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一)
易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易学的阴阳五行学说第四节易学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易学中重要的内容,阴阳为纲为体,术数为技为用。
为表示其重要,而不被学者所忽视,故单独论述。
以前将八卦称为阴阳八卦,将算命、风水先生又称为阴阳先生,可见人们是如何看待阴阳学说的。
在周易预测中,事物的阴阳又是通过水、火、木、金、土五行来表现的。
在这里阴阳为体,五行为用。
预测者不论用何种方法,对人和事物进行预测,都是计算事物的阴阳互换,五行生克制化的结局,从而得出所预测的人和事物的结果。
只有真正领会了周易的阴阳五行学说,才能对人和事物进行较准确的预测。
“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
古代阴阳哲学观就是把宇宙万物,看作是又矛盾对应的双方不断变化和转换生成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阴阳五行生克是主宰万物生长之权的,“原始及终,故知生死之说;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
”这种阴阳变化指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对应的两面,只有在阴阳平衡时,事物才能处于最佳的状态。
若失去阴阳平衡时,阴盛阳衰,或阳强阴弱时,事物就要出现混乱,出现凶险祸害。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当平衡打破,应力求恢复到新的平衡,新的统一和谐。
阴阳学说指示了事物的对应统一规律。
对应统一是万物的运动规律,是以阴阳对应为标志的统一思想。
阴阳学说是整个易学的理论核心。
简单而朴素的辨证法,不仅把事物一分为二,而且把万物对应的两方面,按其性分为两大类。
万物之阴是相同性,万物之阳是相同性。
:如天、男、光明、向上、生长、正面、外面、热、强、硬、物质等等,一切积极的升发的事和物都归于阳类;而地、女、黑暗、向下、死亡、反面、里面、静、冷、精神等等,一切消极落后的事物都归于阴类。
而阴阳的划分又不是绝对的,易学的观点又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它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周易》是用阴阳学说来反映规律的。
卦之所以灵,因为它符合普遍规律。
《易》之所以叫易,反映了它的根本在于阴阳变易、变化。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与易学传统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与易学传统中国古代文化秉持着独特的哲学思维,其中阴阳五行思想与易学传统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
这些思想和传统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与易学传统,并阐述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与内涵1.1 阴阳的本源阴阳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最悠久的思想概念之一。
它们代表了宇宙中两个相对、互补、对立的力量。
阴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察和物质变化观察。
人们发现,昼夜交替、四季更迭、事物的生长衰败等现象都展现出阴阳的特征。
1.2 五行的构成五行思想是在阴阳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宇宙的基本构成元素。
五行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称为“生克相成”。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往复。
二、易学传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1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易学传统以《易经》为基础,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易经》探讨了宇宙的自然规律以及人类的行为准则,并提供了一套推测未来和解读现象的方法。
《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千年的商朝晚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书写和注释,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学问。
2.2 八卦与六十四卦的演变《易经》中的八卦是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符号和工具。
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每个卦象代表了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
传统上,人们利用八卦进行卜筮,以求预测未来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卦进一步演变为六十四卦,每个卦象都含有更加丰富的象征意义。
