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民营化中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思考与建议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推进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目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权责不清,权力集中导致决策失衡。

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上的制约,企业高层往往过度集权,造成决策的高度集中,导致了权责不一致。

二是股权分散问题。

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分散、股东利益不对称,造成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和公司治理的混乱。

三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普遍存在着弱点,这与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以及创新机制的缺失密切相关。

第一,加强权力制衡。

国有企业应该进一步推行董事会决策制度,明确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透明度,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应引入独立董事,增强公司治理的独立性,控制企业权力的滥用,推进公司治理体系的规范化。

第二,优化股权结构。

国有企业应该积极推动股权结构的优化,实现股权集中化。

通过整合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减少股权分散,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治理效率和竞争力。

建立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应加强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薪酬与绩效挂钩,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

还应建立健全股权激励制度,鼓励员工持股,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稳定性。

第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应积极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整合资源,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五,加强监管机制。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机制的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推进是一个复杂而长期性的任务。

国有企业应加强权力制衡,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并加强监管机制的建设,以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效率和竞争力,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1、引言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权力过于集中、决策缺乏透明度、激励机制不完善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治理水平,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2、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问题2.1 权力过于集中在许多国有企业中,公司决策权往往集中在高层领导手中,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这导致了决策过于主观和个人化,容易产生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2.2 决策缺乏透明度部分国有企业的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相关信息不对外公开,缺乏有效监督。

这给了一些内部人员和外部利益相关方机会,可能导致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并损害国有企业的利益。

2.3 激励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相对而言较为僵化,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容易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措施3.1 强化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推动企业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加强决策程序的透明度,明确决策的公开和公正原则,有效防范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

3.2 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要求国有企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信息披露,并建立完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

加强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关键信息的监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3 完善激励机制国有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激励。

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绩效。

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国有企业治理相关的法律文件、公司章程等。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董事会:指国有企业中负责决策的集体机构,由公司股东选举产生,并负责指导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

5.2 监事会:指对公司经营情况进行监督的机构,由股东选举产生,独立于董事会。

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 异同

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 异同

比较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企业(含民营控股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异同以及各自的利弊。

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直以来是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

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将国有企业先进行公司制改革,再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挑选部分改制后的企业上市。

政府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也就是说倾向于采用市场型公司治理结构。

改制后的企业或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理论上讲,要比原有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所改善,但是根本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

突出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股权结构和国有资本主体。

在股份公司中,国家股和法人股所占比例过大。

可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太小,相当一部分股份不能流通,失去了股票的生命力,也使股票市场调配资源的功能得不到发挥。

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使得股票真实价值无法在市场上实现,控股单位就不可能非常关心股价波动,因此也不可能关心公司的业绩,但是控股单位又有权决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业务,因此而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不会对企业管理层产生监督和激励。

2、内部人控制。

二是内部人控制。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际上将以前改革措施中已经出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国有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缺乏人格化代表,两权的不统一加大了代理成本。

第二,缺乏经理人市场,代理人的选择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官本位”的制度性原因始终存在。

上述两个特点带来了我国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公司治理的弊端:一是股权结构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实现,难以抑制大股东绝对操纵董事会现象等。

当唯一大股东是国家时问题更严重,因为它为政府在实质上支配公司提供了条件,结果是上市公司成为“翻牌公司”。

由于国家股的最终所有权并不明确,导致资产收益和偿债责任缺少明确的主体。

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对于国家股的代理人来说是不统一的,从而他们的监督权和控制权成为“廉价投票权”,内部人只要花较小的代价就可以合谋侵害企业其他股东的利益。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公司治理是指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以及公司内部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与权利制衡的机制。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公司治理更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所有或控制的企业,其性质、目标、组织形式、经营策略和利益相关者都不同于私营企业,在各种经济制度下都占有特殊的地位。

