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陶瓷餐具基本知识介绍

陶瓷餐具基本知识介绍引言:陶瓷餐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餐具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美的工艺成为人们喜爱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陶瓷餐具的基本知识,包括材质分类、制作工艺、使用与保养等方面。
一、材质分类陶瓷餐具的材质主要分为瓷器、陶器和磁器三类。
1. 瓷器:瓷器是指以瓷土为原料,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制成的餐具。
瓷器质地细腻,质感温润,通常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耐寒性,适合用于烹饪、炖煮等高温操作。
常见的瓷器有青花瓷、白瓷等。
2. 陶器:陶器是指以陶土为原料,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制成的餐具。
陶器比瓷器更加粗糙,质感更加朴实,适合用于装饰和日常餐具。
常见的陶器有彩陶、黑陶等。
3. 磁器:磁器是指以瓷土和磁土为原料,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制成的餐具。
磁器具有独特的磁性,能够吸附铁质餐具,适合用于炖煮和保温。
常见的磁器有景德镇瓷、汝窑等。
二、制作工艺陶瓷餐具的制作工艺包括成型、干燥、装饰和烧制等过程。
1. 成型:成型是将原料制成所需形状的过程。
常见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成型、模具成型和注浆成型等。
手工成型具有灵活性高、造型多样的特点,而模具成型和注浆成型则适用于批量生产。
2. 干燥:干燥是将成型后的餐具进行水分蒸发,使其变得坚硬的过程。
干燥过程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以避免餐具变形或开裂。
3. 装饰:装饰是为餐具表面添加图案、花纹或彩色涂层的过程。
常见的装饰技法有彩绘、刻花、贴花等。
装饰不仅增加了餐具的观赏性,也体现了制作者的艺术水平。
4. 烧制:烧制是将装饰后的餐具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结的过程。
烧制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原料和制作要求确定温度和时间,以保证餐具的质量和耐用性。
三、使用与保养使用陶瓷餐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剧烈温度变化:陶瓷餐具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应避免将冷餐具直接放入热水中或将热餐具直接放入冷水中,以免餐具发生破裂。
2. 轻拿轻放:陶瓷餐具易碎,使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摔落或碰撞。
3. 温和清洗:陶瓷餐具应使用温和的洗涤剂和海绵进行清洗,避免使用硬物刷洗,以免划伤餐具表面。
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区别

2、砖瓦——我可以这样描述它:
砖四四方方,砖瓦表面比较粗糙,有颗粒, 颜色不均匀,比较坚硬,韧性不好,吸水性较 好,放在水里会沉。
看一看,想一想: 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陶 器和瓷器?陶器和瓷器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2021/3/2
7
2021/3/2
秦兵马俑队列
8
2021/3/2
9
2021/3/2
第二节:研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2021/3/2
19
砖 陶器 2021/3/2
瓦
瓷 器
20
砖瓦——我可以这样描述它:
砖瓦是用黏土烧制成的,砖四四方方, 砖瓦表面比较粗糙,有颗粒,颜色不 均匀,比较坚硬,韧性不好,吸水性 较好,放在水里会沉。
陶瓷——我可以这样描述它:
陶瓷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它们形状不一, 陶器表面不如瓷器光滑,比较坚硬,韧性 不好,没有上釉的陶器吸水性较好,瓷器 不吸水,放在水里会沉。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砖瓦与陶器、瓷器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了吗?