每个卦象都由六个爻组成,每个爻可以是阳爻(实线)或阴爻(虚线)。
通过占卜的方式,人们可以解读卦象所代表的信息,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参考。
三、阴阳五行思想与易学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应用3.1 医学与健康观念阴阳五行思想与易学传统在中国的医学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易学入门系列一:阴阳

易学入门系列一:阴阳很多朋友希望提供一些简单入门的方法,或者推荐一些适合初学者学习的书籍、资料,现在我简单整理了一些易学常识。
你如果想打开易学这扇神奇的大门,以下这些基础知识是必须要熟悉和领会的。
如果你还想在易学的海洋里随心所欲的畅游,就要有师承,常识只要用心学都可以掌握,但透过这些表象,想参破内在的玄机,没有师父指引很难达到,心法心心相传、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禅宗典故。
一天,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
可是,释迦牟尼佛主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
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
于是,释迦牟尼佛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与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此典故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6?1七佛?6?1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无论是学哪一派风水、奇门遁甲、梅花易数还是六壬、六爻、八字,都离不开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的易学知识,好比盖楼房,如果地基不稳,其上的建筑无论多么华丽也终究会坍塌,所以,我们就从地基开始。
一、阴阳《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很多初学者都很难记下来,这些看起来很复杂的卦象,其实就包含阴阳两个符号,一个是阴(--),一个是阳(—)。
如果能读懂阴阳,你也就能够读懂宇宙最基本的秘码,因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
比如:天地、日月、男女、明暗、奇偶等等。
阴阳是指事物间相互对待的两个方面,在六道中,它是一切显性事物和隐性事物的统称。
易经把一切显性的、有形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明亮的、刚健的、运动的、崇高的、雄性的等等事物定义为阳;把一切隐性的、无形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阴暗的、柔弱的、静止的、卑下的、雌性的等等事物定义为阴。
一 阴阳五行理论

一四柱入门基础知识——阴阳五行理论写给初级学易者的话:四柱命理预测学(八字)的神奇魅力,让不少初步学易者、入门者刚开始为之好奇,为之追求,为之研究……然而,三分钟热度过后却常常面临动力不足,半途而废等颓废现象出现;而我要强调的是:易学、国学预测的理论深深扎根于我们真实的生活,来源于东方文化深厚的历史生活,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决定了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人生阅历,是永远不可能学有所成的,更谈不上硕果累累。
所以,要让自己有限的人生时间投入到易学的深邃的精神河流中并且学有所成,必须要有正确科学的思想认识和心态定位,万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求进,心浮气躁。
因此,正确的心态定位显得非常重要——平静、平和,用功、积累、实践,才是学易的步伐。
另外,通过易经的学习,通过四柱预测学,能了解自己的人生运势发展的同时,还应常怀感恩之心,要时刻感恩我们周围的父母亲人、老师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面对我们如此变幻莫测的人生命运,居然可以通过老祖宗的智慧,通过我们民族的精髓宝贵的文化,探测出来,预测出来,略窥一番且富有准确率;我们在时常感叹人生的同时,八字预测除了让我们了解到自身运势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改造自身的命理运势和提高我们的个人修为以及精神信仰的机缘契机;每个人,在提高思想觉悟的同时,应当存有一颗感恩的心,而研究命理的“易者”更应当存有“感恩、孝顺、行善”之心,滴水穿石、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是每个学易者的根本出路。
八字最基本学习顺序是:先认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刑冲合害等五行的基础知识,然后再排八字、大运,接着就是判断日主旺衰取用,最后才是人生命理预测,这是最基本地学习命理预测的基本步骤,其中,判断格局旺衰和八字预测人生部分有待初级学员有了这些基础后接着再提高!一四柱的由来:预测学是人类为了提前预知未来人生发展而总结出的一种学说,在古代生产力极其落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能力很差,所以大自然的变化、来自洪水猛兽等等对人类的威胁很大。
