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爱心

合集下载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关爱他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关爱他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关爱他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教育和榜样的引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关爱他人的良好习惯。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一、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楷模。

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影响深远,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传递出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正能量。

无论是家庭生活中还是社会交往中,我们都要在孩子面前展示出善良、宽容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只有通过我们的榜样示范,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爱心的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起自己的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孩子爱心和关爱他人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爱心捐赠和公益义工等。

通过亲身参与,孩子能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热情。

同时,参与公益活动还可以让孩子了解社会的不公和困难,培养他们关心他人、愿意伸出援手的品质。

三、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善解人意的能力同理心是孩子关爱他人的基础。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故事、绘本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体会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培养善解人意的能力。

例如,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可以引导他们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达到相互理解和包容的目的。

四、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分享是培养孩子爱心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方法之一。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鼓励孩子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如玩具、食物等。

通过分享,孩子可以学会关心他人的需求,理解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满足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公益捐赠等活动,以身体力行地教育他们分享的重要性。

五、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关心和关爱他人。

当孩子有了足够的自信和自尊时,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互动,表达爱心和关怀。

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在当今社会,爱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被认为是孩子们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品质。

爱心是指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表达,而关爱他人的能力则是指关注他人需求并付诸行动,用自己的行为来体现关怀和爱意。

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不仅能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本文将从教育、亲身示范、志愿服务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教育是培养孩子爱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长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开展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引导孩子们培养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首先,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分享意识。

他们可以鼓励孩子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者参与与家庭相关的义工活动,从而体验到关爱他人的喜悦。

其次,学校教育机构可以开展关于慈善和公益活动的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激发他们帮助他人的愿望。

通过相关的教育活动,孩子们可以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亲身示范是培养孩子爱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的有效方法。

孩子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往往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家长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来教育孩子关爱他人,并引导他们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例如,父母可以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带着孩子一同参与,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此外,家人之间互相关心和关爱也是培养孩子爱心的重要方式。

父母可以经常询问孩子的近况,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爱与温暖。

志愿服务是培养孩子爱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孩子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和学校教育机构可以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到关爱他人的行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福利院,陪伴孤寡老人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或者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活动,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培养孩子爱心的好处_家庭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培养孩子爱心的好处_家庭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培养孩子爱心的好处_家庭教育导航目录:1.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2.什么是爱心3.有什么方式提升孩子的爱心4.培养孩子爱心有哪些好处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一、父母要有爱心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

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二、体会孩子的感情父母不仅要在身体上照顾孩子,更要在心理上关心孩子,体会孩子的感情。

当孩子从学校回来,兴冲冲地给你说话时,你是否满怀兴致地倾听?你是否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将自己孩子的弱点或缺点与其他孩子的长处与优点对比?你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吗?愿意花时间与他们在一起吗?孩子不仅有生理需要,还有心理需要,我们要尊重他们,与他们分享快乐与痛苦,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为此,首先应像朋友一样重视孩子,仔细体会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思想;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轻易失信;掌握感情交流的方法,如,以温和的目光注视孩子,用微笑和点头鼓励他们。

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孩子爱心的养成。

三、不要拿爱作交易孩子不听话,一些父母习惯用爱来威胁他们,如,再完不成作业你就不要回来了,如果考不好我们就不认你这个孩子等,其结果是造成孩子的恐惧、不安和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有时候还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孩子会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是靠不住的。

这怎么能够培养孩子的爱心呢?因此,要毫无条件的爱你的孩子,孩子才会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爱的温暖,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开创自己的前程,不会感到爱的危机。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些,相信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会因孩子犯错误而有丝毫的改变。

在此基础上,父母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养成讲道理的习惯。

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

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

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是每个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

爱心和同理心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同伴情谊,以及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的方法和策略。

一、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首先父母自己要成为榜样。

父母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例如,父母可以在生活中主动展示关心他人的行为,如帮助邻居搬家、与他人分享食物等,这样孩子会观察并模仿父母的行为。

二、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孩子爱心和同理心的有效方式。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如参观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让孩子亲眼见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并鼓励孩子提出他们的观察和反思。

通过这些经历,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培养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三、引导孩子进行感恩活动感恩是培养孩子爱心和同理心的重要环节。

