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_陈建先
公共选择理论下政府决策行为失范的反思

52公共选择理论下政府决策行为失范的反思朱家林( 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摘 要】随着我国分权化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地方官员的私利对地方政府行为亦有所加深。
同时,政府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行政的质量,由此可见,政府决策在公共行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分析,根据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分析官员的自立性以及行为特点,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的失范行为进行反思。
【关键字】政府决策;行为失范;公共选择理论;规制一、我国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公共选择理论下的政府行为“自立性”通过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政府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实体,从而使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对政治人假设的幻想破灭。
由此,每一个政府的决策不仅仅是无私的利民主义,地方官员因手中掌握着很强的公共权力资源,使得他们趋利避害,相关政府决策不能够公平、公正、公开的得以做出决断。
一方面,政府官员面对短期利益的诱惑,需要超出通常的资源把“政绩工程”做的完美,从而得到领导认可得到晋升的机会;一方面,上级领导会做出超出短期目标的决策,出大成果,是下属从事超出资源范围和能力的项目。
政府官员的利益渗透在方方面面,不仅仅是自身的私人利益,还有在政府与劳资三方的关系重叠利益之中取利于政府以及官员自身发展的决策,而不是从社会和人民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政府决策管理缺乏科学意识科学管理是政府决策的基础。
在制定和执行任何一项政府决策都需要科学的论证,而非主观臆断。
政府决策最终需要付之于行动,错误的决定在实施之后会给政府自身和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且设计的范围广,影响的程度较深。
因此,科学化管理对于政府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决定了政府行为的目标和方向。
(三)缺乏民主参与机制政府决策的方向和目标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但是,现如今的政府决策往往是一种精英决策,听不到群众的声音。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

本文运用三个模型对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基本结论还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套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也有失灵的可能。
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必要的法制规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强烈的越位冲动。
在财力和事权基本对称的情况下,一定领域的政府越位就意味着另一领域的政府缺位。
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地方政府的合理定位区,即市场失灵的领域。
1区代表地方政府的越位区。
3区代表地方政府的缺位区。
一般而论,在2区主要表现为仙女、半仙女模型以及不确定世界模型,在这一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论证、民意听证和民主监督程序(有限理性)。
其后果是造成一些无谓损失,但是这些损失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相联系的。
在有限理性和短期行为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直接后果都是对社会总产出的抑制和侵蚀,但是它们的成因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其对应的解决方式和政策建议也会大相径庭。
对一些县级政府来说,有限的资金用来修建广场(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越位)便不能足额、及时地支付中小学教师工资(地方政府的合理支出范围),从而造成公共服务的缺位。
在政府越位区(市场有效配置区),政府行为的机会成本是市场的有效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政府行为的损失是可以预见和测算的。
那么,为什么要明知故犯?这便是女巫模型的精髓:地方政府在缺乏监督的领域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其自身的垄断租金最大化。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一、公共选择的含义公共选择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提出。
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政府通过资源配置,组织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其决策机制与企业个人微观经济决策之间存在根本区别。
在微观经济决策中,主要通过价格机制调节市场供给和需求,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从公共选择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发展可以看出,公共选择反映了政府经济活动的一般特征,但应当明确,公共选择是以既定的政治制度为前提,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公共选择的程序、公共选择的决定机制等存在重大差别。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公共选择,与西方国家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不同。
而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有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
布坎南等人倡导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以西方国家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为背景的,其一些主要的理论观点,诸如中位选民理论、互投赞成票、投票悖论、官僚行为分析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既要把握其基本特征,为政府经济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又要注意其观点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局限性,特别是与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选择所谓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一)全体一致原则全体一致原则,是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
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全体一致原则,就要求社会成员就每个人纳税份额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数量达成一致意见,其选择过程表现为在一系列的纳税份额组合中寻找均衡点,直到最后达成协议。
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改革的“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改革的“选择”作者:黎海波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01期摘要: 公共选择理论就是探讨政府选择的一种理论,是经济学方法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公共决策的过程和结构。
其实质就是政府通过具体的决策对各种各样的公共有效物品的供给问题和公共无效物品的克服问题做出决策。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产品、政治市场和政治民主三个方面的分析,政府改革应向三个方向发展:政治产品的效率——精政府、社会化;政治市场的秩序——立宪制、树规范;政治民主的价值——民主化、平民化。
