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罗生门》不愧是史上著名的心理悬疑电影。

整个影片围绕一宗案件的披露展开,衔接了四个人对真相的叙述。

中,四个叙述者各执一词,讲述了四个不同的故事。

那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理清一下案件。

案发三天后,武士的尸体被樵夫发现。

到此时,可以确定的事实有:1.女人被强暴;2.武士死亡(自杀或他杀);3.强盗和女人都活着,并且出现在公堂上;4.匕首不翼而飞。

至于案发当时的其他细节四个叙述者都有不同的杜撰,而真相只有一个。

真理永远都是相对的,局中人总是向局外人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这源于局中人在面对局中的矛盾时都是脆弱的,无法正视自我,在自我肯定和自我诠释的无意识动机驱动下,局中人便采用否认、升华等防御机制来寻求内心平衡,从而出现了欺骗自己、欺骗他人等不诚实和自私的举动。

影片中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故事版本,根源于当事人的立场和动机不同。

我们先来推断一下匕首的去向。

樵夫在开堂证供中便矢口否认自己看到除女帽、武士帽、绳子和护身符盒子之外的其他东西,并声称自己第一个发现了武士尸体并报官,其反应带有一定的伪装性。

在罗生门避雨时,樵夫表现的非常迷茫,因为三个当事人在公堂上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他大惑不解。

最后,在乞丐的逼问下,他讲出了看似最后真相的另一版本故事。

从樵夫一连串的反应我们可以断定匕首被其拿走。

而他在公堂上的说辞只是为自己开脱,在罗生门的大惑不解也只是为了迷惑和尚和乞丐。

关于樵夫的叙述有两种可能:1.他并未看见事情真相,只看见尸体和其他东西,偷走了匕首,而他的叙述纯属自己猜测,服务于为自己开脱,有转移注意力讨好乞丐的意味;2.他看见了事实真相,但因自己偷走匕首,便隐瞒了此细节,但其他叙述属实;3.他看见了事实真相,但出于其他原因(如被最后在场的当事人发现并用匕首贿赂)并未说出,此种可能性较低。

这种推断且作为最后的对比和辅证。

让我们且放下当事人的说辞,按照人物的心理根据各种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封建社会的日本,武士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高于普通农民和商人,从武士夫妇的装束以及武士想买强盗的剑和镜子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家境还算不错。

《罗生门》读后感个人感受

《罗生门》读后感个人感受

《罗生门》读后感个人感受《罗生门》读后感个人感受1《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罗生门,一隅残破的断壁颓垣,在瓢泼的雨水中,边嗟叹人世的纷乱边试图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接受洗礼的畅快。

然而,在这个悖逆的时代,说教显得如此苍白,各种人性的罪恶与堕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长,道德瓦解,价值崩溃,连基本的底线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

一、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荒凉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

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

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

二、恶的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罗生门》从头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

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罗生门》是对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

总之,这是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

罪恶感的消解,是社会的悲哀。

《罗生门》读后感个人感受2暑假中,我读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

作者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

日*坛重要的“芥川奖”,便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他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

《罗生门》是其代表作。

它讲述灾荒之年一个被主公解雇的下人,面对苟且的生存还是人性的毁灭时所做出的选择。

浅析《罗生门》中人性之恶

浅析《罗生门》中人性之恶

浅析《罗生门》中人性之恶作者:周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9期摘要:1915年芥川龙之介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罗生门》。

作品讲述了一个仆人遭主人解雇之后万念俱灰,看到罗生门一个老太婆在死人堆拔死人头发换钱,自己从厌恶到认恶,最后竟起歹心,剥去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茫茫夜幕里。

通过分析仆人和老太婆的人性,凸显恶劣社会环境对人性之恶的作用。

关键词:《罗生门》;人性;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I31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126-03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大正时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说巨擘,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着有小说、随笔、评论、游记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140余篇。

其短篇小说多反映20世纪初日本小资产阶级的现实生活与苦闷心情,立意深远,情节诡异,文笔雅丽,在创作风格上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现实主义倾向,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鬼才。

