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类型
早产儿的神经系统特点及脑损伤的防治

早产儿的神经系统特点及脑损伤的防治
1.神经系统特点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原始反射均较弱,胎龄越小,原始反射越难引出,且协调功能差,肌张力低,觉醒时间短,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因脑室管膜下存在着发达脆弱的胚胎生发层以及脑室周围的脑动脉侧支尚未发育完全,脑室管膜下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发生率较高。
早产儿常见的脑损伤为颅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2.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室管膜下-脑室出血,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重要手段,为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出生体重<1500g者在生后第3~4天可进行床旁头颅B超检查,生后第14天和30天随访B超,以后还要定期随访,必要时行头颅CT检查。
预防早
产儿颅内出血的措施有:维持血压稳定和血气正常,保持体温正常,避免液体输入过多过快、血渗透压过高,减少操作和搬动、保持安静。
生后常规用维生素K11mg静脉滴注给1次。
详见新生儿颅内出血章节。
3.早产儿脑病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与早产、缺氧缺血、机械通气、低PaCO2、低血压、产前感染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症状不明显,可表现抑制、反应差、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严重者发生脑瘫,对出生体重<1500g 者在生后定期进行头颅B超检查,在第4周行随访B超,必要时头颅
CT、MRI检查。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某些慢性疾病缺氧的原因可以导致分娩过程中 出现急性缺氧。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母体因素
有资料显示,母亲年龄在25~34岁的产妇,其小儿CP 的患病率最低,为0.92‰,母亲年龄在40岁以上小 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最高为3.3‰.多胎妊娠、母 孕期做过妇科手术、有外伤史、中毒史以及不合 理的用药史(包括:保胎药的应用)等也是重要的危 险因素。
部位
苍白球、红核、黑质 (旧纹状体)
特点
肌强直(全身)、 静止性震颤、手足徐动、 影响语言、发音、吞咽
尾状核与壳 (新纹状体)
舞蹈动作、和诊治方式
小脑损伤特点
平衡障碍 共济失调 协调运动障碍 动作幅度测定障碍 震颤等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 方式
概述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定义
儿童脑损伤是指在出生前后或婴儿时期,由于中
枢神经障碍而表现出以下四大症状的患儿。 1、脑性瘫痪(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 2、智力低下(智力障碍) 3、癫痫(主要表现为痉挛发作) 4、行为情绪异常。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
病理改变
❖先天性脑畸形 神经管闭合不全(多种畸形) 脑泡演化发育障碍(脑分化障碍) 神经元移行及脑回形成障碍(皮层及脑回) 中线结构异常(胼胝体、透明隔) 小脑发育不全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儿童脑损伤早期发现和诊治方式
❖先天性感染 先天弓形虫病 :大脑皮质和基底神经节坏死
新生儿颅内出血

2.缺血缺氧窒息时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可 损害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形成压力被动性 脑血流。当动脉压力升高时,脑血流量增加, 可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当动脉压力降低时, 脑血流量减少,引起毛细血管缺血性损伤而出 血;低氧、高碳酸血症还可引起脑血管扩张, 血管内压增加,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静脉淤 滞、血栓形成,脑静脉血管破裂出血。
5.脑积水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可减 少脑脊液的产生,每日50~l00mg/kg,分3~4 次口服;对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于病情 稳定后(生后2周左右)连续腰椎穿刺,每日 或隔日1次,防止粘连和脑积水,但对此法尚 存在争议。梗阻性脑积水上述治疗多无效,可 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预后】
主要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胎龄及其他 围生期因素有关。早产儿、Ⅲ~Ⅳ级 PVH-IVH、慢性缺氧、顶枕部脑实质出血 预后差,幸存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预防】
1.做好孕妇保健工作,避免早产;提高 产科技术,减少新生儿窒息和产伤;对 患有出血性疾病的孕妇及时给予治疗。
2.提高医护质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医 源性颅内出血的因素发生。
谢谢!
软脑膜下的颗粒层均留存胚胎生发基质(germinal matrix, GM) 。该组织是一未成熟的毛细血管网,其血管壁仅有一层内 皮细胞、缺少胶原和弹力纤维支撑。当动脉压突然升高时可导致 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室管膜下出血;出血向内可穿破室管膜进入脑 室内引起脑室内出血;血液外渗可扩散至脑室周围的白质。GM层 血管壁内皮细胞富含线粒体,耗氧量大,对缺氧十分敏感,易引 起血管壁破坏出血。此处小静脉系统呈“U”字形走向汇于Galen静 脉,由于这种特殊走向,易发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致出血及出 血性脑梗死。胎龄32周以后GM层逐步退化形成神经胶质细胞,构 成生后脑白质的基础。
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新生儿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头几天或几周内。
这种情况往往会给新生儿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可能导致长期的神经系统损伤。
因此,准确评估新生儿脑出血的程度和严重性非常重要,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详细探讨新生儿脑出血的分级标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这一疾病。
我们将介绍新生儿脑出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当前常用的分级标准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新生儿脑出血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愿本文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会简要概述新生儿脑出血的背景和意义,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关注。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新生儿脑出血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以便读者对这一疾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生儿脑出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探讨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并介绍目前常用的分级标准。
同时,我们还将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对新生儿脑出血治疗和研究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讨论,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新生儿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常用的分级标准以及其优缺点,并展望未来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评估新生儿脑出血的工具,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和预后,并最终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的内容2.正文2.1 新生儿脑出血的定义新生儿脑出血是指在出生后的前28天内出现的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内的出血现象。
早产儿脑损伤

