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相关指标在中药肝毒性损伤中作用与毒性相关程度分析_孙蓉
重视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ppt课件

中草药肝损伤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细 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肝脏功能出现异常或损伤。这种损伤可以是可逆的或不可 逆的,可表现为肝功能指标异常、黄疸、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症状。
中草药肝损伤的流行病学情况
总结词
中草药肝损伤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但发病率和具体病例数因地区和统计方法不同而 有所差异。
详细描述
中草药肝损伤是一种全球性的问题,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由于中草药的种类繁 多,使用广泛,且许多中草药成分可能对肝脏产生潜在的毒性作用,因此中草药肝损伤 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然而,由于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数据的收集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
对于中草药肝损伤的确切发病率和具体病例数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
理中草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提高公众对中草药肝损伤的认识
加强中草药肝损伤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中草药肝损伤的危害、预防及应对措施,提高公众对中草药肝损伤的认 识和警惕性。
规范中草药广告宣传
严格控制中草药广告的发布,禁止虚假夸大宣传,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中草药疗效,不盲目 相信广告宣传。
加强中草药肝损伤病例报告和追踪
04 中草药肝损伤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草药的肝毒性
草药种类
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草 药,如关木通、马兜铃
等。
肝毒性机制
马兜铃酸可引起肾小管 上皮细胞凋亡,导致肾 功能损害,同时也可引
起肝脏损伤。
临床表现
轻度肝损伤表现为转氨 酶升高、黄疸等,重度 肝损伤可导致急性肝衰
竭。
预防措施
避免使用含有马兜铃酸 成分的草药,如需使用 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
案例三:中草药与药物性肝炎
中草药种类
多种中草药,如艾叶、菊花、黄连等。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调查分析(DOC6)(1)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调查分析以往认为,中药(包括草药及中成药)为天然药品,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安全无毒。
但是随着中医药事业和中西医结合的进展,国内外对中药疗法的广泛应用,中药不良反应报道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国对中药毒理学的深入研究发现:中药也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及药物性肝炎。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中药引起肝损害的特点,我们对近年来中药引起肝损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ﻫ 1.资料来源与方法ﻫ本文病例来源于1983~1998年国内杂志上公开发表的病例报告共55篇,去掉重复报告的病例共318例;北京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1992~1998年收到的病例报告共108例,和北京地坛医院1983~1998年收治的病例共107例。
三者去掉重复报告的病例后总共427例。
通过对中药引起肝损害病例的发生情况、原发病的分布情况、引起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及各类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的调查,分析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并找到较好的防治方法。
ﻫ2.结果ﻫﻫ 2.1 中药引起肝损害发生的年代分布ﻫ427例患者中1983~1988年6年间报告的病例为30例,1989~1994年5年报告病例72例,1994~1998年5年报告病例325例。
可以看出,近5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害骤然上升。
北京地坛医院1983~1998年共收治药物性肝炎328例,其中中药引起的肝炎107例,占32.6%。
ﻫ 2.2引起肝损害的中药与原发病之间的关系本组病例中,有原发疾病记载的共344例。
这些患者的原发病的分类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骨关节病、肾脏疾病、皮肤科疾病的中药最易引起肝损害。
表1中药性肝损害的原发病类别2.3 引起肝损害的常见中药的分布:ﻫ本组患者因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分布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引起肝损害的单味中药以雷公藤和黄药子最为常见,中成药中以壮骨关节丸最常见,其次是疳积散与复方青黛丸。
表2引起肝损害的中药分布ﻫ2.4中药引起肝损害的潜伏期的分析:ﻫ根据中药引起肝损害的潜伏期长短,我们将这些病例分为短潜伏期(1~10d)和长潜伏期(10d以上)两种类型。
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原因,为临床合理利用中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中要毒性和不良反应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结果中药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包括毒性中药中的毒性成分、中药认识不科学以及中药制用不恰当等,应建立健全中药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和技术平台,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中药制用规范。
