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吸虫实验

合集下载

普通动物学实验实验

普通动物学实验实验

《普通动物学实验》实验课程名称:动物学实验课程编号:实验学时:60 实验学分:一、本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动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分类的一门实验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实验课教学验证、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熟悉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动物学教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

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普通动物学实验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分类的一门实验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基本理论是形态、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原则理解和掌握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而发生进化和变异,从而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和变化。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采用理论讲解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更深地理解和掌握动物学的理论和知识要点,要求学生能根据理论学习自觉地掌握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

采用标本识别、实物观察、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装片观察和标本制作等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的牢固和透彻。

1.基本实验操作和仪器的使用学生应能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解剖镜等仪器,学会常用药品的配制及常见动物的采集、制作方法。

通过各纲代表动物的解剖、观察和分类掌握各类动物的解剖和分类方法。

2.实验报告普通动物学实验的实验报告主要包括绘图和观察结果描述,通过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表达的、分析的能力。

绘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每个学生应认真对待。

绘制科学的图因以精确为主,因此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观察标本,然后按要求绘图。

除绘图外,实验报告还包括解答实验指导中提出的问题和必要的记录等,并应把它写在笔记本上。

实验报告是记录个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内容和对观察的解释,不可照抄实验指导和教材中的内容。

3.教学时数分配根据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本大纲安排有20个实验,每个实验基本为3学时,共约66学时,机动6学时;野外实习15天。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人体寄生虫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感染途径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对人体寄生虫病的认识。

4. 教学对象:医学专业本科生5.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寄生虫学基础知识寄生虫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感染与传播途径2. 第二章:原虫学原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原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原虫的防治方法3. 第三章:嚅虫学嚅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嚅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嚅虫的防治方法4. 第四章:扁虫学扁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扁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扁虫的防治方法5. 第五章:线虫学线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线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线虫的防治方法三、教学安排1. 课时:32课时(4学分)2. 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3.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4课时第二章:4课时第三章:4课时第四章:4课时第五章:4课时四、教学评价1. 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占总评的60%2. 实验报告:实验课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占总评的20%3. 课堂讨论:参与课堂讨论,占总评的20%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体寄生虫学教材2. 实验材料:寄生虫标本、显微镜等3. 辅助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文献资料等4. 网络资源:寄生虫学相关网站、数据库等六、第六章:原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原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液学检查、粪便检查、尿液检查等)2. 常用抗原虫药物:氯喹、伯氨喹、甲氟喹等3. 特殊感染的原虫病治疗:弓形虫病、利什曼病等七、第七章: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嚅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查等)2. 常用抗嚅虫药物:丙硫咪唑、阿苯达唑、美托硝唑等3. 特殊感染的嚅虫病治疗:肝吸虫病、姜片虫病等八、第八章:扁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扁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尿液检查等)2. 常用抗扁虫药物:丙硫咪唑、阿苯达唑、美托硝唑等3. 特殊感染的扁虫病治疗:裂头蚴病、曼氏迭宫绦虫病等九、第九章:线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线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血液学检查等)2. 常用抗线虫药物:阿苯达唑、美托硝唑、伊维菌素等3. 特殊感染的线虫病治疗:钩虫病、丝虫病等十、第十章:人体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1. 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等2. 公共卫生措施:粪便无害化处理、水资源管理、防蚊措施等3. 寄生虫病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4. 寄生虫病防治策略: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环境卫生等教学安排:1. 课时:32课时(4学分)2. 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3. 教学进度安排:第六章:4课时第七章:4课时第八章:4课时第九章:4课时第十章:4课时教学评价:1. 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占总评的60%2. 实验报告:实验课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占总评的20%3. 课堂讨论:参与课堂讨论,占总评的20%教学资源:1. 教材:人体寄生虫学教材2. 实验材料:寄生虫标本、显微镜等3. 辅助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文献资料等4. 网络资源:寄生虫学相关网站、数据库等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案概述难点解析:教学目标的制定需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求。

