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微生物实验报告寄生虫

微生物实验报告寄生虫

微生物实验报告寄生虫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寄生虫对微生物的寄生现象。

实验材料:1. 寄生虫样本2. 微生物培养基3. 显微镜4. 温箱5. 培养皿和培养瓶等实验室用具实验步骤:1. 准备寄生虫样本: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寄生虫样本,例如蚴虫、蠕虫等,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筛选。

2. 培养微生物:准备适当的微生物培养基,并根据具体的实验设计接种相应的微生物菌株。

3. 寄生虫接种:将寄生虫样本接种到含有微生物的培养基中,然后放置在恰当的环境下(如温箱中),使寄生虫开始寄生并生长。

4. 寄生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在微生物上的寄生情况,并记录寄生虫的数量、分布、生长状态等关键信息。

5. 寄生现象研究:通过对寄生虫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寄生现象对微生物生长、数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6.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根据观察和记录的数据,结合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讨论寄生现象对微生物的影响,并推断可能的机制和原因。

7. 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和研究发现,阐述寄生虫对微生物的寄生现象对于生态系统和细菌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和实验室安全,遵守相关实验操作规范。

2. 实验材料和设备的选择要与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方法相符合。

3.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使用过的实验器材,以免交叉感染和污染。

实验结果和讨论:【在这里填写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的内容,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描述,突出寄生虫对微生物的寄生现象和影响。

】结论:【在这里总结实验结果和研究发现,说明寄生虫对微生物的寄生现象对生态系统和细菌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吸虫绦虫线虫实验报告(3篇)

吸虫绦虫线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吸虫、绦虫、线虫代表虫种的一般形态,熟悉吸虫、绦虫、线虫的形态构造特征。

2. 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吸虫、绦虫、线虫是常见的寄生虫,它们在宿主体内寄生,引起各种疾病。

了解这些寄生虫的形态构造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和防治寄生虫病。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吸虫、绦虫、线虫的虫体标本。

2. 仪器:显微镜、投影仪、多媒体设备、培养皿、镊子、吸管、酒精灯、酒精、蒸馏水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吸虫一般形态构造观察(1)将吸虫虫体标本置于培养皿中,用镊子轻轻挑取。

(2)在显微镜下观察吸虫虫体的一般形态,包括形状、大小、口腹吸盘的位置和大小、肠管的形状和构造等。

(3)记录观察结果。

2. 绦虫一般形态构造观察(1)将绦虫虫体标本置于培养皿中,用镊子轻轻挑取。

(2)在显微镜下观察绦虫虫体的一般形态,包括形状、大小、节片、生殖器官等。

(3)记录观察结果。

3. 线虫一般形态构造观察(1)将线虫虫体标本置于培养皿中,用镊子轻轻挑取。

(2)在显微镜下观察线虫虫体的一般形态,包括形状、大小、口器、生殖器官等。

(3)记录观察结果。

4. 内部形态构造观察(1)将代表虫种的染色标本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2)主要观察口、腹吸盘的位置和大小;口、咽、食道和肠管的形态;睾丸数目、形状、位置;卵巢和子宫的形状和位置等。

(3)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虫虫体标本观察结果吸虫虫体扁平叶状,雌雄同体,有口腹吸盘。

消化系统由口、咽、食管和左右分枝的肠管组成,肠管终于盲端。

生殖系统构造复杂,雄性生殖系统一般有两个睾丸,输精管合并为输精总管后通入雄茎囊,雌性生殖系统有一个卵巢,通过输卵管连接卵膜,卵膜还与受精囊、劳氏管、子宫和卵黄管相通。

2. 绦虫虫体标本观察结果绦虫虫体扁平,由多个节片组成,生殖器官发达。

节片包括生殖节、生殖带、未成熟节、成熟节等。

生殖器官包括睾丸、卵巢、生殖孔等。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前言寄生虫是一种生活在宿主体内的生物体,它们依靠宿主体提供的养分和生存条件进行生活,同时也会给宿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本次实验将探究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以及寄生虫的繁殖与传播方式,希望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寄生虫这一生物种类。

实验过程实验一:观察寄生虫繁殖在实验之前,我们将培养出了一批寄生虫,并放置在宿主体内进行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寄生虫群体并非在全体规模下不断增长,而是只有少部分个体在不断繁殖,而其他个体则在数量上有所减少。

