黎的布里恩诺少年军校读书。
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16岁的他不得已中途辍学,当了一名炮兵少尉,从而开始了艰苦的自学生活。
他寓居在瓦朗斯城的一座咖啡馆内的小屋里,常常一个人坐在闷热的房间,两眼紧盯着书本,废寝忘食刻苦读书。
(名人读书的故事)咖啡馆附近正好有一家出租书籍的铺子,这为他广泛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他在租书的铺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完全顾不上老板的白眼。
1798年,拿破仑调任法国远征埃及军总司令,在“东方号”旗舰上,他设立了一所小小的图书馆,所藏书籍全都是他亲手挑选的。
40多天的海上航行,由于晕船,拿破仑无法读书,他就躺在床上,让人为他大声朗读。
当1807年法俄之战处于相持阶段,拿破仑曾因在前线无书可读而大发雷霆,他写信质问巴黎有关人员,命令他们把所有新出版的书籍和新书预告迅速送来。
拿破仑一生指挥了近60次战役,几乎每次都带着一个随军图书馆参战。
名人爱书读书的故事2林肯是美国的第15任总统,小时候,家里没钱送他上学,他只能想方设法借书读。
有一次,妈妈让他去邻居家送木柴。
告别的时候,林肯突然见到一本渴望已久的书,便再也挪不动步了。
他站在邻居的书架前,入迷地读了起来。
邻居见他这么喜欢这本书,就大方地借给了他,让他拿回家去读,还叮嘱他不要把书弄脏了。
林肯感激地说:“我一定好好保管。
”林肯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起来,连晚饭都顾不上吃。
一直到妈妈催促他上床睡觉,还舍不得把书放下。
临睡前,他小心地把书放在柜子上,上面还盖了一张旧报纸,这才安心地躺下了。
半夜的时候,突然下起大雨。
他赶紧跳起来,扑向那本书。
可是书已经被从屋顶漏下来的雨水淋湿了!他捧着书,伤心地流下眼泪。
第二天,他拿着书到了邻居家,局促不安地说:“真对不起,我把您的书弄脏了。
关于名人的读书故事简短

关于名人的读书故事简短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名人都以其独特的读书经历和执着的求知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匡衡幼时勤奋好学,但家中贫困,夜晚读书连灯烛都没有。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
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只希望能够借看你家的书。
”主人深为感动,就把书都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鲁迅先生从小就热爱读书,并且非常勤奋。
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时,他在晚上寒冷时,会口嚼红辣椒,辣得自己额头冒汗,来坚持读书。
鲁迅先生读书时还喜欢“随便翻翻”,他认为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开拓视野,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
他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为他后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
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还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最终使他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还有作家莫言,他小时候对书的渴望到了痴迷的程度。
那时农村书籍匮乏,他为了借一本书,不惜给人家拉磨干活来换取阅读的机会。
他常常抱着书读到忘记吃饭、睡觉,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正是这种对读书的热爱和执着,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孙中山先生一生酷爱读书。
在英国留学期间,他整天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
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这种对读书的热爱伴随了他的一生,也为他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
马克思也是一位热爱读书的伟人。
他为了写作《资本论》,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
在大英博物馆,他每天都在固定的座位上研读,以至于在他的座位下都留下了脚印。
爱阅读的名人故事

爱阅读的名人故事
那我给你讲一讲毛主席爱阅读的故事吧。
毛主席那可真是个超级书迷啊。
他年轻的时候,就常常跑到图书馆去看书,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离不开书。
据说啊,他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时候,周围全是各种各样的书籍,那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天堂。
他一有时间就扎进书堆里,什么古今中外的书都看。
毛主席看书还特别认真,有时候看书看得太入迷了,连周围发生了啥都不知道。
有一次啊,他在窑洞里看书,看得那叫一个专注,警卫员在外面喊他吃饭,喊了好几声他都没听见。
等警卫员走进窑洞,毛主席还沉浸在书里呢。
他看书的范围特别广,从历史到哲学,从军事到文学。
他读历史书的时候,就像是在跟那些古代的英雄豪杰对话。
他从书里汲取了很多智慧,这对他领导革命啥的可起到了大作用。
毛主席的床头啊,总是堆满了书,睡觉前要看,醒来了也要看,这一辈子都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还有钱钟书先生,那也是个读书狂人。
他家里到处都是书,就像一个书的海洋。
他看书就像在知识的宝库里寻宝一样。
他学问特别大,那都是看书看出来的。
有一次,有人去他家做客,发现他家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全是书。
钱钟书先生就打趣说:“我觉得这些书就是最好的家具,比那些桌椅板凳有价值多了。
”他看书的时候那股认真劲儿啊,就好像这个世界上除了书就没有别的东西了。
他看书速度还特别快,而且能记住书里的好多内容,就像一个超级知识存储器,随便问他个书上的问题,他都能给你说得头头是道。
这就是读书读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啊。