家猫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调查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家猫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调查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 .寄 生 虫学教 研 室 . 广东 广州 5 0 8 ) 10 0
摘 要 :[ 目的]分析近 l 5年来家猫 自然感染华 支睾 吸虫 的资料及 其在 实验教学 中的应用效 果。 [ 方法 ]将本室 19 年 一20 91 0 5年期 间 ,在广 东省 珠江三 角州地 区随机购买 的家猫 或家猫肝 脏 自然
证 教 学 质 量 的 圆满 完成 起 到 了积 极 的作 用 。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调查;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中图分 类号 :R 8 4 3—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71 2(07 3 09 3 0 — 9 20 )0- 3- 0 7 0 0
华 支睾 吸虫 ( lnrhss es ) 主要寄 生在人 、猫 、猪 、狗等 动物 的肝 胆 管 内而 引起 华 Cooci i ni n s 支 睾吸虫 病 。该 病是 我 国 当前 最 严 重 的食 源 性 寄 生 虫病 之 一 … , 目前 在 广 东省 ,特别 是 珠 三 角 地 区的人体 感染 率仍 然较 高 ,且近 年来有 明显 增 加 的趋 势 J 。本室 多 年来 始终 把 该虫 作 为 重点 讲授 内容 ,在 人体 寄生 虫 学 实 验 教学 中 ,加 入 了检查 终 宿 主 和 中 间宿 主体 内 病原 体 的内 容 ,每 年均从 流行 区采 集 中间宿 主或终 宿 主标 本 ,让学 生检 查宿 主体 内 的幼 虫或 成虫 ,并观 察 活体 标本 的形 态特点 和肝 脏 的病变 特点 。现将 近 1 5年来 的 实验 检 查结 果 和 学生 对 该 实验 的认
实 验要求 进 行操作 。
收 稿 日期 :20 0 —1 0 7— 1 5
作者简 介 :张瑞琳 (9 5~) 15 ,女 ,云南人 ,大学本科 ,副主任技 师 ,主要从事人体 寄生 虫学教 学、实

肝吸虫卵实验报告

肝吸虫卵实验报告

肝吸虫卵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并研究肝吸虫卵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征和行为,进一步了解肝吸虫的生态与生理习性。

2. 实验装置和材料- 50 ml试管一只- 透明显微盖玻片- 肝吸虫卵样本- 显微镜- 过滤网- 滴管- 无菌培养基3. 实验步骤1. 将透明显微盖玻片反面涂以一定数量的肝吸虫卵样本。

2. 将含有过滤网的滴管倒立于肝吸虫卵样本上方,轻轻敲打试管底部,使卵样本滴入滴管中。

3. 通过滴管将肝吸虫卵样本滴入50 ml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无菌培养基。

4. 快速摇晃试管,使肝吸虫卵样本与培养基均匀混合。

5. 用显微镜观察和记录肝吸虫卵样本的特征和行为。

4. 实验结果在观察肝吸虫卵样本时,我们观察到了以下几个特征和行为:1. 外形特征:肝吸虫卵为椭圆形,它们通常呈红褐色,并具有较厚的壁。

2. 活动状态:肝吸虫卵在培养基中会通过摆动和旋转等方式表现出一定的活动性。

3. 孵化情况: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部分肝吸虫卵在培养基中孵化出幼虫,幼虫随即游动。

5.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了解到,肝吸虫卵的特征和行为与其生命周期紧密相关。

肝吸虫卵通过排出宿主的排泄物进入外界,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适应后便能够孵化出幼虫。

这一过程中,肝吸虫卵的外形和壁厚可以提供保护,活动性则有助于找到适宜的孵化环境。

此外,本实验中仅仅观察了肝吸虫卵在培养基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行为,关于肝吸虫的繁殖和寄生机制等深层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6.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 肝吸虫卵具有椭圆形状,具有较厚的壁。

2. 肝吸虫卵在培养基中表现出摆动和旋转等活动方式。

3. 肝吸虫卵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孵化出幼虫。

7.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肝吸虫卵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征和行为,初步了解了肝吸虫的一些生态与生理习性。

然而,关于肝吸虫的生命周期和更深层次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通过更加完善的实验设计与改进,相信可以对肝吸虫的生态与生理习性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