(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 , BIPI)
概述
• 早产儿脑损伤(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 , BIPI) 是 指由于产前、产时或/和出生后的各种病理因素导致早 产儿不同程度的脑缺血或/和出血性损害,可在临床上 出现脑损伤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导致远期神经 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 可能伴有中枢性呼吸暂停、抑制状态、心动过缓、低血 压、高血压或血压波动、意识改变、惊厥、颅内压增高、 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等表现,也可无明显临床症 状。
影像学检查
• 1、头颅B超 2、磁共振(MRI)检查
• 早期可发现严重脑水肿、各种类型的颅内出血、脑梗死、脑白质损伤等改变, • 晚期均可见多囊脑软化、脑空洞、脑Leabharlann 通畸形、严重脑室扩张或脑积水及脑萎缩等
(3) 脑 梗 死 :脑实质内单侧或双侧、非对称性回声增强区及脑水肿形成的肿块效应;随病情进展, 病变区可呈边界清楚的“球形”、“三角扇形”或“楔形”强回声。
(4)室管膜下出血:室管膜下区域的中~高度强回声光团。
(5)脑室内出血:单侧或双侧脑室内的强回声团块,出血可以占据侧脑室的一部分或充满整个侧脑室。
改变。
影像学检查
• 1、头颅彩超:
• 超声表现:
(1)脑水肿:弥漫性脑实质回声增强;侧脑室显著变窄呈裂隙状或消失;脑结构模 糊 及 脑 动 脉 搏动减弱。
(2)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早期病变部位呈粗糙、球形或大范围的回声增强区,回声应高于脉络丛; 随后脑实质回声可转为相对正常;但随病程进展,原回声增强部位可形成多发性小囊肿(多囊脑软 化);以后小的囊肿可消失而遗留脑室扩大或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囊腔,并可与侧脑室相通形成穿通 性脑囊肿。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病因进展和临床诊断要点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病因进展和临床诊断要点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是本世纪新生儿医学重点攻克的国际性目标之一。
目前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E成为早产儿脑损伤的最主要类型。
在早产儿的发生率高达26%--60%。
除了早期死亡外,存活患儿中,约10%可出现痉挛性运动缺陷即脑瘫,25%~50%呈现认知、行为缺陷或轻度的运动障碍,是早产儿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障碍的最主要原因。
迄今对PVL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尚认知不多;对PVL 尚无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本文将主要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探讨PVL的病因进展,并讨论PVL的临床诊断要点。
1PVL的病因进展目前从病理上已明确,PVL分为局部PVL和弥漫性PVL。
局部PVL与严重缺血有关,主要引起局部白质的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坏死和形成囊腔。
常见病变位于侧脑室三角部和枕角的周围白质(视区)、侧脑室前角和体部的周围白质(半卵圆区)以及侧脑室额角的周围白质(听区)。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则认为与轻度缺血有关,主要引起OL前体弥漫性损伤和凋亡性死亡,少见出现大的囊腔变化。
在临床上,局部PVL患儿主要表现痉挛性肢体瘫痪即脑瘫,弥漫性PVL患儿则主要表现认知、行为缺陷和轻度运动障碍。
无论是局部或弥漫性PVL,其根本的病理改变即为脑白质部位OL前体的受损和丢失,致使脑白质内髓鞘不能形成,临床上呈现脑瘫和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探讨PVL的病因,目前认识到至少有3个主要的相互制约的因素与早产儿发生PVL有关。
其中前两个因素即血管解剖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是形成早产儿好发脑缺血的基础,而主要构成早产儿脑白质的OL前体对缺血、感染所具有的特殊易损性,是早产儿好发PVL的第3个主要因素。
1.1血管解剖因素正常人类早产儿脑白质的血流量极低,其脑白质的血流量仅为皮质和灰质血流量的25%。
应用胶体注射放射显影技术,可清晰显示早产儿的脑室周围系大脑前、中、后动脉的终末供血区域。
早产儿脑损伤诊断标准