关键词: 公共选择理论; 政府改革; 方向中图分类号: D6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0)01-0018-04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the Choice of Government ReformLI Hai-bo(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Abstract: Public choice is a kind of theory about the government's choice. Public Choice School mainly researches publ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structures by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at how the Government supply a wide range of public effective goods, the essence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is how the Government make decisions. In view of political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in political product, market and democracy, government reform should be developed in three directions: as for the efficiency of the political produc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streamlined and socialization; as for the order political market,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constitution and norms; as for the value of political democracy,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democratic, civilian-oriented.Key words: public choice theory; government reform; direction全球化不仅改变着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格局,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现状和政府职能定位。
从新视角下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机构改革

从新视角下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机构改革作者:李娟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9期[摘要]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行为以及政治问题,以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基础,从而寻求解决政治问题新的突破口,重新定义了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这对于正处于政府职能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改革;经济人假设[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1 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及方法论公共选择理论脱胎于经济学,是把经济学分析运用到政治领域的非市场决策研究,它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布坎南认为:“所谓公共选择,就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也就是说,公共选择是把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公民通过民主决策的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和数量,是对资源配置进行的非市场决策。
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学在政治领域中的体现和运用。
政府失灵以及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以“经济人假设”为分析基点,所谓政府失灵,是指在代议制民主政治领域当中,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个人的需求,而在监督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机构提供公共物品存在不可避免的浪费现象,这就使得政府机构和决策效率低下、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政府的活动并不能总是如同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这种现象一般以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公共决策失误、机构膨胀、寻租、抽租等形式出现。
简单来说政府也会如同市场一样失灵,即政府失败说。
2 我国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中臃肿的机构设置、过度的职能管辖以及政企不分、对市场经济的过分干预等等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道路,不仅助长了官僚主义的不正之风,而且使政府财政负担累累、行政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每次改革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虽然每次改革都有较大的决心和改革幅度,而且改革之初都会收到很好的成效,但是政府规模依然难以控制,那些被撤销的机构以及被裁减的行政官员在改革的浪潮退去之后不久就会以各种理由恢复,甚至比原本的规模还要大,形成了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恶性循环当中。
政府经济学精品课课件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内 容
政府规制的内容
政府规制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政府规制与规制理论
一、规制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来,政府 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规制 规制成为发达国家政府管 (经济性规制)始于19世纪 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一种特 70年代的美国。一般说 殊形式和重要手段,多数 来,通过考察美国的经济 典型国家经历了从“规制 性规制的实践情况,大体 建立”到“规制放松”乃至 上可以了解国外规制制度 “规制改革”的发展途径. 的演变历史。
第一节 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一、公共选择的起因
公共选择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 期的美国,它作为当代经济学的一个分 支,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代政治 学研究领域。公共选择学派,就是以现 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 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 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选 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流派。
第一节 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一、公共选择的起因
将政治过程作为某种特殊的“经济活 动”,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 “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 “货币”,而选举制度则可等同于“市场 制度”。由于它主要研究集体决策或政治 决策的过程和结构,并从中探索问题的深 层原因,其理论涉及政治过程的各个方 面。
第二节 官僚与寻租理论
一、官僚理论
官僚机构效率分析的内容
(1)效率缺失的原因 (2)自我扩张性 (3)官僚机构的改进
第二节 官僚与寻租理论
二、寻租理论
寻租的内涵 布坎南: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
行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 是人们在某种制度环境下的行为。
塔洛克:寻租是指凭借政府准许的特许 权取得垄断地位并获得垄断租的一种努力, 即为了获得垄断或取得政府其他庇护而从事 的活动。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府失灵的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府失灵的分析作者:郭建鑫来源:《管理观察》2018年第25期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规则是保证经济运行的基础,但依然会在某些领域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
所以需要政府适当地干预,以纠正相应的市场失灵问题,确保经济的稳步运行。
但政府的干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此,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
通过对政府的运行分析,探寻一套预防或纠正“政府失灵”的措施。
本文通过对政府失灵问题的分析,概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失灵的观点,指出其对于我国政府运作的指导意义,进而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关键词:公共选择政府失灵市场规则治理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公共选择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等人创立,不同于凯尔斯的新公共经济理论,其突出特点是将政治决策的分析方法和程序与市场经济理论相结合。
正如布坎南所说,公共选择理论“这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公共选择的主题是政治学的主题:国家理论,选举规则,选民行为,政党政治,官僚等等”。
本文试图从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分析政府失灵的成因及对策,并探讨对当前中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1 概念界定1.1公共选择理论由于公共选择理论采用的是市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般被归类于现代经济学领域。