名人与书的故事

名人与书的故事1、朱自清当衣买书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
拼命买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
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
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
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
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衣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衣,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
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
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
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
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
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
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2、曹禺在澡盆里读书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23岁时就写出了《雷雨》,震撼了当时戏剧界。
后又写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响的作品。
此外还有剧作《蜕变》、《北京人》、《家》、《君》以及同别人合写的《胆剑篇》。
他所以有如此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这与他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
有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
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外听听,房内不时传出水呼声。
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
夫人生疑,推门过去一看,嗨!原来曹禺坐在盆里,正读书入迷呢。
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着水面。
他根本没洗,可水早冰凉了。
3、三毛忘情读“红楼”4、富兰克林的精神食粮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毛泽东一生读书的故事,名人故事

毛泽东一生读书的故事,名人故事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和图书馆结下了“良缘”.1912年秋,他退出湖南省
立一中以后,就一心一意地到湖南图书馆进行他的自学生活。
湖南图书馆藏书丰富,毛泽东初到图书馆时,看到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
,
了一些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作品和世界地理、历史书籍;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大地图,并联系实际很有兴趣地加以研究。
通过半年图书馆的自学生活,他不仅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思想认识,坚定了为解放穷苦的群众而奋斗
的决心。
段难忘的记忆时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
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
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十九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
乃至走进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
真
书带到哪里,另外又常常到当地的图书馆去借书。
进城进城以后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用的各种图书达二千余种,五千余册。
1974年一年,借用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有近六百种,一千一百余册。
毛泽东的学识虽然已经很渊博了,但他走到哪里,总是把自己爱看
的书带到哪里,另外又常常到当地的图书馆去借书。
以后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用的各种图书达二千余种,五千余册。
1974年一年,借用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有近六百种,一千一百余册。
毛泽东的学识虽然已经很渊博了,但他走到哪里,总是把自己爱看的书带到哪。
中外名人读书故事七篇

中外名人读书故事七篇中外名人读书故事(篇1)阿基米德出生在叙拉古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位天文学家。
在父亲的影响下,阿基米德从小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
11岁那年,阿基米德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古希腊的城市之一——亚历山大里亚求学。
当时的亚历山大里亚是世界闻名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图书馆里异常丰富的藏书,深深地吸引着如饥似渴的阿基米德。
当时的书是订在一张张的羊皮上的,也有用莎草茎剖成薄片压平后当做纸的,订成后粘成一大张再卷在圆木棍上。
那时没有印刷术,书是一个字一个字抄成的,十分宝贵。
阿基米德没有纸笔,就把书本上学到的定理和公式,一点一点地牢记在脑子里。
阿基米德攻读的是数学,需要画图形、推导公式、进行演算。
没有纸,他用小树枝当笔,大地当纸。
因为地面太硬,写上去的字迹总是看不清楚。
阿基米德苦想了几天,又发明了一种“纸”。