早产儿脑损伤诊断标准早产儿脑损伤是指在胎儿未发育完全的情况下,出现了脑部损伤的情况。
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水平。
因此,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标准非常重要。
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脑影像学检查:脑影像学检查是早产儿脑损伤诊断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脑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婴儿的脑部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脑损伤。
2. 神经系统评估:神经系统评估是早产儿脑损伤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和运动能力等方面来评估婴儿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发现婴儿存在神经系统异常,就需要进一步进行脑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脑损伤。
3. 神经发育评估:神经发育评估是早产儿脑损伤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发育情况,如头部控制、坐立、爬行、走路等方面来评估婴儿的神经发育情况。
如果发现婴儿存在神经发育异常,就需要进一步进行脑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脑损伤。
4. 神经生理检查:神经生理检查是早产儿脑损伤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脑电图(EEG)和脑干诱发电位(BAEP)等方面来评估婴儿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发现婴儿存在神经生理异常,就需要进一步进行脑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脑损伤。
总之,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婴儿的脑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神经发育评估和神经生理检查等方面的结果。
只有通过全面的诊断标准,才能准确地诊断早产儿脑损伤,为婴儿的治疗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新生儿脑损伤及预后

囊状PVL的MRI表现
生发层基质脑室内出血
Germinal Matrix-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GM-IVH
7
复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
2010-8-5
IVH发生率
• VLBW中为20-25%, • BW1500克重度IVH发生率为10-15%,
其中3/4的患儿发生CP或/和MR • 每年美国新增IVH引起MR病例3600例 • 经大量临床诊疗措施改进(复苏措施及
定义
• 围产期缺氧、缺血、窒息 • 脑病:临床定义,指意识状态改变,非病
因诊断 •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缺氧缺血的病史、生
化、脑电生理(EEG)、影像学(CT, MRI)、或病理(尸解)表现的脑损伤
• HIE: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 害,有客观证据表明缺氧缺血而且临床上 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 少突胶质细胞损伤 • 脑质周围白质弥漫损伤 • 表现为脑室扩大,不伴脑积水
损伤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
早产儿
1、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常见于侧脑室三角区的后部脑白质、室间孔周围的前 部脑白质、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 早产儿分化中的少突胶质细胞易受损伤,引起弥漫性脑 白质损伤
临床表现:新生儿期仅有轻微的肌张力异常,但难以发 现。后遗症:痉挛性双瘫、严重者四肢瘫(下肢较明 显)、视觉损害、智力低下、行为障碍
温、高钠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病理特点
•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 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 • 但PVL和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非早产儿HIE
所特有
窒息缺氧
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血压升高
出血
血压降低
缺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类型
十月怀胎是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孕育的时间,没有满足这个时间的称之为早产。
之所以宝宝要怀胎十月是因为宝宝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来在妈妈肚子里发育,发育完全的健康胎儿才能健康的降生,更好的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一旦早产很可能出现脑损伤。
那么,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类型都有哪些?
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类型都有哪些
首先,新生儿的年龄。
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生主体是新生儿。
新生儿的年龄是在指出生前到1岁之间。
也就是说不在这个年龄范围之内的都不是新生儿脑损伤。
其次,导致新生儿脑损伤的原因。
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新生儿脑损伤,所以在怀孕期间照顾好自己及生下孩子后请照顾好孩子。
双拇指内收,手紧握拳,上肢收敛、内旋。
不注意看人,不注视眼前的人脸及玩具。
反应迟钝,叫名无反应,不能微笑及逗笑。
头不稳定,颈不能竖立,头左右摆动。
躯干硬性伸展或全身发软,有非对称性姿势。
早产儿脑损伤怎么办
如果真的检查出了早产儿的确患有脑损伤时,父母的责任就十分重大了,因为孩子今后能否治疗成功,跟家庭的因素有很大关系。
父母要经常观察孩子的动向,买一些音乐碟子到家里用DVD放出来,来刺激孩子的耳部功能。
还要多牵着他行走,要多动,切勿让他整天躺着、坐着,是很不利于治疗的;还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对话,尽管你知道他听不懂,但也要触发他的语言功能,避免脑损伤给他造成视听障碍。
所以,家庭中的康复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行家庭训练的同时,也要定期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并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治疗,采取医生的一些相应措施,定期服用药物;而且父母要绝对地避免过度治疗,担心这个医院不好,那个医院不好,到底都没有个很好的治疗方案,很少拖延脑损伤的治疗而造成后遗症。
早产儿有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表现,脑损伤是其中一种病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早产儿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现代人的营养充足,医学发达,所以只要在妈妈肚子里是健康的,早产也不一定会让宝宝有什么不健康的情况发生,所以只要宝宝健康,爸爸妈妈也不必过于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