但此理论着力点在政治领域,所以确切地说是经济学与政治学两者的交叉学科。
用公共选择理论之父布坎南的话:“公共选择是一种政治观点,它来源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在集体或非市场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它是观察政治制度的不同方法”。
美国学者穆勒认为公共选择理论可被定义为研究非市场决策或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学的主题相同,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选民行为、政党的政治活动以及官僚机构等。
而公共选择理论采用的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是“理性人”假定。
公共选择理论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和政治理论的互补,从而解决现实的问题。
1.2治理在词源学上,“治理”的本义是操控或控制,与其词根“政府”相同。
公共经济学(华南理工大学)4

4.2.3 投票悖论
➢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一书中,提出了有关社会选择普遍认可的公理, 然后用逻辑推理方法给予公理以数学论证,以寻 求满足这些公理的规则或条件,最后却证明一个 相反的结果:不可能存在满足这组公理的投票规 则。阿罗的证明被人们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
选民共同分享他的选择所带来的利益和相应的成本。
4.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
➢作为政治家的经济人
▪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处于国 家权力顶层的政治家。拥有很大的权力,甚至代表着一国 的形象,但他们首要的目标仍然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 是处于权力中层和基层的官员。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 程中,同时受着上级和下级的制约和监督。
4.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
4.1.3.4 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的进一步分析
➢ 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 在政治市场上,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其个人决策是在给定
的选举规则和程序下,依据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从多 种候选方案或候选人中,选出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满足预期 的对象来。投票经济人的选择行为可分为四个方面:
4.2.1 一致同意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又称为全体一致投票规则,是指一 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投票者都同意,或者 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的一种 表决方式。
➢一致同意规则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按照该规则取 得的集体决策能够满足全部投票人的偏好,也就是 该决策可以满足至少一个人的偏好而又不损害其他 任何一个人的偏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Ξ陈建先(重庆行政学院,重庆400041)[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源于现代经济学对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思考,为解释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也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公共选择;经济人;政府经济行为[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4)03-0077-03 公共选择理论始于1957年詹姆斯・布坎南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他强调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有效的经济政策以提高资源效率并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更要研究对经济政策本身的问题。
因为,经济政策本身的问题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发端,从此,人们开始注重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
一、公共选择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选择,即政府选择。
[1]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基础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心不在于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它更多地考虑政府这样做或那样做。
它关心的是为什么国民作为一个集体选择了这个而不是那个;二是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以“经济人”假设出发,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的公共选择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模式,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凯恩斯经济学中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这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机制,以及探索政府经济行为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第一,“经济人”与“政治人”。
公共选择理论采用了“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的个人的逻辑演绎方法,其基本行为假定是:“人是一个自私的,理性的功利最大化者。
”[2]逻辑起点不是“政治人”而是“经济人”。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由经济领域分析推广到政府领域分析,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和政治学建立在关于人的动机不同假说上的局限。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利己的,政治学假设人是利他的。
而公共选择理论把人的行为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人的分析框架,认为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都是一样的,不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而参与政治,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参与政治。
公共选择理论对“经济人”概念的分析,为制度分析提供了统一的基础,为制度选择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如果个人的行为动机都是纯洁的利他的,就不会存在坏的制度。
正是由于把人设想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并防止个人利用权力损害他人利益,才需要设计出约束人的行为的制度;并且,有效率的制度并不是产生于某个人的英明,而是产生于有效率的公共选择机制。
第二,市场与非市场。
市场与非市场的划分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切入点。
“公共选择论只是明确提出公共经济一般理论的一种努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集体选择方面从事人们长期以来在市场微观经济学方面所做的事情,即用一种相应的尽可能合适的政治市场运转理论来补充商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交换的理论。
该理论是这样一种尝试,它要建立模拟今天社会行为的模式,其特点是根据个人是在经济市场还是在政治市场活动,采取不同方式处理人类决定的过程。
”[3]非市场与市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市场而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和消费者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来改变市场行为。
就非市场而言,政府拥有更多影响非市场行为的权力。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
经济市场上的行为主体是消费者和企业,其交易的对象是私人物品;政治市场上的行为主体是社会公众和政治家,社会公众是政治市场上的需求者,政治家是政治市场上的供给者,其交易的对象是公共物品。
