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知识点总结

氧气知识点总结
氧气知识点总结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密度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3.氧气的用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4.燃烧现象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碳在空气燃烧中红热,产生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点燃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2)硫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点燃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注: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加少量的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点燃

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注: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加少量的水的目的—--冷却吸收五氧化二磷

(4)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点燃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注: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二、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

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开始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剩余容积的1/5。

4注意事项:

①红磷要过量。如果红磷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②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加少量的水的目的——冷却吸收五氧化二磷

○3不能用木炭、硫、铁丝等代替红磷

木炭、硫燃烧生成物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是气体,会弥补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4导管内事先注满水。否则燃烧冷却后,倒吸的水有一部分存在导管中,使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减少,测量结果偏低。

5.瓶中液面上升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

①红磷量不足②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未冷却至室温

三、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水 + 氧气

H 2O 2

H 2O + O 2

(2)

、加热氯酸钾固体;

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KClO 3 KCl + O 2

(3)、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高锰酸钾 △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2. 反应装置

(1)固+液体(不加热) 适用(H 2O 2与MnO 2反应制氧气)

长颈漏斗可以随时添加液体,但底部要形成液封。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2)收集装置

排水法:

① 适用范围:难溶或微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注意事项:集气瓶要装满水。

优点: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 。 缺点:收集的气体很潮湿

加热

二氧化锰

MnO2 MnO 2

②排气法:适用范围:不与空气反应且密度与空气相差较大的气体;又可分为向上排

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

注意事项:用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一定要伸入集气瓶底部,把空气尽量排出。

为了减少空气扩散,集气瓶口可盖上毛玻璃片

优点:收集的气体比较干燥。缺点:收集的气体不纯净。

3.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握紧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4.氧气的验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附近,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瓶内是氧气。

四、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五、催化剂:

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一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二不变(质量、化学性质)、

改变不一定是加快,还有可能是减慢。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有可能改变

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红砖粉末)。

六、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不是氧气)

2.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多变一”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3.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一变多”

4.氧化反应包括:燃烧和缓慢氧化

(1)燃烧: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缓慢氧化: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铁的生锈等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 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 (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知识点

2H 2O 2===2H 2O+O 2 ↑ MnO 2 三、氧族元素 1、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的递变规律 2、臭氧和过氧化氢 臭氧和氧气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大气中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伞 过氧化氢不稳定分解, 可作氧化剂、漂白剂。 3.硫: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1)与O 2 (2)与强碱 4、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1∶40);易液化(-10℃) 5、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 2+2NaOH===Na 2SO 3+H 2O 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SO 2+H 2O===H 2SO 3(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的亚硫酸只能存在于溶液中,它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故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SO 2+H 2O H 2SO 3 2)、氧化性: SO 2气体通过氢硫酸,溶液变浑浊,有淡黄色不溶物出现。 SO 2+2H 2S===3S ↓+2H 2O 3)、还原性:SO 2使溴水和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SO 2+Br 2+2H 2O=== H 2SO 4+2HBr 5SO 2+2KMnO 4+2H 2O===K 2SO 4+2MnSO 4+2H 2SO 4 2SO 2+O 2 2 SO 3 (SO 3+H 2O===H 2SO 4,SO 3是无色固体SO 3是一种无色固体,熔点是16.80 C ,沸点也只有44.8℃,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4)、漂白性:SO 2使品红溶液褪色:由于二氧化硫可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成无色物质,而化合成的无色物质却是不稳定的,易分解而恢复原来有色物质的颜色。 把Cl 2和SO 2混合用于漂白,能否增强漂白效果?为什么? 〖答案〗不能,SO 2+Cl 2+2H 2O=== H 2SO 4+2HCl 6.. 浓硫酸 (1)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 (2)化学性质: ① 吸水性(干燥剂) 吸收气体中水蒸气(作为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 浓硫酸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白色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 ② 脱水性(炭化)

