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阅读指导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阅读指导——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杨磊教学目的:1、结合本册教学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专项的阅读指导。
2、学习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能够借助所学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完成练习。
3、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能够用通顺准确的话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能够用通顺准确的话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能够借助所学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一起阅读短文,学习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2、同学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我想问问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一篇文章通常读几遍,就能够了解文章的意思了?3、今天我们就来读三遍:一读——音;二读——通;三读——意二、阅读第一篇短文,学习阅读方法:1、自己出声音读第一篇短文《爱如山路十八弯》,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爱如山路十八弯晓月一直比较倔强。
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
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让他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
小时,晓月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努力做着好孩子,礼貌懂事。
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到父亲眼前时,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
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一个父亲怎么能对自己的女儿这样的不关心,真是太让人伤心了!母亲抚着她的头说:“你父亲其实很爱你,生你的时候,他一高兴,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呢。
”晓月回头看父亲,他正不动声色地翻一份报,怎么看也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
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最理想的了,安静又安全。
她偏不,心中暗暗想着:你不是不关心我吗?我就不听你的安排,看你能怎么办?于是她填报了建筑专业,气得父亲干瞪眼。
大学毕业那年,她是可以在父母所在的城市找到工作的。
如果父亲很温和地劝她留下,她一定会留下,但父亲没有。
中外名人故事阅读指导教案

中外名人故事阅读指导教案一、单元教材文本解读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
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课文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这正是编者安排的巧妙: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故事代替了冗长枯燥的说教,让学生通过这些故事去探寻名人足迹,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启迪。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整合优势。
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突出单元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作了相应的提示。
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了“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提出的明确要求,结合本单元文本特点,我们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会认37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掌握词语表中的4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灰雀》、《小摄影师》、《我不能失信》中人物的对话。
3.在对课文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能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人物高尚、美好的品质。
4.学会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5.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讲故事时要讲得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故事时要认真。
6.背诵好词佳句,背诵“读读背背”中的名人名言,搜集更多的名人名言。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知识总结及专项训练

解题指导——“三结合一深入”1.锁定场合,结合具体情境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往往把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场合,通过人物在这个场合中的表现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制于这个场合。
如《林黛玉进贾府》里对于同一个问题——女孩子读书,林黛玉前后的回答就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林黛玉刚进贾府不知道老祖宗对女孩读书的看法,林黛玉就说了实话;后来知道了,就说了假话,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小心、敏感,当然还有她的聪慧。
锁定了相关场合,从“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这个角度去理解,就能准确理解人物此时的心理了。
2.整体感知,结合上下文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或心情)描写自有作者的一番苦心,更是具有一种画龙点睛之妙。
因此,在解读文本时必须结合上下文,整体感知。
全面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事情的发展和结局,掌握具体人物的心理在全文描写中所处的地位,从而更好地剖析人物心理描写的别具匠心。
从“人物在整个事件中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或表现”这个角度去理解。
3.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往往通过人物外在的表情动作来显现。
因而我们在分析人物心理时,还必须抓住关键词语,借助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分析理解人物的心理(或心情)。
《祝福》中祥林嫂见到“我”后“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表现出她见到了希望。
4.深入文本,换位思考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涉及人物复杂内心活动这一方面。
【命题角度二】整体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提问方式——怎样确定是整体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性格)题?题干示例(高考全国卷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高考全国卷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阅读指导——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一、课前导入(家庭作业讲解)二、知识点讲解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往往需要体会句子、文段或全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包括文章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的心理和情感倾向及其变化。