2021/3/2
21
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硬度
是否容易吸水 在水中的沉浮 是否容易弯折
砖
较硬
容易吸水
在水中会沉 不易弯折
瓦
较硬
容易吸水
在水中会沉
不易弯折
陶瓷
很硬
不容易吸水 在水中会沉
不易弯折
瓷器
很硬
不吸水
在水中会沉
不易弯折
性质: 砖瓦较硬、较容易吸水、在水中会沉、柔韧性不好。
大家好
2021/3/2
1
第六课:
砖瓦和陶器、瓷器
2021/3/2
2
科学概念:
古代陶器与瓷器全解

古代陶器7
《彩陶花瓣纹盆》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高12 厘米,口径20.3厘米,1956年 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北京故 宫博物院藏。泥质红陶,器表 磨光。钵体盆形,敛口,沿外 折,鼓腹,腹下缩成高足,平 底,为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例。 绘黑彩,纹饰以圆点和弧边三 角相连缀,形成花瓣式彩绘的 二方连续纹带,纹理优美,线 条简洁流畅,装饰效果强烈。
古代陶器5
《彩绘船形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 15.6厘米 ,长24.厘米, 陕西 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社会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此壶形状 像船,头尾尖尖,杯口,短颈, 平肩,两肩上各有半环耳可以 系绳。在船腹处用黑彩绘有网 状纹饰,像张挂鱼网,应与当 时人的渔猎生活有关。古Βιβλιοθήκη 陶器63、稚气天真、活泼生动的
古代陶器8
马家窑
古代陶器9
马家窑文化,高50厘米,口径 18.4厘米,1956年甘肃省永靖县三坪 村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泥质橙 红陶,绘黑彩。小口,阔肩,平底, 表面打磨光滑,口边有钩状突起物四 只,成十字形安置,方便密封时系绑; 两侧各有一个环形耳,为提携之用。 制作十分精致,图案异常精美。线条 匀实,纹理繁复,构图精细,布局规 整。纹样波浪起伏,涡漩流动,极其 壮美,充分显示了马家窑彩陶的艺术 造诣,可称为中国彩陶最杰出的代表 作之一。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 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 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 的黑色陶器。
古代陶器3
1、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
远古的乐音、奇妙的魅力的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 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 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 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 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 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 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 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陶和瓷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上釉。

陶和瓷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上釉。
陶和瓷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上釉是错误的。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
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至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
和吸水率较高。
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
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
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
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
西方学者还将胎质内的铁含量的多寡作为陶器与瓷器的判定标准,他们认为陶胎含铁等金属杂质较多,颜色较深。
瓷胎含铁量较少,颜色较白。
笔者则不这样认为,含铁多少并不影响瓷器的性质,只是审美取向不同而已。
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汝、官、哥、钧、定都曾是皇室御用瓷器。
其中前四种都属青瓷产品,胎质的铁含量都超过了西方人所认为瓷器标准,只有定窑属白瓷,胎质的铁含量较低。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
瓷
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没有人会把它看成陶器。
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瓷石生产的所谓
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
浅谈陶器与瓷器

五、陶与瓷的区别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在烧制白 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主要区别如下: 1、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 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 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2、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 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 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 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图12 罐子
图13花鸟盘
图14孔雀纹碗
四、现代陶和瓷
现代茶具,质地众多,除了陶与瓷以外,贵的有如金银 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还有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玻 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胜数。茶具艺术之所以如 此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总是契合着各个时代不同的需要做出相 应的改变。 现代的陶(图13)与瓷(图14 、15),在借鉴前人经验的 基础上,也加上一些新的技术、元素,式样新颖,做工精致, 质量也属上乘。 其中在茶具领域比较有代表的品牌当属恒福 茶具。