他的代表作《罗生门》、《竹林中》现已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罗生门》后来被当代电影大师黑泽明用作同名电影的取材和名称,因此越发闻名于与世界。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处女作,取材于《今昔物语》二十九卷第十八话“罗城门楼上遇尸记”。

小说主要描写了平安朝末期,某个深秋的傍晚,倾盆大雨,一个仆役遭主人解雇后无路可去,在荒弃的罗生门下躲雨。

在“饿死”与“当强盗”的心理斗争中看到罗生门一个老太婆在死人堆拔死人的头发去换钱,自己从厌恶到承认其恶,竟然顿起歹心,剥去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茫茫的夜幕里的故事。

作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借鉴加工,寓入了更深刻的意义,对人性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丑恶本性进行了充分的剖析,揭示了人在生存过程中的众多丑恶面。

一、仆人的人性表现(一)仆人的人物造型从仆人的出场来看,仆人的出场带着一丝凄凉和落寞,由于刚被主人给解雇,也没地方可去,只能茫然地望着外面的雨不知如何是好,洗的掉了色的藏青袍子都还在穿,预示着仆人生活潦倒困难,为其后面的为了生存作恶埋下了伏笔。

罗生门人物分析

罗生门人物分析

《罗生门》人物分析强盗:强盗自己承认的社会化形象是杀人抢物的强盗。

他的需求更多是物质方面的,更多是偏向于低层次的,但是也有高层次的。

这个人社会化的结果是他的动机更加随意,动机更随意的为需要而服务。

喜欢吃的可以抢,喜欢财物可以抢,喜欢女人可以抢。

但是他同样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描述自己行为的时候,他夸大自己,来获得自尊的需要,他情绪高亢,不断通过笑声来掩饰自己心虚,同时也抬高自己。

樵夫:樵夫的社会化结果使他知道不应该拿别人财物。

但是顶着生存压力,面对物质需要的时候,他的行为偏向于自己的需要。

但是他又深知行为不对,如果被别人知道自己得不到利益而且要受惩罚,于是他采取说谎这个行为来掩饰之前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而在情绪上,受到物质需要与社会化规范的影响,他纠结焦虑。

女人: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女性是无力的,那个时代女人要依赖男人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面对强盗和武士时候的行为,符合社会化,她要寻求一个依赖。

在武士死后,女人在外人面前表现的悲痛欲绝,描述的时候表现自己的无助于无辜,她这种情绪和行为表现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她知道,必须把自己置于无辜可怜的地步,来获取同情,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武士:武士是想要活下来。

社会化形象武士应该是勇者无畏不怕死的,但是武士生存需要大于了社会化。

动机和行为为了生存需要而服务。

但是在武士叙述故事的时候,他又极力维护自己,他的叙述中,表明自己是一个合格武士,如果不这样,与自己的社会化形象不符合。

在妻子被侵犯后,按照现在一般情况来说,应当是对施暴者极其憎恨。

而武士的表现却不是,他可能受到相应社会化的影响------社会化对妻子的定义,是伴侣还是附属品。

和尚:和尚的社会化是一个善良的形象。

他在看到弃婴的时候,想要去救他,这一行为是由于社会化对其的影响,也有可能是其本性的原因。

而最终他选择相信人类,我不知道这怎么去分析,但是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社会化和需要共同影响着情绪、动机和行为。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扭曲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扭曲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扭曲一、背景介绍《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著的一篇小说,也被改编成了电影。

本作以室町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一座破败的城门下发生的谋杀案,涉及到多个人物的角逐和不同版本的真相。

