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排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1:1.2 排列组合(习题课)

教学设计1:1.2  排列组合(习题课)

1.2 排列与组合一、教学目标1、两个计数原理的掌握与应用;2、关于排列与组合的定义的理解;关于排列与组合数公式的掌握;关于组合数两个性质的掌握;3、运用排列与组合的意义与公式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多为排列与组合的混合问题)二、知识要点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算原理1 分类计算原理(加法原理):完成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1+ m2+…+ m n种不同的方法.2 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1×m2×…× m n种不同的方法.2.排列1 定义(1)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排列.(2)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为.2 排列数的公式与性质(1)排列数的公式:=n(n-1)(n-2)…(n-m+1)=特例:当m=n 时,=n!=n(n-1)(n-2)…×3×2×1规定:0!=1(2)排列数的性质:(Ⅰ)=(排列数上标、下标同时减1(或加1)后与原排列数的联系)(Ⅱ)(排列数上标加1或下标减1后与原排列数的联系)(Ⅲ)(分解或合并的依据)3.组合1 定义(1)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2)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表示.2 组合数的公式与性质(1)组合数公式:(乘积表示)(阶乘表示)特例:(2)组合数的主要性质:(Ⅰ)(Ⅱ)三、经典例题例1、某人计划使用不超过500元的资金购买单价分别为60、70元的单片软件和盒装磁盘,要求软件至少买3片,磁盘至少买2盒,则不同的选购方式是()A .5种 B.6种 C. 7种 D. 8种分析:依题意“软件至少买3片,磁盘至少买2盒”,而购得3片软件和2盒磁盘花去320元,所以,只需讨论剩下的180元如何使用的问题.解:注意到购买3片软件和2盒磁盘花去320元,所以,这里只讨论剩下的180元如何使用,可从购买软件的情形入手分类讨论:第一类,再买3片软件,不买磁盘,只有1种方法;第二类,再买2片软件,不买磁盘,只有1种方法;第三类,再买1片软件,再买1盒磁盘或不买磁盘,有2种方法;第四类,不买软件,再买2盒磁盘、1盒磁盘或不买磁盘,有3种方法;于是由分类计数原理可知,共有N=1+1+2+3=7种不同购买方法,应选C.例2、在中有4个编号为1,2,3,4的小三角形,要在每一个小三角形中涂上红、蓝、黄、白、黑五种颜色中的一种,使有相邻边的小三角形颜色不同,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涂法?解:根据题意,有相邻边的小三角形颜色不同,但“对角”的两个小三角形可以是相同颜色,于是考虑以对角的小三角形1、4同色与不同色为标准分为两类,进而在每一类中分步计算.第一类:1与4同色,则1与4有5种涂法,2有4种涂法,3有4种涂法,故此时有N1=5×4×4=80种不同涂法.第二类:1与4不同色,则1有5种涂法,4有4种涂法,2有3种涂法,3有3种涂法,故此时有N2=5×4×3×3=180种不同涂法.综上可知,不同的涂法共有80+180=260种.点评:欲不重不漏地分类,需要选定一个适当的分类标准,一般地,根据所给问题的具体情况,或是从某一位置的特定要求入手分类,或是从某一元素的特定要求入手分类,或是从问题中某一事物符合条件的情形入手分类,或是从问题中有关事物的相对关系入手分类等等.例3、将字1、2、3、4填入标号为1、2、3、4的四个方格里,每格填一个数,则每个方格的标号与所填数字均不相同的填法有()A.6种B.9种C.11种D.23种解法一(采用“分步”方法):完成这件事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任取一个数字,按规定填入方格,有3种不同填法;第二步:取与填入数字的格子编号相同的数字,按规定填入方格,仍有3种不同填法;第三步:将剩下的两个数字按规定填入两个格子,只有1种填法;于是,由分步计数原理得,共有N=3×3×1=9种不同填法.解法二:(采用“列举”方法):从编号为1的方格内的填数入手进行分类.第一类:编号为1的方格内填数字2,共有3种不同填法:第二类:编号1的方格内填数字3,也有3种不同填法:第三类:编号为1的方格内填数字4,仍有3种不同填法:于是由分类计数原理得共有N=3+3+3=9种不同填法,应选B解法三(间接法):将上述4个数字填入4个方格,每格填一个数,共有N1=4×3×2×1=24种不同填法,其中不合条件的是(1)4个数字与4个格子的编号均相同的填法有1种;(2)恰有两个数字与格子编号相同的填法有6种;(3)恰有1个数字与格子编号相同的填法有8种;因此,有数字与格子编号相同的填法共有N2=1+6+8=15种,于是可知,符合条件的填法为24-15=9种.