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医学原虫实验

合集下载

人体寄生虫实验指导1 实验目的实验室规则

人体寄生虫实验指导1  实验目的实验室规则

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病原生物学部201X年X月X日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一、实验目的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验证专业相关的理论,加深对人体寄生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为学生能力导向奠定必需的基础。

通过实验操作或示教,使学生掌握常见人体寄生虫的形态、实验室诊断与检查方法;掌握寄生虫生活史与检验医学(标本采集、检查项目及实验诊断意义)、临床医学(寄生部位、寄生虫期、所致损害及临床表现)及预防医学(感染阶段、感染途径、感染方式疾病防制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的必备认知,对学生未来临床实际工作中防止医院内感染,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

二、实验室规则1.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衣,戴工作帽。

工作衣应经常清洗,保持洁净。

2.非实验物品不准带入实验室,必需的学习用具带入后要远离操作台。

3.实验室内严禁饮食、吸烟或用嘴舐铅笔、湿润标签等,实验操作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头面部等身体暴露部位,以防感染。

4.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禁止高声谈笑或随便走动,以保证实验过程有序进行。

5.实验室内任何物品不得携出室外,使用过的实验物品,如实验检测标本、带菌材料、实验动物及器皿等需按要求处理或放在指定位置,不得随便乱扔或用水冲洗。

6.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检测标本污染实验台面、地面、书本、手或衣服时,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以便及时处理。

7.实验过程中要节约实验材料,爱护公物,如果损坏实验器材,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并进行登记,由带教老师酌情处理。

8.实验完毕,应整理实验物品、清理实验台面,打扫实验室卫生。

离室前需用消毒液泡手,再以清水冲洗,脱去工作衣、帽,反折收好,关好水、电、门、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人体寄生虫实验指导实验一 医学原虫【实验目的】1. 镜下能识别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及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的形态(感染虫期、致病虫期、诊断虫期)。

寄生虫实验报告doc

寄生虫实验报告doc

寄生虫实验报告篇一:寄生虫读书笔记实验报告医学寄生虫学读书笔记实验报告作者:周茜学号:0专业:中西医临床全科1班读书笔记章节一医学寄生虫学绪论医学寄生虫学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3个部分。

第一节寄生虫生物学1、生物伙伴关系根据其利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①共生②共栖③寄生2、寄生虫与宿主: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到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3、命名:寄生虫的命名按照生物进化规律和亲缘关系进行,其拉丁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4、寄生虫有多种分类方式,按其与宿主的关系可分为:①专性寄生虫②兼性寄生虫③偶然寄生虫④机会致病寄生虫⑤体内寄生虫⑥体外寄生虫⑦长期性寄生虫⑧暂时性寄生虫5、寄生虫由于长期过寄生生活,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因而必须选择性地寄生于特定宿主,这种现象称为寄生虫的宿主特异性。

根据寄生虫不同生长时期所寄生对象的不同,宿主可以分为:①终宿主②中间宿主③保虫宿主④转续宿主6、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和必要的条件。

7、寄生虫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作用、免疫损伤2、宿主对寄生虫的抗感染免疫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一)固有免疫:机体可以通过生理屏障抵御某些寄生虫入侵,或者通过体内的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细胞因子和补体等机制对入侵的寄生虫发挥杀伤作用。

(二)适应性免疫:寄生虫感染的适应性免疫特点①寄生虫抗原复杂,成分繁多,具有种、株、期的特异性;②感染形成的免疫力一般不完全也不持久;③适应性免疫应答机制复杂,参与的免疫效应产物有IgG、IgM、IgA、IgE(尤其是IgE)及细胞因子等;④ADCC效应的杀虫驱虫机制在抗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尤为重要;⑤超敏反应机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

寄生虫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①消除性免疫②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现代研究表明寄生虫能有效地逃避宿主致死性攻击,从而在宿主体内存活,其机制可能与寄生虫的抗原变异、抗原伪装、抑制或直接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解剖位置的隔离等因素有关。