到了元代,瓷业较宋代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 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的大量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 流。元代在景德镇设置官窑,其烧制的青花和釉里红(图10) 瓷器,图案精美,造型典雅,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瓷器的制造 中心。 陶瓷发展到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 瓷为主,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为明代白瓷 的主要产品,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一直延续明、清两代 五、六百年而不衰。万历年间的有名的五彩、斗彩(图11), 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 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 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 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我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 并懂得了在做炊器用的陶器中要加进砂粒,以防烧裂。夏、商 、周时期的陶器包括很多款式,有灰陶(图2)、黑陶(图3) 、红陶(图4)、彩陶(图5)、白陶(图6),以及带釉的陶( 图7)
陶瓷相关冷知识

陶瓷相关冷知识陶瓷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用于制作餐具、花瓶、装饰品等。
但是,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陶瓷吗?这里有一些与陶瓷相关的冷知识,让你更加了解这种材料。
1. 陶瓷的定义陶瓷是一种由天然材料(如黏土、石英、长石等)制成的非金属材料。
它们在高温下烧制而成,通常用于制作耐热、耐磨、耐化学腐蚀的物品。
2.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瓷器是一种高质量的陶瓷,由高岭土和石英砂等材料制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瓷器具有高度的透明度、韧性和耐磨性,通常用于制作高档的餐具和装饰品。
而陶器则由黏土等天然材料制成,烧制温度较低,韧性和耐磨性较差,通常用于制作花瓶、壶等装饰品。
3. 陶瓷的历史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约有9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陶器主要用于贮存食物和水,后来发展为制作各种器皿和装饰品。
4. 陶瓷的分类陶瓷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瓷器、陶器、石器、玻璃陶瓷、工业陶瓷等。
5. 陶瓷的烧制技术烧制是制作陶瓷的关键步骤之一。
烧制温度和时间对陶瓷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干燥、烧成和冷却。
其中,烧成温度和时间会根据不同的陶瓷种类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6. 陶瓷的应用陶瓷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制作餐具、花瓶、装饰品、建筑材料等。
在工业领域中,陶瓷的高温抗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石油化工设备、汽车发动机部件、医疗器械等。
尽管陶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的制作过程和种类却是如此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通过了解这些冷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陶瓷的魅力。
陶和瓷的烧制温度

陶和瓷的烧制温度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陶和瓷的烧制温度概述
三、陶器和瓷器的烧制温度区别
四、影响烧制温度的因素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陶和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陶瓷制品,它们有着不同的烧制温度和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陶和瓷的烧制温度以及影响烧制温度的因素。
二、陶和瓷的烧制温度概述
陶器和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 1000 摄氏度到 1400 摄氏度之间。
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通常在 700 摄氏度到 1000 摄氏度之间。
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通常在 1200 摄氏度以上。
三、陶器和瓷器的烧制温度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烧制温度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原料和制作工艺不同。
陶器的主要原料是粘土,烧制时使用的温度较低,因此陶器的硬度和密度较低。
瓷器的主要原料是高岭土,烧制时使用的温度较高,因此瓷器的硬度和密度较高。
四、影响烧制温度的因素
烧制温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原料:不同的原料需要不同的烧制温度。
例如,粘土适用于制作陶器,高岭土适用于制作瓷器。
2.器型:不同的器型在烧制时需要不同的温度。
例如,薄胎器物需要较高的烧制温度,以保证其硬度和密度。
3.釉料:不同的釉料在烧制时需要不同的温度。
有些釉料需要在高温下烧制,以保证釉面的质量和美观。
4.气氛:烧制时的气氛也会影响烧制温度。
例如,氧化气氛适用于烧制瓷器,还原气氛适用于烧制陶器。
五、结论
陶和瓷的烧制温度受到原料、器型、釉料和气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陶的历史分类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中国流传着远古时"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说明很早的时候,人们对粘土被水浸湿后有一定的粘性和可塑性就有一定的认识,由于使用了火,人类开始吃熟食,最早可能在柴堆上烤熟野兽或挖坑放水投进烧热的石子"煮"熟植物,但这样费时费火不易熟。
最早盛放食物的容器应是植物枝条的编织物,但枝条编织物不能放在火上烧烤。
由于粘土不怕火,经火烧后变得坚硬。
启发了人们用粘土做成容器放在火上烤硬。
出土物证明,最早的陶器的制作是在编织或木制容器的内外包抹上一层粘土,使之耐火。
后来发现粘土不一定非要里面的容器也一样能成型。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1万年以前的陶片,说明在公元前8000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陶器。
陶器上遗留下来的手印较细小,证明当时是女子制陶。
长期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制陶用的粘土含砂不能太多,否则松散不易成型。
陶器的成型:从最早的在容器外包涂粘土,到用手捏成型,大约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了泥条盘筑法。
即把干湿相宜的粘土揉搓成条,从下到上盘成圆形器皿,最早的装饰方法也只限于用手抹平。