父母可以组织一些家庭活动,让孩子表达对家人、亲友、老师等的感恩之情。

例如,父母可以提议孩子写一封感谢信给他们的夫妻、父母或者老师,也可以组织孩子为他人做一些小事,比如帮助家人整理房间、洗碗等,让孩子从小事做起,懂得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

四、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如体育课、艺术班、游乐场等,让孩子有机会结交新朋友。

此外,父母还可以组织一些家庭聚会和活动,让孩子与亲友们互动交流。

通过这些方式,孩子可以增加社交经验,培养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五、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分享是爱心和同理心的体现之一。

父母可以从小教育孩子学会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让孩子明白帮助他人会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此外,父母还可以主动引导孩子参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分享行为,让孩子们学会互相尊重、分享快乐、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理心。

孩子的爱心教育培养善良的品质

孩子的爱心教育培养善良的品质

孩子的爱心教育培养善良的品质爱心是一种美德,它包含着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帮助。

培养孩子的爱心是每个家长的使命和责任。

只有通过爱心教育,我们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善良和友爱的社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以及如何通过爱心教育来塑造他们善良的品质。

一、亲身示范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要培养孩子的爱心,首先我们自己要展现出爱心的态度和行为。

无论是对待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我们都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展示出爱心和善意。

只有身体力行地秉持爱心,才能激发孩子内心中的爱心种子。

二、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爱心的基础。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培养起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体谅。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共读故事书、观看励志电影或是参与志愿者活动来引导孩子了解不同人们的生活和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三、鼓励善举奖励当孩子展现出爱心行为时,家长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些爱心行为可以是帮助他人、慰问的举动,也可以是对动物的善待等。

亲自鼓励孩子,告诉他们他们的善举对他人的帮助和鼓舞。

此外,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小奖励,让他们认识到善良行为的价值和重要性。

四、进行志愿活动参与志愿活动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有效方式。

爱心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也可以延伸到社区和公益事业。

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志愿服务,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喜悦和成就感。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将会更加了解社会的需要,并主动提供援助。

五、倡导友善与宽容在教育孩子爱心的过程中,友善和宽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家长要鼓励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的差异和意见。

让孩子懂得容忍与包容,学会接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观点。

这样的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明白爱心是与善良和友爱紧密相连的。

六、培养自律和责任感爱心不仅关乎他人,也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举止息息相关。

教育孩子要有自律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塑造自己的品质。

培养孩子自觉地维护公共秩序、爱护环境、遵守社会规范,这些都是爱心教育的一部分。

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培养孩子的爱心成为了家长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家中塑造爱心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爱心。

1. 以身作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必须以身作则,成为他们学习爱心的榜样。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展示出对家人、朋友及邻居们的关心和爱意。

如帮助家庭成员做家务、关心他们的需求以及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等方式,都能够让孩子亲身感受到爱心的力量。

2. 提供支持与鼓励家长应该在孩子的心灵成长过程中给予支持和鼓励。

当孩子表现出爱心行为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付出是受到认可的。

同时,家长也要在孩子犯错时保持耐心和理解,以此让他们明白在别人犯错时也应该给予包容与理解。

3. 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有效途径之一。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与志愿者工作,如为贫困儿童捐赠物品、参加社区清洁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能够切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并逐渐形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4. 尊重他人差异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差异。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与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的人交流的机会。

这样,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从而培养出包容与理解的爱心。

5. 鼓励孩子分享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物质和情感。

通过分享,孩子能够培养慷慨和无私的品质,同时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设置一些分享的机会,如共享家庭活动、与他人分享糖果等,从而让孩子理解分享对陪伴和友谊的重要性。

6.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培养爱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看励志影片等方式,让孩子了解他人的困境并能够换位思考。

同时,家长也要教育孩子如何表达同情和关心,让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多地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感受。

7. 建立家庭价值观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

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

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

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有些家长老是埋怨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懂得轻重,不懂得保护,其实那是因为你忽略了孩子爱心的培养。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的相关内容。

