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巨变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的结果

第一次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二次巨变是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第三次巨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感受共和国巨变

感受共和国巨变

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一.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1.百姓生活大变迁
⑴物质生活方面:
⑵精神生活方面: ⑶开始了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 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⑴什么是综合国力?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⑵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表现:


人多路窄,处处堵车曾 是困扰人们的大问题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一.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1.百姓生活大变迁
⑴物质生活方面:
⑵精神生活方面: ⑶开始了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 由贫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⑴什么是综合国力?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⑵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表现:
经济成就
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亿元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1978年 3 624.1 206.4 97.5 108.7 2010年 397983世界
第二
29727世界第

15779 13948

六、七十年代,由于 物质匮乏,人们只能穿 蓝色制服

60年代,人们 平均2个月才 可以领到半斤 肉,并且还要 凭票供应。 (上图)
今天,超市出售 的方便食品,种 类繁多。
建国以来,城镇建造新房已超过49亿平方米, 2009年人均居住面积(卧室面积)超过20平方米, 农村共建造新房138亿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 过40平方米。
国家外汇储备
亿美元
截止到2011年7月,我国 的外汇储备约3.16万亿 美元。世界第一
这 些 数 字 说 明 什 么 问 题 ?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分析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辛亥革命孙中山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毛泽东第三次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邓小平一、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简介: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1911年(清宣统三年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二)辛亥革命影响:1、政治:(1)先进性: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局限性: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1)先进性: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人民兴办实业,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情,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2)局限性:自从辛亥革命响应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混乱之中。

长期的分裂、混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3)思想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性,使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自由等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成为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初四思想品德(政治)知识点

初四思想品德(政治)知识点

第一单元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第一课腾飞的东方巨龙1、共和国的巨变表现在哪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取得的相关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百姓生活大变迁。

我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②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经济力和科技力是综合国力中的决定因素)。

取得成就的原因(十六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政治方面:坚持和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科学发展观等。

经济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共同富裕;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目标等。

文化方面: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依法治国方略等。

社会方面: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

生态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保护环境与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为什么)源于她的先进性。

他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实践。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筚路蓝缕奋斗不止建国年中国的巨变

筚路蓝缕奋斗不止建国年中国的巨变

筚路蓝缕奋斗不止建国年中国的巨变筚路蓝缕,奋斗不止——建国年中国的巨变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度,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更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年代。

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历了从筚路蓝缕到奋斗不止的巨变。

一、走出筚路蓝缕:新中国的初期经济重建建国初期的中国面临着庞大的经济困局。

长期的战乱和内战导致了国家资源的枯竭和人民生活的贫困。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首先,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为新中国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推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国家的工业实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帮助中国的经济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起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奋斗不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中国政府意识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局限性,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改革。

这一改革开放的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首先,中国实行了农村改革,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状况,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其次,中国吸收外资,允许民营企业的发展,并推行了经济特区政策,为外商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中国还进行了教育和科技的改革,加强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科技创新,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建国年中国的巨变:经济繁荣与人民生活改善在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后,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逐渐崛起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百年巨变的简单概括

中国百年巨变的简单概括

中国百年巨变的简单概括【原创版】目录1.中国百年巨变的背景与原因2.中国百年巨变的主要内容3.中国百年巨变的影响与意义正文【中国百年巨变的背景与原因】中国百年巨变是指从 20 世纪初至 21 世纪初,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巨变的背景与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西方列强的入侵与瓜分,导致清朝灭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民众觉醒,民族主义兴起,众多有识之士寻求救国之路。

3.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催生了一系列的革命与改革运动。

【中国百年巨变的主要内容】中国百年巨变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制度的变革:从封建帝制到民主共和,再到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剧变。

其中,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封建帝制;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发展的跨越: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到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

3.科技创新的突破:百年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等,这些突破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4.文化事业的繁荣: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百年间,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中国百年巨变的影响与意义】中国百年巨变对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重大:1.对国内: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生改善,为我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对世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中国百年巨变见证了我国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历史进程,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从建国到现在的伟大巨变

从建国到现在的伟大巨变

从建国到现在的伟大巨变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伟大的
巨变。

这些变化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在推
动中国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变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

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
和大规模国有化,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化,中国政府
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政治体制的变革也带来了更
开放的社会和更广泛的参与。

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瞩目的焦点。

通过实行改革
开放政策,中国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

从一个农业主导的国家,
中国逐渐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国。

现如今,中国在科技、金融和创新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社会进步:
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社会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个人权利和平等受到更多重视。

文化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在建国以来的巨变中,中国保留和传承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

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了贡献。

总结起来,从建国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

这些变化使中国成为一个日益强大和有影响力的国家,也为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1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3.1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教材讲练九年级《感受共和国的巨变》讲练【知识讲解】一、百姓生活大变迁改革开放20多年来,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从经济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现在已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

2.从科技方面看,我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高科技领域,我国在世界上已占有了一席之地,有的领域还居国际领先地位。