结论对于中药的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应予以足够重视,加强临床中药的合理利用,提高中药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中药毒性不良反应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102-02中药为中华民族瑰宝,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以其药性温和、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势广受推崇。
随着中药的研究日益深入,中药的应用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疾病治愈以及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
然而近年来,由于临床应用中药饮片或中药药剂患者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正确认识,致使有关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的报道呈上升趋势,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
本文对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中药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中药毒性反应及不良反应原因分析面对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事件,一方面既要正视中药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也需对其原因进行客观冷静分析。
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与其药物所含的毒性生物碱、有毒苷类、有毒植物蛋白以及其他毒素有关。
如黄药子、乌头等可致咳嗽、呼吸急促、呼吸衰竭、急性肺水肿等呼吸系统毒性及不良反应;雷公藤、餐宿等可致心悸、心律失常、房颤等循环系统毒性及不良反应;枇杷叶、益母草、洋金花等可致恶心、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毒性及不良反应;关木通、山豆根等可致尿频、尿急、尿毒症等泌尿系统毒性及不良反应;洋金花、乌头、蓖麻子等可致意识模糊、头晕、昏迷等神经系统毒性及不良反应。
此外,中药毒性及不良反应与服用过量、用药时间过程、用药不当、炮制方法等中药认识不科学以及中药制用不恰当因素有关[3]。
基于柴胡皂苷类成分的保肝作用与肝毒性研究进展

基于柴胡皂苷类成分的保肝作用与肝毒性研究进展黄伟;赵燕;孙蓉【期刊名称】《中国药物警戒》【年(卷),期】2011(008)001【摘要】Objective By summarizing the latest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the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and hepatotoxicity based on Bupleurum saikosaponin components,to provide the literature accordance and research ideas for dicussing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shuganjieyu" effect and hepatotoxicity of Bupleurum.Methods The related references in recent 5~10 ye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Bupleurum saikosaponin components were collate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Results The Bupleurum saikosaponin components were the mainly chemical components of Bupleurum which had the hapatoprotective effect, and it played the "shuganjieyu"effect in clinic by multi-channel and multi-effect;the toxicity of Bupleurum saikosaponin components were gradually cognized o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odern research, the mainly toxical target organ was liver, and the hepatic damage mechanism and channel were mainly related with the multi-channel oxdative injury.Conclusion Only on the process of the "shuganjieyu"effect expression and the effctive material basis separation and control of Bupleurun, to make the toxicity research and the safety control of toxical material basis, propose the early adverse reaction warning program andearly diagonosis treatment measures, gurantee the clinical safety use of Bupleurum, and scitifically re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Bupleurum toxicity at home and abroad.%目的综述柴胡皂苷类成分保肝作用与肝毒性最新研究进展,为探讨柴胡疏肝解郁功效和肝毒性的相关性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柴胡皂苷类成分近5~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柴胡皂苷类成分是柴胡发挥保肝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多途径、多效应的保肝作用在临床上发挥疏肝解郁的功效;在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过程中柴胡皂苷类成分的毒性也逐渐被认知,其毒性靶器官主要为肝脏,肝损伤机制与途径主要与多途径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结论只有在柴胡疏肝解郁功效表达和功效物质基础分离与控制过程中,进行毒性研究和毒性物质基础的安全控制,才能提出切合柴胡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案和早期诊疗措施,保证柴胡临床用药安全,科学应对国内外有关柴胡毒性的相关问题.