遵义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大纲

遵义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大纲
三 教学内容
(一)介绍实验室规则 (二)细菌基本形态特殊结构(示教)
基本形态: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创伤弧菌、淋球菌(玻片标本);特殊结构:肺 炎双球菌的荚膜;变形杆菌的鞭毛;破伤风杆菌的芽胞;炭疽杆菌的芽胞。 (三)细菌涂片制备及革兰染色(1 份/人)
模拟标本制备细菌涂片,革兰染色,油镜下观察。 (四)结核痰标本抗酸染色 (1 份/人)
3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实验内 容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1.细菌基本形态特殊结构(示教) 2.细菌涂片制备及革兰染色(1 份/人) 3.痰液抗酸染色(1 份/人) 4.观察细菌代谢产物(讲解) 5.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录像) 1.人体、物品中细菌检查(1 份/组) 2.飞沫、空气中细菌检查(1 份/桌) 3.细菌接种法(1 套/组) 4.紫外线杀菌作用(示教) 5.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实验(示教) 6.真菌检查法(示教) 7.性病防治(录像) 总则、人体重要寄生虫、病例分析
遵义医学院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使用)
Ⅰ 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 机理、病原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一门学科。它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本 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 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Ⅱ 正文
实验一 微生物的形态检查法及代谢产物观察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细菌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了解细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同时树立无菌观 念。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油镜的使用及保护;细菌标本制备、革兰染色方法及抗酸染色法。 (二)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结构。 (三)了解: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

第三章 抗寄生虫药物(本科)

第三章 抗寄生虫药物(本科)

2、大规模驱虫前先预试。
为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在使用抗寄生虫药进行大规模驱虫前,应先 选择少数动物作驱虫实验,以免发生大批中毒事故。
前言
五、应用注意事项:
3、定更换药物。
在防治寄生虫病时,应定期更换不同类型的抗寄生虫药物,以免减少因 长期或反复使用某些抗寄生虫药而导致虫体产生耐药性。
4、避免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
病原形态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小肠, 称 之为肠旋毛虫;幼虫寄生 于 横纹肌内,称肌旋毛虫。 胎生。
一、驱线虫药
分类: 1、阿维菌素类 2、苯并咪唑类 3、咪唑并噻唑类 4、有机磷化合物 5、四氢嘧啶类 6、其他
(一)阿维菌素类


阿维菌素类(Avermectins,AVMs)药物是由 阿维链霉菌产生的一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 寄生虫药。目前这类药物已商品化的有阿 维菌素、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和埃普利诺 菌素。 阿维菌素类药物由于其优异的驱虫活性和 较高的安全性,被视为目前最优良、应用 最广泛、销量最大的广谱、高效、安全、 用量小的理想抗内外寄生虫药。
(一)阿维菌素类
【作用机理】 哺乳动物外周神经传导介质为乙酰胆碱,GABA主 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用治疗剂量驱杀体内外 寄生虫时,由于血脑屏障的影响, AVMs进入大脑 数量极少,与线虫相比,欲影响哺乳动物神经功能 所需药物浓度要高的多,因而只有当大量的AVMs 进入哺乳动物的大脑,才能导致其中毒。 此外目前尚未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由谷氨酸控制的 Cl-通道。AVMs对无脊椎动物有很强的选择性,因 此AVMs用作哺乳动物抗内外寄生虫药较安全。 AVMs类药物对吸虫和绦虫无效,可能与吸虫和绦 虫缺少GABA神经传导介质以及虫体内缺少谷氨酸 控制的Cl-通道有关。

并殖吸虫实验报告

并殖吸虫实验报告

并殖吸虫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探究并殖吸虫的生物学特性,并观察其繁殖过程,以促进对该寄生虫的研究和防治。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材料- 家鸭(或其他家禽)感染的并殖吸虫卵- 并殖吸虫培养液- 显微镜和载玻片- 活体昆虫(供寄主)2.2 方法1. 提取寄生在家禽体内的并殖吸虫卵。

2. 将提取到的并殖吸虫卵加入并殖吸虫培养液中。

3.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放置适量的培养液和一只昆虫,覆盖盖玻片。

4. 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 实验结果和分析3.1 实验过程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以下实验结果:- 在观察的昆虫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并殖吸虫卵的存在。

- 并殖吸虫卵在培养液中逐渐孵化,孵化后的幼虫会依附在昆虫的体表。

- 幼虫在寄主体内发育成熟,再次产出并殖吸虫卵,完成寄生生活史的一个循环。

3.2 实验结果分析并殖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多种动物体内,包括家禽等。

其越冬期常为卵期,卵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寄主体内。

在寄主体内,卵发育成幼虫,并依附在寄主的体表。

幼虫进一步发育成熟,在寄主体内产卵。

这个过程属于并殖吸虫的繁殖循环。

4. 实验结论通过对并殖吸虫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并殖吸虫通过卵的方式繁殖。

2. 寄主体内提供了适合并殖吸虫生存和繁殖的环境。

3. 实验结果为研究并殖吸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出台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5.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1. 本实验只观察了并殖吸虫的一部分生命周期,更多环节需进一步研究。

