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物理全部课件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物理全部课件

03
第三章:相互作用
重力与弹力
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 受到的力,其方向竖直向下。重 力的大小称为重量,单位为牛顿 。
弹力
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在 恢复原状的过程中对与它接触的 物体产生的力。弹力的方向与物 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
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 之间,当它们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 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 的方向相反。
04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总结词
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
详细描述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指出如果没有外力作用 ,物体会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它揭示了物 体的固有性质,即惯性。
牛顿第二定律
总结词
加速度定律,描述了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天体运动
总结词
天体运动是指宇宙中的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详细描述
天体运动的研究涉及到天文学、物理学和数 学等多个学科。天体运动遵循牛顿的万有引 力定律,行星和卫星的运动轨迹可以通过计 算得出。此外,天体运动还涉及到地球的自 转和公转、太阳辐射压和其他因素。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总结词
05
第五章: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
详细描述曲线运动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曲线运动是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具有速度方 向时刻改变和加速度可以变化的特点。曲线运动中,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可以分解 为切向力和法向力,切向力改变速度大小,法向力改变速度方向。
平抛运动
详细描述平抛运动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06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课件(全册)(共548张PPT)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课件(全册)(共548张PPT)

考系,则另一辆是静止的.
2.选择参考系的原则 (1)选取参考系一般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所在的系
统来决定.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
例如研究火车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一般选取火车作为 参考系;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不 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这时,参考系常可以略去不提,如 “汽车运动了”,就不必说成“汽车相对地面运动了”. (2) 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 .在实际问题中 , 参考系的 选取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基本原则. 四、坐标系 1.建立坐标系的物理意义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 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坐标系的种类及特点 (1)直线坐标系:以某一点为原点,规定单位(有时是长 度,有时是时间,也可能是其他物理量)、正方向或变化方向 的意义.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
二、参考系与相对运动问题 例2 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见高楼在向 下运动;乙中乘客看见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见甲、乙 都在向上运动.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甲向上,乙向下,丙不动 B.甲向上,乙向上,丙不动 C.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 D.甲向上,乙向上,丙也向上,但比甲、乙都慢 解析 电梯中的乘客观看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是以自 己所乘的电梯为参考系.甲中乘客看见高楼向下运动,说明 甲相对于地面一定在向上运动.同理,乙相对甲在向上运动, 说明乙相对地面也是向上运动,且运动得比甲更快.丙电梯 无论是静止,还是在向下运动,或以比甲、乙都慢的速度在 向上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两电梯都会感到它们是在向上 运动.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
基础梳理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
知识精析
一、理想化模型 1 .理想化模型是为了使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或研究问

人教版 高一物理 必修一 PPT课件

人教版 高一物理 必修一 PPT课件


课时13 弹力 课时14 摩擦力 课时15 力的合成 课时16 力的分解 课时17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课时18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课时19 《相互作用》单元小结 课时20 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21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 的关系 课时22 牛顿第二定律 课时23 力学单位制 课时24 牛顿第三定律 课时25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课时2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课时27 《牛顿运动定律》单元小结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
答案 BCD 点评 要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参考系的选取非常关 键.如在本题中,甲中乘客在观察高楼的运动时,是以自己 所乘的电梯为参考系.若以地面为参考系,高楼是静止的. 变式训练1 我们描述某个物体的运动时,总是相对一定的参考 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说“太阳东升西落”,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 B.我们说“地球围绕太阳转”,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 C.我们说“同步卫星在高空静止不动”,是以太阳为 参考系的 D.坐在火车上的乘客看到铁路旁的树木、电线杆迎面 向他飞奔而来,乘客是以火车为参考系的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
解析 若汽车的坐标是1 km,则表示汽车旗杆以东1 km; 汽车在的坐标是-2 km,则表示汽车在旗杆以西2 km.
答案 旗杆以东1 km,旗杆以西2 km
点评 用坐标确定了物体的位置,我们就能定量地描述物
体的运动,特别要注意坐标正负号的含义,坐标的绝对值表
示汽车离开坐标原点的距离,正负号表示方向.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
解析 “太阳东升西落”是相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而言, 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所以选项 A正确; “地球围绕太阳转 ” 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所以选项 B错误; “ 同步卫星在高空 静止不动”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所 以选项 C错误;火车上的乘客看到铁路旁的树木、电线杆迎 面向他飞奔而来,是以火车或他自己为参考系的,所以选项 D正确. 答案 AD 例3 为了确定一辆行驶在北京长安街上的汽车的位置, 我们可以取x轴表示长安街的东西方向,x轴的正方向指向东, 并且取天安门前的旗杆作为坐标轴的原点,那么汽车的位置 就由它的坐标完全确定了.若汽车的坐标是1 km,则表示汽 车处于什么位置?汽车的坐标是-2 km呢?