据此推测,寄生虫并非像其他生物一样在不断繁殖,而是受限于宿主体内的生存环境和营养供给才会进行繁殖。

实验二:观察寄生虫传播方式为了了解寄生虫的传播方式,我们将选取多个寄生虫个体进行分析。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寄生虫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其中包括:1. 直接接触:寄生虫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宿主体进行传播,例如在食物链中的传播方式;2. 空气传播:一些寄生虫通过空气传播进行繁殖和传播,例如各种虫卵和虫菌;3. 水传播:水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传播方式,很多寄生虫如包虫、阔棘花虫等都可通过水传播;4. 虫媒传播:如跳蚤等媒介昆虫可以传播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疾病,例如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综上所述,寄生虫的传播方式较多且多种方式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寄生虫接触的风险较大,需加强防控。

实验三:研究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为了了解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我们将选取不同宿主进行研究,包括小白鼠、兔子等动物。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宿主的体质和免疫状态对寄生虫的影响比较大。

在体内免疫力较差的宿主中,寄生虫的数量和繁殖速度会明显提升,且宿主体内的组织结构也会受到较大的损害。

结论通过本次寄生虫实验,我们对寄生虫的繁殖与传播方式、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防控寄生虫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需要加强寄生虫研究,进一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人体寄生虫实训报告范文

人体寄生虫实训报告范文

一、实训目的1. 熟悉人体寄生虫的基本形态、生活史及致病特点。

2. 掌握人体寄生虫的检验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了解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防治原则及预防措施。

二、实训时间2022年X月X日至2022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医学院寄生虫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人体寄生虫形态观察2. 人体寄生虫生活史学习3. 人体寄生虫病病原检查4. 人体寄生虫病防治原则及预防措施五、实训过程1. 人体寄生虫形态观察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观察了人体寄生虫的标本,包括线虫、吸虫、绦虫等。

通过对寄生虫形态结构的观察,我们掌握了以下知识:(1)线虫: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身体细长,不分节。

常见的线虫有钩虫、蛔虫、蛲虫等。

(2)吸虫: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身体扁平,不分节。

常见的吸虫有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等。

(3)绦虫: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身体扁平,不分节,由多个节片组成。

常见的绦虫有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短膜壳绦虫等。

2. 人体寄生虫生活史学习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人体寄生虫的生活史,包括:(1)线虫:线虫的发育过程一般分为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以蛔虫为例,其生活史如下:蛔虫卵→幼虫(在人体肠道内发育)→成虫。

(2)吸虫:吸虫的发育过程一般分为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成虫等阶段。

以血吸虫为例,其生活史如下:血吸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成虫。

(3)绦虫:绦虫的发育过程一般分为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等阶段。

以猪肉绦虫为例,其生活史如下:猪肉绦虫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3. 人体寄生虫病病原检查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人体寄生虫病的病原检查方法,包括:(1)显微镜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确定寄生虫的种类。

(2)培养检查:将寄生虫卵或幼虫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其生长发育过程。

(3)免疫学检查: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人体寄生虫抗原,确定人体寄生虫感染。

4. 人体寄生虫病防治原则及预防措施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及预防措施,包括:(1)防治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防治,包括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环境治理等。

寄生虫检验报告

寄生虫检验报告

寄生虫检验报告一、引言寄生虫是一类依附于宿主生物体上,从而获得养分而损害宿主的生物。

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寄生虫感染,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寄生虫检验的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研究结果,并提供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1. 样本收集我们从不同地区的XX医院收集了200个患者的粪便样本。

这些患者来自各个年龄段和不同背景,旨在全面了解寄生虫感染的情况。

2. 寄生虫检测我们使用了常见的寄生虫检测方法,包括显微镜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首先,我们对样本进行显微镜检查,直接观察是否存在寄生虫卵或虫体。

对于未能通过显微镜检查明确寄生虫感染的样本,我们进一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等,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3. 数据分析我们统计了每个样本中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并进行了相关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年龄段和背景的寄生虫感染率,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三、研究结果1. 寄生虫感染情况经过检测,我们发现其中80个样本(40%)存在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和蛲虫等。