2012寄生虫检验原虫总论EHGL

2012寄生虫检验原虫总论EHGL

E.h
E.c
包囊碘液染色
人芽囊原虫
二、生活史
包括在肠腔内和在肠壁组织内的发育
三、致病 (一)致病机制
1、虫株毒力致病型和共栖型
“触杀”机制 粘附、杀伤、溶噬
2、细菌的协同作用及宿主的功能状态 3、三种致病因素
A:凝集素(260KDA,半乳糖/乙酰氨基半乳糖凝集素) B:穿孔素 C:半胱氨酸蛋白酶
(一)增殖作用 1.破坏细胞 2.播散作用
(二)机会致病 机会致病原虫
(一) 溶组织内阿米巴 (E.h)
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1903
一、形态 (一)滋养体
1.大滋养体(视频1、2)
特点: 形态多变 运动活跃 伪足明显 内、外质分界清楚 核居中 内质中可见RBC
RBC 核
E.h大滋养体
扫描电镜下的E.h滋养体
2、小滋养体
特点: 形态相对固定 运动不活跃 伪足可见 内、外质分界清楚 内质中无RBC
结肠内阿米巴(E.c)
特点: 形态相对固定 运动不活跃 伪足不明显 内、外质分界不清楚 核偏位 内质中无RBC
(二)包囊
E.h
E.c
拟染色体 核 E.h包囊
因素:
传染源:粪便中持续带包囊者
感染方式:经口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六、防治原则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以控制传染源 2.管理粪便,保护水源为切断阿米
巴病传 播途径的主要环节 3.注意卫生,养成良好个人习惯
思考题
1、Eh的生活史有何特点?感染阶段、致病 阶段分别是什么?
2、Eh致病引起肠病变有何特点?排出的粪 便有何特点?
原发灶
虫体 增殖入侵 回盲部乙状结肠 侵入 粘膜层

疟原虫寄生虫实验报告

疟原虫寄生虫实验报告

疟原虫寄生虫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探究和观察疟原虫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及其对寄主细胞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 疟原虫寄生虫培养液(包含疟原虫寄生虫、适宜寄主细胞及培养基等);2. 适宜培养基(供疟原虫寄生虫培养所用);3. 培养皿、显微镜等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环境:将适宜培养基均匀倒入培养皿中,形成一层薄膜;2. 加入疟原虫寄生虫:取适量的疟原虫寄生虫培养液,滴加于培养基表面;3. 孵育:将含有疟原虫寄生虫的培养皿置于适宜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并定期观察;4. 观察寄生现象:使用显微镜观察疟原虫寄生虫在寄主细胞内的寄生现象,包括寄生虫数量、形态等;5. 记录和分析结果:根据观察结果记录和分析相应数据,并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揭示疟原虫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及其对寄主细胞的影响。

结果与讨论:1. 观察结果显示,疟原虫寄生虫在适宜寄主细胞内的寄生数量逐渐增加,并在一定时间后达到饱和状态;2. 疟原虫寄生虫在寄主细胞内呈现不同的形态,包括游动阶段、侵入阶段、分裂阶段等;3. 寄生虫对寄主细胞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溶解、免疫反应等,导致寄主细胞功能受损或死亡;4. 与时间推移,寄生虫数量逐渐减少,可能是寄主细胞的防御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抵抗力;5. 初步结果表明,疟原虫寄生虫对寄主细胞的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究寄生虫与寄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

结论:通过观察疟原虫寄生虫在适宜寄主细胞内的生命周期及其对寄主细胞的影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其与寄主细胞的相互关系。

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疟原虫的防治机制,为解决疟疾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注意:根据实验具体内容和要求,可适当调整实验步骤和讨论结果的描述。

医学原虫的实验报告(3篇)

医学原虫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医学原虫的形态学特征。

2. 掌握医学原虫的生活史及其与宿主的关系。

3. 学会原虫的实验诊断方法。

二、实验原理医学原虫是一类寄生在人体细胞、组织、管腔内的单细胞真核动物,它们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理功能。

医学原虫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阿米巴、疟原虫、利什曼原虫、滴虫等。

本实验主要观察常见的医学原虫,如溶组织内阿米巴、恶性疟原虫、弓形虫等,了解其形态学特征、生活史及其与宿主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1. 原虫样本: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滋养体;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滋养体;弓形虫速殖子。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滴管、生理盐水、甲醛溶液、碘液、滤纸等。

四、实验方法1. 观察溶组织内阿米巴(1)取一载玻片,滴一滴生理盐水,用吸管取少量原虫包囊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2)在显微镜下观察包囊形态、大小、颜色、囊壁结构等。

(3)用吸管取少量包囊,滴加碘液,观察包囊内滋养体的形态。

2. 观察恶性疟原虫(1)取一载玻片,滴一滴生理盐水,用吸管取少量原虫环状体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2)在显微镜下观察环状体形态、大小、颜色、核、色素颗粒等。