让宝宝种植和照顾植物。

在家里的花园里、阳台上,种上一些植物,既可以清新空气,同时也可以培养宝宝的爱心。

天天要给植物浇水,要合计给它施肥,长时间离开还要找亲戚朋友帮忙照顾,这些经验都可以帮助宝宝理解什么是责任。

会怜惜花草的宝宝自然也会怜爱别人。

让宝宝饲养小动物。

宝宝因为没有弟弟妹妹,所以没有必须要照顾和负责任的对象。

饲养动物就给他的爱心和善心的表达提供了对象。

有条件的话养只小狗,天天让宝宝帮忙照顾小狗的饮食,带它出去玩,外出的时候合计小狗也可以去的地方,宝宝因此可以学会照顾别人。

为别人着想,对别人负责,这就好象给宝宝添了一个弟弟妹妹一样。

如果养小狗不方便,养只乌龟,养些金鱼,最重要的是让宝宝帮忙照顾,都是能够培养宝宝的爱心、善心和责任心的。

让宝宝学习分担家务,互相照顾。

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妈妈晾衣服的时候帮忙递一下;外婆做菜的时候帮忙递上盐;大人搞卫生的时候,也帮忙收拾一下鞋子、袜子、玩具。

帮忙做家务就是对家人最真实的爱。

2培养孩子爱心的技巧培养孩子的优良生活习惯。

孩子的优良生活习惯,是自幼习得的。

优良的生活习惯,有利身体的健康成长;优良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优良性格的形成。

而优良的性格,决定一生的成败与是否快乐与幸福!因此,父母一定要有优良的生活习惯,为孩子做好榜样。

通过潜移默化,让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生活习惯,有个健康的身体,为合格性格的塑造,打下优良的基础。

培养孩子优良的性格。

性格决定人生。

优良的性格,才会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性格好坏如此重要,怎样才干培养出性格合格的孩子呢?培养孩子的优良生活习惯,有利于优良性格的形成。

父母的优良性格,孩子耳闻目睹,会潜移默化地继承。

让孩子有个优良的成长环境,对培养孩子的优良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小学生的爱心与关爱他人的精神

培养小学生的爱心与关爱他人的精神

培养小学生的爱心与关爱他人的精神一、爱心教育的重要性爱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也是我们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

培养小学生的爱心,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为社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家庭教育的角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也是他们形成爱心的基础。

父母应该从小就给予孩子正确的爱与关怀,教育他们懂得分享、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培养孩子的爱心,比如帮助他们养宠物、参与义卖活动或者带他们去社区帮助有需要的人。

三、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培养孩子爱心的重要场所,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精神。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让他们了解贫困、残疾儿童等群体的困境,并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关爱活动,比如定期组织学生走访福利院,送上温暖和关爱。

四、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爱心。

例如,可以采用故事、歌曲、影视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并引导他们从中思考如何关心他人。

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班级互助活动,让学生互帮互助,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社区与社会参与学校应该积极与社区和社会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

可以与当地的社会组织或者公益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如义务清扫、社区义诊、无偿捐献等。

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意义。

六、评价与奖励机制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评价与奖励机制,通过肯定与奖励方式激励学生的爱心行为。

可以设立评比与奖励活动,如最具爱心学生、爱心作品展等,给予学生一定的认可和鼓励,进一步促使他们形成持久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七、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更应该积极投入到关爱他人的行动中。

可以通过个人行为和言谈举止,展示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和爱心。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志愿者活动,与学生共同成长,并通过亲身经历的分享,激励更多学生关心他人。

八、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是培养小学生爱心与关爱他人精神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

”教育家梅贻琦说过:“教育的出发点是爱。

”一位儿童教育家也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

”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是爱心的大敌,但它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不是孩子的天性。

它根源于父母的溺爱。

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渴、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要让孩子学会爱,拥有爱心。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呢?一、案例分析案例1:重付出、轻回报1.洋洋把自己手里好吃的饼干送到妈妈的嘴边,说到:“妈妈,吃。

”只见妈妈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推走他的手说道:“妈妈不吃,宝宝吃,宝宝真乖。

”2.婷婷把自己手里的苹果,送给了奶奶手里,并且说:“奶奶吃苹果。

”奶奶满脸微笑地说:“乖宝宝,奶奶不吃,谢谢你啊!”一边说一边把婷婷搂在怀里。

误区:洋洋的妈妈和婷婷的奶奶觉得自己现在对孩子很关心和疼爱,等孩子长大了,他们就会孝顺父母,关爱他人。

他们抱着“我对你好,将来你也会对我好”的想法来对待孩子。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试想孩子一直生活在这样一种“被爱”的家庭环境中,他如何有习得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机会呢?分析:当自己的孩子把手里的食物伸到母亲的嘴边的时候,大部分的母亲都回答:“妈妈不吃,宝宝吃。