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已发明了慢轮,即在地上挖洞,插一顶端安装木盘的木棍,使木棍转动起来。
慢轮最初主要是用来修饰成型的陶坯,旋转的陶坯可以被刮削得更薄,更均匀。
可以说这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最简单的机械。
以后又发明了快轮,快轮主要是用来拉坯,直到现在有的小陶瓷窑还用此种方法成型。
随着制陶技术的逐步完善,修饰方法也逐渐提高,尤其发明了慢轮以后,使陶器的器壁有可能更均匀更薄,为了美观,也是受在篮上涂泥成陶的启示、陶器上出现了篮纹、席纹、绳纹等纹饰,也有用鹅卵石在陶器上打磨光滑或彩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1、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2、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
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3、使用原料不同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4、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
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
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5、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
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6、概念不同陶器pottery: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
瓷器china: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我国的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极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数陶器最为丰富。
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器也和对其它文物一样,制作了一些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下子也难以搞清。
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就需要研究陶器的演变规律,对它的制作年代和真伪,进行准确的科学鉴定。
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陶器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古陶器鉴定。
鉴定古陶器,并非十分神秘而高不可攀,但必须认真实践,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有意识地对各种真品和伪作进行分析比较,搞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风格,各种复制品与作伪的种种表现,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比较,掌握其演变规律,就可逐步地获得鉴定的入门知识。
鉴定陶器关键在于要多观看、多接触、多实践,从把握历代陶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着手,作规律性的认识,再加上运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这样就能获得陶器鉴定的真知灼见。
当然,真正精通陶器鉴定也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之事。
我国自古至今,流传下来和出土的陶器不计其数,时代不同,陶器的风格面貌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器物,不同地区,制作的风格面貌也有所不同。
何况古陶器自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来,就不断有人仿造,使尽各种方法来蒙骗人呢!因此,从数量众多的古陶器中,鉴定出某件产品的年代、窑口、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不那么容易了。
除了需要专门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从这一点来说,古陶器鉴定又是一项比较复杂,有难度的学问。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陶器鉴定还只限于通过人体的感官即眼、耳、手等进行辨伪、断代及考。
70年代后,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陶器鉴定中得到运用,从而使陶器鉴定进入新的境界。
如用碳14和热释光间接和直接测量陶器的年代,用光谱、质谱等分析、比较陶器的化学成分,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测陶器化学元素的含量,用电子显微镜检定陶器的质地、结构等等。
但以上的设备投资大,成本高,所索鉴定费也高,因此在鉴别陶器时人们常常凭感官,即是说,用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代替人体的感官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依靠人体感官来鉴定古陶器,仍占主导地位。
鉴定古代陶器,主要是从古代陶器的产地、器型、图案花纹、制作工艺等入手。
其基本原则和方法是:1.产地每一种古代陶器,都有一定的出土地点和分布范围。
例如,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遗址中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明珠。
其后考古学家又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类似仰韶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心地区有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四个类型。
因此一提起彩陶,或得着一件彩陶器就会立刻想到它的产地和范围。
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属于黑陶,尤其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器壁极薄且光滑,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
凡遇漆黑光亮的蛋壳陶,肯定是山东龙山文化之物。
几何印纹硬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很兴盛,春秋和战国时期仍在继续发展,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凡遇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烧成温度比较高,叩之能发出金属声,器表拍印有几何纹饰的一些贮盛器的,可以说绝大多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品。
可见,掌握每件陶器的出土地点、分布范围和流传的经过等等,对鉴定陶器的时代、真伪和价值都会起很大的作用。
2.器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技术条件,制约着不同时代陶器的造型。