研究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主要是由于其规模庞大、行业广泛和拥有大量的资源禀赋。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有企业也是改革的重要对象。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问题也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个长期课题。

不论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公司治理都是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激励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创造经济价值。

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中,首先需要清晰了解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国有企业是由政府控股的企业,具有公共性质,其经营目标既包括经济利润,也包括社会效益。

国有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与私人企业显然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内部决策决定权与市场、外部影响因素的关联更加密切。

在研究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时,需要考虑政府在国有企业中的角色。

因为国有企业受政府控制,并且其经营活动和决策可能受到政府的指导和影响。

公司治理向政府参与和效应以及政府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功能作用也需要特别关注。

研究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时,需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内部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

国有企业在业主、管理者、职工以及社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整合中,公司治理必须在有效识别关键利益相关者、明确各自权责,建立有效的规则和体系方面加大研究深度。

针对以上问题,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这个方向的研究着眼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国有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之间的协调和权限制衡。

在这个方向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国有企业治理的结构特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组合方式以及优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方法。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研究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研究

对 I 国资委 主任 李荣融 s 从理论 层 面看 , 委托 代 理 理论 、 产权 理 论 、 不完 全 业 发展较好 , 国民经济贡 献大 o ] 合同理论与信息不对 称 理论 等众 多理 论都 较好 的解 释 则 用更详实 的数据说 明 了我 国国有 企业在 改 革 中发展 【 了优化公 司治 理机 制 的必 要 性 。从 实 践 层 面看 , 国 壮 大 。 美 公司爆发 的系列 财务 丑 闻 、 日本 三洋 电机 的财务 造假 、 意大利帕玛 拉特 的 财 务 丑 闻 , 以及我 国上 市公 司 出 现 的经理人员 的卷 款 潜逃 与财 务 造假 , 说 明 了公 司 治 既 理机制研究是 一 个 世界 性 的课题 , 说 明 了没 有普 适 也 性的公司治 理模 式 。文 献 梳 理 显示 , 于我 国 国有 企 关 业公 司治理机 制 完 善 的思 路 可 概括 为 三 方面 : 一是 通 过 国有股减持 来 实 现 民营 化 ; 二是 通 过 优化 国有企 业 股权 结构来完 善 公 司治 理 机 制 ; 三是 通 过有 关 制度 建 设来完 善 国有企业公 司治理 机制 。 ( 关于 国有股 减持 与民营化 的研 究 一) 主张 民营化 的学 者认 为 国有 企业 较 民营企业 缺 乏 效率 。张维迎 一 以 贯 之 地坚 持 自己的 民营 化 主 张 。] [ 1
中图 分 类号 :2 61 F 7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94 (O8 O一O 2 4 17—27 2o )5O 7一 O
Pe fc s a c n S a eo e tr rs s Go en n eM e h n s r e tRe e r h o t t- wn d En e p i ’ e v r a c c a im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

这些机构要明确职责,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

2.市场化运营机制:在遵循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前提下,推进企业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3.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

加强对关键岗位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出现腐败等问题。

4.社会责任履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公益慈善等方面。

同时,也要注重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5.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中国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总之,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国资国企公司治理情况汇报

国资国企公司治理情况汇报

国资国企公司治理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在此向您汇报我对国资国企公司治理情况的调研结果。

国资国企是我国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对国资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分析。

目前,国资国企在公司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实行了股权分离的原则。

同时,一些企业还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以保证公司治理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此外,国资国企也加强了对股东行为的监督,提高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然而,还有一些企业在治理结构上存在不足,比如董事会成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亟需提高,股权分散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等。

其次,我对国资国企的公司治理实践进行了调研。

企业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公司治理实践。

首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反腐败制度和机制。

其次,加大对领导层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力度,实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制度,提高领导层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再次,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完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体系,遏制滥用职权和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

最后,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应对和对冲不利的经济因素。

最后,我对国资国企的公司治理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和监督作用,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公正性。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高管队伍的培养和选拔,提高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另外,加强对国资国企的监管和监督,建立健全的追责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查处。