2. 实验只采用了一种昆虫作为寄主,后续可以扩大寄主范围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6. 结束语并殖吸虫是一种重要的寄生虫,对家禽健康造成威胁。

本实验通过观察并记录了其繁殖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并殖吸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参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对并殖吸虫的了解有所贡献。

吸虫幼虫观察实验报告

吸虫幼虫观察实验报告

吸虫幼虫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吸虫是一类寄生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寄生虫,对宿主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吸虫的生命周期和特征,我们进行了吸虫幼虫观察实验。

实验目的1. 观察和研究吸虫幼虫的形态特征;2. 了解吸虫幼虫的生命周期;3. 提高对吸虫防治措施的认识。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1. 已感染吸虫的动物标本;2. 显微镜;3. 盖玻片;4. 涂片;5. 双手套。

实验方法1. 将已感染吸虫的动物标本取出,并在显微镜下放大;2. 将所观察到的幼虫放置在盖玻片上;3. 用双手套将盖玻片覆盖在显微镜上,调整放大倍数,观察吸虫幼虫的形态特征;4. 将幼虫放置在涂片上,涂片后进行固定;5. 观察并记录吸虫幼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

经过观察,我们观察到了吸虫幼虫的以下形态特征:1. 卵(Egg)吸虫卵呈椭圆形,具有薄而透明的外壳。

卵的大小约为0.08毫米。

2. 氨尾蚴(Miracidium)氨尾蚴是吸虫的孑孓形态,呈纺锤形。

它具有眼点、眼斑、尾蚴、柄等特征。

氨尾蚴体长约为0.15毫米。

3. 囊蚴(Sporocyst)囊蚴是吸虫的囊蚴期。

囊蚴外形呈圆柱形,体长约为0.4毫米。

在囊蚴内部,可以看到有很多细胞层状的壁隔,分隔出多个体节,每个体节内有一条尾蚴。

4. 尾蚴(Cercaria)尾蚴是吸虫的单尾清蚴形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具有尾部。

尾蚴体长约为0.3毫米。

实验讨论通过观察吸虫幼虫的形态特征,我们了解到吸虫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吸虫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两个宿主,分别是中间宿主和最终宿主。

中间宿主往往由软体动物充当,最终宿主则是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

在研究吸虫的生命周期中,囊蚴起着重要的作用。

囊蚴通过吞噬中间宿主的组织,从而进一步发育成为成虫。

在此过程中,囊蚴会释放出尾蚴,尾蚴通过寄生在最终宿主体内,从而完成生命周期。

吸虫寄生在人体内会引起各种疾病,例如吸虫病。

吸虫病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对人体的肝脏、肠道等器官造成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虫实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吸虫虫卵的形态特征。 2、熟悉吸虫成虫及吸虫中间宿主的形 态特征。 3、了解各种幼虫的形态特征及病理标 本。
二、实验内容
(一)示教内容 1、三种吸虫成虫、虫卵。 2、三种吸虫的中间宿主及植物媒介。
3、病理标本:肝吸虫寄生于病兔肝胆管、肺
吸虫寄生于病狗肺、 (二)自看内容 三种吸虫虫卵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Taenia saginat
曼氏迭宫绦虫 Spirometra mansoni
曼 氏 迭 宫 绦 虫 头 节
裂头蚴自然形态
眼裂头蚴病
三、实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告
绘 :肝吸虫卵、肺吸虫卵 姜片虫卵、血吸虫卵、
绦虫卵
注明:用普通铅笔绘,并标明结构
肝吸虫成虫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
肺吸虫寄生于狗肺
姜片虫成虫
二、中间宿主
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赤豆螺等
华支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
卫氏并殖吸虫第一 中间宿主:川卷螺
卫氏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
姜片虫中间宿主-----扁卷螺
猪带绦虫自然形态
牛带绦虫自然形态
猪带绦虫头节
The scolex of T. saginata
卵壳
完整虫卵
不完整虫卵
T.solium: cysticercus cellulosae with invaginated scolex
猪 带 绦 虫 孕 节
Gravid proglottid of T. saginata
人体寄生虫实验教学各论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Taenia soliu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