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合集下载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

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

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

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

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

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

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

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

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

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

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

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阿姨姨母腌臜(1)脏;不干净。

(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

(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俺代词。

(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

(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

(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巴望(1)盼望。

(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

(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半拉子(1)半个;一半:猪圈修了个~,还没完工。

(2)旧社会指未成年的长工。

半晌半天:前~| 后~| 他想了~才想起来。

帮衬(1)帮助;帮忙:每逢集日,老头儿总~着小张照料菜摊子。

国语晋语中原文与解析

国语晋语中原文与解析

国语晋语中原文与解析国语晋语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等省份。

它源于古代晋国的语言,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之一。

国语晋语与现代普通话有着共同的源流,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介绍国语晋语的基本特点,以及与普通话的对比和分析。

一、国语晋语的基本特点国语晋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语音方面,国语晋语与普通话相比,有一些音调和音素上的差异。

例如,晋语中的第一声(附带调)在普通话中常被读为轻声,如“家里”(晋语读/ja23li53/,普通话读/jia2li/)。

此外,晋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音素,如浊化音的发音等。

在词汇方面,国语晋语的词汇与普通话有一些异同。

晋语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与普通话相比更具古韵和文雅。

例如,晋语中的“龙山”可以指代山峰,而普通话中更常用“山峰”来表示。

此外,晋语中还有一些独特的俗语和方言词汇。

在语法方面,国语晋语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晋语中的句子常使用主谓宾的结构,而普通话中也多用主谓宾的结构,但也会使用动宾结构。

另外,晋语中的一些虚词和句式用法也与普通话不尽相同。

二、国语晋语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析国语晋语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一些差异之处。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首先,从发音方面来看,晋语的音调和音素与普通话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在轻声的处理上。

这种差异使得两者在语音上有明显的区别。

其次,词汇方面,国语晋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与普通话相比显得更加古韵和文雅。

晋语中的方言词汇丰富多样,使得使用者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最后,在语法方面,国语晋语与普通话的基本结构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晋语中的句子常使用主谓宾的结构,而普通话中则相对灵活,既可以使用主谓宾结构,也可以使用其他结构。

通过对国语晋语和普通话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语晋语与普通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差异和独特之处。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

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

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

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

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

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

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山西晋语语法专题研究报告

山西晋语语法专题研究报告

山西晋语语法专题研究报告
山西晋语是汉藏语系汉语分支中晋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一带。

山西晋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特点,在语法方面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律和结构。

一、声调
山西晋语是属于平声语言,声调相对稳定,不同于一些其他方言的变调现象。

二、词序
山西晋语的词序较为自由,一般为主谓宾的顺序,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变动。

三、虚词
山西晋语中的虚词用法较多,虚词的存在可以对句子的语义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例如,常用的虚词包括“了”、“嘞”等。

四、称谓词
山西晋语称谓词的使用较为丰富,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称呼,如“大爷”、“二嫂”等。

五、连词
山西晋语的连词用法相对灵活,可以使用“又”、“与”等进行连接,在句子中起到衔接作用。

六、时态
山西晋语的时态表示较为简单,一般通过谓语动词的变化来表
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

七、重叠句
山西晋语中的重叠句使用较多,通过重复词语或结构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八、特殊疑问句
山西晋语的特殊疑问句结构相对固定,一般用“谁”、“哪个”、“什么”等疑问词加上陈述句的语序来构成。

九、否定句
山西晋语的否定句结构较为简单,一般在动词前加上“毋”来表示否定。

总结起来,山西晋语在语法方面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词序自由、虚词用法丰富、称谓词丰富多样等。

深入研究山西晋语的语法规律对于了解和保护这一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方言分区的发展及晋语区的形成

汉语方言分区的发展及晋语区的形成

湖北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汉语方言分区的发展及晋语区的形成任课教师张春泉完成时间2011年8月30日课程名称中国语言学史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年级2010级“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游子老来回到故里,唯有不变的就是那口乡音。