初中化学空气氧气知识点总结

空 气 中 的 成 分 实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装置图注意点 a、可燃物要求:足量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操作要求: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d、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 体积 e、结论: 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选择的药品应具备的条件:a、能在空气中燃烧;b、在空气中燃烧时只与氧气反应, 不消耗空气中其他气体;c、燃烧后只产生固体或产生的气体可以被水或者气体溶液吸收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概念分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注意: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空气污(1)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 (2)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NO、NO2)和二氧化硫SO2等。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点必背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2、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3、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 氯化钾 + 氧气 二、工业制取氧气:原理:分离液态空气,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化成液态,再利用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氮气先从液体空气中分离成出来,剩下的就是液态氧气(物理变化)。 三、实验室制取氧气组装试验仪器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药品。定:试管底部略高于试管口,铁夹夹在试管的三分之二处,固定装置。点:点燃酒精灯。收:收集气体。离:试验结束后,先从水槽中撤出导管。熄:最后熄灭酒精灯。(为什么要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中引起试管炸裂。) 四、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1、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口要塞一 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加热时飞溅,堵住导管口,不利于气体排出。3、试管底部要略高于试管口,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4、等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开始收集氧气。5、实验结束后,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中,引起试管炸裂。 五、气体的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经收 集满了,若用排水法收集,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了。 六、收集气体的方法:1、排水法: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 体可用排水法收集,比如氧气。2、排空气法:(1)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和空气中的任何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比如氧气。(2)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且不和空气中的任何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比如氢气。 七、催化剂的理解。1、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是指可以加快或者减慢化 学反应速率)不能影响生成物的质量。2、催化剂不是唯一的,不能说二氧化锰就是催化剂(只能说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也不能说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因为不只是二氧化锰可以作为催化剂,二氧化锰只是催化剂的一种。)2、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均不变,换句话说,即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不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作为催化剂的物质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比如:二氧化锰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加入的是二氧化锰,反应结束后剩在试管中的固体物质还是二氧化锰。

高二化学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5篇

高二化学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5篇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 一、苯C6H6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HONO2+H2O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3H2 二、乙醇CH3CH2OH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CH3CH2OH 三、乙酸(俗名:醋酸)CH3COOH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 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乙酸还

氧族元素知识点梳理

臭氧O3 1. 同素异形体:有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氧气和臭氧、金刚石和石墨、S 有多种同素异形体。 2. 在常温、常压下,臭氧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也比氧气易溶于水。液态臭氧呈深蓝色,沸点为-112.4℃,固态臭氧呈紫黑色,熔点为-251℃。 3. 臭氧不稳定,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生成氧气,在高温时可以迅速分解。 2O33O2 4. 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银、汞等在空气或氧气中不易被氧化的金属,可以与臭氧发生反应。 5. 臭氧可用于漂白和消毒。某些染料受到臭氧的强烈氧化作用会褪色,臭氧还可以杀死许多细菌,因此,它是一种很好的脱色剂和消毒剂。 6. 在空气中高压放电就能产生臭氧。 3O22O3 放电 过氧化氢H2O2 1. 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粘稠液体,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呈弱酸性。 2. 市售双氧水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一般约为30%。医疗上广泛使用稀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3%(或更小)作为消毒杀菌剂。工业上用10%的双氧水漂白毛、丝以及羽毛等。 过氧化氢可用作氧化剂、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等,也可作为火箭燃料,及生产过氧化物的原料。 3. 过氧化氢会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2H2O22H2O + O2↑ MnO2 综合实验活动:H 2O 2 性质研究及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活动任务:通过实验研究H2O2的化学性质,并讨论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反应介质(水溶液的酸碱性)、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结果的影响。 任务一:研究H2O2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研究H2O2的化学性质。 设计实验方案 1. 请你根据你对H2O2性质的了解和对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的分析,预测过氧化氢可能 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氧气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密度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3.氧气的用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4.燃烧现象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碳在空气燃烧中红热,产生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点燃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2)硫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点燃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注: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加少量的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点燃 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注: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加少量的水的目的—--冷却吸收五氧化二磷 (4)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点燃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注: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二、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开始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剩余容积的1/5。 4注意事项: ①红磷要过量。如果红磷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②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加少量的水的目的——冷却吸收五氧化二磷 ○3不能用木炭、硫、铁丝等代替红磷 木炭、硫燃烧生成物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是气体,会弥补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4导管内事先注满水。否则燃烧冷却后,倒吸的水有一部分存在导管中,使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减少,测量结果偏低。 5.瓶中液面上升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 ①红磷量不足②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未冷却至室温 三、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练习题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制法(重难点) (1)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KMn04=加热= 2K2MnO4+MnO2+O2 ↑(a) 2KClO3 = MnO2 /加热=2KCl+3 O2 ↑(b) 2H202 =MnO2=2H20+2O2 ↑(c) ②发生装置的选择 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 若选用原理(a)或(b)的反应,则选用典型的固体与固体反应且需要加热型的装置。 若选用原理(c)的反应,则选用典型的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置。 ③收集方法及检验、验满、存放 a.气体的收集方法是跟气体的性质密切相关的。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是:该气体的 水溶性、密度以及该气体是否具有毒性,能否与空气或水反应等。 排水法:适用于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但含有水蒸气。 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同时,应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 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 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又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因而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 b.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人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c.验满和存放: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 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知识点

