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合集下载

泡茶,瓷器与陶器,究竟用哪个更好?

泡茶,瓷器与陶器,究竟用哪个更好?

2、陶器 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色泽多为棕红、棕黄、灰 等颜色。陶器一般保持原色,较少上釉。上釉的陶器,注意 选择颜色不要太鲜艳的。 选择陶器,除了注意外观的颜色外,质地和手感也是很重要 的,只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统叫协调,才能选 配出完美的茶具。 3、细节 1、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像有一些杯子就容易出现不 够圆的现象。 3、用电筒照,观察釉面是否光洁、均匀,是否有气孔、黑 点、甚至脱釉等现象。 4、用手指轻轻弹一下茶具,如果声音清脆则完好无损,声 音沉闷则可能有暗裂纹。 茶具与茶是一样的,不同的产地、不同的土质、不同的工艺, 都会有不一样的特质。选择瓷器还是陶器,关键还是看能不 能更好的表现出茶的味道。好茶具不应该光是冲泡时宜选择壁薄、易于散 热、质地致密、孔隙度小、不易吸香的茶具为宜,如玻璃杯、 薄胎瓷质茶具等。 红茶:红茶宜用白瓷和玻璃茶具,便于观察其红艳的汤色, 用白瓷杯还能欣赏优质红茶的“金圈”。 白茶:新茶用瓷器冲泡更能凸显其鲜,老茶用陶壶煮饮更够 味。 乌龙茶:选择瓷质薄胎盖碗冲泡,小杯品饮。更能凸显其高 扬的香气。 黑茶:黑茶可冲泡也可煮饮,用陶制茶具能消除杂味,更突 出其陈醇的韵味。 花茶:用玻璃茶壶可以观赏花茶在壶中的美感。 三、茶具应该怎么挑? 1、瓷器 瓷器讲究“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表面温润洁 净,用灯光照射透亮无暇可判断为好瓷器。 青花或彩绘的瓷器,注意看其颜色是否不艳不晦、不浅不深、 有光泽。 注意分辨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下彩是图案在釉面下,表面摸 起来光滑,颜料不直接与茶汤接触,安全性高;釉上彩是绘 制在釉面上,摸起来有凹凸感,一般作为观赏,不宜盛装食 物。
泡茶,瓷器与陶器,究竟用哪个更好?
器为茶之父。茶与茶具的关系甚为密切,好茶必须用好茶具 泡饮,才能相得益彰。 陶瓷是我们最常用的茶具材质,但陶与瓷其实是两种东西。 两者有什么区别,分别适合泡什么茶,又如何挑选呢? 一、瓷器与陶器有什么区别? 陶瓷这个词,其实是陶器、炻器、瓷器的合称。一般把紫砂 归为炻器或陶瓷,紫砂的特点与陶器类似,但紫砂土质十分 优良,对茶汤有润饰作用。 瓷器使用高岭土高温烧成,表面光洁透亮,胎薄致密,气孔 少,吸水率低,传热快,保温性适中,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 香味。 瓷器致密,对茶味的反映不偏不倚,真实公正。因此,瓷器 是适用最广泛的茶具,所有的茶都可以冲泡,不失真香真味。 陶器使用陶土较瓷器低温烧成,造型一般比较古朴粗犷,大 气沉稳,颜色较深,表面略粗糙,胎厚,气孔多,传热慢, 保温性好。 如果说瓷器适合“发香”,那么陶器适合“发味”。陶器特别能 凸显茶的韵味,适合冲泡黑茶、老白茶等等,用于煮茶、煮 水都很合适。 二、不同的茶适合用什么茶具?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1、概念不同。

陶器是以黏土为胎,经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

瓷器是一种由高岭土、瓷石等组成的,经混炼、成型、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器。

2、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与瓷器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陶器烧成温度低于瓷器。

陶器烧成温度在700度至1100度之间,而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200度以上。

3、原材料不同。

陶器一般使用黏土制作,材料常见。

瓷器以高岭土为主,烧制出的瓷器胎白细腻、坚硬通透,其他的烧瓷材料无法承受1200度的高温,一旦达到就会被烧熔成玻璃质。

4、釉料不同。

陶器分挂釉和不挂釉两种,其中挂釉的陶器在较低烧成温度下就可形成。

瓷器的釉料有两种,一种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另一种可以在高温烧好的胎上再挂一层低温釉。

5、透明度不同。

一般看到的陶器,即使很薄也并不具备透明的特点。

瓷器则无论胎体薄厚,由于材料与制作工艺的原因,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6、硬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硬度较差,甚至有的用利器划出沟痕。

