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劳动力调查报告4篇.doc

劳动力调查报告4篇.doc

劳动力调查报告4篇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现状:成效比较明显全区劳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第一经济”目标,突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服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农民就业能力得到提高。

我区始终把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全区对15080名农民进行了引导性培训,比上年增加50%;对6765名农民实施了职业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训,将1939名新增劳动力纳入中等职业教育。

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对2.6万农民工实施了技能培训,占已转移总数的22%,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1.36万人,占培训人数的52%。

(二)劳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全区实现劳动力转移11.92万人,比上年增加2.8%,劳务总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加7.7%,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

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陕西、新疆、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5.8万余人。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较快。

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2620人,其中:从事生猪养殖1230人,个体经营1052人,从事蔬菜、中药材、茶叶、水产等种养殖338人。

二、问题:成为影响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综合效能难以体现。

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体制和培训经费分散,转移工作农业局、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都在管,而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都有培训资金,都出台了管理办法,而培训的对象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

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女劳动力406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调研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情况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结构,为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我们制定了相关问卷,并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

三、调研结果1.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体规模较大,但存在不平衡性。

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参与农村劳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0%左右,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约为10亿人以上。

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不足;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人口居多,但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2.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结构存在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老年人和儿童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占比较高,而青壮年劳动力比例相对较低。

这说明农村劳动力中的年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水平不高,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 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和利用存在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较低,主要从事的是传统农业劳动和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和利用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调研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通过提供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课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2.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通过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就业,减轻农村人口压力,提高就业机会。

3.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养与管理。

通过完善农村劳动力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管理,提供相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4.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扶持。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目 录
• 引言 • 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 • 劳动力资源市场趋势 • 劳动力资源调查结论 • 对策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劳动力资源的 数量、质量和结构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经济增长的 关键。
本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当前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和特点,为政府 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劳动力资源调查的意义和影响
劳动力资源调查对于制定有效的劳动经济政策和人才政策 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稳定 性。
劳动力资源调查结果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依据,帮 助他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更为 明智的决策。
05
对策建议
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
职业教育和培训
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
01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02
加强劳动监察
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用工、黑中介等违法行为。
03
信息公开与舆论监督
推动政府、工会和企业共同参与劳动力市场监管,加强信息公开和舆
论监督,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劳动力资源供给变化
人口结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资源供给逐渐减少,将对劳动力市场产 生一定影响。
地域供给变化
不同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供给情况存在差异,如一线城市劳动力资源相对紧张 ,而部分二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
劳动力资源流动趋势
1 2
城市间流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间劳动力资源流 动更加频繁。
VS
区域结构变化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的重要现象。

为了了解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本次调查旨在深入分析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的主要特点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对象为附近数个农村村庄的家庭,共涉及农民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

三、调查结果1.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家庭有成员外出务工,主要选择的转移地点包括城市和沿海地区。

这一现象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无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二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改善生活水平;三是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有助于家庭收入的增加。

2.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然而,富余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缺乏父母的照顾和监管,容易出现道德、心理问题。

其次,留守老人面临独自生活和缺乏社会关爱的问题。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也相对匮乏。

四、解决方案1.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为了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首要的是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鼓励引导资本投入,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吸引力。

2.改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状况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

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教育和医疗保障,确保他们的健康和人格发展。

3.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五、结论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农村社会和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应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状况,并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

南宁劳动力市场调查报告

南宁劳动力市场调查报告

南宁劳动力市场调查报告南宁劳动力市场调查报告一、引言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入。

本报告旨在对南宁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劳动力的就业情况、薪资待遇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劳动力就业情况1. 就业人口构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南宁市的劳动力人口主要分布在年龄在18岁至45岁之间,其中男性占比略高于女性。

此外,大部分劳动力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劳动力仅具备初中及以下学历。

2. 就业行业分布南宁市的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和农业。

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南宁市的重点行业,为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服务业方面,随着城市发展和消费升级,餐饮、零售、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

3. 就业形态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的劳动力主要以正式就业形式为主,占总体的大部分。

而临时工、自由职业者和返乡创业者等非正式就业形式也存在一定比例。

三、薪资待遇分析1. 平均薪资水平根据调查数据,南宁市的劳动力平均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与一线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薪资水平较低,而服务业和金融业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