他把炉灰扒出来,均匀地铺在地面上,然后在上面演算。
可是有时天公不作美,风一刮,这种“纸”就飞了。
一天,阿基米德来到海滨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思考着数学问题。
无边无垠的沙滩,细密而柔软的沙粒平平整整地铺展在脚下,又伸向远方。
他习惯地蹲下来,顺手捡起一个贝壳,便在沙滩上演算起来。
回到住地,阿基米德十分兴奋地告诉朋友们:“沙滩,我发现沙滩是的学习地方,它是那么广阔,又是那么安静,你的思想可以飞翔到很远的地方,就像是飞翔在海面上的海鸥一样。
”神奇的沙滩、博大的海洋,给了他智慧,给了他力量。
打那以后,阿基米德喜欢在海滩上徜徉徘徊,进行思考和学习。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攻占了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
当时,已75岁高龄的阿基米德正在沙滩上聚精会神地演算数学,对于敌军的入侵竟丝毫没有觉察。
当罗马士兵拔出剑来要杀他的时候,阿基米德安静地说:“给我留下一些时间,让我把这道还没有解答完的题做完,免得将来给世界留下一道尚未证完的难题。
”由于阿基米德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
【名人故事】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在繁华都市的一隅,隐藏着一栋古朴典雅的老宅,这里是著名小说家林逸的居所。
林逸,一个在文坛上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作品以深邃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和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而闻名。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对书籍的痴迷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地步。
故事发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老宅的书房内,一盏昏黄的台灯散发着柔和而坚定的光芒,照亮了林逸那张堆满书籍的旧书桌。
窗外,是城市不眠的灯火,而屋内,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和偶尔传来的钢笔轻触纸张的沙沙声。
林逸正沉浸在一本泛黄的古籍中,那是他偶然间在旧书市场淘到的宝贝,据说是一本失传已久的文学手稿。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魔力,引领着他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正当他读得入神时,一阵微风吹过,书页竟自行翻动,停在了一个空白页上。
“奇怪,这页怎么是空白的?”林逸自言自语道,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好奇。
他仔细检查了书页边缘,没有发现任何剪裁或拼接的痕迹。
就在这时,空白页上突然浮现出一行淡蓝色的字迹:“寻找失落的章节,将解开你心中的疑惑。
”林逸心中一惊,手中的书仿佛瞬间变得沉重无比。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按照这行神秘字迹的指引,踏上一段寻找失落章节的旅程。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逸穿梭于各大图书馆、古籍书店,甚至远赴海外,只为寻找那本古籍的完整版本。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热心的图书管理员、神秘的古籍收藏家,还有同样热爱文学却鲜为人知的年轻作者。
每一次的相遇都像是命运的安排,让他不仅收获了珍贵的线索,更在心灵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滋养。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林逸在一座偏远小镇的旧书店里,找到了那本古籍的另一半。
当两本书合并在一起时,那段失落的章节如同被解封的宝藏,缓缓展现在他的眼前。
原来,这段章节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与牺牲的古老传说,而它之所以被隐藏,是因为其深刻的寓意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林逸读完这段章节,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肇中—密执安大学图书馆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20岁到美国密执安大学深造。
他学习勤勉,毅力顽强,很珍惜时间。
他宁可把整天的时间耗在图书馆里看书,也不愿将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谓的事情上。
他常对人说:“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争取利用时间,是丁肇中成功的秘诀之一。
哥白尼—弗隆堡教区大教堂图书馆
1512年,波兰大科学家哥白尼迁居教区大教堂所在地弗隆堡。
在这里,他自己动手建立起一座小小的天文台。
他一面担负牧师工作,一面观测星相。
一天,两位神甫向哥白尼借书,他打开图书馆的门,陪他们挑选书籍。
就在这当儿,一件稀罕的事发生了。
一位神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不太知名的书,漫不经心的翻动着。
走在后面的哥白尼突然一把抢过那本书,高兴地手舞足蹈。
原来,这本书可用来准确的弄清埃及古代历法上十二个月份的名字。
而这个看来无足轻重的问题,哥白尼已经探索了十多年了。
这一发现使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的撰写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了。
牛顿—三一学院图书馆
1661年18岁牛顿考入历史悠久的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入学时,牛顿看到图书馆摆满了各方面的珍贵书籍,阅览大厅四周墙壁上,镶着在这所大学里攻读过的有名望学者的半身塑像,“我也要努力奋斗”牛顿立下新的誓言。
从此,牛顿开始了顽强的学习,为他一生的科学壮举,打下坚实的基础。
牛顿一生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外,在光子和数学方面也卓有成就。