2024年人教版必修一高中物理全册课件

2024年人教版必修一高中物理全册课件

2024/2/29
17
04
能量守恒定律与动量定理
2024/2/29
18
功和能概念辨析及计算方法
功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能的概念及分类
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表示力对物 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所做出的贡献。
能是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可以分为动能 、势能、热能等多种形式。
功和能的关系
功和能的计算方法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 少能量发生了转化。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是维持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力,向心加速度是描述质点做圆 周运动时速度方向改变快慢的物理量。
24
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讲解
2024/2/29
万有引力定律内容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且这个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 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引力常量
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比例系数G,称为引力常量,其值由卡文迪许通 过实验测得。
13
牛顿运动定律内容讲解
2024/2/29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01
讲解惯性概念,阐述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不会
发生改变。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
02
阐述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质量之间的关系,即F=ma,并解释
其物理意义。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03
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
5
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
01
02
03
04
理解概念
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 础,要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和记 忆。
建立知识体系
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 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必修)全册完整课件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必修)全册完整课件

四、摩擦力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必修 )全册完整课件
阅读材料 液体的阻力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必修 )全册完整课件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必修 )全册完整课件
二、重力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必修 )全册完整课件
三、弹力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必修 )全册完整课件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必 修)全册完整课件目录
0002页 0108页 0189页 0317页 0354页 0448页 0492页 0494页 0525页 0564页 0588页 0626页 0628页 0661页 0663页 0665页 0679页
绪言 一、力 三、弹力 阅读材料 液体的阻力 六、力的分解 一、几个基本概念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四、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七、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阅读材料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一、牛顿第一定律 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四、牛顿第三定律 阅读材料 用动力学方法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必修 )全册完整课件
第一章 力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必修 )全册完整课件
一、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物理 课件13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物理 课件13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物理 课件13张优质课件

8.围绕本专题的话题,通过组织讨论 ,要求 学生把 人生积 累和经 验带入 文本, 演绎自 己的认 识,与 文本化 为一体 ,在大 师的思 想沐浴 下真正 得到一 次精神 的洗礼 。最后 ,还可 要求学 生在鉴 赏文章 观点表 达充满 诗意的 基础上 ,也动 手用形 象隽永 的语言 来概括 对本板 块话题 的理性 认识, 并在交 流的过 程中升 华自己 的思想 。
有人统计,新高考改革后,选 考物理,可以满足1070个专业 (共1096个)选科要求,覆盖 率为97.63%,覆盖率最高。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物理 课件13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物理 课件13张优质课件
三、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是个美妙的东西。——爱因斯坦
走进高中物理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庄子
学习目标:
• 了解什么是物理 • 知道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 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一、什么是物理?
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
• 物理学与国防军事
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
• 物理学与电子科技
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
• 物理学与无人驾驶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物理 课件13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物理 课件13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物理 课件13张优质课件
小结:
• 了解了什么是物理 • 知道了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 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物理 课件13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物理 课件13张优质课件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pptx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pptx
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以便分析物体 的受力情况。
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解决复杂受力问题,如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等 。
摩擦力与弹力
摩擦力
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 力。
弹力
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弹簧的弹力等。
摩擦力与弹力的应用
分析物体在接触面的受力情况,如刹车距离的计算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的内容与目标
内容
高中物理必修一主要包括力学、热学 和电磁学等基础知识。
目标
通过学习高中物理必修一,学生应掌 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具 备分析和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与建议
学习方法
注重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通过练习和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习建议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多做练习题和实验,提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描述电场的方法有
电场线、等势面用
电势差是指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 差值,也叫电压,用U表示。单
位是伏特(V)。
电势能是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 势能,其大小等于电荷从该点移
到零电势点电场力所做的功。
等势面是电场中电势相等的各个 点构成的面,等势面与电场线处
牛顿第三定律与动量守恒定律
01
牛顿第三定律
阐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
02
动量守恒定律
在不受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03
牛顿第三定律与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分析碰撞、爆炸等过程中的受力及运动情况,如子弹打木块、小球碰撞
等问题。
04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全册课件