3.从国防方面看,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全面推进,已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现代水平和强大战斗力的军队。

4.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看,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发展外交关系,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学法点拨】1.本节主要是引导同学们了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意在结合同学们的亲身体验,增强对祖国认同的情感,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因此,知识上应该掌握我国国力增强的表现,在思想上应该把情感升华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上来。

2.要学会观察生活,留意吃、穿、住、用、行等方方面面的变化,从发展中来感知祖国的日益繁荣。

要善于通过调查、访谈、结合家乡变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感性材料中归纳出取得成就的原因、体现的道理,说明的结论等理性的认识。

3.要善于联系时政,如我国参加联合军演、推动朝核六方会谈、开展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等,来感受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经典题例】试题:看看家里及左邻右舍的房子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高;市场上商品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合理……这满目喜事连连的胜景,常令我们潮涌心头,歌聚喉头,“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开始了从生存型消费转 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的转变。
结论:我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 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开始了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的转变。 标题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 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案例分析(下面两个案例) 【1】932 年,刘长春首次参加第 10 届洛杉矶奥运会,当时清朝国力很弱,中国人被洋人骂成东亚病 夫,4· 5 亿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代表团共 6 人,运动员仅刘长春一人,论实力,他已具备了世界 水平,在前 60 米一路领先,但由于很多天的长途跋涉,他的体力和运动能力都下降了很多,后陆续被 人反超, 被淘汰。 赛后, 几位裁判不解地问刘长春: “前 50 米跑得那么出色, 为什么后 50 米就不行了?” 当得知刘长春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美国,又无处训练时,裁判们连连叹息:“真可惜。”1936 年, 刘长春第二次代表中国,参加第 11 届奥运会,同样由于 28 天的海浪颠簸,体力消耗较大,而未能取得 好的成绩。在刘长春当时留下的老照片中,他抱歉地看着后人,目光无奈,身影单薄——身后没有强大 国家支持的中国运动员,只能在奥运竞技场上徒唤奈何! 1983 年,刘长春病逝。在他逝世后一年,许海峰为中国人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与此同时, 中国也正走出沉重的历史、开始通过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增强自信。 刘长春生前非常遗憾:没有看到中国人在奥运会上扬眉吐气;刘长春身后应该欣慰:包括体育在内, 中国人的各项成就令世界瞩目! 【2】72 年后的 2004 年,在举世瞩目的第 28 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派出了 407 名运动员,五星红旗一 次次升起, 《义勇军进行曲》一次次奏响,我国体育代表团勇夺 32 枚金牌,位居金牌榜总数第二名,实 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新的历史性突破。 其中, 刘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让我们看看成绩的背后: 2002 年,田径国家集训队组建以后,课题组 10 多名科研人员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专门为刘翔备战奥运 男子 110 米栏项目提供科技服务, 科研小组对刘翔的日常训练和参加的历次国内比赛都进行了跟踪拍摄, 再通过专门的软件对所有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国家 强有力的支持和大量科研人员、教练员的充分配合下,刘翔终于在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田径拿下了含金 量最高的一枚金牌。 思考:1、对比材料中刘长春的落败、刘翔的成功能反映出什么? 2、自己观看雅典奥运会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点拨总结: 1、刘长春的落败反映出旧中国国际地位和体育水平的低下,在刘长春当时留下的老照片中,他抱歉 地看着后人,目光无奈,身影单薄——身后没有强大国家支持的中国运动员,只能在奥运竞技场上徒唤 奈何! 刘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绩的背后有国家强有力的支持。 2、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中华民族彻底结束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历史,正逐步实现全面复兴;同学 们, “国运盛,体育兴” ,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几代中国人的努力, 中国在各个领域寻找到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自信, 中国选手已夺得 82 枚奥运会金 牌,中国还获得了 2008 年奥运会举办权、加入了世贸组织、实现了飞天梦、让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 抱、在国际事务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发言权……而背后支撑这一切的都是★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综合国力的含义吗? ★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的合力。 它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七个方面。其中,经济力和
科技力是决定性因素。综合国力不是这些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能力。 2、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教师:经济力和科技力是综合国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同学们搜集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成就的资料,与同学们交流与分享,从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下 面我们进行交流。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成就的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师:同学们,在我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公路、铁路建成通 车,一辆辆汽车下线、一款款新型手机、电脑问世、一批批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三 峡水利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捷报频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现在已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我国 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在高科技领域, 我国在世界上已占有了一席之地, 有 11%的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 3.我国的国防和外交方面 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我国在国防、外交等方面巨大成就的资料,并就其中的一方 面向同学讲述,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师:老师也收集到一些资料,跟同学们分享。 【1】学生感受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师:同学们,阅兵式是国庆大典中声势最大的一项活动。在这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中,尽显一 个军队的军威、一个国家的国威和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194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500 多万部队,绝 大多数是步兵。在这一年的开国大阅兵中,以步兵、骑兵为主,海军只有两个排面,空军只有 17 架飞 机。在 16400 名受阅官兵中,技术兵只占 3%,甚至还有骡马炮兵穿行天安门广场。