【总页数】4页(P38-41)【作者】黄伟;赵燕;孙蓉【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北京,100045;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相关文献】1.柴胡皂苷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谢东浩;蔡宝昌;安益强;李霞;贾晓斌2.栀子苷保肝利胆和肝毒性双重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王荣慧; 张衡; 吴虹; 王梦蝶;邓然; 王言; 戴学静; 占翔; 孙明慧; 卜妍红3.栀子苷保肝利胆和肝毒性双重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王荣慧;吴虹;王梦蝶;邓然;王言;戴学静;占翔;孙明慧;卜妍红;张衡4.基于UPLC/Q-TOF-MS/MS分析鳖血柴胡皂苷类化学成分 [J], 陈文彬;史毅;马亚男;叶耀辉5.柴胡皂苷类成分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郑连军;付然;王庆洁;冯安琪;李丹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草药及中成药致肝损害分析

中草药及中成药致肝损害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有关中草药及中成药所致肝损害的原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我们对确诊为中草药或中成药之所致肝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患者出现乏力、黄疸、消化系统症状及肝功能异常。
经停药,给予保肝治疗,2-4周内肝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中草药与中成药的服用与患者肝损害有关。
近年来这方面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已引起人们及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中草药;中成药;药物性肝损害【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21-02 1引言药物性肝损害是较常见且易产生严重后果的药物副作用之一。
药物进入体内首先经溶解、吸收、分布而进入肝肠循环,大部分都是通过肝脏代谢而解毒和乙酰化。
随之而来的即是药物性肝损害。
随着中草药和中成药的广泛应用,有关其在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上的记录病例日益增多,尤其是肝损害[1-2],呈逐年上升趋势。
有学者报道,中草药和中成药引起肝损害约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20%-30%[3-4]。
全球已发现350多种植物含有具有肝脏毒性的生物碱。
我国报道引起肝损害的草药50多种[5-6],中草药和中成药致肝损害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用中草药或中成药治疗发生肝损害的最短周期为1周后,最长为4个月后。
乏力、消化道症状较为普遍,以中、重度者居多。
黄疸、皮肤瘙痒,部分有轻中度发热症状,3-5日后恢复正常。
2.2诊断指标:(1)所有患者均有服中草药或中成药史,服药前肝功能检测正常;(2)用药与发病在时间顺序上相符合;(3)有食欲减退、恶心、厌油、黄疸、上腹肝区不适等症状,实验室检测显示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4)停药后给予保肝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测恢复正常。
3 讨论3.1 中草药及中成药引起肝毒性损害的原因:中草药和中成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非常复杂,有一些可能表现出药效和药害的双重性。
肝毒性中药及其与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关系_对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的分析报告

肝毒性中药及其与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关系———对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的分析报告宋秉智,施怀生(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 目的:研究有关文献资料中中药肝毒性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
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55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
结果: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肝毒性有一定相关性。
肝毒性主要集中在寒、热类,苦、辛类,归肝、脾、肾经类和有效成分中碱、甙类药物方面。
结论: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分均与肝毒性有一定的关系,应用归类分析的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是中药毒性研究中确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中药;肝毒性;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01)01-0018-02The relationship bet w een H erbs with hepatotoxicity and its property and active components———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hepatotoxicity of 55kinds herbs.Song B i ngz hi et al.