”这一现象在现实中常常遇到,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中核心地位决定了父母对孩子是“爱你没商量”,孩子从小只知道被爱、接受爱。

案例中的两位孩子流露出这样的关爱他人的为,是非常好的教育机会。

而案例中的妈妈和奶奶因为爱孩子而拒绝了孩子的爱心行为,她们并没有说出“为什么不吃”的原因,那是因为我爱你。

久而久之,孩子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就习惯了“占有”,他们会习惯了“我喜欢吃的、玩的东西就一定是我的了”,这样反而膨胀了孩子的欲望,习惯了理所当然地得到父母等人的爱,对他人的关爱熟视无睹,这怎么能够去关爱他人,关爱父母,关爱周围的人呢?案例2:重智能,轻情感教育天天看见妈妈来幼学校接他,高兴地拿着手里的小红花迎上去:“妈妈,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

我看见一位小班妹妹摔跤了,就把她扶起来,帮助她找到了她的老师。

看!老师给我的小红花。

”这位妈妈看了一眼,只说道:“哦。

”接着就迫不及待地问天天:“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啊?教的字你都会写了嘛?回去写给爸爸看。

要是写得好的话,妈妈给你买你要的玩具,还有你爱吃的巧克力饼干……”误区:天天的妈妈认为孩子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

其实,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爱心更重要,一个具有爱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才能感受到世界的祥和。

可以说,爱心是人类社会的“润滑剂”,而孩子的爱心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在生活中给予鼓励和保护。

分析:像天天妈妈这样的行为很普遍,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智能教育很重视,但都忽视了孩子的爱心教育和引导。

案例中的天天做的事情可以说很有爱心,但是天天的妈妈只关注了孩子的学习结果,并且用天天喜欢的玩具和爱吃的巧克力进行诱导,而忽视了孩子所讲述的小红花的由来,只是简单地“哦”了一声。

对于孩子来说,他会怎么想?他会觉得妈妈只是要求他学习成绩好,对他来说最为自豪的事情,妈妈却反应淡然,甚至没有表扬他的爱心行为。

案例3:重说教、轻躬行明明要求爸爸妈妈这个星期天带她就看望生病的奶奶,可是妈妈一直说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去。

这时,明明说出了令父母很惊讶也很尴尬的话:“爸爸,你天天给我讲故事说要我孝顺父母,爱老人;你喊奶奶‘妈妈’,妈妈生病了,你怎么不回去看看她呀……”爸爸还是一再地推脱解释说:“不是我不去看奶奶,是爸爸最近很忙,等忙完一定去。

误区:明明的爸爸觉得没及时去看望生病中的母亲是没关系的,只是最近很忙,没有时间而已,有时间就会去看了,殊不知这种推辞推辞对明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分析:孩子的话确实令人感动。

爱心教育并不是口头上的说教而要求父母躬行。

案例中天天的爸爸自己平时是注重孩子的爱心教育的,但是遇到自己母亲生病的时候,却不及时去看望,反而还一再地向孩子解释,其实就是给自己找理由和借口。

家长的示范作用是鲜活的。

如果家长一味地说教而不付出实际行动,即便口头上说得很美,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

爱心教育并不是口头上的说教,身体力行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语言的说教只能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而躬行才会使孩子有深刻的体会。

案例4:不重视爱心教育契机1:周末,崔杨和妈妈在公交站等车,准备:回家,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看见了一个老爷爷挎着一个大包裹要过马路。

这时,崔杨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们过去扶扶老爷爷吧。

”崔杨妈妈看着要来的公交车说:“不要管闲事了,你看公交车就要来了,不走的话赶不上了……”2:甜甜和爸爸一起去超市的路上,看见了一对乞讨的母女,跪在地上,身上的衣服穿得很破旧,面前还洒落了一些别人给的零钱。