二、故事梗概故事中,一名武士被发现死于一座城门下。

据目击者描述,嫌疑犯有三人:另一名武士、被控诈骗的女子和一个贫穷但漂亮的男性。

每个人都对事件有自己的解释和证词,并试图推卸责任。

三、真相与其扭曲1. 多元视角下的真相在《罗生门》中,每个参与案件的角色都提供了不同版本的真相。

而这些真相之间存有冲突和矛盾,读者很难确切地确定哪个是最准确的版本。

2. 真实与谎言之间模糊边界小说中展现了人们对于真实和谎言之间模糊边界的思考。

每个人都试图保护自己,表现出与真相相悖的行为和说辞,使得真实性变得扑朔迷离。

3. 人性的扭曲与道德困境在《罗生门》中,人们因贪婪、诈骗和欺骗而败坏了自己的道德原则。

作者通过揭示人性的扭曲,引发读者对于道德困境以及对真相和正义的反思。

四、主题意义与启示1. 真相不唯一《罗生门》告诉我们真相并不总是单一和明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视角和利益,会对事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认知。

这提醒我们要多角度看待问题,避免轻易陷入对非黑即白的极端观点。

2. 人性复杂且脆弱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人们常常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背离正直和道德原则,甚至编织谎言来掩饰自己的过错。

这也让我们反思并努力避免沦为自私和虚伪的人。

3. 道德选择与责任《罗生门》中的故事引发了对道德选择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每个角色都面临着道德困境,然而他们最终作出了不同的决定。

这让我们认识到在困难和黑暗面前坚持真理和正义并非易事,但仍需要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五、结论《罗生门》以其引人深思的情节和复杂的人性描写,展示了真相与人性之间的扭曲关系。

通过阐述多元视角下的真相、真实与谎言之间模糊边界以及人性的扭曲与道德困境等,该作品引发读者对于社会现实、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反思,并提醒我们要以开放心态看待世界。

通过《罗生门》思考道德困境与个人选择

通过《罗生门》思考道德困境与个人选择

通过《罗生门》思考道德困境与个人选择1. 简介《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短篇小说,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故事围绕在一座名叫罗生门的大城门前发生的一起凶杀案展开,通过多个不同角度和观点的回忆和描述,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以及道德困境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

2. 道德困境的探讨2.1 善恶难辨在《罗生门》中,各个角色都面临着善恶难辨的道德困境。

从凶杀案背后不同人物对于真相和动机的诠释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和利益考虑,但同时也对周围产生了极大影响。

2.2 道德相对主义小说中描绘了一个没有明确正确与错误划分线的社会。

不同角色之间伦理观念严重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在作出选择时何去何从成为了难题。

2.3 道德选择的矛盾性在《罗生门》中,人们面对道德困境时常常陷入选择的矛盾中。

道义与自我利益之间的冲突使得做出最终决定成为一种苦难。

3. 个人选择的影响3.1 自由意志与命运小说探讨了自由意志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尽管每个角色有权利作出选择,但那些选择却不可避免地塑造了他们的命运。

3.2 影响社会价值观个人选择不仅仅影响着自己,也会波及到整个社会。

小说中揭示了被荼毒社会价值观的现象,引发人们对于道德和伦理观念重新思考。

3.3 后果与反思小说通过揭示罪行、隐藏真相以及情节交错来展现各方做出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这让读者反思了道德判断和行为对于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4. 总结通过《罗生门》,我们不仅能够深入思考道德困境与个人选择之间复杂的关系,还能够反思人性中的暗面和伦理观念的多样性。

这部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对于今天的社会值得深思和探讨。

以上是对于《罗生门》思考道德困境与个人选择主题内容的概述。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为读者提供启示或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多重解读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多重解读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多重解读罗生门,是日本大师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备受争议和赞誉的文学经典。

这个故事发生在平安时代的日本,在一座废弃的城门旁边的罗生门,围绕着一桩离奇而复杂的双人杀人案展开。

小说开头,一名传教士撇下自行车,进入这座废弃城门旁边的悬棺店。

当他进入店里之后,遇见了店主,这个店主据说曾亲眼目睹了罗生门发生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就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罗生门真相。

罗生门真相,在小说中表现为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和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抗和矛盾。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发现至少四个主要的解读角度,它们是:1.人性的扭曲和堕落:在这个案件中,每个人物都暴露出了丑陋的一面。