(S hanxi college of TCM ,Taiyuan S hanxi 030024)Abstract objective :Study the reports on the hepatotoxicity (HTX )of herbs in certain literature and the rela 2tion between the HTX and four characters (FC ),five tastes (F T ),channel distributions (CD )and active compo 2nents (AC )of herbs.Met hods :Applying literature statistic method ,add up ,classify and analyze 55herbs with HTX.Results :There are certain relation between FC ,F T ,CD and AC of herbs ,and HTX.HTX mainly oc 2curs among the herbs that are cold or heat in property ,bitter or acrid in taste ,distribute to liver ,spleen or kid 2ney channel and their AC including alkaloids ,glycosides ,etc.Conclusions :There exists some relation between herbs property and HTX.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harm of herbs with literature statistics method is feasible.K ey w ords Herbs ;hepatotoxicity ;four characters ;five tastes ;channel distribution ;active components宋秉智,男,47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药研究工作 中药肝毒性的发生机理尤其是与中药药性的对应性关系的研究,学术界至今鲜有报道。
中药对肝脏的损害及相关指标的分析

中药对肝脏的损害及相关指标的分析发表时间:2012-12-07T14:02:04.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3期供稿作者:熊晓滨1 姜绍伟2 [导读] 检索有关文献资料中中药肝毒性的报告及其与中药药性、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
熊晓滨1 姜绍伟2(1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 264006;2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150076)【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3-0073-02【摘要】检索有关文献资料中中药肝毒性的报告及其与中药药性、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
中药药性及其有效成分与肝毒性有一定相关性。
肝毒性主要集中在寒、热类,苦、辛类,归肝、脾、肾经类和有效成分中碱、甙类药物方面。
配伍、炮制可降低药物肝毒性。
掌握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途径、靶点,对临床早期诊断与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药肝毒性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肝脏既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药物毒性反应的主要靶器官。
重视和正视中药的肝损害,探讨中药的肝毒性,对深入开展中药肝损害研究及防治,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和杜绝药源性肝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 引起肝损害的常用中药中草药所致的肝损伤没有特异性,其临床表现与常见肝病相似,停药后,多数肝脏损害可逆转。
据文献报道[1],引起肝损害的常用中药有:黄药子、雷公藤、苍耳子、麻黄、何首乌、苦楝子、川楝子、苍术、金不换、番泻叶、槲寄生等。
2 引起肝损害的中成药中成药引起肝毒性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肝肿大[2]。
中医主要辨证分型为湿热壅盛、蕴蒸肝胆;湿热内蕴、肝脾失调两型。
实验室检查以肝细胞损害为主,但不乏以ALP和谷氨酰转移酶(γ2GT)明显升高的胆汁淤积型肝炎。
复方制剂引起的肝损害以壮骨关节丸报道居多, 其次是治疗皮肤病的克银丸、消银丸、消银片、消癣宁等,其他常见中药复方[3]如小柴胡汤、复方青黛丸、华陀再造丸、大活络丸、追风透骨丸、天麻丸、润肤丸、脑安、益脑宁、脑力衰、消石丹、复方咳喘散、化淤丸、松刚益肝丸、昆明山海棠、消渴丸、消石丹、天麻丸、首乌片、消咳喘、安络丸、华陀再造丸、大活络丸、牛黄解毒片等多有报道。
中草药肝损伤

中草药相关的肝损伤诊疗解读何玉仁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HILI)是指由中药、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引发的肝损伤。
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其中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草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HILl报道呈升高趋势。
影响因素主要有:中草药因素、临床使用不合理、患者机体因素和中西药联合应用问题等。
中草药因素:a)某些中草药本身对肝脏有损伤作用:如菊三七(又名土三七)、雷公藤等。
b)品种混用:某些中草药同名异物、伪品混用,如临床误以土三七作为三七使用而造成肝损伤。
c)加工炮制不当:不合理炮制可能增加中草药肝损伤的风险,如生首乌或不规范炮制何首乌的肝损伤发生风险高于规范炮制的何首乌。
d)外源性有害物质污染:中草药在生长、加工、炮制、储藏、运输等环节上受到污染或发生变质,导致中草药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毒素等严重超标而引发肝损伤。
临床使用不合理:中草药使用应遵循中医理论,根据辨证论治选药组方。
用药对证、剂量疗程恰当、配伍得当,毒剧药可以安全治疗疾病。
药不对证(症)、超常规剂量或疗程、药物配伍不当等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
如湿热实证用人参(党参)等补益药亦有可能致肝损伤。
患者机体因素:体质、基础疾病、遗传差异等因素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
如有研究表明何首乌应用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肝损伤风险较高;肝脏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CYP)450的表达随年龄变化而衰变。
中西药联合应用问题:某些中草药和化学药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而导致肝损伤风险增加;部分患者虽然服用中药,但同时服用可致肝损伤的化学药如他汀类降血脂药物;某些中成药实际为中西药复方制剂,并且含有可致肝损伤的化学药,如个别治疗感冒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含有可致肝损伤的对乙酰氨基酚。