点评:解题步骤的设计原则上任意,但不同的设计招致计算的繁简程度不同,一般地,人们总是优先考虑特殊元素的安置或特殊位置的安排,以减少问题的头绪或悬念.当正面考虑头绪较多时,可考虑运用间接法计算:不考虑限制条件的方法种数—不符合条件的方法种数=符合条件的方法种数.在这里,直接法中的“分析”与间接法主体的“分类”,恰恰向人们展示了“分步”与“分类”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例4、用数字0,1,2,3,4,5组成无重复数字4位数,其中,必含数字2和3,并且2和3不相邻的四位数有多少个?解:注意到这里“0”的特殊性,故分两类来讨论.第一类:不含“0”的符合条件的四位数,首先从1,4,5这三个数字中任选两个作排列有种;进而将2和3分别插入前面排好的两个数字中间或首尾位置,又有种排法,于是由分步计数原理可知,不含0且符合条件的四位数共有=36个.第二类:含有“0”的符合条件的四位数,注意到正面考虑头绪较多,故考虑运用“间接法”:首先从1,4,5这三个数字中任选一个,而后与0,2,3进行全排列,这样的排列共有个.其中,有如下三种情况不合题意,应当排险:(1)0在首位的,有个;(2)0在百位或十位,但2与3相邻的,有个(3)0在个位的,但2与3相邻的,有个因此,含有0的符合条件的四位数共有=30个于是可知,符合条件的四位数共有36+30=66个点评:解决元素不相邻的排列问题,一般采用“插空法”,即先将符合已知条件的部分元素排好,再将有“不相邻”要求的元素插空放入;解决元素相邻的排列问题,一般采用“捆绑法”,即先将要求相邻的元素“捆绑”在一起,作为一个大元素与其它元素进行排列,进而再考虑大元素内部之间的排列问题.例5、某人在打靶时射击8枪,命中4枪,若命中的4枪有且只有3枪是连续命中的,那么该人射击的8枪,按“命中”与“不命中”报告结果,不同的结果有()A.720种B.480种C.24种D.20种分析:首先,对未命中的4枪进行排列,它们形成5个空挡,注意到未命中的4枪“地位平等”,故只有一种排法,其次,将连中的3枪视为一个元素,与命中的另一枪从前面5个空格中选2个排进去,有种排法,于是由乘法原理知,不同的报告结果菜有种点评:这里的情形与前面不同,按照问题的实际情况理解,未命中的4枪“地位平等”,连续命中的3枪亦“地位平等”.因此,第一步排法只有一种,第二步的排法种数也不再乘以.解决此类“相同元素”的排列问题,切忌照搬计算相同元素的排列种数的方法,请读者引起注意.例6、用红、黄、绿3种颜色的纸做了3套卡片,每套卡片有写上A、B、C、D、E字母的卡片各一张,若从这15张卡片中,每次取出5张,则字母不同,且3种颜色齐全的取法有多少种?解:符合条件的取法可分为6类第一类:取出的5张卡片中,1张红色,1张黄色,3张绿色,有种取法;第二类:取出的5张卡片中,1张红色,2张黄色,2张绿色,有种取法;第三类:取出的5张卡片中,1张红色,3张黄色,1张绿色,有种取法;第四类:取出的5张卡片中,2张红色,1张黄色,2张绿色,有种取法;第五类:取出的5张卡片中,2张红色,2张黄色,1张绿色,有种取法;第六类:取出的5张卡片中,3张红色,1张黄色,1张绿色,有种取法;于是由分类计数原理知,符合条件的取法共有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分类,分类讨论必须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准,在这里,以红色卡片选出的数量进行主分类,以黄色卡片选出的数量进行次分类,主次结合,确保分类的不重不漏,这一思路值得学习和借鉴.例7、(1)从5双不同的袜子中任取4只,则至少有2只袜子配成一双的可能取法种数是多少?(2)设有编号为1,2,3,4,5的五个小球和编号为1,2,3,4,5的五个盒子,将五个小球放入五个盒子中(每个盒子中放一个小球),则至少有两个小球和盒子编号相同的放法有多少种?(3)将四个不同的小球放入编号为1,2,3,4的四个盒子中,则恰有一个空盒的放法共多少种?(4)某产品共有4只次品和6只正品,每只产品均不相同,现在每次取出一只产品测试,直到4只次品全部测出为止,则最后一只次品恰好在第五次测试时被发现的不同情况有多少种?解:(1)满足要求的取法有两类,一类是取出的4只袜子中恰有2只配对,这只要从5双袜子中任取1双,再从其余4双中任取2双,并从每双中取出1只,共有种选法;另一类是4只袜子恰好配成两双,共有种选法,于是由加法原理知,符合要求的取法为种.(2)符合条件的放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恰有2个小球与盒子编号相同,这只需先从5个中任取两个放入编号相同的盒子中,有种放法,再从剩下的3个小球中取出1个放入与其编号不同的盒子中,有种方法,则最后剩下的两个小球放入编号不同的盒中只有1种放法,故此类共有种不同方法;第二类:恰有3个小球与盒子编号相同,这只需先从5个中任取三个放入编号相同的盒子中,有种放法,则最后剩下的两个小球放入编号不同的盒中只有1种放法,故此类共有种不同方法;第三类:恰有5个小球与盒子编号相同,这只有1种方法;于是由分类计数原理得,共有N=20+10+1=31种不同方法.