(3)用吸管取少量环状体,滴加碘液,观察滋养体形态。

3. 观察弓形虫速殖子(1)取一载玻片,滴一滴生理盐水,用吸管取少量原虫速殖子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2)在显微镜下观察速殖子形态、大小、颜色、核、细胞质、伪足等。

五、实验结果1. 溶组织内阿米巴(1)包囊:圆形或椭圆形,囊壁光滑,囊内含有滋养体。

(2)滋养体: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细胞质内含有色素颗粒。

2. 恶性疟原虫(1)环状体: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核位于中央,细胞质内含有色素颗粒。

(2)滋养体: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细胞质内含有色素颗粒。

3. 弓形虫速殖子(1)速殖子: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细胞质内含有核、细胞质、伪足。

六、实验讨论1. 溶组织内阿米巴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生活史包括包囊和滋养体两个阶段。

医学原虫综合实验报告

医学原虫综合实验报告

医学原虫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医学原虫的观察和研究,掌握医学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方法等知识。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显微镜- 微标片- 盖玻片- 拭子- 正常人血液样品2. 实验方法2.1 准备工作- 清洁显微镜和玻璃器皿,确保实验环境清洁无菌。

- 准备好显微镜下所需的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医学原虫样品制备1. 取一滴正常人血液样品涂抹在微标片上,并在标片上涂上适量润滑剂。

2. 用拭子将患者分泌物采集到盖玻片上,平铺均匀。

2.3 观察医学原虫1. 将制备好的标片和盖玻片放置于显微镜下,以低倍镜进行初步观察。

2. 切换到高倍镜,仔细观察医学原虫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鞭毛、纤毛等细节。

3. 观察医学原虫的移动方式和速度。

4. 用显微镜拍摄并记录观察到的医学原虫。

2.4 培养医学原虫1. 采集患者分泌物样品,将样品转移到含有适宜培养液的培养皿中。

2. 将培养皿放置于恒温箱内,恒温为适合医学原虫生长的温度。

3. 观察培养皿中医学原虫的生长及繁殖情况,并记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医学原虫的观察,我们发现了几种常见的医学原虫,包括锥虫、滴虫和阿米巴虫。

1. 医学原虫的形态特征1.1 锥虫锥虫为细长的单细胞原虫,体形呈锥状。

锥虫的前端具有一个明显的锥形头部,尾部较细。

其表面覆盖着鞭毛,通过鞭毛的运动实现自身的移动。

1.2 滴虫滴虫为类似弯曲的细胞,其有一个长的细胞,两头尖尖。

滴虫的表面覆盖着纤毛,通过纤毛的运动实现自身的移动。

1.3 阿米巴虫阿米巴虫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其表面没有突起物,通过伪足的运动实现自身的移动。

2. 医学原虫的生活习性2.1 锥虫锥虫常寄居于人类或动物的血液中,并通过昆虫叮咬传播给宿主。

锥虫也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

2.2 滴虫滴虫主要寄生于人类的生殖器官、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

滴虫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以及共用物品等途径进行传播。

寄生虫学及检验3-医学原虫

寄生虫学及检验3-医学原虫

医学原虫一、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巴主要寄生于人体的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也可侵入肝、肺、脑、泌尿生殖道和皮肤等器官组织,引起肠外阿米巴病。

(果酱样大便;烧瓶状溃疡)(1)形态:①滋养体;②包囊:无色透明、圆球状。

(2)生活史: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的基本过程为:包囊→滋养体→包囊。

(3)致病:①虫株毒力;②致病机制;③影响致病作用的因素(细菌共生作用;宿主的功能状态);④临床表现:无症状带虫者,有症状患者(肠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

(4)实验诊断:①病原检查:粪便检查,方法有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碘液染色法、浓集法、活组织检查、体外人工培养法;②免疫诊断:抗体检测方法有ELISA、IFA、IHA法,抗原检测方法有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③DNA诊断。

(5)流行:世界性分布。

我国人群感染率在0.25%~2.99%。

流行因素:传染源(粪便中持续排出包囊的带虫者);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6)防治原则:查治患者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加强卫生知识宣传。

非致病阿米巴寄生于人体肠腔内的非致病阿米巴有结肠内阿米巴、哈氏内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和齿龈内阿米巴等。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此类阿米巴引起的病症凶险,死亡率高。