最后,积极推进国资国企的国际化进程,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提高国资国企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国资国企的公司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希望领导能够给予关注和支持,加强对国资国企的监管和指导,推动公司治理的改进和提高。

谢谢您的关注。

此致敬礼XXX。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公司治理优化研究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公司治理优化研究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公司治理优化研究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在国民经济中,国有企业是基石和重要力量,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有效与否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眼下我们国家正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深化国企改革和国企治理就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党在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国有企业应该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混合,促进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

深化国企治理有了政策方向的指引,但具体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基于此,本文结合时代特征对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具体该如何优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了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内部人控制理论、产权理论在内的公司治理理论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基础理论,探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企公司治理的联系。

接下来,对国企公司治理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国外淡马锡模式治理经验进行了总结。

随后选取了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样本”企业——中联重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了中联重科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公司治理安排,评价了其治理措施,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

最后,对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如何完善公司治理提出了建议。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优化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可以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当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从外部引入所有者能够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形成股东之间的制衡格局;第二,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的公司治理经验对我国国企改革和国企治理有借鉴意义,但是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第三,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优化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还需从企业内外部治理结构和机制共同出发,既要明确股东、董事会及经理人职责,完善各项监督约束激励机制,又要完善外部经理人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治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开题报告………………………………………………………………...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一、…………………………………………………………………………(一)……………………………………………………………………..1、……………………………………………………………………2、……………………………………………………………………(二)……………………………………………………………………..1、……………………………………………………………………2、……………………………………………………………………二、…………………………………………………………………………(一)……………………………………………………………………..1、……………………………………………………………………2、……………………………………………………………………(二)……………………………………………………………………..1、……………………………………………………………………2、……………………………………………………………………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目前,世界上对企业治理结构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

简单地说,公司及企业的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各国经济中的企业制度安排问题。

狭义上指的是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

广义上其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所有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从提高企业绩效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所要研究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经理层、内部人的利益机制及其与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容问题,既包括经理层的激励控制问题,也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第二类是经理层的管理能力问题。

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民有民营企业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关系的制衡机制问题,是权力、激励与约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

各国国有企业的分配方式同民营企业都不完全一样,把国有企业职工包括高级职员的待遇,仿照民营企业的制度来制定和运作,就是民营化的一种方式。

扩大企业自主权也叫民营化。

还有一些产业是政府控制得比较紧的,民间企业原来不能进入,如果缓解对这些行业的规制,让民间企业能够进来,这也是一种民营化的方式。

我国的国企改革实际上早已进入了民营化的过程,但这个民营化绝不等同于私有化,也不等同于股份化。

从表层含义上看,私有化与民营化似乎等同,但从其本质意义上分析,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表现在私有化是民营化的高级阶段,民营化只有发展到其最高形态,即民有民营才算实现了私有化,而一般的国有民营只不过是民营化的初级阶段,尚不能称之为彻底的民营化。

民营化从含义上是指国有企业从国有国营转向国有民营、民有民营,以此造成对国有企业己形成的僵化的运行机制的冲击,促成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的创新。

民营化进程实际上包含两个阶段:国有国营到国有民营阶段和国有民营到民有民营阶段,只有到民有民营阶段才算实现了完全彻底的民营化,这时国有国营的框架被打破,企业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也即实现了私有化。

研究我国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中的治理机制问题,要从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权益机制、权力制衡与协调机制、决策机制,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择与激励约束机制,融资机制进行分析,才能弄清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向。

结合参考文献、资料,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二、主要参考文献、资料李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李维安.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胡新文,颜光华.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述评及民营企业的治理观[J].财贸研究,2003何俊. 民营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批判[J].集团经济研究,2006李新春,陈灿. 家族企业的关系治理:一个探索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钱颖秋.浅论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型治理模式[J].商业研究,2003张文琳.职业经理人与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的转变[J].特区经济,2006(1).三、主要研究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国有国营到国有民营阶段和国有民营到民有民营阶段的治理机制问题。