(3)设计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取定三个空盒(或取走一个空盒),有种取法;第二步,将4个小球分为3堆,一堆2个,另外两堆各一个,有种分法;第三步,将分好的3堆小球放入取定的3个空盒中,有种放法;于是由乘法原理得共有:种不同方法.(4)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安排第五次测试,由于第五次测试测出的是次品,故有种方法;第二步,安排前4次测试,则在前四次测试中测出3只次品和1只正品的方法种数为. 于是由分布计数原理可知,共有种测试方法.点评:为了出现题设条件中的“巧合”,我们需要考虑对特殊情形的“有意设计”,本例(1)则是这种“有意设计”的典型代表,而这里的(3),则是先“分堆”后“分配”的典型范例.四、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过三棱柱任意两个顶点的直线共15条,其中异面直线有()A、18对B、24对C、30对D、36对分析:注意到任一四面体中异面直线的对数是确定的,所以,这里欲求异面直线的对数,首先确定上述以单直线可构成的四面体个数.由上述15条直线可构成个四面体,而每一四面体有3对异面直线,故共有36对异面直线,应选D.2、不共面的四个定点到平面α的距离都相等,这样的平面共有()A、3个B、4个C、6个D、7个分析:不共面的四点可构成一个四面体,取四面体各棱中点,分别过有公共顶点的三棱中点可得到与相应底面平行的4个截面,这4个截面到四个定点距离相等;又与三组对棱分别平行且等距的平面有3个,故符合条件的平面共7个,应选D.3、北京《财富》全球论坛期间,某高校有14名志愿者参加接待工作,若每天排早、中、晚三班,每班4人,每人每天最多值一班,则开幕式当天不同的排班种数为()A、B、C、D、分析:排班工作分三步完成:第一步,从14人中选出12人,有种选法;第二步,将第一步选出的12人平均分成三组,有种分法;第三步,对第二步分出的3组人员在三个位置上安排,有种排法;于是由乘法原理得不同的排班种数为,应选A4、从6人中选4人分别到巴黎、伦敦、悉尼、莫斯科四个城市游览,要求每个城市各一人游览,每人只游览一个城市,且这6人中甲、乙两人不去巴黎游览,则不同的选择方案共有()A、300种B、240种C、114种D、96种分析:注意到甲、乙两人不去巴黎,故选人分三类情况(1)不选甲、乙,不同方案有种;(2)甲、乙中选1人,不同方方案有种;(3)甲、乙均入选,不同方案有种;于是由加法原理得不同的方案总数为24+144+72=240,应选B.5、4位同学参加某种形式的竞赛,竞赛规则规定:每位同学必须从甲、乙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选甲题答对得100分,答错得-100分;选乙题答对得90分,答错得-90分,若4位同学的总分为0,则这四位同学不同的得分情况的种数是()A、48B、36C、24D、18分析:注意到情况的复杂,故考虑从“分类”切入第一类:四人全选甲题,2人答对,2人答错,有种情况;第二类:2人选甲题一对一错,2人选乙题一对一错,有种情况;第三类:四人全选乙题,2对2错,有种情况.于是由加法原理得不同得分情况共有种,应选B.(二)填空题1、在由数字0,1,2,3,4,5所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不能被5整除的数共有()个.分析:考虑直接解法:这样四位数的个位数为1,2,3,4中的一个,有种法,千位从余下的4个非零数当中任取一个是种排法;中间两位是种排法,于是由分步计数原理知,共是:种不同排法,应填192.2、用1、2、3、4、5、6、7、8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八位数,要求1与2相邻,3与4相邻,5与6相邻,而7与8不相邻,这样的八位数共有()个(用数字作答). 分析:第一步,将1与2,3与4,5与6组成3个大元素进行排列,是种排法;第二步,将7与8插入上述3个大元素队列的间隙或两端,是种方法;第三步,对3个大元素内部进行全排列,各是种方法;于是由分步计数原理得共有个,应填576.3、从集合{O、P、Q、R、S}与{0、1、2、3、4、5、6、7、8、9}中各任取2个元素排成一排(字母与数字均不能重复).每排中字母O、Q和数字0至多只出现一个的不同排法种数是()分析:考虑分类计算第一类:字母O、Q和数字0均不出现,是种排法;第二类:字母O、Q出现一个,数字0不出现,是种排法;第三类:字母O、Q不出现,数字0出现,是种排法;于是分类计数原理知共是2592+5184+648=8424种不同排法,应填8424.点评:以受限制的字母O、Q和数字0出现的情况为主线进行分类,在每一类中又合理地设计步骤,是分解题的关键所在,以某些特殊元素为主线进行分类是解决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策略.五、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七、教后记:。