2H 2O 2===2H 2O+O 2 ↑ MnO 2 氧族元素 难点聚焦 1、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的递变规律 2、臭氧和过氧化氢 臭氧和氧气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大气中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伞 过氧化氢不稳定分解, 可作氧化剂、漂白剂。 3、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1∶40);(可用于进行喷泉实验,如SO 2、HCl 、NH 3);易液化(-10℃) 4、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 2+2NaOH===Na 2SO 3+H 2O 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SO 2+H 2O===H 2SO 3(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的亚硫酸只能存在于溶液中,它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故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SO 2+H 2O H 2SO 3 2)、氧化性: SO 2气体通过氢硫酸,溶液变浑浊,有淡黄色不溶物出现。 SO 2+2H 2S===3S ↓+2H 2O 3)、还原性:SO 2使溴水和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SO 2+Br 2+2H 2O=== H 2SO 4+2HBr 5SO 2+2KMnO 4+2H 2O===K 2SO 4+2MnSO 4+2H 2SO 4 2SO 2+O 2 2 SO 3 (SO 3+H 2O===H 2SO 4,SO 3是无色固体SO 3是一种无色固体,熔点是16.80C ,沸点也只有44.8℃,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4)、漂白性:SO 2使品红溶液褪色:由于二氧化硫可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成无色物质,而化合成的无色物质却是不稳定的,易分解而恢复原来有色物质的颜色。 漂白性的比较 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物质 HClO 、O 3、H 2O 2 、Na 2O 2 SO 2 木炭 原理 将有色物质氧化分解 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无色物质 将有色物质的分子吸附在其表面 实质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物理吸附 效果 永久性 暂时性 暂时性 范围 可漂白大多数有色物质,能 使紫色石蕊褪色 可漂白某些有色物质,不能使石蕊试液褪色 可吸附某些有色物质的分子

氧气知识点

氧气知识点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略大于空气; .: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105;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105;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2)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 +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3O4)本行不允许更改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2)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 氧气(O2)点燃氧化镁() (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文字表达式:铜()+ 氧气(O2)加热氧化铜() (6)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7)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本行不允许更改结论:(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氧气知识点总结精品

【关键字】空间、质量、特点、环境、关系、检验、形成、支持、加快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密度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3.氧气的用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4.燃烧现象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碳在空气燃烧中红热,产生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点燃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2)硫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点燃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注: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加少量的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点燃 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注: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加少量的水的目的—--冷却吸收五氧化二磷 (4)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点燃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注: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二、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开始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剩余容积的1/5。 4注意事项: ①红磷要过量。如果红磷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②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加少量的水的目的——冷却吸收五氧化二磷 ○3不能用木炭、硫、铁丝等代替红磷 木炭、硫燃烧生成物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是气体,会弥补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4导管内事先注满水。否则燃烧冷却后,倒吸的水有一部分存在导管中,使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减少,测量结果偏低。 5.瓶中液面上升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 ①红磷量不足②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未冷却至室温 三、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复习

绪言 一、化学发展进程 1、近代化学 (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二、化学研究 化学式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并改变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人们的生活。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检验方法及收集方法 1、氧气的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里,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 2、实验室氧气的收集方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略大)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气体集 满了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一)液体制取氧气的方法 1、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二)加热固体制取氧气的方法 1、加热氯化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 氯化钾 + 氧气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高锰酸钾 (2)装置:固—固加热型 (3)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握紧试管,观察水中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连续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②装药品。 ③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④收集: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⑤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中,若复燃,证明是氧气。 ⑥结束: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4)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堵住导气管或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三)分解反应 1、概念: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3、表示:AB → A + B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精)

化学有机基础知识点总结精品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 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 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 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

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 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 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 注意:新戊烷[C(CH 3)4]亦为气态 ② 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 ..3.Cl ..,沸点为....-.24.2....℃).. 氟里昂(....CCl ...2.F .2.,沸点为....-.29.8....℃).. 氯乙烯(....CH ..2.==CHCl ......,沸点为....-.13.9....℃).. 甲醛(...HCHO ....,沸点为....-.21..℃).. 氯乙烷(....CH ..3.CH ..2.Cl ..,沸点为....12.3....℃).. 一溴甲烷(CH 3Br ,沸点为3.6℃) 四氟乙烯(CF 2==CF 2,沸点为-76.3℃) 甲醚(CH 3OCH 3,沸点为-23℃) 甲乙醚(CH 3OC 2H 5,沸点为10.8℃) 环氧乙烷( , 沸点为 13.5℃)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CH 3(CH 2)4CH 3 环己烷 甲醇CH 3OH 甲酸HCOOH 溴乙烷C 2H 5Br 乙醛CH 3CHO 溴苯C 6H 5Br 硝基苯C 6H 5NO 2 ★特殊: 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为液态