从凶杀案中的三个当事人(男人、女人和传人)到其他出现的人物,都涉及到欺骗、谎言、嫉妒、勾心斗角等负面情绪。

小说通过展现人性的扭曲,考验读者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2.爱情与欲望的力量:案件的核心是因为夫妻间的感情危机而引发的。

夫妻之间的欲望、嫉妒和争斗成为故事的驱动力。

小说中的女人在苦苦保护自己和爱人的利益之间,做出了另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从而引发了悬念和困惑。

3.真相的模糊与解释的主观性: 整个故事中,读者会发现关于罗生门案的多个版本和多个解释。

每个参与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理由,他们之间的说法相互冲突,没有一个可以被全盘接受的真相。

通过这种模糊性,读者被迫重新思考真相的概念,引发了对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思考。

4.社会与个体的冲突:小说中,罗生门案件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冲突,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矛盾和封建体制的崩溃。

对于这个案件来说,社会的观点和法律往往扭曲和凌驾于个体的真实需求之上,这使得案件更加复杂和难以解读。

通过对这四个解读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罗生门真相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它承载了更深层次的人性和社会问题,挑战了读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最后,罗生门真相带给读者的启示是:人性并不简单,真相并非唯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解读,而真相也可能是多样和复杂的。

浅析黑泽明电影《罗生门》——基于格式塔心理学

浅析黑泽明电影《罗生门》——基于格式塔心理学
【 关键词 】 格式塔心理学 阿恩海姆 《 罗生门 》
d i O3 6 /.s .0 2 6 1 .0 11 .2 o: .9 9j s 1 0 — 9 62 1 .30 1 l in
影 登上 世 界 影坛 和进 入 国 际市 场 , 影史上非常值 得纪念 的作品。
黑 泽 明 的 《罗生 门 》为 日本 电 声有色、 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着某 种 同形关 系。[1 4 这就是 格式塔 影 片 的开 头 ,滂 沱 的 大雨 猛 烈 心理 学 的异质 同构原 理。 导演 利 用
是 不 明 白。 ”在 这里 ,导 演 根据 格
— —


底” 紧密结合 , 把樵夫和行脚僧恐惧 、 小 便 宜而 抽走 了尸体 胸 口上 的短 刀 无 奈、绝 望 的情 绪 凸显 出来 ,渲 染 的行 为。 了压抑的气氛。 另外 , 在知觉活动 中, 强 盗 多襄 丸 说 ,他 没有 杀那 武 纠 察 使 署、河 滩 。有 限的场 景 、单 线条 的剧 情、 屈指 可 数 的 出场人 物 在作 为对 象 的物理 现 象 与作 为认 知 士 ,是武 士和 他 决 斗 战败 而被 砍倒 构 成 了整 部 影 片。 然而 ,影 片 却有 主体 的人 的 大脑 生理 现 象 之间存 在 的。 同 时夸 耀 那 武 士武 艺 高强 ,借
( 转5 下 8页 )
发现 尸体 的樵 夫等 人 分别 以不 同的 方式 说 出 各 自的供 词 ,直至 影 片结 束 ,仍不知道 事实真相是什么。 鲁道 夫 ・ = 5 恩海姆指 出 : “ - I 任何 作 品 的形 式都 应 当在主 题所 允 许 的 范 围 内尽 可 能地 简 单 ,这是 一 个正 确 的艺术 原 则 ( 同科 学 中的 省 略 如 原 则 )。”I】 1 这就 是 著 名 的 “ 简化 原 则 ”。所 谓 简化 就 是 要抓 住 表 现 对 象 的结 构 特征 ,用 最精 粹 的 形式 将 其 呈 现 出来 。 《罗生 门 》的戏 就 只集 中在 四个地 方:罗生门、山林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罗生门》不愧是史上著名的心理悬疑电影。

