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童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童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童趣作者: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
题目是编者加的。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人称代词,我。
3.忆:回忆。
4.稚:幼小。
5.张目:张大眼睛。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
8.细:仔细。
9.故:所以10.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
11.私:私下里,暗暗地。
12.于:在。
13.则:那么,就。
14.或:有时。
15.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
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6.素:未染色的。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或白色的帐子17.徐:慢慢地。
18.以:用。
19.使:让。
20.而:并且。
21.作:当做。
22.观:景观。
23.唳lì 鸟鸣。
24.为之:因此。
25.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然,……的样子。
26.以……为……:把……比作……。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28.兴:兴致。
29..盖:原来30.虾há蟆:癞蛤蟆。
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但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31.方:正。
32.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33.之:代词,它指虾蟆。
童趣文言文全文翻译

原文:
童趣者,幼年之心性也。
幼时无知,嬉戏无度,心无挂碍,纯真无瑕。
观于花鸟,则心旷神怡;听于虫鸣,则悠然自得。
随其所欲,游于山林,涉于江湖,不识忧愁,不知劳苦。
此乃童趣之所在。
童子之心,犹如明镜,不染尘埃。
见物则明,见事则清。
无欲无求,无争无斗。
童子之趣,在于天真,在于自然。
观其嬉戏,犹如见山川之灵,草木之魂。
及长,世事繁杂,心随境转,童趣渐失。
追名逐利,心劳日拙。
观花鸟虫鱼,已无往日之乐;听虫鸣鸟语,亦无昔日之悦。
人生若梦,何求名利?唯求童趣,方得真乐。
译文:
童趣,指的是幼年时期的心灵状态。
在幼年时,无知无识,嬉戏无度,心中无任何牵挂,纯洁无瑕。
看到花鸟,心中就会感到畅快愉悦;听到虫鸣,就会悠然自得。
随心所欲,游历于山林之间,涉足江湖之广,不懂得忧愁,也不知道劳苦。
这就是童趣的所在。
幼童之心,就像一面明镜,不被尘埃所染。
看到事物就能明了,遇到事情就能清澈。
无欲无求,无争无斗。
幼童的乐趣,在于天真,在于自然。
观察他们的嬉戏,就如同看到了山川的灵气,草木的灵魂。
等到长大成人,世事变得繁杂,心灵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童趣逐渐消失。
追求名利,心灵日益疲惫。
看到花鸟虫鱼,已不再有往日的乐趣;听到虫鸣鸟语,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感到愉悦。
人生如梦,何必追求名利?唯有找回童趣,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童趣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童趣童子者,天真烂漫也。
幼时嬉戏,不识愁滋味,但求欢愉而已。
朝游于山,暮宿于林,放歌于草野,逍遥于江湖。
观虫鱼鸟兽,玩石子沙,戏水弄月,乐此不疲。
一日,童子偶得一小石,形如青蛙,栩栩如生。
喜不自胜,遂以名之“青蛙石”。
每于闲暇,捧之把玩,细观其纹理,如山峦起伏,似江河纵横。
心中暗想:此石何等奇特,若能制成工艺品,必能流传千古。
又一日,童子见一蝴蝶翩翩起舞,其姿态优美,令人陶醉。
遂追之不舍,欲得其舞姿。
然蝴蝶飞快,童子奔跑,终不可得。
心中不甘,遂立誓:他日若得蝴蝶,必养之家中,供我观赏。
童子日日盼蝴蝶,夜夜梦青蛙。
一日,童子梦见青蛙石化作真青蛙,跃入水中,戏水弄波。
醒来,见床前果然有一小石,形似青蛙,不禁欣喜若狂。
遂以此石为伴,晨昏相伴,共度时光。
童子年幼,不知世事艰辛。
常于梦中见仙人,与之把酒言欢,谈笑风生。
醒后,虽知其为梦,却仍回味无穷。
心中暗想:人生若能如梦,该有多好!译文:童趣童子,指的是天真无邪的儿童。
他们小时候玩耍,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只追求快乐而已。
他们早上在山上游玩,晚上在树林里住宿,在草野上放声歌唱,在江湖中自由自在。
他们观察昆虫、鱼、鸟、兽,玩弄石头、沙子,戏水玩月,乐此不疲。
有一天,童子偶然得到一块小石头,形状像青蛙,栩栩如生。
他高兴得不得了,于是给它取名为“青蛙石”。
每当空闲时,他就捧着它把玩,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就像山峦起伏,江河纵横。
他心里想:这块石头多么奇特,如果能制成工艺品,一定能流传千古。
又有一天,童子看到一只蝴蝶翩翩起舞,姿态优美,令人陶醉。
他追逐不舍,想要得到它的舞姿。
然而蝴蝶飞得很快,童子跑得也快,最终还是得不到。
他心里不甘,于是发誓:将来如果得到蝴蝶,一定要养在家里,供我观赏。
童子每天都期待着蝴蝶,晚上都梦见青蛙。
有一天,童子梦见青蛙石变成了真正的青蛙,跳入水中,戏水弄波。
醒来后,他看到床前果然有一块小石头,形状像青蛙,不禁欣喜若狂。
于是他以这块石头为伴,晨昏相伴,共度时光。
童趣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余幼时,尝读书窗下,见蝇拂地,心喜之,遂效仿之。
然蝇虽小,动作灵巧,余不能及。
然余不以为意,日复一日,蝇拂地愈熟,余亦渐能效之。
一日,蝇忽起,余亦跃起,欲效其拂地之状。
蝇竟不动,余遂以为己能。
喜不自胜,告诸父兄,父兄亦以为奇,遂共赏余。
余欣然,以为得志矣。
译文:我小时候,曾经在窗下读书,看到一只苍蝇在地上拂动,心里很高兴,于是便模仿它。
然而苍蝇虽然小,动作却十分灵巧,我无法比得上。
但我并不在意,一天又一天,苍蝇拂地的动作越来越熟练,我也渐渐能够模仿了。
有一天,苍蝇突然飞起,我也跟着跳起,想要模仿它拂地的样子。
苍蝇竟然一动不动,我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
我高兴得不得了,告诉了父亲和哥哥,他们也觉得我做得非常奇特,于是都来夸奖我。
我心中欢喜,觉得自己终于达到了目的。
赏析:《童趣》这篇文言文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孩子模仿苍蝇拂地的有趣场景,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好奇好学的天性。
首先,文章通过“余幼时,尝读书窗下”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即作者年幼时期。
接着,“见蝇拂地,心喜之,遂效仿之”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力。
在这里,“心喜之”一词生动地描绘了孩子看到苍蝇拂地时的喜悦心情。
文章中“蝇虽小,动作灵巧,余不能及”一句,表现了儿童在面对自己无法达到的目标时,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