2. 薪资差距南宁市的薪资差距较为明显,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之间的薪资差距较大。

高技能、高学历的劳动力相对薪资较高,而低技能、低学历的劳动力则面临较低的薪资待遇。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教育与就业不匹配尽管南宁市的劳动力整体学历较高,但仍存在教育与就业不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另一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2. 薪资水平偏低南宁市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与生活成本的增加不相符。

这导致一些劳动力难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也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

3. 职业培训不足尽管南宁市有一定的职业培训机构和项目,但整体来说仍存在职业培训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劳动力调查报告

劳动力调查报告

劳动力调查报告劳动力调查报告(通用8篇)当去接触不知道的一个情况或事件,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调查,最后将结果反映在调查报告中。

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的状态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劳动力调查报告(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劳动力调查报告1一、劳动力整体状况全市总人口106万,农村劳动力43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20余万,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8亩,是重庆辖区的劳务输出大县(市)之一,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14.9万人,每年带回的经济收入总额在4亿元以上。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经商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来7年内建设成为大城市,30%以上的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到城镇,这其中,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吸纳这部分人就业。

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30—40岁占27%,40岁以上占5%。

农村劳动力特别中40岁以下的人将是转向城镇的主要人口,他们的转移情况、务工收入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市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去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永川范围内转移4万人,在重庆市区转移2万人,重庆市外转移12万人,境外转移累计人数1498人(次)。

重庆市外转移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福建、厦门、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云南等边远地区,境外转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迁、日本北海道等十几个国家从事渔业捕捞。

外出人员中,86%的人员从事第二产业,从事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各占7%。

永川范围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在城区、集镇从事运输、建筑、餐饮、服务业,重庆市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服务、经商业。

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已经呈现出了“三健全”格局。

一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健全。

目前,我市建成了高规格的综合服务大厅和交易大厅,成功与重庆市劳动力市场联网,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框架。

劳动力资源调查总结

劳动力资源调查总结

劳动力资源调查总结篇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报告中农金瑞人力资源分析报告,、乙—刖S第一局部:人力资源现状综述一、整体综述1、整体人员结构2、年龄、学历水平二、各部门人员分析1、管理人员2、销售部3、财务部其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诊断综合概述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公司对人力资源没有足够的熟悉2、公司管理层未形成参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3、组织结构4、人力资源规划5、工作分析6、员工培训开发与职业进展7、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1、外来劳动力概况。

我村外来劳动力总人数为48人,其中外省来我村流淌就业人数是14人,占29.2%,女性为6人,占外省劳动力人数的42.9%。

省内跨地区流淌的就业人员为34人,占外来总人数的70.8%,女性为28人,占省内跨地区流淌就业人员的82.4%。

从本次调查的状况看,随着我村经济的不断进展,外来人口增加幅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又增长了9%左右。

2、从外省劳动力的来源看,主要来自安徽、湖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陕西、江苏、山东等省,这次调查结果的前三名与上次调查的前三名有所变动,这次是以安徽、湖北、贵州为前三名(上次是安徽、四川、江西),人员数量分别为安徽2人、四川2人、江西3人,占外省人数的50%,其它省的占50%。

从省内跨地区流淌就业的状况看,主要来自浙江的丽水、衢州、舟山,以舟山最多,人数为10人,占省内劳动力流淌就业人数的29.4%。

3、外来劳动力基本构成,从外来劳动力的性别结构看,男性8人,占16.7%O从外来劳动力年龄结构看,来我村打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总人数为42人,占87.5%。

其中26周岁至45周岁的就有23 Ao占总人数的47.9%。

16〜25周岁的为次之,人数为19,占39.6%。

45周岁以上的外来劳动力相对较少,人数仅为6人,只占12.5%,可见外出打工以青壮年居多。

从文化学问结构看,外来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学校及以下人数占绝大多数,人员高达41人,占外来总人数的85.4%,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员7人,占14.6%,大专以上人数较少,仅有2人,占4.2%O从外来劳动力的技能结构看,无技能的体力劳动者占绝大多数,人数多达48人,占100%,有初级技能和高级技能者多为人才市场窗口引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篇一: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劳动力资源数量、年龄、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年初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县就业办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为代表,对所属3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共计***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3人,其中:男性16929人,占总人口的52.47%,女性15334人,占
总人口的47.53%。