瓷器的烧成温度高,坚硬度高,耐热度强。

陶器

陶器
主要内容
一、陶器的常识
二、陶器的历史
三、陶器的
(1)什么是陶器 陶器是人类用泥土制成型,再经过火加热制 成一种新的物质。(并不是所有的泥土都适合做陶器, 人们需要专门的泥土,叫陶土) (2)陶器的别名
陶器过去也叫瓦器,在某些场合还常以 土字代替陶字的称谓,如土鼓,实为陶鼓。
(5)隋唐五代时期的陶器 隋唐的统一,给社会经济带来繁荣,这个局面对陶器的发 展有所影响,瓷器的发展把日用陶器挤掉一部分,陶器像精 品发展,唐代三彩陶器的发达,使陶釉向多彩釉发展,它代 表了崭新的陶器艺术发展时代,开一代新风,唐三彩是陶器 的优秀代表。建筑用陶出现了琉璃制品。 (6)宋元明清时期的陶器 宋代以后,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这 时期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对陶器的冲击不言而喻,陶器从 日常生活器皿中退出了,只能在民间还有一定的市场,应民 间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色的陶器,四川会理绿釉陶、甘孜的 黑陶、荣昌的釉陶、云南建水紫砂陶等等。后来江苏宜兴的 紫砂陶、广东佛山的石湾陶器、山西琉璃和珐花陶。
(3)新石器晚期时代(龙山时代) 龙山文化以黑陶与灰陶为时代特征,泥制灰 陶和夹砂灰陶占最大比例,制陶方法上已经 普遍使用轮制的方法。
(三)历代陶器
(1)夏、商、周的陶器 这时期陶器以灰陶为主,分泥制灰陶和夹砂灰陶,还有黑 陶和棕陶,还有少量的红陶,极少见,陶器纹饰以蓝纹为主, 细绳纹也比较多,还有方格纹,主要有甑、豆、盆、瓮等。 (2)春秋战国的陶器 这时期仍然是以灰陶为主,器皿多为轮制,日常生活的 陶器逐渐减少,纹饰趋于简单化,主要是素面和绳纹,战国 时期出现暗纹,最有艺术的彩陶重新兴起,陶俑在这个时候 开始出现,同时模型化和动物化也开始出现。
(四)陶器图片欣赏
一、远古时期的陶器

陶瓷器

陶瓷器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瓷器(陶器与瓷器的区别)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

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

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烧造原料不同:陶粘土;瓷瓷石,高岭土烧结温度不同:陶 800~1000℃;瓷:≧1200℃吸水率不同:陶吸水;瓷不吸水透光率不同:陶透光;瓷不透光2、陶器的制作工艺:选料、淘洗、羼(chan)和、成型①选料:制陶的陶土要经过一定的选择。

采用的是红土、黑土和沉积土等可塑性较强的泥土。

这些粘土中含有铁的化合物,起助溶作用,较低陶器的烧制温度,在不同的烧制条件下,使陶器呈现各种颜色②淘洗:原料选定后,还需进行加工,淘洗土中杂质并加以粉碎,使陶土颗粒更为匀细。

③羼和在烧制过程中,为了防止高温而出现开裂或变形的情况,人们在粘土中加入由砂粒、石灰粒、草灰、稻草末和碎陶末等组成的羼和料,来改进陶土的成型性能,增强器物的急变型和耐热性。

④成型:手制、泥条盘筑、轮制、模制3、陶器成型的技法:手制、泥条盘筑、轮制、模制4、羼和料:在烧制过程中,为了防止高温而出现开裂或变形的情况,人们在粘土中加入由砂粒、石灰粒、草灰、稻草末和碎陶末等组成的羼和料,来改进陶土的成型性能,增强器物的急变型和耐热性。

新时期时代的陶器大都含有羼和料,特别是炊器,羼和料含量高达30%左右。

羼和料的使用,提高了陶器制品的成品率,在制陶工艺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5、轮制:仰韶文化的中晚期(距今约5000),制陶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轮制法,这种方法制作的陶器,器形非常规整。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华文化将陶器、瓷器以及窑结合起来,烧成温度约为1200 ℃至1300 ℃的物质都称为陶瓷,所以,陶瓷就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二者的区别如下:1、用途上不同。

陶器一般用作生活器皿,而瓷器则一般用作艺术品。

2、原料不同。

陶器的原料一般为粘土,而瓷器的原料除了粘土外,还有长石、石英石等,这些原料在高温下容易熔化。

3、器形不同。

陶器的器形有碗、盘、缸、盆、罐等日常生活用品,而瓷器的器形则有瓶、碟、壶、杯、盏等。

4、发展情况不同。

陶器比较笨重,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因此陶器的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落后于瓷器,但是陶器在很多地方仍然非常实用,比如有些制作陶器的原料可以用来作为建筑材料,也可以被拿来制作我们的一些生活器皿。

而瓷器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并且在近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瓷器已经变得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在陶瓷的工艺技术上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在造型上更是百花齐放,风格各异。

3、烧制方法不同。

陶器一般采用柴火、煤火或电力来烧制,而瓷器则采用先在窑内燃烧形成高温( 1300 ℃),再在器皿内的适当位置喷入冷却液降温至适当温度(约为1200 ℃--1300 ℃),通过冷却液与器皿壁的热传导和对流,使高温的器皿迅速冷却而形成瓷器。

