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共74页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机制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机制全球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并分析其可能的后果。
一、原因1.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是主要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能源消耗、交通运输以及农业活动等。
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量直接影响温室效应的强弱。
2. 森林破坏和土地利用变化森林破坏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进一步增加温室气体的浓度。
另外,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如过度放牧、过度耕地和城市化等现象,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3. 气候反馈机制气候反馈机制指的是一种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自我调节和放大作用。
例如,随着冰雪融化,地表暴露的黑色土壤会吸收更多太阳能,增加温度,从而进一步加速冰雪融化的过程,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
二、机制1. 温室效应机制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并将其辐射回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
温室效应的增强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引发气候变化。
2. 南北极温差减小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地区的冰层融化加快,导致海洋温度上升。
这会导致南北极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温差减小,进而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和稳定,进一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3. 自然因素的作用除人类活动外,自然因素也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火山爆发引发的大气颗粒物等都会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三、可能的后果1.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暴雨、干旱、强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对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和人类的观光活动等产生严重影响。
2. 海平面上升随着温度升高,全球冰川融化加快,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对低洼地区、海岛国家和沿海城市等将带来巨大的灾害风险和资源压力。
3. 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巨大,许多植物和动物面临生存困境,甚至可能灭绝。
中美在气候治理中的合作与博弈

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SPECIAL REPORT6中国外汇MAY01, 2021中美在气候治理中的合作与博弈中国与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产业投融资等方面有合作的可 能,但中美的长期博弈决定了二者在气候治理领域中将存在竞争与博弈。
文/王文刘锦涛编辑/张美思2021年4月22日,美国总统拜登在 “世界地球日”之际邀请了包括中国、俄罗斯等38个国家的领导人及两位欧盟 领导人(欧盟委员会主席、欧洲理事会 主席)参加为期两天的气候峰会。
中国 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了领导 人气候峰会,并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在 当前气候治理问题成为全球重要议题的 背景下,笔者认为,中国与美国在应对 气候变化和低碳产业投融资等方面有合 作的可能,但中美的长期博弈决定了二 者在气候治理领域中也将存在博弈。
对 此,我国必须深入分析和研判全球气候 治理新局面及博弈的形势,提前开展气 候布局,做出积极应对。
气候峰会上的各方回应在此次气候峰会上,美国在205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上,提出 了新的减排目标,计划2030年温室气体 相比于2005年降低50%—52%。
配合此 前拜登政府提出的2万亿美元涉及大量 应对气候问题和推进能源转型的新基建 计划,足以体现出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 上的野心。
此外,日本提出了 2030年碳 排放相比于2013年降低46%的减排新目 标(比此前26%的承诺高出了20%);韩国宣布停止为海外燃煤电厂项目提供 公共资助;加拿大计划2030年温室气 体排放相比于2005年的减排力度从30%提高至40%—45%;巴西承诺2030年实现50%的碳减排并在2050年比原计划提 前1〇年实现“碳中和”;英国则最为激 进,计划将在2035年之前减少78%的碳 排放量,并提前十五年在2035年走向 “碳中和”目标;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 会在《欧洲气候法》达成的临时协议中 也提出将2030年较1990年的减排目标从 40%增加至55%。
气候变化_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

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潘家华摘要:由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由技术、经济问题演变为重大的国际地缘政治问题。
中美欧,是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角。
欧美均希望联盟中国,获取全球气候问题主导权,中国是决定走向的砝码。
相比在欧美间不偏不倚、倾向美国或自立山头,选择倾向欧盟,对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的发展空间,更可行、更有益。
一、气候变化已进入地缘政治的诸强博弈阶段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大致包含科学认知、经济评估和政治角逐的内容。
从总体上看,1997年以前的讨论多集中在科学认知层面——尽管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的介入——焦点在于气候变化究竟是否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
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遂促成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形成《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工业化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
1998年到2005年,气候变化的焦点似乎在经济层面——温室气体减排的代价有多大、技术上是否可行,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理由也是经济代价太高。
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此为转折,气候变化的国际争论逐步转向地缘政治大国(或集团)的博弈。
2005年,在英国举办的西方八国首脑加五个发展中大国首脑(G8+5)会议上,气候变化第一次作为主要议题列入诸强议程。
2006年,美国发起亚太清洁发展伙伴计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国际政治考虑。
2007年5月,美国国务院出资邀请中、美、欧三方的智库就能源与气候变化举办三方论坛,中方主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欧洲主要是法国、西班牙等国的资深外交官员和德国国会、英国、瑞士的高级顾问以及战略研究人员,美国的与会者来自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情报委员会等战略决策层面,却没有能源部、环保署等部门和技术层面的官员和学者,就连美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资深官员都没有参加。
气候异常和国家利益博弈的哲学思考