阴阳五行的基本知识

阴阳五行的基本知识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是风水术的一个中心理论,特别讲究阴阳二气的冲和.五行学说的“五行”概念,是易学哲学对世界万事万物高度抽象的概括.阴阳五行基本知识介绍十天干甲.乙.属东方.属木。
丙.丁属南方.属火。
戊.己.属中央属土。
庚.辛属西方.属金。
壬.癸属北方.属水。
【白话释意】此为天干,五行的配属。
天干,是古人用来纪录时间的符号,因为天干有十个符号,所以叫做“十天干”。
这十个符号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古代人用天干纪日,日为阳,阳为天。
十天干本身也分为阴干合阳干两大类:阳干:甲,丙,戊,庚,壬。
.........阴干:乙,丁。
己,辛,癸。
十天干与五行组合,结果如下:甲乙→木。
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火。
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土。
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金。
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癸→水。
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十天干与五行,五方组合结果如下:甲乙→东方→属木;丙丁→南方→属火;戊己→中央→属土;庚辛→西方→属金;壬癸→北方→属水。
因为天干,地支原是以意于树木,有这样有趣的说法:【甲】象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出生,枝叶柔软委屈。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
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
万物抑屈而起,有行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
又有人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其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十二地支子水鼠,丑土牛,寅木虎,卯木兔,辰土龙,巳火蛇,午火马,未土羊,申金猴,酉金鸡,戌土犬,亥水猪。
【白话释意】此为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五行的具体配属。
子属水属鼠,居于北方,坎卦,时当十一月。
丑属土属牛,居于东北,艮卦,时当十二月。
寅属木属虎,居于东北,时当正月。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阴阳五行的宗教思想

阴阳五行的宗教思想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自然界、人身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信仰的核心。
从周代的“易经”开始,阴阳五行开始成形,至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这一体系涵盖了宇宙、自然、社会、文化、命运等多个方面,与传统中国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阴阳,是指在太极图中黑白两色,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
阴阳的思想本源在于人们感性认识自然界的阴晦与阳明。
在阴阳哲学体系中,阴凝、柔、潜、负、内、动,代表阴暗、柔弱、藏而不发、负面、内在、变化。
而阳代表阳明、刚、显、积、外、静。
阴阳二者相生相克,互为所需,因此形成了五行的思想。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属性,以及对应的色彩、味道、音调、部位等。
金代表收敛、清洁、整理、凝聚、收藏、金属质地、白色、辛味、肺,木代表生长、去旧迎新、扶持、柔韧、向上、青色、酸味、肝、水代表润泽、流动、柔和、洁净、汇聚、黑色、咸味、肾、火代表燃烧、热情、热力、活力、光明、红色、苦味、心,土代表稳固、净土、接受、静止、育肥、黄色、甜味、脾。
阴阳五行的宗教思想,一方面反映在传统中国的宗教信仰中。
在佛教中,金代表佛陀的目、口、身、意、寶器等五个方面;木代表了佛法的种、根、枝、叶、实等五个方面;水代表佛法的润泽、流布、宣扬等;火代表心性热诚、空性清明等;土代表人的净土、圣地、菩提地等。
在道教中,五行则代表着不同方位的神仙和神怪,以及不同的修道方法和功法。
在儒教中,五行则反映了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应该怎样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另一方面,阴阳五行的宗教思想还反映在传统民俗信仰中。
例如,在农民传统文化中,五行的思想被运用在农事生产和天气预测领域。
在婚姻考察中,五行被用来判断男女的相性。
在姓名学中,五行则被运用来研究姓名的吉凶。
在服饰、建筑等领域中,五行的思想也被充分应用。
阴阳五行的宗教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一种整体性的宇宙观和伦理观,凝聚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