《数据的排序》教学设计

《数据的排序》教学设计

《数据的排序》教学设计引言概述:数据的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排序是将一组数据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重新排列的过程,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数据的排序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排序算法,并设计了一份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的排序。

一、排序的基本概念1.1 数据的排序意义数据的排序是将一组无序的数据按照某种规则重新排列,使其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出来。

排序的意义在于提高数据的查找效率,使数据更易于理解和分析。

1.2 排序的常见规则数据的排序可以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常见的排序规则包括升序和降序。

升序是指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降序则是将数据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3 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衡量算法执行效率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有O(n^2)、O(nlogn)和O(n)等,其中n表示数据的规模。

二、常见的排序算法2.1 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通过不断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并交换位置来实现排序。

具体步骤包括比较相邻元素、交换位置和重复执行这两个步骤,直到所有元素都排好序为止。

2.2 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它基于分治的思想,通过选取一个基准元素,将数据分为左右两个子序列,并递归地对子序列进行排序。

具体步骤包括选取基准元素、分割数据和递归排序,直到所有子序列都排好序为止。

2.3 归并排序归并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它将数据分割为最小的单元,然后逐步合并排序。

具体步骤包括分割数据、递归排序和合并有序子序列,直到所有子序列都合并成一个有序序列为止。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排序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排序规则,掌握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并能够分析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3.2 教学内容教师首先介绍排序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排序规则,然后详细讲解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人教版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教案

XX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XX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XX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一、复习知识点:1、分类计数原理:(1)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工作有k种途径,由第1种途径有n1种方法可以完成,由第2种途径有n2种方法可以完成,……由第k种途径有n k种方法可以完成。

那么,完成这件工作共有n1+n2+……+n k种不同的方法。

2,乘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工作可分为K个步骤,完成第1步有n1种不同的方法,完成第2步有n2种不同的方法,……,完成第K步有n K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工作共有n1×n2×……×n k种不同方法二、典型例题1、.用5种不同颜色给图中的A、B、C、D四个区域涂色, 规定一个区域只涂一种颜色, 相邻区域必须涂不同的颜色, 不同的涂色方案有种。

2、将一个四棱锥的每个顶点染上一种颜色,并使同一条棱上的两端异色,若只有5种颜色可用,则不同的染色方法共有多少种?3、用数字1,2,3,4,5组成的无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的个数为_______.4、用0,1,2,3,4五个数字(1)可以排出多少个三位数字的电话号码?(2)可以排成多少个三位数?(3)可以排成多少个能被2整除的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5、用0,1,2,3,4,5可以组成无重复数字的比2000大的四位奇数______个。