因此,弄清陶器器型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则为古陶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例如,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鬲十分流行,到了汉代鬲则无影无踪。
陶鼎和陶钟等仿铜陶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到魏晋以后就彻底绝迹了。
又如仰韶文化多见平底器,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龙山文化恰恰与仰韶文化相反,器型多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圆底的盆、钵极为少见。
除了掌握每个时代器型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历史和地区特有的器型外,还要对每件陶器的口沿、腹部、肩部、颈部、底部和柄、耳、系、流、足、钮、鋬、鼻等细部特征进行仔细对比研究。
掌握了器型,再结合胎质、花纹、款识、制作工艺方面的特征进行鉴定,在断代和辨伪时就不致失之千里。
因此,形成准确的器型概念,善于体察各时代器型的不同风貌非常重要。
3.图案花纹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
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
西周早期的绳纹与商代晚期不同,成组的竖形粗绳纹增多;中期除了绳纹外,又出现了瓦纹即凹沟纹;晚期素面增多,绳纹较粗,且模糊不清。
春秋时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为多,并盛行暗纹,绳纹不常见了。
部分彩陶下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纹符号的,肯定是甘肃临洮马家窑的产品,而不是其它仰韶文化的产品。
可见对各时期陶器上图案花纹的了解和研究,是有助于陶器鉴定的。
4.制作工艺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往往在陶器上留下痕迹。
这些痕迹,亦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区特色。
如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初时只会用手捏塑一些简单的实用器物,因此,器型不可能规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
后来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条盘筑法。
其法是先将泥料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器的雏形。
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
在器底的内部都保留有泥条盘旋的痕迹。
今天云南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采用这种方法制陶的。
轮制法是更进一步的制陶工艺。
用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型规整,厚薄均匀,器物表面留有圆环状轮纹。
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内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轮纹。
从出土陶器上的轮纹来看,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设备,可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形式。
慢轮修整的陶器往往遗有局部的轮纹,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轮纹大多出现在器口部分,这是慢轮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证据。
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普遍使用,从器物内外同心轮纹上看,无疑是在快速转动的快轮上制成的。
又如同样是黑陶,制陶的工艺也不一样。
河姆渡的原始先民们为了减少泥坯收缩、破裂,而创造性地在泥土中加入炭末。
由于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烧成的陶器便呈现黑色,因此,有人以此为依据而把它叫夹炭黑陶。
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与河姆渡文化的黑陶制法不同,是用掺炭还原焰烧造法制成的。
即入窑后以1000℃左右的高温焙烧,在烧窑的后期加进适量的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烟中的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上,渗入坯体的孔隙,烧成的陶器便呈黑色。
以上两例,说明制作工艺的研究,对决疑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
5.胎质陶器和瓷器一样,都非常重视胎质的研究。
分析胎色、胎质的掺和料也是鉴定陶器的方法之一。
道理很简单,一些器物尽管在外形、纹饰上比较相似,但一对比陶胳,就能找出差异。
如商代白陶的胎质和器表里均呈白色,洁白细腻,质地坚硬。
灰陶从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质陶,早期和晚期不见黑皮陶。
西周胎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
春秋前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质与西周相比较为细腻;后期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但陶质比较粗疏。
不看其它的条件,仅从胎质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后期的陶器的时代性。
6.文字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等。
因此,文字的款识,也是鉴定陶器的依据之一。
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时代,书款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具备文字学知识的人或文字学基础好的人,利用文字款识来鉴别陶器比较容易,反之,困难比较大。
7.陶器的组合如发现一座墓葬,除可依据陶器风格、墓葬形制等方面进行断代外,也可对随葬陶器的组合形式进行断代。
如洛阳地区战国早中期墓葬最常见的陶器组合是鼎、豆、壶,晚期豆被淘汰,以盆代之而成鼎、盆、壶。
但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称雄,加上各国历史传统不同,各地墓葬出土陶器组合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利用陶器的组合来断代并不如前面的条件直接,但作为参考条件来看,有时也会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8、辨色陶器要仔细观察表面的颜色,各个时代因颜料用法不同,陶器的颜色也不一样。
据有实践经验的人讲,秦以前陶器以灰色为多,汉代以青色为多,隋以后陶器以白色、绿色为多,元代以灰黑为多,现代陶器以蓝色为多。
9.辨锈真正的古陶器,土锈与原物粘得很牢,用刀子刮也不容易脱落。
伪制的古陶器土锈粘合得不紧,用指甲也能刮得下来。
因此,辨别陶器表面的土锈、水锈、土蚀等程度,也是鉴定陶器真伪的一个重要途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