整个影片围绕一宗案件的披露展开,衔接了四个人对真相的叙述。

中,四个叙述者各执一词,讲述了四个不同的故事。

那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理清一下案件。

案发三天后,武士的尸体被樵夫发现。

到此时,可以确定的事实有:1.女人被强暴;2.武士死亡(自杀或他杀);3.强盗和女人都活着,并且出现在公堂上;4.匕首不翼而飞。

至于案发当时的其他细节四个叙述者都有不同的杜撰,而真相只有一个。

真理永远都是相对的,局中人总是向局外人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这源于局中人在面对局中的矛盾时都是脆弱的,无法正视自我,在自我肯定和自我诠释的无意识动机驱动下,局中人便采用否认、升华等防御机制来寻求内心平衡,从而出现了欺骗自己、欺骗他人等不诚实和自私的举动。

影片中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故事版本,根源于当事人的立场和动机不同。

我们先来推断一下匕首的去向。

樵夫在开堂证供中便矢口否认自己看到除女帽、武士帽、绳子和护身符盒子之外的其他东西,并声称自己第一个发现了武士尸体并报官,其反应带有一定的伪装性。

在罗生门避雨时,樵夫表现的非常迷茫,因为三个当事人在公堂上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他大惑不解。

最后,在乞丐的逼问下,他讲出了看似最后真相的另一版本故事。

从樵夫一连串的反应我们可以断定匕首被其拿走。

而他在公堂上的说辞只是为自己开脱,在罗生门的大惑不解也只是为了迷惑和尚和乞丐。

关于樵夫的叙述有两种可能:1.他并未看见事情真相,只看见尸体和其他东西,偷走了匕首,而他的叙述纯属自己猜测,服务于为自己开脱,有转移注意力讨好乞丐的意味;2.他看见了事实真相,但因自己偷走匕首,便隐瞒了此细节,但其他叙述属实;3.他看见了事实真相,但出于其他原因(如被最后在场的当事人发现并用匕首贿赂)并未说出,此种可能性较低。

这种推断且作为最后的对比和辅证。

让我们且放下当事人的说辞,按照人物的心理根据各种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封建社会的日本,武士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高于普通农民和商人,从武士夫妇的装束以及武士想买强盗的剑和镜子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家境还算不错。

少妇年轻貌美,正值青春年华,而封建社会对女性有太多的管制和束缚,倡导对丈夫的无限顺从和忠诚,妇女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少妇出门戴面纱)。

在倡导女性持操守节的封建社会,婚姻双方大都尊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种社会倡导的行为模式与一个年轻貌美女性潜意识中最深层次的愿望往往格格不入。

少妇身为武士的妻子,更是受到束缚。

另外,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女性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第一个男人往往充满了敌意(因为他夺去了自己压抑多年保持的贞操,在婚后这种代价并未获得理应的补偿),这也是很多原始部落至今仍保留处女禁忌的原因。

现代人对性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少用不同范畴来划分性的驱力和对象。

性是一种自内向外的驱力,力求得到满足,因人是具有理性的社会动物,才会选择合适的对象发起行动。

我们可以推知起初强盗侮辱少妇时,她竭力反抗(意识仍主导和控制其行为),但后来便屈从了(潜意识最深处的欲望和动机爆发),否则她完全有机会用匕首刺伤强盗。

(这里可以借用一个小故事加以说明:一个妇女状告一男子强暴自己要求赔偿,在法庭上,女子与男子争吵,成功夺走赔偿金。

法官说:“如果你在案发时也如这般勇猛,今天的一切都不必”。

)而这一切都被绑在一边的武士目睹。

我们可以推断一下少妇受辱后的心理状态:有对丈夫无能的愤懑和不满,
有对自己失贞的屈辱以及对强盗孳生的既爱又恨的微妙感情。

在这三种复杂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她不可能跑去求取丈夫的安慰,她必定了解丈夫身为一个武士的尊严。

可知少妇在公堂上的说辞并不可靠,她并非像自己所说那样是个贞洁烈妇,对自己的丈夫忠贞不二。

她的眼泪不过是发泄自己内心悲痛和赢得他人同情的工具。

至于武士在看见妻子受辱后,内心也很复杂:有对强盗的痛恨、对妻子的憎恶、也有对自己的屈辱感。

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他是不会自杀的,因为他尚有情绪,尚有采取行动、做出决断的驱动力,人只有在绝望的时候才会自杀。