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这对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阴阳学说,从宏观上和事物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观察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风水学知识,一起来看看吧!风水学入门知识大全——阴阳五行学说一、简介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这对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阴阳学说,从宏观上和事物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观察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无论是宏观宇宙,还是微观世界,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普遍存在的。
有阳性的物质,就有阴性的反物质;有正电,就有负电;有质子,就有反质子;天地、男女、上下、前后、左右、高低、前进后退、寒暑、昼夜……地形上的乳突窝钳、山龙的正面背面、山水的顺逆、直曲、紧舒、急缓、刚柔、老嫩、宽窄、硬软……处处都有阴阳。
总之,凡属于沉静、下降、寒冷、重浊、柔弱、阴暗,趋向于静的物质都属于阴的范畴,而活跃、上升、轻浮、炎热、刚强、光亮,趋向于动的物质则属于阳的范畴。
阴阳一方面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又是统一的,阴阳互相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阴和绝对的阳存在。
所以说阴阳互根。
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物极必反,阳极必阴,阴极必阳。
阴阳是风水术的一个中心理论,风水特别讲究阴阳二气的冲和。
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是阴阳交媾的产物,孤阴不长,孤阳不生。
所以,过去风水师又叫做“阴阳先生”,有的地方也叫做‘二宅先生’。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对宇宙的认识水平就达到了如此高度,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感到骄傲和惊讶。
二、五行的特性五行,即我们常说的金、木、水、火、土。
五行学说的“五行”概念,是易学哲学对世界万事万物高度抽象的概括。
“木曰曲直”,木具有生长、条达、能曲能伸的特点。
“火曰炎上”,火具有发热、发光、向上的特性。
包括看得见的光、热、火和看不见的辐射和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一)战国前期和中期,道家倡导阴阳学说。
到了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
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对《周易》的理解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观念为易学家们所吸收,用来解释《周易》筮法中的变化法则。
《易传》的作者们就是以阴阳变易的观念来解释《周易》的原理,《庄子·天下》篇概括为“《易》以道阴阳”。
虽然还没有使用金木水火土的范畴,但其讲天地之数,以五为贵,也是受了五行学说的影响。
汉代以后,易学中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都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历代易学家成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阐发者,从而推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一、京房的阴阳五行说汉代易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释节气的变化,解说《周易》原理,被称之为卦气说。
卦气说的实质就是讲一年四季防阳二气的消长运行,京房作为汉易的代表人物,其对《周易》占筮体例的理解,都贯穿了这一基本思想。
他发展了《易传》中的阴阳说,鲜明地提出了阴阳二气说,并以此解释易学中的阴阳,范畴。
在京房看来,《周易》是讲变化的,所谓变化,无非就是阴阳变易。
阴阳二气干变万化,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永无止境,这就叫做“易”。
而事物及卦爻象的存在和变易,总是又阴又阳,不能拘于一个方面,比如离卦象为二阳爻中包一阴爻,这是“本于纯阳,阴气贯中”(《京氏易传》),所以才有文明之象。
他认为,纯阳之体,必须其中贯以阴气,使刚阳之气趋于柔顺,即使其中虚,方能发光照物,否则就会成为暴热而伤物。
如果只专于一面,有阳而无阴,或有阴而无阳,或者只能长不能消,其结果必然失败。
所以,《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是以气具有两重性说明卦爻象具有两重性。
值得注意的是,京房还阐发了阴阳转化的观念,提出了“物极则反”说。
如其释大壮卦说:“壮不可极,极则败。
物不可极,极则反。
”这是说,大壮卦四阳爻二阴爻,阳胜阴为壮。
其爻辞说,壮羊以其角触篱,反而被系其角,处于进退两难之地,这就是壮极则反。
即是说,阳胜阴为壮,壮极则反于阴,所以事物发展到极端则走向其反面,故说“物不可极,极则反。