5、色泽不同。

瓷器的颜色有白、黑、酱、青、黄、绿、红等,还有两种独特的颜色即釉里红和青花。

而陶器只有本色的,如红陶、灰陶、黄陶、褐陶等。

因此,陶器不仅数量比瓷器少,而且品种比瓷器单调,但它有自己独特的美感。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瓷器比陶器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

另外,陶器的出现还推动了其他领域的发展,如印刷、雕刻、造纸等。

瓷器,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之一。

其特点是胎体质地致密透明,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釉层丰润饱满,光泽晶莹。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 ℃)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常见的陶瓷种类有:炻器(日用陶瓷)、绞胎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电瓷、化工瓷、日用瓷、工业瓷、特种陶瓷、陶瓷原料、陶瓷设备、陶瓷用品、陶瓷机械、陶瓷节能技术、新型陶瓷材料、建筑陶瓷及砖瓦等等。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

自古以来,专门从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业称为陶瓷手工业。

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10000多年前生的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

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红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绘陶以及各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陶塑艺术品、建筑陶构件大量生产。

战国时期发明了铅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温彩釉的美化。

唐代大批生产的三彩釉陶,反映着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艺术性。

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

由于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陶器生产日益养活但从未间断。

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

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

黑瓷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广泛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

黑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艺术瓷器的领域。

北方的内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发明白瓷。

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

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

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大放异彩。

陶瓷相关冷知识

陶瓷相关冷知识

陶瓷相关冷知识陶瓷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用于制作餐具、花瓶、装饰品等。

但是,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陶瓷吗?这里有一些与陶瓷相关的冷知识,让你更加了解这种材料。

1. 陶瓷的定义陶瓷是一种由天然材料(如黏土、石英、长石等)制成的非金属材料。

它们在高温下烧制而成,通常用于制作耐热、耐磨、耐化学腐蚀的物品。

2.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瓷器是一种高质量的陶瓷,由高岭土和石英砂等材料制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瓷器具有高度的透明度、韧性和耐磨性,通常用于制作高档的餐具和装饰品。

而陶器则由黏土等天然材料制成,烧制温度较低,韧性和耐磨性较差,通常用于制作花瓶、壶等装饰品。

3. 陶瓷的历史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约有9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陶器主要用于贮存食物和水,后来发展为制作各种器皿和装饰品。

4. 陶瓷的分类陶瓷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瓷器、陶器、石器、玻璃陶瓷、工业陶瓷等。

5. 陶瓷的烧制技术烧制是制作陶瓷的关键步骤之一。

烧制温度和时间对陶瓷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干燥、烧成和冷却。

其中,烧成温度和时间会根据不同的陶瓷种类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6. 陶瓷的应用陶瓷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制作餐具、花瓶、装饰品、建筑材料等。

在工业领域中,陶瓷的高温抗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石油化工设备、汽车发动机部件、医疗器械等。

尽管陶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的制作过程和种类却是如此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通过了解这些冷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陶瓷的魅力。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瓷器发展史

整理课件
43
整理课件
44
瓷中神话—元青花
青花有宋代创烧说,有唐代创烧说,但是地点都不是景德 镇,和元青花没有传承关系。元青花开始于元代中晚期,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 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 相径庭,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 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而且开创了中国陶瓷装 饰的先河。元青花最突出的特点是气势宏大、饱满雄健, 从器物造型到装饰都有一种阳刚之美,其独特的品类、造 型、纹饰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元瓷工艺从原料、 制作、绘画到烧成的完美程度。
整理课件
2
陶器的由来
烧造陶器是新、旧石器时代分界的一个特征。能够用火 烧造一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开端。 正是这个发明,开创了中国陶瓷史的一个先端。因为有 了陶器的发明,才有了后面瓷器的发明。 陶器产生的一个最好的背景是黄河流域。陶器主要的发现 地域,大多数沿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有,但与黄河流 域相比较,陶器数量要少,而且烧的温度也略低。 古代烧制陶器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容器。陶器还有另外一个 用途,就是烧砖。红砖、灰砖都是陶器。 缺点:易碎、吸水。
官瓷是北宋末年宫廷官窑烧制的御用瓷器,为中国五大名瓷 之一。历来专供皇家享用。官瓷因制作技艺高,成品率极低, 加之其制作工艺曾失传,故传世作品甚少,倍显珍贵。北宋 官窑历时短暂,毁于金金兵攻陷开封的1125年。
整理课件
32
整理课件
33
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是与官窑非常接 近的一个窑口。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 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 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 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 和烧成温度,其他几 个条件,都与这两条 密切相关。因此,制 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 成温度的技术,并认 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 土的区别点:
•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 低于瓷器,最低甚至 达到800℃以下,最高 可达1100℃左右。瓷 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 高,大都在1200℃以 上,甚至有的达到 1400℃左右。
•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 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 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 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 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 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 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 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 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 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 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 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 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 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 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 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 特点。例如龙山文化 的黑陶,薄如蛋壳, 却并不透明。瓷器的 胎体无论薄厚,都具 有半透明的特点。
•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 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 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 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 第二次低温烧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