蛔虫感染率最高,占总感染样本的60%。

2. 地区差异我们对不同地区的样本进行了比较,发现南方地区的寄生虫感染率高于北方地区。

这可能与南方地区气候温暖、环境湿润有关。

在南方地区,蛔虫感染是最常见的情况。

3. 年龄差异我们将样本按照年龄段进行了分类,发现儿童和老年人的寄生虫感染率较高。

这可能与儿童和老年人的卫生习惯、免疫力较弱有关。

4. 背景差异我们还将样本按照患者的背景进行了比较,发现农村地区的寄生虫感染率显著高于城市地区。

这可能与农村地区的卫生条件、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四、建议鉴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预防和治疗寄生虫感染:1.加强卫生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寄生虫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

2.改善卫生条件:农村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条件,减少寄生虫传播的可能性。

实验六人体寄生虫实验

实验六人体寄生虫实验

实验六人体寄生虫学实验一、线虫【实验目的】1.掌握蛔虫卵、蛲虫卵、钩虫卵、鞭虫卵的主要特点。

2.了解班氏微丝蚴与马来微丝蚴的区别;美洲钩虫与十二指肠钩虫口囊、交合伞的区别。

3.熟悉蛔虫、蛲虫、钩虫等成虫形态特征。

4.学会粪便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辨认旋毛虫囊包的特点。

【实验材料】1.蛔虫、蛲虫、钩虫等虫卵及成虫标本。

2.班氏微丝蚴与马来微丝蚴玻片标本。

3.旋毛虫囊包标本。

4.线虫寄生病理标本。

5.其它:普通光学显微镜、生理盐水、饱和盐水、擦镜纸、载玻片、漂浮杯、竹签、粪便。

【实验内容与方法】(一)形态观察(示教或操作)1.虫卵:镜下观察。

注意虫卵大小、形态、颜色、卵壳薄厚、内含物等。

2.成虫:肉眼观察。

注意虫体形态、大小、颜色、雌雄虫区别等。

3.病理标本:肉眼观察。

4.微丝蚴:镜下观察。

注意体态、头间隙、体核排列及形态、有无尾核。

5.旋毛虫囊包:镜下观察。

注意囊包长轴与肌肉纤维平行。

(二)粪便直接涂片法(操作)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1~2滴生理盐水。

用竹签挑取绿豆大小的粪便,置于生理盐水中涂抹均匀,粪膜的厚度以透过玻片隐约可辨认书上字迹为宜。

先用低倍镜观察,如转换高倍镜,需加上1张盖玻片。

(三)粪便饱和盐水漂浮法(示教)用竹签挑取黄豆粒大小的粪便,置于漂浮杯中,加入少量饱和生理盐水搅匀,再慢慢加入饱和生理盐水至瓶口,以不外溢为宜。

在瓶口覆盖一张载玻片使与液面接触,静置15min后,将载玻片提起并迅速翻转,镜检。

(四)镜下观察虫卵(操作或示教)在载玻片中央滴加1滴混合线虫虫卵(蛔虫卵、蛲虫卵、钩虫卵及鞭虫卵等)悬液,用低倍镜观察,发现可疑虫卵,转换高倍镜观察。

【实验结果】玻片上发现虫卵。

【实验提示】1.涂片不易太厚,以能透见报纸上字为宜。

2.检查时载物台要平放,镜检时光线要稍暗。

3.观察时按顺序移动视野【报告要求】1.绘蛔虫卵(受精卵及未受精卵)、蛲虫卵、钩虫卵及鞭虫卵形态图。

2.雌雄线虫在外形上区别【实验思考】1.蛔虫感染最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是什么?粪检阴性是否能排除蛔虫感染?2.为什么粪便检查钩虫卵不用直接涂片法,而常用饱和盐水漂浮法?3.检查蛲虫患者为何只用肛门拭子法,而不用粪便检查?何时检查为佳?4.旋毛虫病的实验诊断方法是什么?查什么阶段?早期如何诊断?【附录】棉签拭子法将含有生理盐水的棉签擦拭肛门周围,随后将棉签放入盛有饱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用力搅动,挤干水分后将棉签弃去,再加饱和生理盐水至管口,覆盖一张载玻片使与液面接触,静置5min后,将载玻片提起并迅速翻转,镜检。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报告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常见医学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的形态结构。