二、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1)形态:①无鞭毛体:虫体小,圆形或卵圆形;②前鞭毛:梭形,基体处发出1根鞭毛,游离于体外,摆动活跃。

(2)生活史:①在白蛉体内发育;②在人体内发育。

(3)致病:①致病机制:人体感染主要见于脾、肝、骨髓和淋巴结等器官增生尤为明显;②临床表现:黑热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长期不规则发热、脾显著肿大、贫血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血清球蛋白明显增高。

(4)实验诊断:①病原检查:骨髓穿刺涂片法、培养法、动物接种法;皮肤组织检查法;②免疫检查:检测血清抗体,方法有直接凝集试验、IFA、IHA、ELISA等,检测血清循环抗原;③DNA法。

(5)流行:主要见于中国、印度、地中海沿海国家三大区域。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报告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报告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报告(供本科用)班级学号姓名实验室海南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绘图作业要求一、绘制的作业图,必须是正确反映显微镜下所见实物标本的形态、结构。

二、所绘的作业图(除某些原虫外),必须以点、线的形式表示出来。

三、绘图完毕,必须以文字将各结构准确标注出来。

实验一一、述以下标本的形态及结构:1号片:受精蛔虫卵1号片:未受精蛔虫卵2号片:鞭虫卵二、在高倍镜下绘出以下标本图,并标出各结构的名称:1号片:受精蛔虫卵1号片:未受精蛔虫卵2号片:鞭虫卵评分教师签名日期实验二一、描述以下标本的形态及结构:3号片:钩虫卵4号片:蛲虫卵5号片:班氏微丝蚴6号片:马来微丝蚴简述微丝蚴检查方法:二、在高倍镜下绘出以下标本图,并标出各结构的名称:3号片:钩虫卵4号片:蛲虫卵5号片:班氏微丝蚴6号片:马来微丝蚴评分教师签名日期实验三一、描述以下标本的形态及结构:7号片:肝吸虫卵8号片:姜片虫卵9号片:肺吸虫卵10号片:日本血吸虫卵二、在高倍镜下绘出以下标本图,并标出各结构的名称:7号片:肝吸虫卵8号片:姜片虫卵9号片:肺吸虫卵10号片:日本血吸虫卵评分教师签名日期实验四一、描述带绦虫卵的形态及结构:11号片:带绦虫卵:简述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的优缺点:简述饱和盐水漂浮法的优缺点:二、在高倍镜下绘出带绦虫卵的形态、结构,并标出各结构的名称:11号片:带绦虫卵:三、填报粪便检查结果:阳性“+”阴性“—”评分教师签名日期结果方法蛔虫卵鞭虫卵钩虫卵其它虫卵生理盐水直接净化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实验五一、描述以下标本的形态及结构:13、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体13、结肠内阿米巴包囊体14、阴道毛滴虫15、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二、在高倍镜下绘出以下标本图,并标出各结构的名称:13、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体13、结肠内阿米巴包囊体14、阴道毛滴虫15、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评分教师签名日期实验六一、疟原虫标本的形态及结构:间日疟原虫:17号:PV R18号:PV T18号:PV S18号:PV G恶性疟原虫:19号:PF R20号:PF G二、在油镜下绘出以下标本图,并标出标本虫期名称:间日疟原虫(T、S、G)18号:PV T18号:PV S18号:PV G19号:PF R20号:PF G 评分教师签名日期一、写出三属蚊成蚊的主要区别点:1、按蚊2、库蚊3、伊蚊二、详细观察自检蠕形螨片后填报结果(条数)方法结果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透明胶带法评分教师签名日期请指出以下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寄生虫的诊断:一、涂片法:二、浮聚法:三、沉淀法;四、幼虫孵化法;五、肛门拭子法;六、血涂片染色法;七、免疫诊断;评分教师签名日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什曼原虫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掌握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无鞭毛体的形态特征。 无鞭毛体
无鞭毛体( 无鞭毛体(amastigote) )
1.卵圆形 2.胞质淡蓝或淡红 3.核圆形、色深 4.核旁有杆状动基 体
原虫实验
病原生物学系
实验总则
一.
