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体简介
古代汉语的文体并举例

古代汉语的文体并举例
古代汉语的文体主要有散文、韵文、骈文三种。
- 散文:不讲究对偶、声律的文章,包括经传史书、诸子百家、杂记、史传、论说、奏疏等。
如《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
- 韵文:讲究对偶、声律的文章,包括诗、词、赋、骈文等。
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
- 骈文:是一种以对偶为主的特殊文体,起源于汉末,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特点是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如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骈文写成,文章短小隽永,对仗工整,极具艺术之美。
以上是古代汉语的主要文体及其特点,不同的文体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古文的文体

古文的文体
古文的文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风格,包括了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代和唐代等时期的文学作品。
古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独到的文化价值而为人称道。
古文以散文和诗歌为主要形式,包括了各类文章和诗词。
散文以
散文笔记、志怪小说、随笔等形式表达,内容涉及哲学思考、历史事件、道德品质等方面。
诗歌则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格律的
运用,表达诗人的情感、景物描写和社会思考。
古文的语言严谨而富有感染力,常使用典雅的词语和优美的修辞
手法,如比喻、夸张、象征等,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古
文常常追求情感和理性的统一,其作品活灵活现,有着独特的审美效果。
古文的文体对于文化传承和思想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读古文,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的沿革、
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变迁。
同时,古文也是对现代文学影响深远的
源头之一,对于提升写作水平和修养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古代文体文化常识

古代文体文化常识
古代文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如《马说》《爱莲说》。
- 表:是古代臣下向皇帝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
-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警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 记: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 传:主要是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编写人物传记,如《五柳先生传》。
-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答谢中书书》。
了解古代文体文化常识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古代文学体裁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古代文学体裁【—总结之古代文学体裁】,古代文学体裁包括说、书、表、赠序等等,下面有老师来详细讲解一些。
古代文学体裁(1)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多大异。
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
如《马说》。
(2)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 表。
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4) 赠序。
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
集而为之作序的,称为赠序。
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
《送东阳马生序》(5)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一般用韵。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6) 杂记。
包括:(1)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
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
(2) 笔记文。
《世说新语》是这类文体。
(7)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8)史书体例(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战国策》。
(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
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总结:以上是总结的古代文学体裁范例,还有史书体例的一些内容。
祝中考顺利!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代文言文的七种文体

古代文言文的七种文体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七种主要文体表现了不同的艺术特点和形式。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七种文体。
第一种文体是骈文,也称夹叙夹议。
骈文是古代骈文运动中的一种,其特点是由两个短文组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交替展开。
这种文体常用于议论文章,既可以表达观点,又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说服力。
第二种文体是乐府诗,又称古乐府诗。
乐府诗是古代民歌的一种形式,具有深厚的民间色彩和沉浸情境。
这种文体以歌谣的形式呈现,以抒发人们的情感和表达对社会事物的关注。
乐府诗也经常用于咏史和讴歌英才。
第三种文体是骚体,也称骚体诗。
骚体诗是楚辞的一种文体,以其优美的辞章、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思想深受赞赏。
骚体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想)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常常以抒发忧国忧民、苦辞时事为主题。
第四种文体是辞章,也称文辞。
辞章是一种修辞华丽、言辞优美的骈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文体常用于古代文人雅言议论和颂扬人物的作品,语言通顺而雍容,韵律华丽而不失庄重。
第五种文体是碑文,又称碑铭。
碑文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具有永久保存的特点。
这种文体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历史事件、纪念人物或者寄托对逝者的追思。
碑文既是一种文学创作形式,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六种文体是记叙,也称叙事。
记叙是一种讲述故事的文体,常见于历史记载和小说。
这种文体注重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生动的语言表达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给读者带来愉悦和思考。
第七种文体是散文,又称杂文。
散文是在古代诗词文体之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散文以散文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情感在其中得以充分展现。
散文在古代文言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七种古代文言文的文体各具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和多样性。
它们不仅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表达方式,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常见古代文体

常见古代文体1、传即传记,古代文体,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为主,史传文首创于司马迁(后为历代正史仿效),无论是“本纪”、“世家”还是“列传”,都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如《垓下之战》(《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些文章不但记叙了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为,也有许多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如项羽的帐中悲歌,廉颇的居功自傲及负荆请罪,突出了人物个性。
文人所写的单篇传记一般写普通人的事迹,写法灵活多样,内容有所侧重,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作者的某些思想情感,如柳宗元的《童区寄传》、宋濂的《王冕读书》。
此外还有自传,自述生平,兼书写怀抱或抒发感慨,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2、记: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
它可以记述游历见闻感受,类同游记,并借写景抒发某种感情,如唐柳宗元《小石潭记》、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明袁宏道、袁中道《游高粱桥记》等;可以状物,说明工艺品的情状,如明魏学洢《核舟记》等;也可以叙事如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志趣,如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3、说:古代文体,即论说文,多用来说明某种道理,通常叙述兼有议论。
多偏重于申述,一般都是因事生情,有感而发,多一事一议,如明刘基《说虎》、周敦颐的《爱莲说》、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苏轼的《日喻说》、袁枚《黄生借书说》等。
4、笔记体小说,是一种惯以简短隽永的话语方式记录现实人物、鬼神精灵乃至拟人的动植物与器物,有一定故事性的小说文体,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的一类,它的故事以及生活、视角与视点,均是平民化与带有十分明显的民间文学特色的,包含了许多传说、寓言、掌故、轶事。
如东晋干宝《搜神记》、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
古代文体表

