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提升版)
人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和证明声音是由于发生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说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识别回声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知识结合声音的传播速度进行简单的回声测距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感悟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了解自然界及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能简单解释自然界及生活中一些发声现象,体会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述。
(3)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利用转换法和科学推理的物理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在活动中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思想研究物理的方法。
(固体传声)教学用具:音叉水槽铁架台乒乓球细线口琴录音机磁带蜡烛火柴真空铃(气泵,电池盒,泡沫)小闹钟(扣碗)土电话(长线)分层教学环节:提问分层习题分层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前预习:设计实验 1.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振动 2.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课堂导学:●学生展示预习作业1,老师点评补充,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振动典型实验:1.喉咙发生2.音叉发生(触摸,乒乓球,水花四溅)3.鼓面振动(桌面振动),如何观察到它们的振动?问:如何消除手拍桌面时,风带来的影响?如果纸片效果不明显如何改进?4.乐器图片(口琴钢琴笛子)展示,让学生体会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小结1.物理研究方法小结:转换法2.知识小结: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振动。
●知识过渡:声音的传播1.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人耳的?空气。
2.声音是如何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介绍声波概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人教版(new)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难点:1。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2.设计探究实验.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教学准备】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三、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次备课优秀教学案例: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物理学的兴趣。我会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实验和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和实用价值。
同时,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和推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我会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乐器,观察和分析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或者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如在安静的教室和嘈杂的街头对比声音的传播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我会使用图示、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同时,我还会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技能方面,我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声音的强度和频率,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此外,我还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声音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如噪音控制、音效设计等。
1.分组:在课堂上,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人数根据班级人数和活动性质进行合理分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创新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量筒,纸杯,音叉,音箱,真空压缩袋,手机,蓝牙音箱,水,塑料桶,密封袋,塑料罩,土电话,蜡烛,火柴,泡沫,乒乓球等。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探究液体传声实验中,用密封袋装手机,浸没在水中,问学生能否听到声音,同时用盐或者糖等倒入量筒中,此操作意在改变液体种类,渗透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的探究思维的培养。
改进真空铃实验,用轻便的真空压缩袋取代了噪音大,携带不便的抽气机,取材简单,操作方便。
既能让学生亲身动手感受声音的大小变化情况,同时也可以看到空气多少的变化,现象更直观,便于学生推理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更好的认识声音依靠介质传播这一教学难点。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有两个环节,其一是探究声音产生环节;其二是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环节;教师演示实验由三个环节,其一是引课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
在探究声音在液体中传声实验中,将手机放入密封袋中浸没于水中。
并不断向水中加盐,糖等液体,换用多种液体来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培养学生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的探究思维。
教师通过演示真空铃实验,让学生更好的观察现象。
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更好的理解了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 了解声音是具有能量的。
声速以相关知识。
人耳结构及听声和发声能力。
3、会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本节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是340m/s3、回声现象: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人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迟0.1s 以上4、人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源;有传声介质;有健康的耳朵本节能力点: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环节,知道科学推理法(推测法),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结论;会利用声速进行简单计算【基础达标训练】1、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A、铝、海水、空气B、铝、空气、海水C、空气、铝、海水D、空气、海水、铝2、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3、有关声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无线电波就是声波B 、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C 、声音可以不需要介质传播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4、能说明固体传声的现象是( )A 、下雨天听到雷声B 、耳朵贴着铁轨听到火车来了C 、海浪冲击岩石D 、节日里听到的爆竹声5、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以形式传入人耳。
6、某同学测出声音在空气中2 s的时间内传播的距离是690 m,由此他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m/s。
目前,早已有飞机的速度超过声音的传播速度,称为超音速飞机,则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距离至少在_________km以上。
【能力提高训练】8、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A、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能看到手机屏上的显示,却听不到手机铃声B、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塑料屑不停地跳动C、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D、用击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9、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D、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10、假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只有0.1m/s,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车祸将会大大增加B、看电视时看到的动作和听到的声音不相符C、你听到的问候声可能会变成“好你”D、人听不到任何声音11、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实验时在玻璃罩中安装一只电铃,用抽气机逐渐向外抽气,如图2-1-1所示,发现电铃的声音不断减小,再总结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A、等效替代法B、科学推理法C、控制变量法D、转化法12、唐朝诗人胡令能写了一首《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课后提升练习(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020年秋绵阳外国语学校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2020江苏淮安期中)能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生活现象是 ( )A.岸上的人能听到河水流动的哗哗声B.海边的人能听到波浪拍打礁石的声音C.水中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D.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马蹄声2. (2019广东东莞月考)一种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B.不变C.变小D.不能确定3.(2019山西吕梁孝义期中)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发声停止,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
此现象表明声音 ( )A.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C.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4.(2019上海浦东新区第一教育署期中)人正常说话时的发声体为 ( )A.嘴唇B.舌头C.牙齿D.声带5.(2020江苏连云港开发区期中)下列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水花溅出;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停止发声A.仅①B.仅②C.①②都能D.①②都不能6.(2019四川成都温江期中)下列事例或实验,能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的是 ( )A.放在音箱前的蜡烛烛焰会随着音乐“跳舞”B.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起水花C.在废墟中敲击钢管,钢管会把声音传到地面D.敲鼓时可观察到鼓面上的纸屑在不停地跳动7.(2019湖北鄂州梁子湖期中)如图所示,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旁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空气→鱼缸→水→鱼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D.水→鱼8.(2019河北唐山丰润期中)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大B.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C.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变大D.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变小9.(2020河南南阳镇平月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第二章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共12张PPT)

蜜蜂嗡嗡响
流水声
敲鼓
弹吉它
吹笛子
二、声音的传播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动动手:用身边的物体发出来自音观察: (1)比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区别?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实验方法: 转换法
我们把不容易观 察到的现象转换为另 一个明显的现象来观 察。
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人说话
分27秒下午12时18分12:18:2721.11.9
空气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水能传播声音吗?