其实,这里的乡音也就是方言。

说到方言,必然涉入方言分区的问题。

汉语方言分区从章太炎开始,至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了。

章氏在其书《訄书》中把汉语方言划分十种。

继章氏之后,黎锦熙把汉语方言划分为十二系:河北系、河南系、河西系、江淮系、江汉系、金沙系、太湖系、浙源系、瓯海系、闽海系、粤海系。

他的分区方法显然主要是依据山川河流的自然因素。

再往后,一些语言学家及方言学家,通过方言调查,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材料。

这一时期汉语方言分区主要是以语言材料为依据,以社会历史资料为主要参考。

尔后有赵元任的七区划分,李方桂的八区划分。

王力先生提出了五大支系理论:官话音系、吴音系、闽音系、粤音系、客音系。

每个大系又分为若干小系。

丁声、李荣德在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所做的发言《汉语方言调查》对所分的八大方言区的语音特点分别作了更加准确、全面的描述。

50年代中期以后,“八大方言”说占据主导地位。

后来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闽南、闽北宜合并为一区,于是袁家骅的“七大方言”说越来越被广泛采纳,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汉语方言概要》)。

随着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和《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等文章的发表和《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出版,汉语方言的分区有了新的飞跃,汉语方言分区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

第一,提出了汉语方言分区层次的新框架,“大区---小区---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点”代替传统的“方言---次方言---土语”,体现了新的方言观,即汉语方言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系统,无主次雅俗之分:明确提出划分汉语方言的分区的基本标准;第二,汉语方言分为了十个区:官话区,晋语区,徽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和客家话区。

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第9卷 第3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3 2009年5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May.2009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320132203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王 利(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关键词:晋语;汉语;方言;方法摘 要:研究汉语各方言的方法是相通的,若对整个晋语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从中总结出晋语研究的主要方法,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研究的主要方法了。

文章从晋语的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言与文化的结合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方言理论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晋语研究的成果,进而归纳出晋语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H17211 文献标志码:A 一 晋语的含义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中对晋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晋语指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

”这一定义体现出了晋语的地域特征和语言特征。

晋语的地域特征是“包括太行山以西山西的中西部、北部、东南部,内蒙古黄河以东中西部地区以及陕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邻山西的地区。

”方言特征是有入声。

晋语在5个省区中,山西所占的比例最大,也就是说晋语的主体在山西,其他地区的晋语与历史上山西移民或同属一个政区有关。

本文所讨论的晋语主要是就山西境内的晋语而言的。

二 晋语的研究概况本部分结合崔淑慧(2004)和乔全生(2005)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言与文化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几个方面论述了晋语研究的现状,试图通过总结晋语的研究成果来归纳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下面我们一一加以介绍。

1 语音研究语音研究成果丰富,主要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白异读。

有的是穷尽性地描写了某点或某片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山西方言文白异读现象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如《山西方言的文白异读》;有的是通过一些特殊地名来研究文白异读,如《晋中文白异读在地名读音上的反映》;有的则是分析文白异读现象所反映的语音规律和语言历史发展阶段,如《山西西部方言白读层的元音高化》、《山西闻喜方言的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

山西晋方言语音研究对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山西晋方言语音研究对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第34卷第4期 2017年8月晋中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Vol.34 No.4Aug.2017山西晋方言语音研究对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大贡献常乐1a’2,董博芳1b(1.晋中学院a.文学院;.美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19;.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山西晋方言语音研究为汉语语音史提供了丰富的语音材料,并充实了汉语语音史研究的理论,从而为构建汉语语音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山西晋方言;汉语;语音史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673-1808(2017)04-0092-04自李荣先生[1](1985)将“晋方言”从官话方言 中独立出来,用来指“山西省以及毗连地区有入声 的方言”近三十年来,晋方言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 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都有了很大进 展,尤其山西晋方言语音的研究对现代汉语语音史 研究贡献巨大。

一、晋方言语音研究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 了丰富多彩的语音材料汉语语音从上古到现代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发 展演变,基本结构并未改变,S卩音节结构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韵母又分为韵头(介音)、韵 腹和韵尾。