古代文体表
示
古代文体主要有“道家文体”、“儒家文体”、“后汉文体”、“原汉文体”、“小说文体”、“诗歌文体”等。
1、道家文体:具有淡泊、自然、谦虚的“道家”文体,其特点是没有太多的修辞,倾向于客观的记录。
2、儒家文体:儒家文体中,不仅赋有智者的观念,其文体也重视仪式和容貌。
3、后汉文体:“后汉文体”关注思想观念和格言警句,但也强调文章的层次感、对比性、修辞意象等,注重文章的层次感。
4、原汉文体:“原汉文体”是唐代乃至五代以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文体,素以明达、气势磅礴、形式洒脱而著称。
5、小说文体:小说文体是以具体且生动的文字来表达人物的思想、心机和言行,极具色彩感和情节性,借助艺术夸张、想象和抒情以推动文章的发展。
6、诗歌文体:诗歌文体的特点是它的语言优美、有节奏性,同时也思想深刻,强调了情感、色彩和造型。
古代的文体知识

古代的文体知识古代的文体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
文体的不同,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的不同,掌握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用品的内容。
划分文体的标准及古代文体的划分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1、文章的语言形式;2、文章的内容;3、文章的应用范围。
根据这三条标准,可把古代文体划分为三个大类:散文;2、韵文;3、骈文古代散文的类别:(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类:甲:编年体编年体历史散文在东周的时候已经产生,当时叫做“春秋”。
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只有鲁国《春秋》。
为《春秋》作传的有公羊、谷梁、左氏,称为“春秋三传”。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特点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本来程序叙述它的来龙去肪,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便于读者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它的阶段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不足之处:不利于集中描写人物;一个事件往往拉得很长,分散在不同的年代里。
读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了解其全面;某些人物有始无终,某些事件顾此失彼。
乙、纪传体纪传体历史散文创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属于纪传体历史著作。
纪传体这种体裁的特点:通过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历史散文对古代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深受这种体裁的影响。
古人称小说为“野史”,往往把小说篇名称为某某传。
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等。
丙、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创自南宋的袁枢。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三十九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
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七国之叛”等,然后按年排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体介绍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
选入教材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杂记。
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
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
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
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民间故事。
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
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
内容上它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
有的民间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
例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赠序文:文体一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称为赠序。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这类文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书说文:“书”指一般书信。
“说”指阐明事物、问题的义理文。
把二者归为一类里,是因为“书”在内容上往往同“说”相同,辨析事物,解释义理,二者常常在叙述中表明观点、见解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例如《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答李翊书》、《报刘一丈书》等。
传状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
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诸如《苏武传》、《张衡传》、《海瑞传》等。
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
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
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
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彩。
如《原毁》、《过秦论》、《讳辩》等。
杂记文:杂记文是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章,它包括较广,有人物记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
文化名胜古迹、历史掌握、遗文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
这类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
如《桃花源记》、《项脊轩志》《梅花岭记》等。
小说:就其古代散文来说,小说是早已有之的,下面再介绍一下小说。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主要是先秦的“神话”、“寓言”。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统称为笔记小说。
这一时期,小说初具规模。
其作品主要有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
3、唐代出现了唐传奇。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古典小说的成熟。
著名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
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5、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
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6、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
此时期,古代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按着不同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种类:按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说。
按写作体制分为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仙传体。
按内容分为历史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
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文小说和白话小说。
我国古代小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语言准确简炼,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
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箴铭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
这类文章,内含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
语言雕琢、精炼。
例如《陋室铭》、《柳子厚墓志铭》等。
序跋文: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多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例如《〈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民间故事文:是经过长期的群众口头创作的口述流传,不断地修改加工而成的文学样式。
它表现为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
常用夸张、比喻、充满神奇色彩、艺术感染力强。
例如《渔夫的故事》等。
上面介绍的都是从无韵这个角度列述出来的。
从广义上说,这些文体在古代都属于散文。
它们有其共同特征,又有各自不同特点,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上面列述的这些散文体,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散文是不同的。
今天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而上面这些文体类型有许多种是不能归到今天所讲的散文里边的,有的可以归到散文里边。
碑志文:古代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
碑是墓碑,多在碑前;志是墓志,写在碑后,这类文章记述死者生平事迹高度概括,用语极精简。
而内含丰富,言尽而意无穷。
如《平淮西碑》。
奏议文: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类文章。
它包括疏、表、对策、议对、封事等。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动,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为分条陈述的意思。
如《谏太宗十思疏》。
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出师表》。
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
如《教战守策》,等等。
传奇文:小说体裁之一。
(1)以其情节奇特、神奇而得名。
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文的短篇小说。
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所以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例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牡丹亭》、《桃花扇》等。
哀祭文:古代哀辞和祭文,是哀吊死者,追怀生前,表示悲伤之意的文章,祭文要在设祭时所读。
这类文内容伤惋,言辞凄切,感情沉重,用语真朴凝聚。
如《祭妹文》。
传说文:是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演变的故事。
如英雄人物传说。
普通人物传说、西湖的传说。
有的是以特定历史事实为基础,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
大多颂扬赞美,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如孟姜女的传说、牛朗织女的传说等。
寓言文: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
通常是借托某种事物,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达到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的目的。
这类文体惯用拟人手法,语言简捷犀利。
例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颂赞文:古代对他人赞扬、歌颂的文章。
古代受人之恩惠,得人之成全,而表示感激之意,对其人其事其恩德进行歌颂、赞美。
情真意切,语挚言厚,但不造作。
如《子产不毁乡校颂》。
诗: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