气候异常和国家利益博弈的哲学思考随着科技的猛进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处于不同价值观、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地域的人们,日益卷入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络之中,不断享受着高科技和相互合作的成果,同时也在不时忍受着全球化引发的一系列“危机性事件”,共同承担着自然界的“惩罚”,目前最令人关注的便是气候变化问题。
它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愈来愈受重视的含有科技性、基础性而急需在当前以及未来不断加以解决的,并越来越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共同问题。
鉴于此,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达成一致协议,共同抵御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的损害,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
然而,当今世界仍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平衡的状态下,各国从各自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对于解决人类共同关心的气候变化问题很难达成一致,气候变化已经从经济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成为国家利益博弈的焦点。
一、气候变化在国家利益扩大化的基础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当学者们在谈论如何科学利用人类共有资源(-openaccessresource)———大气之际,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因为气候问题最终会落实到人的生存问题上来。
鉴于此,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发布了题为《20XX年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问题》的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全世界大部分海洋和五大洲的自然生态体系都显现出了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数十亿人面临水和食物短缺的局面,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将增加。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报告结论之一是,在未来的60—70年内,气候变化会导致大量的物种灭绝。
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摄氏度,20%—30%被评估过的动植物物种都可能濒临灭绝,而人类社会可能难以适应因气候变暖而带来的冲击。
该报告是迄今为止联合国针对气候变化发出的最强烈的警告,其结论得到所有国家和政府的一致认可,并将成为联合国今后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全球气候变化协议。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不公平的。
根据协议,发达国家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和成本,而发展中国家则可以继续增加排放。
这种不平等对待是不合理的,因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所有国家都应该承担责任。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对于经济发展有限制作用。
许多发达国家认为,减排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不愿意履行协议中的减排承诺。
这导致协议执行效果不佳,甚至有国家退出协议。
废除协议可以让各国更自主地制定减排政策,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关系。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执行成本巨大。
各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这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废除协议可以减轻这些国家的压力,让它们更好地发展经济。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全球气候变化协议。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协议是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废除协议将导致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合作受挫,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影响。
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全球气候变化协议是我们共同应对挑战的最重要工具。
”。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存在可以促使各国加大减排力度,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
正如美国总统拜登所说,“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因为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我们可以通过投资清洁能源来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
”。
最后,废除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将导致国际社会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合作平台,无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Patricia Espinosa所说,“全球气候变化协议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成果,废除协议将是对这一努力的背弃。
”。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废除协议将对国际社会合作和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造成严重影响。
我们应该继续支持并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气候政治”的国际博弈日益激烈