甜甜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你看这个小妹妹很可怜啊,我们也给一点钱给他们吧。

”此时,甜甜的爸爸对着甜甜说:“她们都是骗钱的,不能相信她们,我们快走吧;再不走的话,超市就关门了。

走吧!”误区:崔杨的妈妈忽视了孩子的一颗爱心,而甜甜的爸爸觉得这对母女是骗钱的,抱着怀疑的态度来对待。

其实,不仅仅是他们,现在一些家长都把自己的价值观或者一些想当然的想法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这种家庭里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对社会充满不信任感。

分析:两个案例都有培养孩子爱心教育的契机,可以说在这些情境下和孩子一起去做一做,帮助老爷爷过马路,对孩子来说会形成正确而且正直的行为引导;和孩子一起去帮助他人,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爱心教育的引导,而案例中的两位家长做得都不够好。

崔杨的妈妈怕错过公交车的时间;而甜甜的爸爸不仅不帮助乞讨母女,还告诉孩子,他们都是骗钱的,这对甜甜来说,小小的心灵可能形成会一种不信任。

他人的情感。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欠缺,他们对于家长说的话通常是极其相信的,一旦家长说得不妥会造成孩子对人的不信任的情感产生。

为什么很多孩子甚至成人缺乏基本的互相信任,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这些与平时的教育是有一定关系的。

二、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1.在日常点滴小事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种种机遇。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的爱心行为。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一旦孩子表现出友善的行为的时候,像案例1中的孩子让食物给妈妈吃,这样一个很简单的爱心行为,妈妈就要表现出热情,及时拥抱孩子和亲吻孩子,让孩子意识他这样的举动使得父母很高兴。

他虽然不会说,但是他心里明白,妈妈很喜欢我这样做,下一次他还会有意识地去这样做。

案例2中的妈妈也应该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而不是视而不见,应该积极、主动地表扬孩子的行为,也可以采取鼓励的方式。

实践证明,受到鼓励的孩子他下次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就会更多。

如果对孩子的“闪光点”动作看不见,一味重视智能教育,那么孩子以后的生活中出现类似的行为会越来越少,也至于不知道如何关爱他人,如何与周围人和睦相处。

2.在父母的身体力行中培养孩子的爱心成长中的孩子是成人言行举止的模仿者,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一种无声教育,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

如果父母在与其他人交往时宽容他人,对弱小者有爱心,孩子自然也会仿效。

父母能够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等,从而也会让孩子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父母在孩子面前做了什么,远比给孩子讲大道理更有影响力。

所以,平日里父母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在与左邻右舍相处时要和睦谦让,主动帮助别人;在家尊敬老人,夫妻恩爱。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从小就会习得与人友善,变得富有爱心。

3.在亲子故事、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对于孩子来说,讲故事是最有吸引力的。

家长在家可以通过讲一些关于爱心的故事来和孩子一起分享。

或者通过观看一些爱心视频来一起交流、讨论,让孩子在每一次活动之后都受到一些启发和教育。

同时,还可以通过游戏的学习形式,将同情心的培养融入到角色扮演中,让孩子在扮演角色的同时体验同情的感情。

例如,在故事《刺猬树》中可以让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让他学习小刺猬的做法,体会老奶奶的心情,不但让孩子学会了讲故事,理解了故事的内容,还懂得了要关心、同情孤寡老人。

4.在创造帮助他人的机会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帮助他人是孩子爱心的外在表现和不断强化的过程,父母需要给孩子创造帮助他人的机会,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事开始。

例如:年龄小的孩子让其帮父母拿报纸,拿拖鞋;再年长一点让孩子帮助父母倒开水,做家务等。

还需要抓住教育契机,如案例4中的甜甜的爸爸和崔杨的妈妈,他们完全有机会利用这个教育契机进行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和引导,或者与孩子一起对有需要的人开展帮助。

而父母的做法则是忽视,并且还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去帮助残疾人、老年人,教育孩子关心照顾虚弱生病的亲人;教育孩子每天问候老人;给老人让座;把跌倒的小朋友扶起来等。

爱只有落实到具体的事情和人身上,才能得到及时的加强和反馈,感觉到快乐和幸福,才能巩固爱的行为,丰富爱的感情。

父母在创造孩子表达爱心的机会时,对孩子的助人行为和同情心等爱心的表现应该及时地给予鼓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