XX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求以按依次填个空位来考虑,排列数公式:=()说明:(1)公式特征:第一个因数是,后面每一个因数比它前面一个 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共有个因数;(2)全排列:当时即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全排列数:(叫做n 的阶乘)4.例子:例1.计算:(1); (2); (3). 解:(1) ==3360 ; (2) ==720 ; (3)==360例2.(1)若,则 , .(2)若则用排列数符号表示 . 解:(1) 17 , 14 . (2)若则= .例3.(1)从这五个数字中,任取2个数字组成分数,不同值的分数共有多少个?(2)5人站成一排照相,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3)某年全国足球甲级(A 组)联赛共有14队参加,每队都要与其余各队在主客场分别比赛1次,共进行多少场比赛?解:(1); (2); (3)课堂练习:P20 练习 第1题mn A m (1)(2)(1)m n A n n n n m =---+(1)(2)(1)m n A n n n n m =---+!()!n n m -,,m n N m n *∈≤n 1n m -+m n m =n (1)(2)21!nn A n n n n =--⋅=316A 66A 46A 316A 161514⨯⨯66A 6!46A 6543⨯⨯⨯17161554m n A =⨯⨯⨯⨯⨯n =m =,n N ∈(55)(56)(68)(69)n n n n ----n =m =,n N ∈(55)(56)(68)(69)n n n n ----1569n A -2,3,5,7,11255420A =⨯=5554321120A =⨯⨯⨯⨯=2141413182A =⨯=XX 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解排列问题问题时,当问题分成互斥各类时,当问题考虑先后次序时,根据乘法原理,可用位置法;当问题的反面简单明了时,可通过求差排除采用间接法求解;问题可以用“捆绑法”;“分离”2)(n m -+(1)(2)21!n n n n =-⋅=等.解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一定要防止“重复”与“遗漏”.互斥分类——分类法先后有序——位置法反面明了——排除法相邻排列——捆绑法分离排列——插空法例1求不同的排法种数:(1)6男2女排成一排,2女相邻;(2)6男2女排成一排,2女不能相邻;(3)4男4女排成一排,同性者相邻;(4)4男4女排成一排,同性者不能相邻.例2在3000与8000之间,数字不重复的奇数有多少个?分析符合条件的奇数有两类.一类是以1、9为尾数的,共有P21种选法,首数可从3、4、5、6、7中任取一个,有P51种选法,中间两位数从其余的8个数字中选取2个有P82种选法,根据乘法原理知共有P21P51P82个;一类是以3、5、7为尾数的共有P31P41P82个.解符合条件的奇数共有P21P51P82+P31P41P82=1232个.答在3000与8000之间,数字不重复的奇数有1232个.例3 某小组6个人排队照相留念.(1)若分成两排照相,前排2人,后排4人,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2)若分成两排照相,前排2人,后排4人,但其中甲必须在前排,乙必须在后排,有多少种排法?(3)若排成一排照相,甲、乙两人必须在一起,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4)若排成一排照相,其中甲必在乙的右边,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5)若排成一排照相,其中有3名男生3名女生,且男生不能相邻有多少种排法?(6)若排成一排照相,且甲不站排头乙不站排尾,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分析:(1)分两排照相实际上与排成一排照相一样,只不过把第3~6个位子看成是第二排而已,所以实际上是6个元素的全排列问题.(2)先确定甲的排法,有P21种;再确定乙的排法,有P41种;最后确定其他人的排法,有P44种.因为这是分步问题,所以用乘法原理,有P21·P41·P44种不同排法.(3)采用“捆绑法”,即先把甲、乙两人看成一个人,这样有P55种不同排法.然后甲、乙两人之间再排队,有P22种排法.因为是分步问题,应当用乘法原理,所以有P55·P22种排法.(4)甲在乙的右边与甲在乙的左边的排法各占一半,有P66种排法.(5)采用“插空法”,把3个女生的位子拉开,在两端和她们之间放进4张椅子,如____女____女____女____,再把3个男生放到这4个位子上,就保证任何两个男生都不会相邻了.这样男生有P43种排法,女生有P33种排法.因为是分步问题,应当用乘法原理,所以共有P43·P33种排法.