在经济市场中,人们通过货币来选择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中,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来选择公共77Ξ[收稿日期]2003-10-10 [作者简介]陈建先(1956-),男,广东番禺人,重庆行政学院(重庆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2004年6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第21卷第3期J un 12004JOURNAL OF CHON G QIN G TECHNOLO GY AND BUSIN ESS UNIV 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121NO.3物品。
公共选择理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假说由经济市场行为分析推广到政治市场行为分析;把政治市场上当事人的基本行为动机也假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4]第三,经济学与政治学。
“一切传统模式都把经济决定视为制度的内在变化,而把政治决定视为外部因素,人们拒绝就这些外因的规律及其生产进行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公共选择论的宗旨却是把人类行为的两个方面重新纳入单一的模式,该模式注意到,承担政府决定的结果就是选择决策的人。
”[5]传统行政学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大多从政治学的角度来思考、分析,但在许多问题上的研究、分析都走入了歧途,并有诸多问题已无法解释。
公共选择理论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政府经济行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经济体系的核心是供与求关系。
政治体系的核心是权力;经济学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其基本出发点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经济活动中的个人时刻在追求个人私利的最优化。
政治学对人的假设是“政治人”,因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他们为了追求公共利益而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经济学以个人为研究单位。
政治学以集体为研究单位,集体相当于个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公共选择理论是运用研究个人的方法来研究集体行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政府经济行为。
所以,可以说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对政治科学的渗透”。
第四,选择与交换。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不是“选择”,而是交换,即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交换。
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每个人追求的都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自我利益是通过一系列自愿交换得以满足的。
当通过交换已无法取得更大利益时,人与人之间就取得了一致性和稳定性。
为了达成交易,人们中间会有各种各样的协定的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用交易的观点来分析政府经济行为,把政府经济行为看作是非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的交易对象是私人物品,而政府经济行为交易的对象是公共物品。
并且,非市场决策和市场决策存在很大的不同。
市场决策包含非强制性,其过程是自愿的,如果有一方不满意,可以交易取消。
非市场决策包含强制性,一旦决策作出,尽管其中牵涉的某些经济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但他们不能取消交易,不能改变决策结果。
非市场决策的交易过程中,交易各方的决定权不均等,由此体现政府的决策权力。
二、公平和效率选择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公平与效率选择在政府经济行为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核心内容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本质;另一个是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
一些认为不公平是社会的核心问题,社会应最大努力把不公平限度降到最低。
另一些认为效率是核心问题,做大蛋糕比分蛋糕对社会更有好处。
[6]第一,公平与效率。
公平是从属于价值理性范畴的概念,效率则被定位于工具理性的界限之内。
[7]传统经济学的解释,效率是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
学者对公平与效率的看法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公平与效率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平等与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是相互抵触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8]“社会在许多方面都面临抉择:或者以损失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获得更多的平等;或者以放弃一定的平等为前提而谋得更高的效率。
”[9]另一种则认为,公平与效率有相统一的一面。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10]其一,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一个效率问题,而效率总是与一定的目标相联系的。
“效率是推动社会公平发展的历史动力”。
只有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为实现公平分配提供物质保证:一为效率是推动公平发展的历史动力。
物质利益原则决定着各种形态的社会把追求效率作为一种基本的目标,人类社会公平的建立和完善都源于效率的要求。
所以,效率是推动公平发展的历史动力;二为效率给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无论在什么样的制度下,没有效率,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任何形式的公平都不可能建立起来,要想建立理想的公平只是一种天方夜谭式的幻想。
其二,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
只有分配公平、合理,才能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是因为,消除贫穷,治疗疾病和提供教育,都会增加社会产出。
但是,如果社会生活的某些传统遭到违背,那么不公平会产生负面影响:收入分配不公违背了某种社会习俗,这种观念是导致大多数社会成员具有“道德义愤”的原因。
收入分配“过度”不公平导致不适当的消费分配,从而产生外部不经济,这表现为生产力下降、社会动荡不安和其他形式的社会混乱。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对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其内在统一而言的。
公平与效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也存在着许多共性和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解决效率问题,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如解决公平问题主要依靠政策机制一样。
”[11]第二,公平优先与效率优先。
其实公平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经济公平。
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二是社会公平。
它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在市场经济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即由市场所决定的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极不公平的。
因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收入的分配状况是由每个人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及这些生产要素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价格决定的。
而由于人们占有财产情况的不同以及劳动能力的差异,由市场所决定的收入分配状况就出现高低的悬殊。
这不仅本身与社会公平的要求有违,而且会导致诸如贫困、富裕阶层中的财富的浪费、社会冲突、低收入者阶层得不到发展与改善自己处境的机会等一系列的社会后果。
87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伦理问题。
伦理的公平要涉及平等和正义的问题,是一种规范性的判断,属于社会历史哲学的范畴。
经济的公平则为政府经济行为中的准则之一,它是研究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以及“公平”可能造成的后果。
然而,经济公平的准则在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中,往往不能摆脱规范性判断,不能完全摆脱伦理范畴。
由于物质和心理上的原因,公平可能是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是,不可能明确表明收入或公平到何种程度时会提高而不是降低效率,主要是因为公平本身带有习俗性。
[12]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公平与效率上,更倾向于公平。
认为公平是基于基本能力的平等。
如,对一个跛子来说,其最重要的是像正常人一样行走。
然而,基于效用原则的公平很可能忽视了跛子的要求。
公平原则应赋予不同的人以起码的从事某些活动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