途径:通过查阅大量书籍资料,以及通过互联网查找学习相关知识。

技术路线:摘录最近相关信息数据引入本文中,结合课本和自身实践。

四、研究的主要阶段、进度及完成时间研究的主要阶段:从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轨迹、公司治理状况,以及国有企业民营化进程中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障碍等方面进行研究。

进度:2013年2月开始,历时2个月,于2013年4月初步完工。

中文摘要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早己进入了民营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等于私有化的过程国有民营也不等同于股份化。

民营化从含义上是指国有企业从国有国营转向民有民营,以此造成对国有企业己形成的僵化的运行机制的冲击,促成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的创新。

其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扩大国有国营企业自主权阶段,二是从国有国营企业到国有民营企业阶段,三是从国有民营企业到民有民营企业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多数民营化的国有企业按照股份制企业的模式、设立了“新三会”,改善了治理结构,但离现代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还相差很远。

问题主要表现在如: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只按承包的金额上缴利润,亏损后仍躺在国家身上,行为短期化严重,不符合政企分开的改革方向。

国有控股企业的所有者缺位,使所有权的权利无人行使,义务无人承担,政府不断干涉企业的治理结构,决策层和经理层不分。

民有民营企业虽然产权比较清晰,但非实质意义上的多元化产权结构使所有权监督乏力,职工股东的弱势地位使代理人对委托人形成反向控制,“路径依赖”使企业的经营者选拔机制单一,“权力集中”的指导思想使企业领导结构一元化,闭锁型的股权结构招致“市场失灵”等。

还有部分国有企业民营化后褪变为家族企业。

构建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体制上的弊端,如国家投资主体模糊不定,董事、监事、经理的任免同出一源等。

二是观念上的误区,如股东利益至上,平均主义思想等。

国有企业在民营化过程中,要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经验,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在形式上尽量规范治理结构,当前尤其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所有制结构。

同时应把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企业产权改革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合的公司治理才是最好的,不能搞一刀切,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方式,并通过强化公共参与和市场监督来推动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本文运用了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治理结构民营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发展趋势。

Abstract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entered the process of privatization, but the process is not equal to the process of state-owned private privatization does not equal shares.The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rom the meaning from state-owned to private people, which has been formed for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igi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the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syste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The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one is to expand the stage of autonomy of state-run enterprises, two from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the state-owned private enterprises, there are three private enterprises from the state-owned private enterprises to the people.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majority of the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stablished joint-stock company model, the "new three",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but from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modern joint-stock company is still far. The main problem in the business such as: contract by contracting the amount of profit, losses are still lying on countries, short-term behavior is serious, does not comply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separating. The absence of the owner of state-owned holding enterprises, the ownership rights no exercise, no one will bear the obligation, the government keeps interfer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decision makers and managers do not divide. Private enterprises although property is relatively clear, but not the essence of the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of diversified ownership supervision is weak, the weak position of workers shareholders to form a reverse control agent to the principal, "path dependence" makes the enterprise operator selection mechanism of a singl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power" that makes enterprise unified leadership structure, ownership structure the result of "market failure".The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part after the fade in family enterprises. The construction of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main obstacles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he drawbacks of the system, such as the main body of national investment is indefinite, appointment and removal of directors, supervisors, managers from the same source. Two is the conceptual errors, such as shareholders, egalitarianism idea etc.. In the process of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the experie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any law" requirements to standardize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the form of current, especially to speed up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construction, reform is not adapt to the productiv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economy, especially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to perfect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enterprise property right reform together to consider.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process, suitable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the best, not to make it rigidly uniform, can make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forms of governance, and by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market to promote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induction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Keywords:The govern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private enterprises、privatization structure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development tr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