3. 了解寄生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意识。

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15日三、实验地点医学寄生虫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显微镜及附件2. 各类寄生虫标本: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蛲虫卵、肝吸虫卵、肺吸虫卵、日本血吸虫卵、绦虫卵等3. 标本封片4. 实验指导书五、实验方法1. 观察各类寄生虫标本的形态结构,包括卵、幼虫、成虫等各个阶段。

2. 比较不同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如卵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3.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标本,注意观察细节,如卵壳、卵内结构等。

六、实验结果1. 蛔虫卵: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受精卵细胞。

2. 钩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薄,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3. 鞭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4. 蛲虫卵: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5. 肝吸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6. 肺吸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7. 日本血吸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8. 绦虫卵: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七、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常见医学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为今后诊断和治疗寄生虫病奠定了基础。

2.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寄生虫的卵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这有助于我们区分不同种类的寄生虫。

3. 针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我们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避免寄生虫的传播。

八、实验总结1. 本次实验使我们掌握了常见医学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为今后诊断和治疗寄生虫病提供了依据。

2. 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标本,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

3. 我们认识到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高了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意识。

九、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避免损坏仪器。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首先,我们观察到寄生虫在不同宿主体内的生命周期有所差异。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寄生虫在小白鼠体内的寿命明显较短,而在大白鼠体内的寿命则相对较长。

这表明寄生虫对宿主的依赖程度和对宿主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我们发现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宿主的生理和行为方面。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被寄生的小白鼠出现了食欲下降、活动减少等情况,而被寄生的大白鼠则没有出现这些症状。

这表明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与宿主的体型和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寄生虫对宿主的免疫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被寄生的小白鼠的免疫系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而被寄生的大白鼠的免疫系统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这表明寄生虫对宿主的免疫系统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寄生虫实验得出了以下结论,寄生虫在不同宿主体内的生命周期和对宿主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宿主的体型、生理状态以及免疫系统状态密切相关。

这些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寄生虫的生态学和病理学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对宿主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寄生虫的病理学机制和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生虫学实验报告
姓名:李政
专业:中医全科
学号:120503038
实验目的:掌握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鞭虫卵·微丝蚴·华支睾吸虫卵·布氏姜片虫虫卵·卫氏并吸虫虫卵·日本血吸虫虫卵·结肠阿米巴滋养体··间日疟原虫·绦虫卵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观察各种虫卵及蚴虫及成虫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
1.蛔虫卵
蛔虫受精卵
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卵两种。

前者金黄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

2.钩虫卵
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约(56~76)um×(35~40)um,卵壳薄。

随粪便排出时,卵内已含4~8个卵细胞,卵壳和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

若患者便秘或粪便放置过久,卵内细胞可以可分裂为多个,成为桑椹期,甚至发育为幼虫期。

各种钩虫卵在光镜下不易区别。

3.蛲虫卵
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

雌虫大小约为8~13mm×0.3~0.5mm,虫体中部膨大,尾端长直而尖细,常可在新排出的粪便表面见到活动的虫体雄虫较小,大小约为2~5mm×0.1~0.2mm,尾端向腹面卷曲,雄虫在交配后即死亡,一般不易见到。

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大小约50~60μm×20~30μm,卵壳较厚,分为三层,由外到内为光滑的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但光镜下可见内外两层。

刚产出的虫卵内含一蝌蚪期胚胎。

4.鞭虫卵
5.微丝蚴
形,与输卵管相通。

劳氏管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

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2、虫卵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

卵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

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7.布氏姜片虫
布氏姜片虫
成虫长椭圆形、肥厚,新鲜虫体呈肉红色,背腹扁平,前窄后宽,长20-75mm,宽8-20mm,厚0.5-3mm,体表有体棘,为人体中最大的吸虫。

口吸盘近体前端,直径约0.5mm,腹吸盘靠近口吸盘后方,漏斗状,肌肉发达,较口吸盘大4-5倍,肉眼可见。

咽和食管短,肠支呈波浪状弯曲,向后延至虫体末端;睾丸两个,高度分支,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半部。