(6)符合条件的排法可分两类:一类是乙站排头,其余5人任意排有P55种排法;一类是乙不站排头;由于甲不能站排头,所以排头只有从除甲、乙以外的4人中任选1人有P41种排法,排尾从除乙以外的4人中选一人有P41种排法,中间4个位置无限制有P44种排法,因为是分步问题,应用乘法原理,所以共有P41P41P44种排法.XX 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一、复习引入:1.排列数公式及其推导:()2、解排列问题问题时,当问题分成互斥各类时,根据加法原理,可用分类法;当问题考虑先后次序时,根据乘法原理,可用位置法;这两种方法又称作直接法.当问题的反面简单明了时,可通过求差排除采用间接法求解;另外,排列中“相邻”问题可以用“捆绑法”;“分离”问题可能用“插空法”等.二、典型例题1.满足不等式>12的n 的最小值为 ( ) A .7 B . 8C .9D .10【解析】选D .由排列数公式得:>12,即(n -5)(n -6)>12, 整理得n 2-11n +18>0, 所以n <2(舍去)或n >9. 又因为n ∈N *,所以n min =10. 2.若=89,则n =______.【解析】原方程左边==(n -5)(n -6)-1.(1)(2)(1)m n A n n n n m =---+,,m n N m n *∈≤所以原方程可化为(n-5)(n-6)-1=89,即n2-11n-60=0,解得n=15或n=-4(舍去).15>7满足题意.3.解关于x的不等式:>6.【解析】原不等式可变形为>,即(11-x)(10-x)>6,(x-8)(x-13)>0,所以x>13或x<8,又所以2<x≤9且x∈N*,所以2<x<8且x∈N*,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4.求证:+m+m(m-1)=(n,m∈N*,n≥m>2).【证明】因为左边=+m+m(m-1)======右边,所以等式成立.习题1.2 B组第2、3题XX 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组合的概念:一般地,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一个组合说明:⑴不同元素;⑵“只取不排”——无序性;⑶相同组合:元素相同2)(n m -+(1)(2)21!n n n n =-⋅=n m(2);2)(1)!n m m -+710C2)(1)!n m m -+,m N ∈*且XX 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2)(1)!n m m -+mn n C -=XX 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2)(1)!n m m -+mn n C -=m C.2)(1)!n m m -+,N m ∈*且mn n C -=XX 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a+b )相乘,每个(a+b )在相乘时,有两种选择,(r n r rn nn n C a b C b n N -++++∈叫二项式系数表示,即通项0,1,)n 1+1)1n r rn n n C C x x =+++++23344111)()()C x x x++(r n r rn nn n C a b C b n N -++++∈XX 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9)的展开式常数项; (r n r r n nn n C a b C b n N -++++∈(r n r r n nn n C a b C b n N -++++∈XX 中学课时教学设计模板.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二项式系数表(杨辉三角)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当依次取…时,二项式系数表,表)增减性与最大值.的增减情况由二项式系数逐渐增大.的,且在中间取得最大值;(r n r r n n n n C a b C b n N -++++∈1r n r rr n T C a b -+=n 1,2,32)(1)!n k k -+n,的展开式中,奇数项的二项式系数的和等于偶数项的二项,,,的展开式中,奇数项的二项式系数的和等于偶数项的二项式系说明:由性质(3)及例1知.,求:;); (.时,,展开式右边为,,∴ ,r r n n C x x ++++12rnn n n n C C C C ++++++(nr n r r n nn n a b C a b C b n N -++++∈23(1)n nn n n C C C +-++-13)()n n C C +-++13n n C C +=++021312n n n n n C C C C -++=++=7277(12)x a a x a x a x -=++++7a ++1357a a a a +++7||a ++1x =7(122)1-=-127a a a ++++27a a +++1=-1=127a a a +++=-0127a a a ++++1=-234567a a a a a a +-+-+-77)13a +=--(1+x)+(1+x)2+…+(1+x)+3x+2)5的展开式中,求本节课学习了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7||a ++=61)(a a +-。