这种精神值得赞扬。
随后,“日复一日,蝇拂地愈熟,余亦渐能效之”说明了孩子在模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技巧,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令人感到欣慰。
“一日,蝇忽起,余亦跃起,欲效其拂地之状。
蝇竟不动,余遂以为己能。
”这一段描绘了孩子模仿苍蝇拂地的最高潮。
孩子以为已经学会了苍蝇的动作,但苍蝇却一动不动,这种意想不到的结果使得孩子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己的模仿已经成功。
这种天真无邪的想法令人忍俊不禁。
最后,“喜不自胜,告诸父兄,父兄亦以为奇,遂共赏余。
余欣然,以为得志矣。
”这一段描写了孩子得到父亲和哥哥的认可,心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沈复《童趣》原文与译文

沈复《童趣》原文与译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起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心里吧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成为了鹤;抬着头看它们,脖子变得僵硬了。
我把蚊子留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好像群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极了。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从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林,把虫蚁看作野兽,把凸起的土块看作山丘,把凹下的地方看作山谷,我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有一天,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观察它们,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一个庞大的东西,拔倒山踩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都被它吞掉了。
当时我年幼,正看得出神,不禁一声惊叫起来。
等神情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蛤蟆,抽了它数时下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童趣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童趣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导读:童趣清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
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
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
童趣原文文言文翻译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莫不毕至。
夏夜乘凉,于庭院中设席,令婢子磨刀霍霍,以示武勇。
或举杯邀月,对影成三人,虽无李白之月下独酌,亦足以畅叙幽情。
追忆往昔,喜弄蝶蜂,捉蜻蜓于绿草,捕蝉于古树,忙得不亦乐乎。
秋日,与邻家小儿共拾落叶,或堆山为城,或编叶为舟,乐此不疲。
冬日,围炉而坐,燃竹叶为灯,照影摇红,宛若仙境。
一日,与群儿戏于草丛中,忽见一蜈蚣,众人皆避,我独取而玩之。
群儿惊问:“汝何不惧?”我笑答:“蜈蚣者,虫之恶者也,吾玩之,欲以驱邪。
”众皆大笑,以为奇谈。
又一日,于溪边戏水,忽闻水中有人语,众人皆惧,我独潜入水中,探其究竟。
原来是一群小鱼,戏于水草间,相与言笑。
我遂与它们结伴,共游于溪水之中,直至日暮。
此等童趣,虽不足为大人道,然余心所向,乐在其中。
今日忆之,恍若隔世,然心中所存,依然如故。
翻译:我回忆起童年时期,能够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够细致观察秋毫之末,看到微小的东西一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有超越常人的乐趣。
夏天蚊虫鸣叫声如雷,我私下里想象它们成群结队地在空中翩翩起舞,心之所向,没有一个不来的。
夏夜乘凉,在庭院中设宴,让女仆磨刀霍霍,以示勇敢。
或者举起酒杯邀请月亮,对着影子成三人,虽然没有李白月下独酌的意境,也足以畅谈幽深的情感。
回忆过去,我喜欢玩弄蝴蝶和蜜蜂,捕捉蜻蜓于绿草之中,捕蝉于古树之上,忙碌得非常快乐。
秋天,和邻家的小孩一起拾取落叶,或者堆成山为城,或者编织叶子为船,乐此不疲。
冬天,围坐在火炉旁,点燃竹叶为灯,照影摇红,宛如仙境。
有一天,和一群小孩在草丛中嬉戏,忽然看到一条蜈蚣,大家都避开,我独自取来玩耍。
众人惊讶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害怕?”我笑着回答:“蜈蚣是虫类中的恶物,我玩它,是想用来驱除邪恶。
”大家都大笑,认为这是一番奇谈。
又有一天,在溪边戏水,忽然听到水中有人说话的声音,大家都害怕,我独自潜入水中,探查其中的原因。
童趣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童趣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童趣清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
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
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作品《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文章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蛤蟆表现了作者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物外之趣。
童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童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童趣作者: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文言文注释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
题目是编者加的。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人称代词,我。
3.忆:回忆。
4.稚:幼小。
5.张目:张大眼睛。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
8.细:仔细。
9.故:所以10.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
11.私:私下里,暗暗地。
12.于:在。
13.则:那么,就。
14.或:有时。
15.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