我们既可以结合故事情节发展体会,也可以结合人物细节描写体会。
(一)结合故事情节发展、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记叙文阅读,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体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以在文章的各个部分找到相应的表示心理或情感变化的现成词语,将它们概括、串联起来就是人物的心理或情感变化过程,随后用简洁的语言对故事情节进行概括,就能分析出任务心理和情感变化的具体原因。
(二)结合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阅读中,对人物的塑造要用到很多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这些描写不仅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反应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
所以,我们在揣摩人物心理和情感时,一定要准确把握人物的细节描写。
三、例题分析1、自己出声音读第一篇短文《爱如山路十八弯》,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爱如山路十八弯晓月一直比较倔强。
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
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让他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
小时,晓月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努力做着好孩子,礼貌懂事。
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到父亲眼前时,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
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一个父亲怎么能对自己的女儿这样的不关心,真是太让人伤心了!母亲抚着她的头说:“你父亲其实很爱你,生你的时候,他一高兴,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呢。
”晓月回头看父亲,他正不动声色地翻一份报,怎么看也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
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最理想的了,安静又安全。
她偏不,心中暗暗想着:你不是不关心我吗?我就不听你的安排,看你能怎么办?于是她填报了建筑专业,气得父亲干瞪眼。
中考现代文阅读:戎林《京胡》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2020•锦州一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京胡戎林①父亲去世后,大哥再也没回来。
不料十年后突然打来电话,说他已经从台湾回到大陆,住进了我所在城市的一家宾馆。
我忙去看他,这才得知,他此番来不为别的,只为买一把京胡。
②我有些发愣,只知道大哥喜欢唱京剧,从没听说他会拉京胡。
尽管五音不全,还是爱唱,有一次回大陆,竟当着众人的面吼起了“四郎探母”,直吼.得脑袋上暴起道道青筋。
我怕有损于我们家族的形象,想打断他,但他那全神贯注的样子,不忍心。
直到他吼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才恋恋不舍地打住。
这时,我发现他已是满眼泪水了,不好意思地揩了一把,轻声说:在台湾哪天不吼一嗓子,心里就不好受!我口是心非地夸奖他一番,说什么士兵三日,当刮目相看。
③说到买京胡,陪着他的嫂子在旁边吃吃地笑,我好奇地问大哥:“你也不会拉京胡,要那玩艺做什么!”④“我不会,可有人会呀!”他说起一位比他大十来岁的老哥,年轻时就在部队里拉京胡,现在80多了,京胡拉得在台湾首屈一指。
他不止一次对大哥说,只要有一把上等的京胡,他愿为他拉一辈子!于是,大哥便一路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
⑤全家紧急动员,围绕京胡开始忙碌。
先是陪大哥去了南京,偌大的商场竟然没有一把像样的京胡,最贵的不过几百块,大哥拎拎这把,提提那把,说:“轻,太轻!”连跑了几个地方,结果失望而归。
⑥不知谁告诉我,每天早晨,湖边聚集着一群爱唱京戏的老人,何不去打听打听,大哥兴致勃勃地去了。
⑦一听说是台湾来的,人们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说到京胡,有人透露,说有一位姓胡的师傅收藏着一把价值不菲的京胡,不知人家可愿出手。
我辗转打听到那位老者的住处,和大哥连夜赶了去。
⑧那是一位憨厚的老人,听说大哥为京胡而来,犹豫良久,才把家里那把拿了出来。
大哥一看,两眼圆睁,不等人家开口,便问多少钱,老人摇头不语,问急了才说:“不卖,是家父留下的。
”说着,慢慢踱到当屋椅子上坐定,将一方红绸铺在右腿上,再把那把暗紫色的京胡架在腿上,京胡一侧的蟒皮在灯下泛起油润的光泽。
《卖木雕的少年》阅读答案

《卖木雕的少年》阅读答案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卖木雕的少年》阅读答案(共含10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卖木雕的少年》阅读答案“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附近。
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
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
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
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
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猜测——( ) 遗憾——( )2.“样子”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形状;②形势,情势。
“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中的“样子”应选第#种意思。
3.少年遗憾是因为:#;“我”遗憾是因为:#。
参考答案:1.猜想可惜2.②3.“我”不能买木雕,做不成生意;还因为“我”这么喜爱这件木雕却不能拥有,替“我”惋惜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篇2:卖木雕的少年今天我读了《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
因为文章里面的非洲少年竭尽全力地帮助我们中国人,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课文记叙了“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样子很可爱的木雕象墩做纪念,可是“我”回国的路途遥远,这个木雕太重不能带上飞机。
虽然“我”心里很喜欢,但是“我”还是没有办法买这个可爱的象墩,卖木雕的少年看出“我”很喜欢这个木雕。
他望着我笑了笑。
晚上“我”在中国人住的宾馆前面散步,又看到了白天那个卖木雕的少年,他拿着一个只有拳头大小的象墩笑眯眯在对“我”说;“中国人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木雕送给你,再见!”拿着造型与白天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我”连声说:“谢谢,谢谢!读了这篇课文,我想;”这个少年想得真周到呀!可是这样精美的小木雕不知他费了多大的劲才弄到手的。
就要做非洲少年这样的人,为了别人能过得开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小说鉴赏方法指导

考点之二:人物形象类题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常见题型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3、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想象》2009四川)
3、常见考题:
明确:情节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
01