临床表现:中草药开始应用至发生肝损伤的中位时间为1—3个月。
HILI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以引起目前已知的所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肝损伤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毛小平,陈子均,毛晓健,等.蜈蚣的部分药理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B1~39肖泓,萧庆慈,毛小平,等.地龙对妊娠影响之初探.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3)B41~4210萧庆慈,毛小平,赵霞,等.妊娠禁忌药斑蝥的部分药理研究.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3(1)B7~1011毛小平,毛晓健,萧庆慈,等.蝉蜕对生育影响之初探.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B9~1112周宁娜,毛晓健,张洁,等.莪术妊娠禁忌的药理学研究.中医药学刊,2004;22(12)B12~1413李卫民.中草药抗生育研究.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4王秋静,于晓凤.刘宏雁,等.复方甘遂制剂宫内给药终止动物中期妊娠及毒性实验.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4;20(5)B461~46315贺捷.中药甘遂引产537例小结.青海医药,1982;(4)B2616胡利民,姜民,凌霜.合成冰片对小鼠一般生殖毒性研究.天津中医药,2005;22(5)B371~37417杨秉炎,王世瑄,庄留琪,等.天花粉引起胎盘功能与形态的变化.生殖与避孕,1980;(1)B16~1918张文学,杨林松,裴云飞.牛膝水煎液的抗着床作用及其对子宫肥大细胞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4)B80~82 19毛晓健,毛小平,萧庆慈,等.水蛭虫对小鼠妊娠的影响.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8;19(5)B34~3620林玉贞,林坤成.姜半夏对小鼠早妊毒副反应及胚胎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1)B42~4321张淑真,崔秀君.中草药抗生育研究进展.吉林中医药,1995;(1)B 41~4222盖燕.扶桑花醚不溶物HR-2对体外培养的人绒毛膜组织及小鼠离体子宫活动力影响.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0(3)B175-178 23夏林纳,李超荆.半夏蛋白对小鼠的抗生育作用及抗早孕的机理探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5;12(3)B19324杨守业,皮晓霞,何民,等.妊娠禁忌中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医药信息,1991;(2)B36~38肝功能相关指标在中药肝毒性损伤中作用与毒性相关程度分析*孙蓉1,杨倩2,黄伟2,吕丽莉1(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摘要目的:对肝功能相关指标在中药致肝毒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毒性相关程度进行综述与分析。
方法:对近十年来国内用肝功能相关指标评价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临床和实验文献进行研究与分析。
结果:血浆清蛋白(A LB)、谷丙转氨酶(ALT)、间接胆红素(IB I L)、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胆汁酸(TBA)、羟脯氨酸(H yp)是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灵敏指标,且都与剂量依赖相关;其中间接胆红素(IB I L)、谷丙转氨酶(ALT)呈现一定的毒性与时间依赖相关性。
结论:肝功能相关指标评价是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一级筛选指标,尤其是谷丙转氨酶(A LT)、间接胆红素(IBIL)更是反映"量-毒"与"时-毒"关系的重要指标,且与临床肝毒性损伤表现相吻合,应为中药肝毒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进一步明确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途径、靶点和临床早期诊断与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功能相关指标;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毒性相关程度分析肝脏具有生物转化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的功能和生成、分泌胆汁及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作用。
中药致肝毒性损伤分为直接肝毒性损伤和间接肝毒性损伤(变态反应性肝毒性损伤)。
目前较明确的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机制有:脂质代谢异常、肝细胞损伤、肝脏胆汁生成和排泄异常、肝脏纤维化、肝细胞膜稳定性和钙内流变化。
据报道,药物性肝损伤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1],中药致肝毒性损伤可占全部药物性肝损伤的30%。
迄今为止发现致肝毒性损伤的中药主要有:(1)含生物碱类中药:如千里光、款冬花、菊三七、山豆根、北豆根等。
(2)含黄樟醚类中药:如细辛、肉豆蔻、土荆芥、大茴香、小茴香等。
(3)含皂苷类中药:如黄药子、柴胡等。
(4)含蛋白毒素类中药:如巴豆、苍耳子、蓖麻子、相思子等。
(5)含鞣质类中药:如五棓子、四季青、诃子、石榴皮等。
中药致肝毒性损伤已成为令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目前在中药肝毒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涉及到的肝功能相关指标有:葡萄糖(G l ucose,G lu)等糖代谢调节指标;甘油三酯(T r i g l y ce ri de,TG)、胆固醇(Cho leste ro,l CHO)等脂代谢调节指标;血浆总蛋白(T ota l prote i n,T P)、清蛋白(A l bu m in, A LB)、球蛋白(G l obu lin,G)等蛋白代谢调节指标;总胆红素(T ota l b ilirub i n,T BIL)、直接胆红素(D irect b ilirub i n,DB I L)、间接胆红素(Ind irect b ili rub i n,I B IL)、胆汁酸(To ta l b ile ac i d,TBA)等肝胆摄取排泄指标;谷丙转氨酶(G l u ta m i c py ruv i c transa m-i nase,A LT)、谷草转氨酶(A sparta te transam inase,A ST)、碱性磷酸酶(A l kali ne pho sphatase,ALP)等肝细胞膜完整性指标;羟脯氨酸(H ydrox ide pro ti ne,H yp)等肝细胞慢性损伤指标。