上千年来,汉语语音的演变主要是从声 母、韵母和声调内部来变化的,语音系统性是研究 语言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

语音变化整齐,便可用 “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方言音系发展中声韵调互 为条件,条件相同,变化则相同,即“类同变化同”。

山西晋方言对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的调查描写为汉 语语音史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上个世纪初,瑞典语 言学家、汉学家高本汉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我国 方言进行调查研究,所调查的22个汉语方言点中 包括6个山西方言点,其中有北区大同;中区太原、文水、太谷;西区兴县,东南区晋城。

从此,高本汉开启了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汉语方言研究,《中国音 韵学研究》被视为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发端,他对 山西部分点的方言描写为当代晋语研究者了解上 世纪初晋语面貌有着重要价值。

正确对待汉语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山西五台方言为例

正确对待汉语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山西五台方言为例

正确对待汉语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山西五台方言为例李彦龙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花溪校区)摘要: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的推进,各地的方言包括(五台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普通话的普及就是取代方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导致相当一部分方言被普通话同化,甚至部分方言以及当地的一些民俗文化的流失,而方言是一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沉淀与精神财富。

本文以五台方言的基本特征和现状为例展开论述,旨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保护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措施来保护方言的存在和延续,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多样化五台位置及方言的基本描述五台县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

其五台话属于晋语五台片,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其方言内部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就五台方言以黄土坡为界又被分为上五台方言和下五台方言,所以不易被深入研究,从而有关五台方言研究的专著不是很多。

在这里笔者主要描述五台方言的两个典型特征。

(一)五台方言中复杂的“们”五台方言中“们”语法分布极为复杂,既可以作为单数,是“我”的意思并传达一定主观情感;也可以作为原始功能的复数,是“我们”的意思。

"们"指称单数遵循句法位置等级序列和领属结构中核心名词私有化等级序列。

"们"表达主观情感义在句法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

违反合作原则以传达主观情感是人称代词复数指称单数的动因。

而语义层面复数外延大于单数、认知层面复数指称可以模糊个体是复数指称单数实现主观化的两个基础(韩沛玲,崔蕊:2015)。

被号称民国军阀中唯一的“不倒翁”和“山西土皇帝”的阎锡山就是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今属于定襄县)。

1911年到1917年前后阎锡山被举为山西都督和兼任山西省省长,期间阎锡山的母亲去省城太原探亲。

一日临近正午,一卫兵问阎老太太中午要吃什么,当时问夫人说了一句典型的五台话“们不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 第3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3 2009年5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May.2009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320132203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王 利(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关键词:晋语;汉语;方言;方法摘 要:研究汉语各方言的方法是相通的,若对整个晋语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从中总结出晋语研究的主要方法,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研究的主要方法了。

文章从晋语的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言与文化的结合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方言理论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晋语研究的成果,进而归纳出晋语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H17211 文献标志码:A 一 晋语的含义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中对晋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晋语指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

”这一定义体现出了晋语的地域特征和语言特征。

晋语的地域特征是“包括太行山以西山西的中西部、北部、东南部,内蒙古黄河以东中西部地区以及陕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邻山西的地区。

”方言特征是有入声。

晋语在5个省区中,山西所占的比例最大,也就是说晋语的主体在山西,其他地区的晋语与历史上山西移民或同属一个政区有关。

本文所讨论的晋语主要是就山西境内的晋语而言的。

二 晋语的研究概况本部分结合崔淑慧(2004)和乔全生(2005)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言与文化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几个方面论述了晋语研究的现状,试图通过总结晋语的研究成果来归纳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下面我们一一加以介绍。

1 语音研究语音研究成果丰富,主要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白异读。

有的是穷尽性地描写了某点或某片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山西方言文白异读现象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如《山西方言的文白异读》;有的是通过一些特殊地名来研究文白异读,如《晋中文白异读在地名读音上的反映》;有的则是分析文白异读现象所反映的语音规律和语言历史发展阶段,如《山西西部方言白读层的元音高化》、《山西闻喜方言的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