另外,在欧盟与美国的种种较量中,环保和气候问题与其他政治问题相比,敏感性较低,较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因此,欧盟一直是气候变化领域承担减排责任的标兵。
要实现对世界的环境承诺,美国要比欧洲付出更高的经济成本。这无疑会削弱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因此,美国一直是气候变化谈判中一个重要的阻力。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果真一直到布什卸任,美国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毫无进展,但显然情况现在出现了变化。奥巴马在今年6月的一次讲话中明确表示,美国要占据未来新能源的领导地位。“以前欧盟总是拿这个问题敲打美国,奥巴马上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袁鹏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袁鹏介绍,美国态度转变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执政党的政治主张不同,民主党比较重视气候问题和新能源战略,在克林顿政府期间,副总统戈尔亲自挂帅新能源战略,但被后来布什的共和党政府全部推翻;其次奥巴马本人对清洁能源情有独钟,并希望它能成为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是国际大环境所迫。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和他的哥哥外交部长杨洁篪,如同英国外交部长戴维·米利班德与其弟弟、能源与气候变化部长埃德·米利班德,都是“气候外交”领域的“兄弟连”。
杨洁勉对时代周报说,“首先,应对气候变化不能损害中国的发展权。发达国家率先发展所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不能成为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借口。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保证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并为国家跨越必经的发展阶段争取宝贵时间,尽可能延长中国的发展机遇期。”
杨洁勉进一步说,“其次,‘巴厘岛路线图’也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适当减排温室气体行动。我国作为世界第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在多边外交关系中积极应对相关的国际要求。同时,应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积极参与资金和技术方案的设计和行动,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社会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做到妥善应对,因势利导,为我所用。”“巴厘岛路线图”是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关于减排温室气体通过的一项决议,中国在这个决议中承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担当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应责任。
气候变化_两个世界的博弈

人民政协报/2009年/7月/30日/第C03版绿色能源气候变化:两个世界的博弈李将辉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面临的生死攸关的挑战。
气候变化造成的灾难触目惊心: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个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谈判正在进入高速轨道,有192个成员国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期望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达成新的协议。
如果各国不能达成共识并采取更有效的行动,温室气体排放将急剧上升,加速气候变化,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昨天,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机制的首轮对话在华盛顿结束。
气候变化和相关的能源合作首次作为中美高层对话的重要议题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因此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话题近来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在各个重大国际高峰会议?就在上周,一个由中国节能协会、北京地球村共同主办的中国“2009气候变化中国声音”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傅志寰、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员会副主任秦大河、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等一批知名专家出席并对气候问题进行了相关解读,而对话的另一方,是数百名媒体记者。
中科院院士、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在讲解气候变化最新科学进展之前,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简短的回答。
气候变化这个本来纯属自然科学的问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博弈的永恒棋局。
秦大河说:“由于这一项工作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它和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外交联系起来,所以说气候变化科学是一个从自然科学到经济社会到社会国家安全的一个科学链条。
”一些国际机构认为,中国的排放总量已居全球首位。
为此,中国承担着巨大的减排压力。
实际上中国已经在新能源开发、节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植树造林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努力和成绩。
全球变暖背后的博弈

全球变暖背后的博弈作者:沈立来源:《环境》2015年第12期发达国家率先完成工业化并开始向其他国家转移、自身发展高端服务业之时,突然竖起环保大旗把主要依靠资源出口和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摆上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桌,受到国际社会的怀疑和非议亦无可厚非。
2015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开幕,全球变暖的话题又一次引来热议——“地球在变暖”这一结论靠谱吗?为何每一届气候变化大会都难逃一翻唇枪舌战?这当中涉及了哪些国与国间的利益转化?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论由来自144个国家的地球学家组成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在201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再次强调:人类活动是过去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是过去140年全球绝大多数地区地表温度平均升高大约0.8摄氏度的最重要原因。
森林砍伐、城市化和颗粒污染将导致人类依赖化石燃料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全球温度造成复杂的地域性、季节性和长期影响——“人类应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遏制这种趋势,同时积极做好准备,迎接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
”对于以美国为首的研究团队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的结论,国际社会一直保持相对肯定的态度。
然而事实上,对于这一论断选择保留意见,甚至表示质疑的声音亦长期存在。
早在2007年,由英国电视导演马丁·德肯执导的纪录片《全球变暖大骗局》就指出: 1940年至1975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上升,但气温却连续30多年下降,可见二氧化碳和气温上升没有直接关系。
中世纪温暖期的气温比2007年高,但在那个时代,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现在要低得多;人类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约65亿吨,但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碳达1300亿吨。
可见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是很小的。
无独有偶,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发生的“气候门”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电子邮件服务器被一名黑客入侵,上千封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过去13年里通过邮件交流的记录遭到窃取,并被公诸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