本文旨在对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时上述肝功能相关指标的作用及其与毒性相关程度进行综述与分析。
1肝功能相关指标与毒性相关程度分析1.1糖代谢调节指标肝糖原(G n)的合成与分解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肝毒性损伤时Gn合成与分解功能降低,尤其82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672649)以合成功能降低为显著,G n水平下降;但是血糖(Bs)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较多,其变化与肝毒性损伤程度的相关性不大,临床病例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中一般不作为灵敏指标。
我们在进行柴胡总皂苷对大鼠体内肝毒性损伤的研究中发现G n水平下降,但随剂量增加和时间延长的变化不明显。
1.2脂代谢调节指标甘油三酯(TG)在肝脏氧化代谢,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时TG氧化受抑致使血中TG升高,导致肝内TG 沉积。
但血中TG升高所受影响因素很多,与肝毒性损伤程度相关性不是很大,临床和实验研究中一般不将其列为灵敏指标检测。
我们在进行柴胡总皂苷对大鼠体内肝毒性损伤的研究中发现肝内TG水平升高,且随剂量增加而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但随时间延长的变化不明显。
肝脏合成的胆固醇(C HO)占合成胆固醇总量的70%~ 80%,尽管有肝毒性损伤时肝脏合成功能下降致血清CHO降低,但现有临床病例报告和实验研究中尚未见该指标检测的报道,我们在进行柴胡总皂苷对大鼠体内肝毒性损伤的研究中发现血清C HO没有降低,反而升高。
1.3蛋白代谢调节指标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除合成自身固有蛋白外,还合成与分泌90%以上的血浆蛋白质;肝毒性损伤时,肝细胞合成功能受损,蛋白质合成分泌量减少,血浆总蛋白(TP)、清蛋白(A LB)含量降低;血浆清蛋白(A)与球蛋白(G)的比值(A/G)在肝毒性损伤时因血浆清蛋白合成减少、浓度降低,可致A/G比值下降,甚至倒置。
这种比值的变化可作为肝毒性损伤评价的指标之一。
临床对295例慢性肝损伤患者实验诊断结果分析发现ALB与肝脏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ALB水平随炎症活动度(G1~G4)及纤维化分期(S1~S4)而依次降低。
1.4肝胆摄取排泄指标肝胆摄取排泄指标主要包括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汁酸(T B A)。
总胆红素(TB IL)分为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
在生理条件下,血清TBIL含量不超过17L m ol/L;当肝毒性损伤时胆红素代谢降低,引起血中TBIL浓度升高,尤以IB I L升高为主,升高幅度具有一定剂量依赖性,并与肝损伤程度相关,但与DBIL相关性不大,故临床病例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中一般把TB I L、IBIL作为灵敏指标进行检测。
张燕等[2]在观察款冬花对小鼠肝脏毒性作用时发现血清TBIL数值升高,肝细胞出现轻度水肿。
李晶晶等[3]发现长期大剂量使用细辛血清T BIL水平升高,病理检查可见明显的肝细胞损伤,且损伤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
杨洪军等[4]发现3. 08g/kg的栀子水提物、1.62g/kg的栀子醇提物和0.128g/kg的栀子苷均可导致T BIL含量增加,光镜下可见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形态改变。
我们在进行柴胡总皂苷对大鼠体内肝毒性损伤的研究中发现TBIL水平明显升高,且于肝细胞损伤程度呈现一定吻合性。
赵胜乾报道[5]的临床一例肝损伤患者的血中T BIL浓度高达90.2L mo l/L。
许英[6]对30例中药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大黄中小剂量有利胆退黄泻下的作用,但疗程过长、剂量过大则可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
总胆汁酸(TBA)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生物转化而来,经胆道系统排入肠内。
肝毒性损伤致肝细胞受损或胆汁淤滞,使得T B A排泄受抑,周围血中TBA含量增高。
TBA是唯一可同时反映肝脏分泌状态、合成摄取、肝细胞损伤三个方面的血清学指标[7]。
陈浩等[8]研究认为血清TBA是一项灵敏的肝功能检测指标,在肝细胞有较轻微损伤时,T B A的升高比其它常规肝功能指标更为敏感。
但是目前实验室研究中尚未见该指标检测的报道。
1.5肝细胞膜完整性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的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存在于心、肝、肾和骨骼肌中。
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T、A S T逸出细胞进入血浆使酶活性增高。
日本汉方制剂小柴胡汤的应用调查中发现服用小柴胡汤中毒患者血清ALT 活力明显升高[9]。
临床病例观察发现急性肝损伤时ALT常明显升高,可达10~100倍正常值上限,而慢性肝损伤时只是轻度升高[6],说明ALT与毒性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齐双岩等[10]研究发现大鼠灌胃川楝子后,血清A LT活力在2h时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约为24h,且与剂量相关。
刘红杰等[11]研究大鼠灌胃薄荷油后血清ALT活力在48h达到高峰。
随着薄荷油剂量增加, A LT升高幅度也增大。
杨洪军等[12]发现3.08g/kg的栀子水提物、1.62g/kg的栀子醇提物和0.128g/kg的栀子苷均可导致A LT、AST活性增高,光镜下可见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以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形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