(2)入声。

作为晋语的最重要特征,这类文章相对较多,而且内容广泛。

其中,有将方言的入声字和中古入声字进行比较的,如《介休方言的入声字和古入声字比较》等;有对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进行穷尽描写或综合分析的,如《大同方言入声字两读详例》、《晋语舒声促化的类别》等;有对山西晋语入声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的,如《试论山西晋语的入声》、《山西晋语入声韵的类型》等;有结合山西方言入声探讨汉语入声演变问题的,如《山西襄垣方言和〈中原音韵〉的入声问题》、《从交城方言看汉语入声演变的历史》等。

(3)变调。

这类文章主要涉及连读变调、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重读变调、子尾变调等。

比如《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平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平遥方言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分别详细探讨了平遥方言两字组、三字组和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情况;《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对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类;《大同方言的重读变调》讨论了由重读引起的变调;《晋城方言的子尾变调》等文章则揭示了变调在某些方言中的特殊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文章,如《山西晋语古清平字的演变》、《山西方言的知照系声母》、《山西方言的尖团音问题》等或是对山西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或是对山西方言某一语音专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就不一一论述了。

(崔淑慧2004)2 词汇研究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圪”头词的研究上最为突出。

对此研究既有对某地方言各种形式、各种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圪”头词的穷尽性描写,又不乏整体性的研究。

此外,还有一些对分音词与合音词、古语词、逆序词、四字格俗语的研究,但成果不是很明显。

山西方言词汇内部比较及收稿日期:2008207216其与普通话的比较等研究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还有待更深入地比较研究。

(崔淑慧2004) 3 语法研究较语音和词汇研究,语法研究给人以零散的感觉,而且多是单点研究,多点的综合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晋南的一些方言尤其是洪洞方言。

如《洪洞方言“着”的共时研究》、《洪洞话的“VX着”结构》、《试论北京话、晋南话对唐以来助词“着”的类化作用》、《从洪洞方言看唐宋以来助词“着”的性质》、《再论洪洞方言助词“着”的用法》等。

就研究内容而言,其主要集中在某些特殊句式(如疑问句等)、某些特殊结构(如“动+将+来/去”等)、某些词类(如代词)的描写分析和构词法研究(包括重叠式、附加式等的研究上。

4 山西方言与三晋文化的结合研究作为三晋文化的载体,山西方言研究在晋文化与其的结合研究上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就。

比如《晋语区形成的社会因素》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结合地理环境、人口迁徙和山西商人的经济生活等因素对晋语区的形成作了初步探讨,《山西的羊文化》等文章则从方言角度对山西境内由于认知差异、地理差异等造成的文化差异进行了探讨,《晋语与晋剧》一文则从戏曲与方言之间有密切关系的特点来为晋语的立区提供了旁证。

5晋语史研究人们对晋语史的关注还比较少,多是在探讨语音、词汇演变和晋语起源时会稍提一下,其研究成果更为匮乏。

三 晋语研究的主要方法从上文对晋语研究成果的描述可以看出,自从李荣先生把晋语从官话中划分出来独立已经近20年了,在这二十年里晋语研究成果丰富:专著60多部,论文近500篇。

研究汉语各方言的方法是相通的,若对整个晋语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从中总结出晋语研究的主要方法,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研究的主要方法了。

本文根据研究法的不同大致可以将晋语研究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1 描写法占主导的时期描写法是描写语言学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它是对某一语言或方言的语音、词汇或语法等不同要素进行归纳分析的方法。

最早记录晋语词汇的是西汉的扬雄,他在《方言》中的记载以秦晋语为最多,有些甚至用秦晋语作通语来释别地的方言词。

当然,扬雄对晋语词汇还只是零星记载,其所用的方法主要是描写法,但它的描写还不是很细致。

此后,明清时代的学者们多有关于晋语词语和读音的零星记载,也不成系统。

如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四记载:“山西人以‘同’为‘屯’,以‘聪’为‘村’,无东字韵。

”其方法也多是描写,但还是很粗疏。

如上文所述,能够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晋语的是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他是现代语言学史上调查晋语的第一人。