固体能传播声音吗?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小结
声
产生
音
的
产
生
和
传 播
传播
振动 需要介质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下午12时18分21.11.912:18November 9, 2021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
察是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年11月9日星期二12时18分27秒12:18:279 November 2021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下午12时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程导入】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悠扬的琴声、朗朗的书声、汽车的喇叭声、飞机的轰鸣声等。
提出问题: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吗?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
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蚊子扇动翅膀的声音,而听不到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呢?为什么用力敲鼓比轻轻敲鼓声音要大呢?这些就需要通过研究声音的特性来研究这些现象。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产生:1.动手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3)敲击杯子或者敲击桌子你会发现所有的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在动,在物理学上,把这种动叫做“振动”。
2、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3、讨论交流:如何能更清楚观察到小鼓、桌面、音叉表面的振动情况呢?方法一:证明鼓面的振动在发声物体表面撒一些碎纸屑;方法二:证明音叉的振动(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设计意图: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转换法)4、总结:通过上面的实验及现象发现,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强调:(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3)振动一定可以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
(如发声的物体在真空中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外……)(4)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例题【例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答案】D<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乒乓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乒乓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乒乓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选D。
练习1、不同的发声体其发声部位也不同,蝉发声是靠( )A.声带的振动B.腿的振动C.翅膀的振动D.腹部的发音膜2、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A. 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声音B. 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C. 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D. 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答案】D【解析】A. 球皮被吹大时,由于球皮发生形变而引起球皮振动产生声音,但这种声音很小;B. 吹气时,当气被吹进去以后,就会和球内的气发生碰撞振动产生声音,但这种声音也是很小;C. 破裂时,球皮的形状会立即发生变化,恢复到原状引起振动产生声音,但不是“嘭”的一个大响声;D. 球破裂时,球内的气体冲出来,与外界空气激烈碰撞,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发出巨大的响声。
故选D.§知识小结※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形式(1)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向远方传播的呢?(2)问: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答: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3)其实声音的传播好和水滴滴在水中类似,也是通过波的形式传到远方的(4)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学习一些十分抽象地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且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
这种方法叫类比法。
由于水波与声波具有相似的性质,所以类比水波认识声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1)介质:能够传声的物质我站在这里和你说话,你能听见我说话,是因为空气能作为介质传播声音,也就是说空气可以传声。
除了空气能作为介质传播声音以外,还有什么能够传播声音呢?《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2)为什么钓鱼的小童不理睬路人的问话呢?结论:水(液体)可以传播声音(3)如图: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然后再在桌子的另一边轻轻的敲击,你能听见声音吗?结论:木头(固体)可以传播声音3、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能听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再听铃声有什么变化?(2)研究方法:在实验中玻璃罩内不可能抽成真空,只能抽走的空气约多,声音越小,通过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这种研究方法叫“推理法”。
①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你能(填“能”或“不能”)听到音乐。
①用抽气设备抽去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会减小,但能(填“能”或“不能”)看到闹铃振动。
①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不会听到声音。
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
(3)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交谈。
4、知识运用:宇航员在太空中或在月球上能不能面对面进行交谈呢?为什么?结论: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注意:真空不能传声)5、人耳听声(1)人耳的构造与作用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耳垂,作用:接受声波,传递与感觉声音的振动。
①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作用:传播声音。
①内耳:包括耳蜗、三条半规管,作用:感受声音信息;重要的平衡器。
(2)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
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
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
6、骨传声(1)骨传导: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
(2)骨传导的原理是固体可以传声。
※例题【例1】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电铃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如图所示,当把瓶内的空气抽出时,声音会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原因是()A.声源发声太强B.瓶内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传声C.声源离广口瓶太近D.瓶内仍有少量空气,悬挂声源的固体亦能传声【答案】D【例2】玻璃鱼缸中养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鱼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D.水→鱼练习1、将电铃放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空气的振动发生的B.真空能传声,此研究方法叫做实验+推理的方法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D.真空不能传声,此研究方法叫做实验+推理的方法【答案】D2、有一段装满水的足够长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A.1次B.2次C.3次D.4次【答案】C§知识小结※知识点三:声速与回声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才听到隆隆的雷声。
这个现象表明,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①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根据下表的数据填空:(1)声音在_____ 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_____ 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_____ 中的传播速度。
(填“固体、液体、气体”)1、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①声速大约增加0.6m/s。
15①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实际生活中,我们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超过340m/s 的飞机。
2、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
我们对着远处的高墙或山崖喊话以后听到的回声,就是反射回来的声音。
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
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
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
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
※例题【例1】最近,羊村的小羊们以“声现象”为主题展开了一次讨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能在冰中传播B. 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都可以听到C. 声速不受介质种类的影响D. 声速不受介质温度的影响【答案】A【解析】解: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冰是固体,声音可以在冰中传播.故A正确;B、物体振动能够发声,但如果没有介质,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也无法听到.故B错误;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地,在固体中声速最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故C错误;D、声音只有在15①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才是340m/s,温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说明声速受温度影响.故D错误【例2】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侧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侧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秒才能接收到信号.【答案】液体;9【解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超声测位仪”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2×6.75×103m=1.35×104m,根据公式v=s/t可得所用的时间:t=s/v=1.35×104m/1500m/s=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