实验室规则 1、白大衣、实验报告、绘图工具,按规定座 、白大衣、实验报告、绘图工具, 位入座。 位入座。 2、不得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 、不得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 3、遵守纪律,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禁止 、遵守纪律,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 进食、吸烟。 进食、吸烟。 4、实验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实验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5、实验前后认真检查实验仪器、器材和实验 、实验前后认真检查实验仪器、 标本,如有缺损立即向带教老师报告, 标本,如有缺损立即向带教老师报告,放回 或送还原处。 或送还原处。 6、实验课后值日学生应做好实验室清洁卫生 、 工作,关好门、 电后方可离开。 工作,关好门、窗、水、电后方可离开。
雄配子体
虫体圆形,略大于正常红细胞,细胞质色蓝 虫体圆形 蓝 而略带红;核大疏松 靠近中央;疟色素分散。 核大疏松, 而略带红 核大疏松,靠近中央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较间日疟小,约为RBC直径1/5- 1/6 。 小 核1-2个(可多核 可多核)。 可多核 感染的RBC 可有1-3个环状体(可多环 可多环)。 可多环
二、显微镜的使用
1、每人固定使用某一编号的显微镜。 、每人固定使用某一编号的显微镜。 2、轻拿轻放,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座, 、轻拿轻放,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座, 平拿平放。 平拿平放。 3、观察标本,依次低倍、高倍、油镜。 、观察标本,依次低倍、高倍、油镜。 4、两眼同时睁开。 、两眼同时睁开。 5、保持清洁,擦镜纸擦拭,勿口吹、手 、保持清洁,擦镜纸擦拭,勿口吹、 抹或布擦。 抹或布擦。 6、不要随意取目镜。 、不要随意取目镜。
成熟
虫体充满RBC,裂殖子 裂殖子 胞质分裂围 12-24个,胞质分裂 12 胞质分裂 绕每个核;疟色素集 中。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雌配子体
虫体圆或椭圆 圆或椭圆,占满胀大的红细胞,细胞质 圆或椭圆 蓝色;核小致密 偏于一侧, 核小致密,偏于一侧 蓝色 核小致密 偏于一侧 疟色素分散。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疟原虫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掌握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在外周血 掌握 循环中红细胞内期的各期形态特征和鉴 别要点。 学会薄血片的制作和染色方法 学会
疟原虫的形态
环状体 滋养体 裂殖体 配子体
间日疟原虫环状体
位于RBC中央位,胞质淡蓝色呈环状 呈环状,较 呈环状 大,约为RBC直径1/3。 核一个。 感染的RBC 大小形状无变化。
弓形虫
弓形虫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掌握弓形虫速殖子的形态特征。
速殖子 tachyzoite
新月形,一端钝圆, 新月形,一端钝圆, 一端较尖, 一端较尖, 核位于中央稍靠近钝端 。
卡氏肺孢子虫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掌握卡氏肺孢子虫包囊的形态特征。
卡氏肺孢子虫包囊
圆形,囊壁不着色,包囊内有 个香蕉形 圆形,囊壁不着色,包囊内有8个香蕉形 小体,紫蓝色, 小体,紫蓝色,车轮状
模式图
光镜下
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
核1个,胞质增多,形状不规则,有伪足伸 形状不规则, 形状不规则 出。 疟色素棕黄色,细小杆状,分散在细胞质 疟色素 内。 感染RBC变大出现红色薛氏小点。 薛氏小点。 薛氏小点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
未成熟
核分裂开始;胞质 核分裂 胞质随 胞质 着核的分裂渐呈圆形 呈圆形, 呈圆形 空泡消失;疟色素开 始集中。
恶性疟 间日疟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
雌配子体
两端尖锐,色 新月形,两端尖锐 两端尖锐 素紧密 紧密分布于核周,核致 紧密 核致 密,位于中央。
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两端钝圆,色 两端钝圆 素松散 松散分布于核周,核 松散 核 疏松,位于中央。 疏松
薄血片的制作பைடு நூலகம்染色方法
F:\其他\老板\ 疟原虫薄血涂 片的制作.wmv
显微镜的使用
原虫实验
一、自看标本: 阴道毛滴虫、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弓形虫速殖子 二、示教标本: 恶性疟配子体、肺孢子虫囊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等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熟悉阴道毛滴虫滋养体的形态。
阴道毛滴虫滋养体的形态
1.梨形淡蓝色 2.核椭圆形、紫色,前 1/3处 3.4根前鞭毛,1根后 3.4根前 1根后鞭 毛。 4.波动膜 波动膜。 波动膜 5.轴柱贯穿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