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全册课件
并联电路是指将各用电器并列连接在电源两端,电流有多条路径。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指在闭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整个电 路的电阻成反比。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解题方法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等式,求解 相关物理量。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简介
能量转化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电能和热能之 间的转化等。
能量守恒定律
在一个孤立系统中,总能量保持不变,即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 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06
电场与电路基础
电场的基本性质
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 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 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 械能保持不变。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动能定理
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 动能的变化。
应用
通过计算合外力做功,可以求解 物体动能的变化,进而分析物体 的运动情况。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应用场景
适用于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 统,如自由落体、抛体运动、简谐振 动等。
加速度定义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等于速度 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定义
加速度恒定且方向与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
v=v0+at,x=v0t+1/2at^2,v^2-v0^2=2ax。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
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定值。
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基本公式
v=gt,h=1/2gt^2,v^2=2g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力种类
学生阅读:力的种类
1、强相互作用:存在于原子核内 是短程力 2、弱相互作用:存在于原子核内 是短程力比
强相互作用要小得多 3、万 有 引 力 :存在于任何物体之间 4、电 磁 力 :存在于电荷之间、磁极之间等
教学设计:问题与思考
思考与讨论
在生活中我们知道哪些力?它的大 小、方向、作用点又如何呢?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谢谢指导!
返回
例题:
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000N,方向水平向 右,作出力F的图示。
操作步骤: 1、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水平画
一线段, 2、然后画上箭头, 3、标上力的符号。
两者的区别:
力的图示:用有向线段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力的示意图:用有向线段表示出力的作用 点和方向
定了基础.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已有 初步的了解,学生的这种储备有利于这 节课的教学。然而学生的思维抽象能力 比较薄弱这不利于教学,但老师可以充 分利用和发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强的 特点加以弥补。
通过图片、技
1、认识力和力的作用,了解的三
能 :
要素和表示方法
?
谁导致的?
教学设计:力的三要素
提出问题
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
Flash
归纳总结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设计:力表示法 学生探究力的表示方法
有向线段
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 两者的区别
结论:用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用有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
大小,用有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 B.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未必改变 D.物体发生形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2.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B.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C.力的三要素相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 D.一对互相平衡的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
问题法 观察法 讨论法
说教法
探究法 讲授法 练习法
情境导入,设置悬念
球由静止到运动、球由运动到停止、头球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说明 了什么? 树枝压断了,矿泉水瓶变形说明了什么?
教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效果
讨论问题
说明了什么?
探究问题
归纳总结
力的作用效 果
物体运动状态 物体发生形变。 发生变化。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一节 相互作用
•彭泽一中黄岩
2要1用、3的、、力力作的本教用—相章,材—互对重作重的后点用力面这为介一、本种些绍弹章力结了的力的构第力理、一安解的摩节尤排概,擦为在很念重力本要及好,章。三中地以起种及突到相矢出非互量常了重作合
这成理一的节论教基与材本实主法要践则通的过—分统—析一平日常,行生四有活边利和生形于产法学中则大生,量的的这实接一际收章问 题是系内穿能是一,的容引这种力出节普整是和力课遍整个课的的现高个作重象堂中高用、。效效难力中阶果点的率段物和。概的物理力念的、提比理概力较,高念的重从。,作让用要而学效的为生果今,明与后它白三力要学始的素习终存的奠贯在关
学以致用 承上启下
相互作用
一、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三要素
1、改变运动状态
2、改变物体形状
二、概念:力是物 体 间的相互作用。
特点:物质性 相互性 矢量性
1、大小 2、方向 3、作用点 四、力的表示方 法
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种类
1、强相互作用 2、弱相互作用 3、万有引力 4、电磁力
补充练习:
判断正误: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2、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一定是物体受到了力。 3、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4、甲把乙推倒在地,但甲并没有倒,说明甲没有受
到力的作用。 5、同一个物体既可以是施力物体也可以是受力物 体。
6、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7、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8、无生命的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例题:
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000N,方向水平向 右,作出力F的图示。
操作步骤: ①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 大小):如用1cm长的线段 表示500N的力。 ②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 水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 度(4cm), ③然后画上箭头(图1)提 示(从箭头到箭尾的长 度为4cm) ④标上力的符号。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重、难点:1.力的概念 2.力的表示方法
为什么是重、难点:本节力的相互作用最为抽象,学生难以 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变,为本节重点。而画力的图示,学生 又是第一次,很难一下掌握,为本节的难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亲身体验法以及课 堂练习法加以分散和突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1、从观察中讲授和归纳出力概念 和力的作用效果
程 与 方
2、探究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 的关系
法:

感 态
1、通过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有关的图片和学生亲 手体验(手捏瓶)等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
度 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值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 观 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