氧族元素知识点梳理备课讲稿

氧族元素知识点梳理

臭氧O3 1. 同素异形体:有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氧气和臭氧、金刚石和石墨、S有多种同素异形体。 2. 在常温、常压下,臭氧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也比氧气易溶于水。液态臭氧呈深蓝色,沸点为-112.4℃,固态臭氧呈紫黑色,熔点为-251℃。 3. 臭氧不稳定,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生成氧气,在高温时可以迅速分解。 2O33O2 4. 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银、汞等在空气或氧气中不易被氧化的金属,可以与臭氧发生反应。 5. 臭氧可用于漂白和消毒。某些染料受到臭氧的强烈氧化作用会褪色,臭氧还可以杀死许多细菌,因此,它是一种很好的脱色剂和消毒剂。 6. 在空气中高压放电就能产生臭氧。 放电 3O22O3 过氧化氢H2O2 1. 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粘稠液体,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呈弱酸性。 2. 市售双氧水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一般约为30%。医疗上广泛使用稀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3%(或更小)作为消毒杀菌剂。工业上用10%的双氧水漂白毛、丝以及羽毛等。

过氧化氢可用作氧化剂、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等,也可作为火箭燃料,及生产过氧化物的原料。 3. 过氧化氢会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MnO2 2H2O22H2O + O2↑ 综合实验活动:H2O2性质研究及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活动任务:通过实验研究H2O2的化学性质,并讨论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反应介质(水溶液的酸碱性)、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结果的影响。 任务一:研究H2O2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研究H2O2的化学性质。 设计实验方案 1. 请你根据你对H2O2性质的了解和对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的分析,预测 过氧化氢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2. 请选择具体试剂,实现上述反应关系。 可供选择的试剂:5% H2O2溶液、二氧化锰、碘化钾溶液、酸性高锰酸 钾溶液、稀硫酸

初三化学氧气知识点归纳

仅供个人参考 氧气知识点归纳 考点一、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 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液化和固化。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略大。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反应中提 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反应物 反应现象 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药品;③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燃酒精灯加热;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把导管移出水面;⑦熄灭酒精灯 (2)过氧化氢制氧气 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药品;③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4. 实验装置: (1)发生装置: 适合原理( 1)( 2) 适合原理( 3) (2)收集装置: 排水集气法(适合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适合密度比空气大的气 体)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木炭 持续红热,放出热量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 (黑) 量,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铁丝 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 变冷(不燃烧) 量,生成黑色固体 蜡烛 产生黄白色光焰,放出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 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 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 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 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 壁有水雾产生;迅速把 生;迅速把烧杯倒过来,注入 烧杯倒过来,注入少量 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 变浑浊 水变浑浊 C+O2 CO2 3Fe+ 2O2 Fe3O 4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5. 收集方法: (1)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 6. 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7. 验满方法: (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证明瓶中没有水,即已集满。 (2)用向上排空气法时,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8. 制取装置的选择: 反应物状态和条件 装置图 实例 3 MnO 2 ↑ 2KClO? △ 2KCl+3O 固固加热型 4 △ 2 4 2 2KMnO K MnO+ MnO + 3. 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为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和宇航员提供呼吸用的氧气。 (2)支持燃烧:利用可燃物跟氧气反应放出热量, (3)工业上用于钢铁冶炼和金属焊接。 考点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 药品: (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高锰酸钾 (3)过氧化氢溶液(无色液体) 、二氧化锰( MnO2, 黑色固体) 2. 反应原理: (1)2KClO? MnO 2 △ K MnO+ MnO+ O ↑( 3)2HO 2H O △ 2KCl+3O ↑( 2)2KMnO 3 4 2 4 2 2 2 2 +O2↑ 3. 实验步骤: (1)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氧气 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式

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点

药品双氧水(过氧化氢)反应原理 装 置 发生 装置 收集 装置 步骤: (连) 查、装、 定、点、 收、移、 熄。 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 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 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先预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⑥收集气体: a、排水集气法——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 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学习,可初步感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1. 研究反应原理; 2.一根据所选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适当的仪器组成相应的实验装置; 3.一根据实验装置的特点,设计合理的实验操作步骤,预测可能的注意事项;

4.一根据所制取气体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收集、检验、验满及验纯的方法。 气体发生装置:发生装置的选取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而设计 ①“固+固”的反应,简称“固体加热型”,装置如图A所示,如用KMnO4或KClO3和MnO2制O2。 ②“固+液”的反应,简称“固液常温型”,装置如图B、C、 D、E。如用H2O2和MnO2制O2。同B装置相比,D装置具有便于添加液体药品,制取的气体量较多的优点;C装置不仅添加液体药品方便,而且可通过导管上的开关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E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加入药品的量和速度。 ③“固+液”的反应的发生装置的其他改进: 为了节约药品,方便操作,可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这些装置都可自动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