”京氏认为,“物极则反”是同气候变化,,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寒极则暑,暑极则凉,所谓“阴阳代谢”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其解大过卦所说的“阴阳相荡,至极则反”。
“物极必反”这一命题,就易学系统说,始于京房的“物极则反”说,后来经过孔颖达、欧阳修的阐发,至程颐方提出“物极必反”说,即所谓“物理极而必反”,“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程氏易传》《否卦》、《睽卦》)。
将五行观念引入易学,始于汉墓出土的帛书《易传》。
其《二三子问》释《晋卦》卦辞:“康候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说,“圣人立正(政)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困,民口不渗,甘露时雨聚降,剽(飘)风苦雨不至,民心相醑以寿,故曰蕃庶……”《要》又说:“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土金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
”而较为系统地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吉凶,则开始于京房。
他以五行配入八宫卦及卦中各爻,干配金,坤配土,震配木,巽配木,坎配水,离配火,艮配土,兑配金。
乾卦为阻卦,各爻配以十二辰的阳支:初爻为子,配水,二爻为寅,配木,三爻为辰,配土,四爻为午,配火,五爻为申,配金,上爻为戌,配土。
坤卦为阴卦,各爻配以阴支,初爻为未,配土,二爻为巳,配火,三爻为卯,配木、四爻为丑,配土事五爻为亥,配水,上爻为酉,配金。
其它六子卦各爻,按阴阳区分,配入五行,皆类此制一五行爻位图,示之如下:八卦爻位干金坤土震木巽木坎水离火艮土兑金上爻土金土木水火木土五爻金水金火土土水金四爻火土火土金金土水三爻土木土金火水金土二爻木火木水土土火木初爻水土水土木木土火不仅如此,京房还按八宫卦的次序分别配入五星,即土星镇,金星太白,水星太阴,木星岁,火星荧惑。
如干宫的干、姤、遁、否、观卦,,按五行相生顺序分别配土、金、水、木、火诸星.以下各卦依次循环配五星,至最后归妹卦,配岁星。
这样,以天文学中的占星术解说人事的吉凶。
更有甚者,京房还以五行生克说解释八宫卦同其爻位的关系。
八宫卦为母,其六位为子,母子之间依五行顺序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同时又依据五行休王说提出八卦休王说,认为八卦同五行一样,轮流居于统治地位,某卦当政为王,其它卦则生死休废。
所谓:“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
”吉凶随爻算,岁月运气逐休王。
”京氏即以此解说卦爻辞的吉凶。
五行生克说和五行休王说,表现出卦与卦、卦与爻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待,以及王为主次的关系。
相生即相互资生、相互助长之意。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生我”与“我生”两方面的统一。
相克,即相互制约、相互克服之意,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克我”与“我克”两方面的统一。
相生起推动发生发展的作用,相克起维持整体平衡的作用,休王则以相生相克说为基础,将五行联结为一个相互交织而又主次分明的整体网络,综合起来则成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
此种学说,无疑是一种辩证思维。
总之,京房以阴阳五行学说解《易》,构造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的体系。
他将八卦和六十四卦看成是世界的模式,认为《周易》既是自然界又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作为世界变易的基本法则,即阴阳二气的运行和五行的生克,就表现在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四爻之中。
从而将西汉以来的自然哲学更加系统化了。
京氏易学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特别是以阴阳二气的变易法则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对后来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郑玄易学的五行说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是郑玄易学的一大特色。
把《周易》中的数同五行联系起来,始于西汉刘歆的《三统历》。
以五行解释八卦爻位则始于京房。
扬雄受其影响,将五行生数和成数配以时间和方位,纳入其《太玄》图式之中,讲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和万物的盛衰消长。
郑玄吸收了他们的观点,用来解释《系辞传》中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
他认为,《系辞》中所说的天地之数,就是五行之数。
天地之数各有五,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之数即五行水火木金土的顺序。
前者为生数,即生物之数;后者为成数,即成物之数。
此天地之数又代表天地之气,天奇之数为阳,地偶之数为阴。
仅有奇数,无偶数相配,即只有阳而无阴,还不能生成万物。