阴茎袋呈长袋状。

卵巢具分支。

子宫盘曲在卵巢和腹吸盘之间。

缺受精囊,有劳氏管。

卵黄腺颇发达,分布于虫体的两侧。

生殖孔位于腹吸盘的前缘。

卵呈椭圆形,大小为
130-140µm×80-85µm,淡黄色,卵壳薄,一端有不明显的卵盖。

卵内含卵细胞一个,卵黄细胞约20-40个。

8.卫氏并吸虫虫卵
成虫雌雄同体,大小约1厘米左右,体型卵圆、色泽棕红,与咖啡豆极为相似,两个状似银杏叶的睾丸并列于虫体后三分之一处,因此分类于并殖科,口吸盘与腹吸盘约略等大,分别位于虫体前端和腹部中央。

肺吸虫的卵呈黄褐色,长度介于68至118微米、宽约39至67微米之间,具有厚壁,且因一端较平使得外观不对称,较大的一端则有清楚可见的卵盖。

9.日本血吸虫虫卵
小型个体,雄虫长12-24毫米,宽0.50-0.55毫米,体表基本光滑或仅有极小的棘。

睾丸7个,排为一行;雌虫有卵巢一个,长圆形。

子宫颈长,其中含有50个以上的虫卵。

体呈紫色,属于扁形动物。

成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雌雄虫经常抱在一起。

雌虫产卵于肠壁,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如遇钉螺则侵入其体中,毛蚴在钉螺体内经过无性生殖,产生大量的尾蚴。

尾蚴自螺体内逸出后,借尾部摆动,遇到人或易感染的动物而从皮肤钻入,引发感染。

其寄生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血吸虫病。

应积极预防,大力灭螺,以免感染。

10.结肠阿米巴滋养体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具有侵入机体、适应宿主免疫应答和表达致病因子的能力。

常见的影响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性的因子有260 ku半乳糖/乙酰氨基半乳糖凝集素、阿米巴穿孔素和半胱氨酸蛋白酶。

研究这3种因子可很好地解释其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而且能帮助发现新的化学药物、提出新的诊断方法和制造新的疫苗。

260 ku凝集素能介导滋养体吸附于宿主结肠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等表面,滋养体与靶细胞吸附后,该凝集素就会对靶细胞产生溶解作用;阿米巴穿孔素是一组包含在滋养体胞质颗粒中的小分子蛋白家族,滋养体在与靶细胞接触时或侵入组织时可注入穿孔素,使靶细胞形成损伤性离子通道,从而破坏细胞的结构。

培养基中的阿米巴并不分泌穿孔素,这也许就是体外培养阿米巴毒力降低的原因之一;半胱氨酸蛋白酶是虫体最丰富的蛋白酶,分子质量约30 ku,属于木瓜蛋白酶的大家族,它可使靶细胞溶解,或降解补体C3为C3a,从而抵抗补体介导的炎性反应。

虫体要侵入组织,需要适宜的有氧环境和抵抗补体作用的能力,当虫体侵入机体组织或进入血液循环后,破坏胞外间质和溶解宿主组织;当虫体接触到机体的补体系统时,虫体才会产生抗补体作用,同时吞噬细菌和红细胞,快速侵吞和杀伤巨噬细胞、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溶组织内阿米巴可以产生一种单核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该肽能抑制单核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的移动。

滋养体通过产生该抗炎症多肽,影响细胞因子分泌,限制炎症的发生,逃避宿主免疫。

11.间日疟原虫
12.绦虫卵
虫卵的抵抗力也较强,绦虫又称钩绦虫,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带形科动物。

虫体白色带状,全2—4m,宽7—8mm。

虫体分头节、颈部和节片三部分。

头节圆球形、直径1mm。

头节前中央为顶突,其上有大小相间或内外两圈小钩,顶突下面有四个吸盘,靠小钩和吸盘钩挂和吸附在寄主的小肠壁上,通过体表吸收人体小肠内已消化的养料。

颈部纤细,有强的分裂能力,不断横裂产生节片。

节片可分未成熟、成熟及妊娠节片,成熟及妊娠节片中有发达的雌、雄生殖器官。

妊娠节片中含有数万粒受精卵。

妊娠节片每天由虫体末端逐节或逐段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每天排卵数可达几十万粒,此时受精卵已发育成六钩蚴,在肌肉、脑、肝等器官发育成囊尾蚴,囊尾蚴囊壁被胃液消化,它的头节钻出来,附在人的小肠壁
上,又发育为成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