必修1.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必修1.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必修1.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1.1教材内容及地位。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的内容,此部分内容由三部分内容组成:3.1组成细胞的元素。

刚才我们说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的元素组成我们知道H和O,接下来,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地壳以及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16页左上角。

②无机化合物。

a.水,分两部分讲解a1 液态水(举例)a2 结合水(举例)一旦失水30%有生命危险。

b.无机盐,主要阐述其功能。

③有机化合物a.糖类b.脂肪c.蛋白质: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生命体的重要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实施者有时调解者。

(举例)d.核酸:DNA/RNA3.3布置实验任务。

18页-19页实验,教师出示总结的三句口诀,请同学们认真预习实验后,说出其含义,鼓励学生自己再总结更好的口诀。

(3分钟记忆)4. 练习与评价本节内容为2课时内容,此节为第1课时,第2课时为实验课时,为了避免同学不预习实验,留下“三句口诀”让学生翻译,只有认真研读了实验,才能作答;亦可作为进实验室的口诀,不会背者不得进实验室,学生们渴望做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另外《名师一号》上的习题也难度适宜,题量适中,也可作为课后作业,学生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5. 教学反思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1)注重生物教学直观性原则,使用生物挂图,突出重点,易化难点,形象生动。

(2)积极创新,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型
新授/探究
课时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学习资料的分析,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尝试收集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资料和数据,并对信息进行整理。
3、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初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
难点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学生能描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言:
许多同学对老师拿来的纸包感到好奇,想看看里面到底装的什么?其实这里面是老师提前打印的一些生物及它们生活环境的图片。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这还有一些它们生活环境的图片,假设这些生物们迷路了,你们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以小组为单位,定量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板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让人类与其他生物在地球上和平相处,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好。
引导学生从“生物对环境有哪些影响”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利与弊。
对学生合作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有针对性地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欲望。
同样用学生熟悉的生物导入教学目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本课学习进行铺垫。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蚯蚓
植物
人类
生物入侵
2、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课前进行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3、概括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高中语文1.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1

高中语文1.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1

荷塘月色[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煤屑.(xiè) 幽僻.(pì) 踱.着(duó) 霎.时(shà) 倩.影(qiàn) 弥.望(mí) 敛裾.(jū) 蓊.蓊郁郁(wěnɡ) 酣.眠(hān)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纤⎩⎪⎨⎪⎧纤.腰(xiān )纤.绳(qiàn ) (2)挨⎩⎪⎨⎪⎧挨.着(āi)挨.打(ái) 2.语境辨析法(3)参.(cān)加这次人参.(shēn)交易会的买家,年龄上有点参.(cēn)差不齐。

(4)薄.(bó)暮时分,小男孩左手拿着一张薄.(báo)饼,右手攥着一把薄.(bò)荷糖,站在村口直哭。

二、写对字形(1)⎩⎪⎨⎪⎧点zhuì(缀)chuò(辍)学chuò(啜)泣(2)⎩⎪⎨⎪⎧船zhào(棹)泥nào(淖)dào(悼)念 (3)⎩⎪⎨⎪⎧树shāo(梢)shāo(稍)微 (4)⎩⎪⎨⎪⎧mi o (渺)茫缥mi o (缈) (5)⎩⎪⎨⎪⎧xī(嬉)游xīxī(嘻)(嘻)哈哈 (6)⎩⎪⎨⎪⎧diàn(惦)着江南diān(掂)量 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幽僻·幽静幽僻:指环境优美僻远,强调地方偏僻。

幽静:指环境幽雅寂静,强调没有声响,非常安静。

(2)消受·受用消受:指享受、享用,但多用于否定句。

受用:指享受,得益。

2.明确词义(1)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没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隐隐约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树木茂盛的样子。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2.1《有理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1《有理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以及了解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分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2.学会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

2.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有理数的分类和大小比较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有理数知识的理解。

4.激励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大小比较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有理数。

3.学具: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类型的有理数,用于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海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可以用哪种数学知识来表示。

通过讨论,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有理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概念。

接着,展示有理数的分类,包括整数、分数和零。

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对有理数有更直观的认识。

1.2.1数字化及其作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

1.2.1数字化及其作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
-在课后与同学、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作业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注重作业质量,做到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2.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3.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创新实践,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作业完成后,学生需认真参与课堂交流与分享,从中汲取他人的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产权,遵守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3.通过数字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4.引导学生关注数字化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在面对新事物、新技术时,敢于尝试、勇于突破。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2.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对数字化技术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化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讲解数字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
-介绍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如扫描仪、数字摄像头等。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
1.知识巩固类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数字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用自己的话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学习心得。
-选择一个数字化技术应用案例,分析其核心技术和解决的问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报告。
2.实践操作类作业:
-利用数字化工具,如扫描仪、数字摄像头等,将生活中的非数字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并进行适当的编辑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排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
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排列数公式的理解与运用;排列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 教学难点: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
教材分析: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既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也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并且还常需要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这两个原理贯穿排列、组合学习过程的始终.搞好排列、组合问题的教学从这两个原理入手带有根本性.
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
教法选择:探究式与讲授式结合
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高中生思维特点和心里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可以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
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一步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 步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
种不同的方法
二、讲解新课:
问题1.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取2名同学参加某一天的一项活动,其中一名
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一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图 1.2一1
把上面问题中被取的对象叫做元素,于是问题可叙述为:从3个不同的元素 a , b ,。