而今,人民解放军 已经发展为包括陆、海、空和第二炮兵在内的诸军兵种合成,向现代化迈进、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 陆军中装甲兵、炮兵等技术兵种已占 70%;海军已拥有水下潜艇、水面舰艇,航空兵、陆战队、岸防部 队 5 大兵种;空军已拥有航空兵、空降兵、地面防空兵兼雷达兵;二炮兵已形成了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 有,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我国是世界上五个核大国之一,具有战略核反击能力,等等。 【2】收集到的我国在外交等方面巨大成就的资料-------学生感受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教师总结:同学们,踏着改革开放的旋律,共和国一路走来,她用辉煌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一幅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壮丽画卷。 共和国 55 年的辉煌成就 1、中国人住房:从“蜗居”走向广厦; 2、从追求温饱到迎接汽车社会; 3、信用卡:全国平均两人一张,一年刷去 18 万亿元; 4、从外汇券的消亡到“中国制造” ; 5、从第一炉铁水到年产 2、22 亿吨钢; 6、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7、181 万公里铁路方便着千家万户; 8、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到 2005 年“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 9、专利申请:20 年突破 200 万; 10、从文盲大国到高等教育大众化; 11、打造坚船利炮,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 12、从 35 岁到 72 岁:中国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和国 55 年的辉煌成就 ★补充标题三:共和国发生巨变的原因探究 第一方面的原因:政治上 政治方面探究: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指引【3】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
教具 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百姓生活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成就的资料国防、外交等方面成 就的资料 2、教师准备:整理学生搜集的材料,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资料 列表,图片,数据对比 1. 搜集与课本理论相关的资料,学会取舍。处理信息的能力 2. 综合分析驾驭知识,要全面系统
注意 问题
板书 设计
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标题一:百姓生活大变迁 1 物质文明方面变化 2、精神文明方面 3.总的变化 标题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2、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3、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补充标题三:共和国发生巨变的原因探究 1 政治上 2、经济方面 3 科技教育 4、其他方面
教 学 设 计
备课.年 8 月 13 日, 课题
教学 目标
重点难 点
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授课 9 月 1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1、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2、能力: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 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3、知识: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共和国的巨变的 表现,综恩格尔系数
教学 措施
教学方 法
1、学生准备(1)搜集百姓生活十大变迁的最新数据。 (2)搜集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成就 的资料,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 (3)搜集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我国在国防、外交等方面巨大成 就的资料,并能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讲述。 2、教师准备:整理学生搜集的材料,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资料
举例讨论,收集有关报道资料进行思考
教 学 过 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
导引新课:歌曲《好日子》 唉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一原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 生 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 唉:今天是个好日子 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明天是个好日子 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唉 门外的灯笼露出红红的光景 好听的歌儿传达浓浓的深情 月光的水彩涂亮明天的日子哟 美好的 世界在我们的心中 唉 今天都是好日子 千金的光阴不能等 明天又是好日子 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今天是个好日子 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明天又是好日子 千金的光阴不能等 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 赶上了盛世咱享太 平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国情篇的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展示课题) 依标导学 教师板书: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标题一:百姓生活大变迁 教师:同学们,课前你听到的那首歌曲是什么?(学生答: 《好日子》 )这首歌映出了老百姓生活变 迁、过上好日子的喜悦心情。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畅所欲言 物质方面—物质文明变化--------P3—4 观察 6 张图片 1、请同学们观察课本 3--4 页的照片,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变化? 2、围绕衣、食、住、用、行几个方面说说自己家庭生活状况的新变化 教师:1、照片是生活的历史记录,请同学们观察课本 3--4 页的照片,谈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围绕衣、食、住、用、行几个方面说说自己家庭生活状况的新变化。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略)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通过新旧照片对比和自己家庭生活状况的新变化,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饮食 讲营养,穿戴讲漂亮,住房讲宽敞,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轿车也开始驶入寻常百姓家(展示课件四: 轿车进入家庭的图片)------精神文明变化 ---教师:我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精神文化生活呢 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读书看报、影视歌舞、运动健身------居民的吃、穿、用、住、消费向优质、高档 化迈进,花钱买健康、买知识、买时间、买时尚、买新鲜成为居民新的消费观念和追求 同学们搜集反映百姓生活十大变迁的最新数据,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我们一起来感受。--------百 姓生活十大变迁 教师补充恩格尔系数的资料--------恩格尔系数 19 世纪,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发现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 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少,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 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 总支出金额 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联合 国粮组规定,高于 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60%到 50%之间是勉强度日,我们叫温饱。50%到 40%就认 为是小康。40%到 20%,就认为是富裕。 教师: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数据,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巨大变迁,同学们能不能概述一下百姓 生活大变迁----有什么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