所以,武士的说辞也不可靠,他应该是被别人杀死的。

他之所以说自己切腹自杀是为了成就作为一个武士的荣耀和尊严。

而且他可以放弃供出杀害自己的凶手,说明其内心对此人的仇恨并未占据主导地位,远不及对妻子的憎恨,应该有一种更具有压服性的情绪,很有可能他内心臣服于此人。

所以,可以推断他是和强盗决斗失败而被杀,愿赌服输。

反过来,若他是被其他嫌疑人以不正当手段(其他嫌疑人不可能也不会具备跟他决斗的条件)杀害,他完全可以大喊冤屈,这也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尊严。

根据以上推断,大体可以确定案件主线:强盗觊觎少妇美色,欺骗武士将其绑住,并当面将其妻子侮辱。

事后,他与武士决斗,将武士杀害。

就结果而论,强盗和樵夫的叙述有可取性,但两个版本中间细节有多处相互矛盾,产生了以下疑点:1.强盗侮辱少妇后是安慰她还是扬长而去;2.强盗和武士的决斗是如何发起的,少妇在中间起了什么样的作用;3.决斗中两人表现如何,是否如强盗所说那般激烈和英勇。

我们先对强盗和武士做一个分析:从强盗自述骗少妇的过程和细节——他说,当他看到女人因为听到丈夫生病而目光冰冷时,他充满了对其丈夫的嫉妒和憎恨(这段叙述无关紧要,强盗没有歪曲的必要,我们可以假设符合事实。

),以及强盗之前的恶劣行径可以看出,他生性凶残,好竞争,好胜心强。

再来看看武士:武士在强盗的利诱之下,丢下妻子,前去看宝剑和镜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比较注重利益、会盘算的人。

他在看到妻子受辱后情绪复杂,极有可能不愿为了她冒生命危险。

而此时强盗必定也会觉得缺乏竞争,少妇已是自己的战利品,从而放弃为少妇的争斗。

就结果而言,武士确实为强盗所杀,我们可以推测少妇在两人的争斗中起到了重要的激发作用。

分析少妇的动机:其一,此时,她内心已经臣服于强盗,因他比丈夫更强、更有热情;其二,她必须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不能让两个男人都知道自己的丑事。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樵夫的叙述基本符合真相,其最后道出了自己看到的事实。

强盗的叙述大体符合事实框架,但细节多有歪曲,这源于他的好胜心。

强盗本来就声名狼藉、罪恶滔天,自知难以逃脱罪责,因而对自己杀害武士供认不讳。

他对自己的打斗能力多有夸大,据樵夫所说,两人打斗都很龌龊,并未大战23回合。

另外,强盗自述女人是因自己的力量而臣服以及拒绝承认武士唾弃少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抬高自己。

这里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强盗既然将武士的剑换酒喝,拿走了弓箭,并骑走了少妇的马,为何不拿走那把贵重的匕首。

我们做出两种推测:1.强盗在侮辱少妇时,注意力完全被少妇的美色吸引,忽略了匕首。

过后,他们聚集在武士这边,因情绪激烈而忘却了丢在另一边的匕首;2.匕首丢在另一边,三人聚集在一起时,刚好被藏在暗处的樵夫偷走。

综合所有的分析,可以推断樵夫的叙述大体符合事实。

并且,他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没有歪曲事实的必要。

从片尾他收养了弃婴可以看出樵夫身为六个孩
子的父亲,生活很困窘,他很有可能见到匕首动了恻隐之心。

但总体上他身为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是老实善良的,在常态下不会做出大恶之事。

只不过保留了自己偷走匕首(案发中间或案发后所有人都离场)的细节。

而其他三个当事人出于自己的立场,都或多或少地歪曲了真相。

以上所有分析仅为个人闲来无事的个人臆断,还有诸多疑点无法解释,仅供娱乐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