中任取 2 个,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所有不同的排列是 ab,ac,ba,bc,ca, cb,
共有 3×2=6 种.
问题2.从1,2,3,4这 4 个数字中,每次取出3个排成一个三位数,共可得到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第 1 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在 1 , 2 , 3 , 4 这 4 个数字中任取 1 个,有 4 种方法;
第 2 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当百位上的数字确定后,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 3 个数字中去取,有 3 种方法;
第 3 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当百位、十位上的数字确定后,个位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 2 个数字中去取,有 2 种方法.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从 1 , 2 , 3 , 4 这 4 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 3 个数字,按“百”“十”“个”位的顺序排成一列,共有
4×3×2=24
种不同的排法,因而共可得到24个不同的三位数,如图1. 2一2 所示.
由此可写出所有的三位数:
123,124, 132, 134, 142, 143,
213,214, 231, 234, 241, 243,
312,314, 321, 324, 341, 342,
412,413, 421, 423, 431, 432 。

同样,问题 2 可以归结为:
从4个不同的元素a, b, c,d中任取 3 个,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所有不同排列是
abc, abd, acb, acd, adb, adc,bac, bad, bca, bcd, bda, bdc,
cab, cad, cba, cbd, cda, cdb,dab, dac, dba, dbc, dca, dcb.
共有4×3×2=24种.
树形图如下
a b c d
b c d a c d a b d a b c
2.排列的概念:
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说明:(1)排列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①取出元素,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2)两个排列相同的条件:①元素完全相同,②元素的排列顺序也相同3.排列数的定义:
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m n A 表示注意区别排列和排列数的不同:“一个排列”是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
排成一列,不是数;“排列数”是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所以符号m n A 只表示排列数,而不表示具体的排列
4.排列数公式及其推导:
求3n A 可以按依次填3个空位来考虑,∴3n A =(1)(2)n n n --,
求m n A 以按依次填m 个空位来考虑(1)(2)(1)m n A n n n n m =---+,
排列数公式:
(1)(2)(1)m n A n n n n m =---+
(,,m n N m n *∈≤)
说明:(1)公式特征:第一个因数是n ,后面每一个因数比它前面一个
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1n m -+,共有m 个因数;
(2)全排列:当n m =时即n 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全排列数:(1)(2)21!n n A n n n n =--⋅=(叫做n 的阶乘)
另外,我们规定 0! =1 .
!()!n m
n n
n m n m A n A A n m --==-.
例2.某年全国足球甲级(A 组)联赛共有14个队参加,每队要与其余各队在主、客场分别比赛一次,共进行多少场比赛?
解:任意两队间进行1次主场比赛与 1 次客场比赛,对应于从14个元素中任取2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比赛的总场次是214A =14×13=182.
例3. (1)从5本不同的书中选 3 本送给 3 名同学,每人各 1 本,有多少种不同的送法?
(2)从5种不同的书中买3本送给3名同学,每人各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送法?
解:(1)从5本不同的书中选出3本分别送给3名同学,对应于从5个不同元素中任取 3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不同送法的种数是
35A =5×4×3=60.
(2)由于有5种不同的书,送给每个同学的1本书都有 5 种不同的选购方法,因此送给 3 名同学每人各 1 本书的不同方法种数是
5×5×5=125.
例 8 中两个问题的区别在于: ( 1 )是从 5 本不同的书中选出 3 本分送 3 名同学,各人得到的书不同,属于求排列数问题;而( 2 )中,由于不同的人得到的书可能相同,因此不符合使用排列数公式的条件,只能用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进行计算.
例4.用0到9这10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分析:在本问题的。

到 9 这 10 个数字中,因为。

不能排在百位上,而其他数可以排在任意位置上,因此。

是一个特殊的元素.一般的,我们可以从特殊元素的排列位置人手来考虑问题
解法 1 :由于在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中,
百位上的数字不能是O ,因此可以分两步完成排
列.第1步,排百位上的数字,可以从1到9 这
九个数字中任选 1 个,有19A 种选法;第2步,排
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可以从余下的9个数字中任
选2个,有29A 种选法(图1.2一 5) .根据分步
乘法计数原理,所求的三位数有
1299A A =9×9×8=648(个) . 解法 2:从0到9这10个数字中任取3个数字的排列数为310A ,其中 O 在百位上
的排列数是29A ,它们的差就是用这10个数字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
310A -29A =10×9×8-9×8=648.
巩固练习:书本20页1,3,5,6
课外作业:第27页 习题1.2 A 组,4,5,6,7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时也注
重排列的特征:一个是“取出元素”;二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 ,“一定顺序”就是与位置有关,这也是判断一个问题是不是排列问题的重要标志。

根据排列的定义,两个排列相同,且仅当两个排列的元素完全相同,而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相同. 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足,所以还是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以后教学中要大胆的放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