所以五行之生数和成数要相配合,即地六配天一,天七配地二,地八配天三,天九配地四,地十配天五,这就是《系辞传》所说的“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有此阴阳之数相配合,天地之气方能生化万物。
他还以五行生成之数配以北南东西中五个方位,表示一年气候的变化。
“天一生水于北”,表示阴气始于北方水;“地二生火于南”,表示阳气始于南方火;“天三生木于东”,表示阳气兴盛,“地四生金于西”,表示阴气兴盛,“天五生土于中”,表示土居中央,分管四时。
但是,只有阳气或只有阴气不能生成万物,所以阴气地六又在北方与阳气天一配合,阳气天七在南方与阴气地二配合。
如此配合,天地之总数为五十五,也即大衍之数。
由于五行之气各相并相通,故减去五数,惟有五十,所以《系辞》说“大衍之数五十”。
此种解释,就易学说,认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是一致的。
大衍之数来于天地之数。
但他又将筮法中的阴阳奇偶之数,推衍为五行之气的生数和成数,以五行相生说为核心,通过易学的形式构造了一个时空间架,作为万物生成的法则,而且这个时空间架又具有数的规定性。
这又使其具有了哲学世界观的意义。
郑玄此说,成为汉易中象数之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后来影响很大,被称为五行生成说。
到了宋代,被易学中的图书学派所吸收。
刘牧将它用黑白点的图式画出来,称之为洛书,朱熹一派则称之为河图,又成为解释世界的形成和结构的图式。
三、张载的朋阳兼体说张载作为宋代著名的易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了气化学说,以阴阳二气变易的过程和法则,解释卦爻象的变化和卦爻辞的义理,视天道为《周易》的基本原则,即所谓“易即天道”。
其所谓“天道”,即气运动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正蒙》所说:“由气化有道之名”(《太和》)。
“神,天德;化,天道。
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神化》》。
气化的过程就是道。
在张载看来,此道的内容就是一阴一阳相互推移。
气的运动变化,就其一阴一阳相互推移说,叫做道,就其阴阳变易的根源神妙莫测说,叫做神;就其变易而无穷尽说,叫做易。
此即《正蒙·干称》所说,“语其推行故曰道,语其不测故曰神,语其生生故曰易,其实一物,指事而异名尔。
”一物”即指气而盲。
张载认为,一阴一阳相互推移的过程永不停止,卦爻象和天地万物都是依据这:-变易的法则而运动变化,这就是《系辞》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按张载所说,乾卦纯阳,坤卦纯阴,此两卦中的阴阳爻位互易,即相互推移,则有六十四卦的变易。
所以,没有乾坤两卦,也就没有《周易》的变易,此即“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而乾坤的并列,来于天地的并立。
天地以阴阳二气为其实体,以乾坤为其功用。
因此,可以说《周易》讲的变易,也即天地阴阳造化万物的过程。
此过程有其规律性,即阴阳二气的对立及其相互推移,是一切事物变易的根源。
这就是他所说的“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是以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正蒙·太和》)。
二端即指阴阳二气相互推移。
依据阴阳二气相互推移的法则,张载解释了天地万物形成的过程,认为气充满于太虚之中,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其中阳气清浮而上升,阴气重浊而下降,二气相感而凝聚成风雨霜雪,山川草木。
阴阳二气的推移是一切自然现象生成变化的基本法则。
而阴阳二气又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中,其变化或消长更替,或聚散相推,或升降相感,或施受相揉,总之,不是相互渗透,就是相互胜负,只有一方而没有另一方,即有阴而无阳,或有阳而无阴,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所谓阴阳“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正蒙·参两》)。
此种观点,他又称之为“兼体”,即兼有阴阳对立的双方。
他认为,个体事物是有偏滞的,如同白昼不能兼有黑夜,可是“道”作为生化万物的过程,则兼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如天道兼有昼夜、寒暑,而不被一方所牵累,此即“兼体而无累”。
所以《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阉一辟谓之变”,“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不能偏执于一个方面。
只有从阴阳兼体说出发,考察事物的变化,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千变万化中把握其根本。
此即《横渠易说·系辞下》所说;“本立则不为见闻所转,其闻其见,须透彻所从来,乃不眩惑。
”必从一德见其大源,至于尽处,则可以不惑。
”本立”指“刚柔立其本”,亦即阴阳兼体。
依据阴阳兼体说,张载又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太极之气兼有阴阳两个方面而成为统一体。
因为阴阳对立面相互依存,所以才有其变化的性能;因为此统一体含有阴阳对立面,所以才有气化过程的变化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