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6.素:未染色的。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或白色的帐子)17.徐:慢慢地。
18.以:用。
19.使:让。
20.而:并且。
21.作:当做。
22.观:景观。
23.唳(lì )鸟鸣。
24.为之:因此。
25.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然,……的样子。
26.以……为……:把……比作……。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28.兴:兴致。
29..盖:原来30.虾(há)蟆:癞蛤蟆。
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但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31.方:正。
32.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33.之:代词,它指虾蟆。
34.驱:驱赶。
35.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后来引申为外表上强大而实际很虚弱的东西)36.果:果真37.林:森林38.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9.私拟作:(我)暗暗把他们比作。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观蚊如鹤: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观蚊成鹤]2.神游“山林”: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驱赶蛤蟆: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出自本文的成语: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最细微的东西都能看清楚。
也形容人很精明,能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庞然大物(又高又大的东西。
比喻貌似强大而实际虚弱的东西。
) 夏蚊成雷(形容蚊子很多。
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通假字1.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2. 虾蟆:蛤蟆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 一词多义⑴观:①昂首观之〔看〕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⑵察:①明察秋毫〔看〕②必细察其文理〔观察〕⑶神:①定神细视〔精神〕②神游其中〔思想〕⑷时:①余忆童稚时〔时候〕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⑸以:①徐喷以烟〔用〕②以丛草为林〔把〕⑹为:①项为之强〔因为...而...〕②以丛草为林〔当作〕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⑺之: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②物外之趣〔助词,的〕③心之所向〔这样〕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式:(1)、“徐喷以烟”等于“徐以烟喷”。
译为: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白色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2、省略句式:(1)、“使与台齐”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被动句式:“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判断句式:“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5、固定句式:以丛草为林:以-----为译为:把------当作古今异义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童趣文言文翻译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
(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
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
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
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
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童趣作品鉴赏内容赏析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先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
“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里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
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这是孩子们的联想。
这些联想不但照应了第一部分的“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
这是在前文联想基础上的想象,这正是“物外之趣”。
而“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又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
同时也反映了“我”的知识丰富,但活动范围狭小,没有机会和条件接触“青云白鹤”的实景,靠着丰富的想像仍然可以领略到书本上图画上所描绘的“青云白鹤”的实景。
再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
这里写“我”观察花台草木,“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神游其中,仍是表现“物外之趣”的。
而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不但紧扣“趣”字,说明“我”观察入神,而且还能表现“我”的真正可爱,天真无邪。
[6]表现手法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
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
“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
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
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
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
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
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