高本汉在上个世纪初,利用在山西大学堂工作间隙亲自调查了晋语的太原、兴县、太古、文水、大同、凤台(今晋城),归化(呼和浩特)共7个方言点的语音。

他对这7个方言点的3000多个汉字的读音则收入其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的《方言字汇》里。

他所记录的这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为建立晋语百年史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但是其记音只记单字音的声韵,没有记录声调,也没有整理出音系,所以他对晋语语音的描写较之以前而言虽有较大的进步,但还不是很细致和完善。

20世纪30年代末,山西徐沟(今清徐县)人刘文炳用注音字母记录了徐沟方言,写出《徐沟方言志》,在语音方面重点分析了徐沟方言的声韵调,列出了同音字表,并指出了文白异读和入声的现象;在词汇方面列出了分类词表,这种研究套路为以后晋语各地方言志的编写开了一个好头。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全国的推普运动展开了大规模的方言普查,由田希诚先生执笔的《山西方言概况》(油印本)语音部分完成初稿,虽然只是一个初稿,但它第一次大面积地反映了山西方言语音的主要特点,其主要的方法仍是描写法,但其对方言特点的描写与以前相比已经比较详细了。

2 描写法与比较法、二重证据法并重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晋语进入了全面描写的时期。

1983年3月~1991年共出版了41种地点方言志,该丛书体例一致,内容涵盖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

全书采用国际音标标音,这为以后的方言比较研究提供了条件。

这套丛书的内容虽多是对方言事实的描写,但与前一时期相比,其描写还是很细致的,对方言的比较研究来讲是一个很不错的资料。

1993年,由侯精一、温端政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出版了,它的出版标志着对晋语的共时描写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尽管书中存在调查人水平不一、取材详略不均、个别材料的可信度尚待核实等问题,但作为我们研究晋语的首要参考,对全面了解晋语的特点及各片的语音系统,还是比较有帮助的。

有了大量的方言资料做基础,晋语研究进入了深入挖掘晋语特点的阶段,此时期采用的主要方法除了描写法外,还有比较法和二重证据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进行各方言的比较,才能知道各方言的特点。

自从李荣先生把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以后,学界对晋语分区问题的讨论,高潮迭起,经久不衰,这也有力地推动了晋语的研究。

这就要求晋语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描写的阶段,而要通过内部的和外部的比较来对其特点做进一步的挖掘,这样才可能对晋语的地位、层次作一个合理的定位。

在此时期有多篇论文谈到晋语的特点,如:侯精一《晋语入声韵母的区别性特征与晋语区的分立》、《晋语的分区》,《论晋语的归属》。

温端政《试论山西晋语入声的特点》、《晋语区的形成和晋语入声的特点》等等。

而这些特点的得出都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比如:晋语的特点之一是有入声,但别的方言也有入声,通过与江淮官话及南方诸方言的比较,证明了晋语的入声是不同于汉语其他方言入声的。

此外,在对晋语语音研究的同时,对语法、词汇的研究也不松懈。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只有少数几篇关331 第3期 王利: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于晋语语法研究的文章,但到80年代后,在进行语音研究的同时,也开始了语法的研究,但总体上来讲还是没有语音研究那么深入,之中虽稍有比较,但还多是对语法现象的描写,直到2000年由乔全生先生主编的《晋方言语法研究》的出版标志着晋语语法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均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本书主要采用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某些语法现象,这比单纯的描写更进一步。

到了本世纪初,在对晋语共时描写、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晋语史的研究逐步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而这方面的研究是极其少的。

近年来,乔全生先生在此方面做的努力很多。

他在对晋语共时描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比较法”和“历史文献考证法”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晋语20余个特征进行了历史探索,从而得出了晋语与官话系统非同步发展的结论。

四 总结晋语作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古老的方言,可以说它是汉语方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晋语及晋语史的研究一定会大大丰富汉语及汉语史研究的内容。

但这一切都需要有好的方法和理论做指导,本文只是通过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从中梳理出了在晋语研究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这也正是汉语研究的方法在晋语研究中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