劳动力人口22755人,占总人口70.53%,其中:男性12526人,占55.05%,女性10229人,占44.9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157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50.89%,在校学生、务农、半工半农和留守人员101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72%。

通过对本次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逐年减少。

在接受统计的32263人农村从业人员中,16岁至40岁的从业人员为11937人,占从业人员的37%;41岁-60岁的从业人员为20325人,占63%;男性55—60岁2630人,女性50—55岁2198人,五年后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0%,而11-15岁人口2976人,五年后将成长为新生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9.2%,我县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转移就业人员县外就业比例接近八成。

转移就业人员中,县外就业比例占到76.15%,县内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仅占23.85%,体现出就业区域以外地为主的特点。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11579名转移就业劳动力中有9958人已经外出务工2年,占86%,其中8931人在3年以上,占77.13%,这反映出劳动力在外就业较为稳定,或在外有固定工作。

分析其原
因,这与外地企业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环境较为舒适,以及面临更好发展机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与县内企业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时间偏长、生产生活环境较差、职工权益保障不到位、企业管理不够人性化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自发转移就业成主要趋势。

今年,****自发转移就业9494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82%。

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有组织输出;进入21世纪后,农村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组织转移的人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其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更加开放,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宽阔。

同时,在外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也有效促进带动了剩余劳动力的自发转移。

(四)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进一步增大。

调查中发现,返乡创业、自主创业者287人,带动就业2776人,主要创业项目有来料加工、养殖、种植、餐饮服务等。

创业者中返乡创业者110人,占调查人口的0.48%。

创业型就业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形成了“一人一群”的就业模式。

如*****返乡后创办的****服装厂,安臵本村及周边村80多人就业。

(五)劳务收入占农民收入比例越来越高。

通过调查发现,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对农村家庭增收的贡献能力已经明显
的趋弱,务工收入作为农民工增收主要来源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对农村家庭增收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

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预计每人年平均收入25690元,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比例可达89%。

由于外出务工收入的稳定性以及成功务工人员的带动示范作用,外出务工依然成为农民就业的首选。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新变化。

一是农村劳动力逐渐向“素质型”转变。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不断加强,身怀一技之长、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法律水平的劳动者日益增多。

二是“两栖”农民不断增加。

农忙时节回家种田种地,农闲季节返回城里务工,可有效把握自己不同时期的生产经营重点,收入稳定而有保障的“两栖农民”,成为新型农民的一个代表。

三是就地转移创业就业呈增长态势。

随着国家对农民创业政策的实施,足不出户创业就业成为越来越多有头脑农民的新选择。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劳动力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式呈现出平稳、向好发展的明显趋势,但也存在着不少倾向性、共同性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水平和质量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整体依然偏低。

通过调查统计,初中及以下人数占到调查总人数的88.79%,高中及
中8.89%,专科及以上仅占2.32%;无技术等级人员占到93.91%,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分别占5.67%、0.32%和0.07%。

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依然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得报酬,就业面较为狭窄,层次较低,技能较低,工作量大,条件差,报酬低,发展空间不大。

在卫生、失业、养老、医保方面没有保障。

主要原因有三点(1)历史因素的影响。

主要与我国解放以后的文化教育基础薄弱以及文革的冲击有较大关系。

(2)农民落后观念的影响。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还有很大市场,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读书不如赚钱”的观念在很多农民心中依旧根深蒂固。

(3)农村教育体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教育太过追求功利化,而忽视了实用技术和技能教育,农村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与群众的要求还有着不少的差距,农民的继续教育制度和体系尚没有真正建立和形成。

(二)从事产业人员分布尚不合理。

调查数据显示,从事第一产业人员10735人,占47.18%;第二产业6999人,占30.76%;第三产业的为5021人,占22.07%。

而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第一产业占1.2%、第二产业占21.9%、第三产业占76.9%。

以上数据说明,我县还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县份,二、三产业均处于欠发达阶段,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依然没有实现较大突破,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