后来,牛顿的石像矗立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实现了他自己的誓言。
本洁明.富兰克林—北美公立图书馆
美国作家和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是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者。
青年时期,为了博览群书,他将几个爱好读书的青年朋友召集起来组成“共读社”。
三年后,富兰克林又创办了一个规模更大的费城公共图书馆。
此馆竟成了北美公共图书馆之母。
有了图书馆,富兰克林毫不吝啬地把全部工余时间献给了它。
各种各样的书籍,给富兰克林增添了智慧和力量,指引他攀登上科学的顶峰。
他揭示了雷电的秘密,发明了路灯,双光眼镜等。
正是这些卓越的贡献,使他成为科学史上颇受尊敬的伟人。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旺多母寄宿学校图书馆
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8岁时父亲送他到旺多母寄宿学校读书。
他勤奋好学,被教师破格允许进图书馆随意借阅书籍。
从此,他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苦读。
他兼采博涉文学、科学、神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丰富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大学毕业后,他白天跑图书馆,晚上整理,终于创作了辉煌的巨著—《人间喜剧》。
郭沫若与图书馆——读郭沫若题图书馆诗与联
作为学者、作家的郭沫若,深知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作为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领导工作的郭沫若,则十分关心图书馆事业。
为发展图书馆事业,为勉励人们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尽快成才,郭沫若生前曾多次亲临图书馆参观、考察,并为之题诗题联。
现辑几则,稍加阐释,以窥郭老对图书馆事业的一颗拳拳之心。
1.要叩开人类知识宝库的大门,就离不开图书馆。
1948年10月,各界进步人士重议建立韬奋图书馆一事。
当时,在香港的郭沫若闻知这一消息后,奋笔题写了一幅嵌字联表示祝
贺:"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
"上联预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赢得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下联紧扣图书馆,说明读书对于人的成长的意义。
上下两联把建立新中国和建设图书馆并题,图书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1959年,北京图书馆主编的《图书馆学通讯》出版,郭沫若作七律《题〈图书馆学通讯〉》:"图书本是心条理,更将条理化图书。
客观事汇凭登录,遗产菁英赖蓄储。
归类别门成秩序,节时省力有余除。
稻田亩产千斤黍,此与农耕并不殊。
"这首诗充分肯定了图书馆经过对图书的分类加工后,为读者检索、查阅带来的方便和发挥的作用,表现了郭老对图书馆工作的深刻理解及对图书馆工作意义的充分肯定。
2.读书如同书海航行,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
1949年1月,东北全境解放。
郭沫若同志由香港赴北平途经沈阳。
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同志请他为东北图书馆题诗题联,郭沫若欣然命笔题一联曰:"宋人方守株待兔,大道以多歧亡羊。
"上联运用人们所熟知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比喻说明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是不行的。
意在启示人们要以此为戒,刻苦读书。
在书海中勤奋耕耘,增长知识和才干;下联借《列子》"歧路亡羊"的故事,比喻现实生活问题的纷纭复杂,读书做学问,要有明确的方向、正确的思想方法,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盲目从事。
3.古代藏书楼,播惠九州,玉成桃李,今天要善加保护,以利后学。
在浙江宁波的月湖西边,保存着一座我国最早的古代藏书楼--天一阁。
"天一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郭沫若1962年10月26日、27日连续两天访天一阁藏书楼,为之题写了《访宁波天一阁》的七律诗:"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环信不虚,历劫仅存五分一,至今犹有万卷余。
林泉雅洁多奇石,楼阁清癯类硕儒。
地六存之逢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
诗歌高度赞颂了党和人民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表现了作者对我国古籍的珍惜之情。
除题诗外,郭老还撰联一副:"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上联既是对天一阁藏书楼巨大作用和影响的赞誉,也是对解放后政府部门对天一阁抢救、整理、修葺、保护工作的肯定;下联充分肯定了天一阁所藏之书给后世带来的益处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1964年,郭沫若还参观走访了浙江的另一处藏书楼--玉海楼,清代学者孙诒让(字仲容)的藏书楼。
所藏之书亦曾达八、九万卷。
郭沫若挥毫为之题写了"玉海楼"三个大字,并题写了"玉成桃李,海涌波澜"的对联。
意思是:玉海楼以主人的卓越著述和丰富藏书,哺育出无数的栋梁之材。
马克思与图书馆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曾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书馆是他学习和搜集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研究,以及从事著书立说的重要场所。
马克思与英国伦敦博物馆、图书馆的关系之密切,世人皆知,被后人传为佳话。
马克思在学生时代,他大学攻读法律专业,经常到波恩大学图书馆和柏林大学图书馆学习,除利用图书馆法律专业的参考资料外,还研究哲学、历史和艺术史,还将古代经典著作翻译成德文,并在图书馆学习英文和意大利文,获得了非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