结合情节一般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前后照应,侧面烘托,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明题意,线索作用。)
02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进行解答。
03
4、解题思路:
01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面包》
放入社会历史背景中
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总括人物形象类题答题语言
XXX是一个能概括本人总特征的形容词的人(对人物的身份做一个定位)。 他有什么表现(做了哪些事件),具有什么性格特点(品质)。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自然场景的描写。
小说的思辨性阅读指导策略初探——以《骆驼祥子》阅读指导为例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而思辨能力绝非单纯从理论层面便可以习得的,必须着眼于实践,在实践中渗透,使之内化为一种能力。
就初中生而言,可以通过小说阅读实践去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又通过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辅翼。
那么如何发挥每一个学生个性优势,将小说的思辨性阅读落到实处呢?现不避浅陋,以《骆驼祥子》为例,浅谈笔者微末所得。
一、陌生化导读名著中小说的阅读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限于其时代特征浓厚且篇幅较长,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索然,怎样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呢?阅读期待是一个切实有效的陌生化阅读指导方法。
美学家尧斯认为“阅读期待”是一种接受者在对文学作品体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心理期待结构。
无疑,这一行为抓住读者的猎奇心理,从预测到印证的迫切心理,激发读者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期待这一行为,通过读者对作品的期待与作者对话,无形中,已经渗透了读者对人物性格走向或情节设置合理性、逻辑性等深入的辨证思考。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学生对这一时代比较陌生,导致其阅读兴趣不强。
在导读《骆驼祥子》时,我就作者及时代背景设置预习任务。
1.课堂导读环节一PPT展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北洋政府时期政坛更迭频繁,从1916年至1928年短短的13年中,就有38届内阁,最短的两届只有六天。
虽然北洋政府先后出台的五部宪法都以“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但袁世凯掌权后,立刻解散国会、撤销国务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独揽一切权力且可无限连任,使新生的民主制度遭到破坏。
袁世凯死后,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使民主成了一纸空文,各派系争夺政权,中央政府成了地方军阀角逐的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指导——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杨磊教学目的:1、结合本册教学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专项的阅读指导。
2、学习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能够借助所学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完成练习。
3、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能够用通顺准确的话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能够用通顺准确的话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能够借助所学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一起阅读短文,学习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2、同学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我想问问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一篇文章通常读几遍,就能够了解文章的意思了?3、今天我们就来读三遍:一读——音;二读——通;三读——意二、阅读第一篇短文,学习阅读方法:1、自己出声音读第一篇短文《爱如山路十八弯》,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爱如山路十八弯晓月一直比较倔强。
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
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让他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
小时,晓月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努力做着好孩子,礼貌懂事。
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到父亲眼前时,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
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一个父亲怎么能对自己的女儿这样的不关心,真是太让人伤心了!母亲抚着她的头说:“你父亲其实很爱你,生你的时候,他一高兴,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呢。
”晓月回头看父亲,他正不动声色地翻一份报,怎么看也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
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最理想的了,安静又安全。
她偏不,心中暗暗想着:你不是不关心我吗?我就不听你的安排,看你能怎么办?于是她填报了建筑专业,气得父亲干瞪眼。
大学毕业那年,她是可以在父母所在的城市找到工作的。
如果父亲很温和地劝她留下,她一定会留下,但父亲没有。
她一气之下,跑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外地去了,心中依然充满了对父亲的不满:到现在你还是这样不关心我的前途,我再也不会回来了!一个人在外拼搏,很难。
举目的陌生,更是让她的心多了几层寒冷。
好在公司看大门的张伯,总对她关怀备至。
下雨天他会为她送伞,家里做了好吃的,他会用半旧的饭盒装着,给她带来。
她好奇地问张伯:“怎么对我这么好?”张伯笑笑说:“你像我的女儿啊,我也有个你这么大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呢。
”那天,张伯过生日,喊她去他家吃饭。
在张伯家,她受到张伯老两口最热情的接待。
她陪他们一起包饺子,热热乎乎像一家人。
吃饭时,张伯一高兴,喝多了,对她说:“孩子,你有一个好爸爸啊,他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拜托我要好好照顾你,说你性格倔,怕你吃亏呐。
什么时候他来看你了,我一定要和他喝两盅。
”晓月的惊奇无以复加。
“你怎么认识我爸?”张伯摇摇头呵呵乐了,说:“我是你父亲一个战友的朋友的朋友,和你父亲也只是电话里认识,还没见过面呢。
”她的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来,山路十八弯,通向的,是一个叫爱的地方。
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
1、用直线画出描写晓月心理想法的句子。
2、事件心情3、晓月听了张伯的话,想到了什么?请把文章中的横线补充完整。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板书重点词:故事一开始讲了晓月的父亲是个军人,对她很严格,即使成绩优秀,父亲也很冷淡,这一点刺痛了她。
大学填报志愿时,故意填报其他志愿,毕业了,又故意到外地去工作。
在外地,受到张伯一家亲人般的关爱,偶然间知道了真相,这是父亲通过很多关系拜托张伯照顾她的,此时晓月才真正读懂了父爱。
板书:被刺痛——填报志愿——外地工作——知道真相3、把事件填写在阅读短文的表格中4、这篇短文在写作上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晓月的心理活动,请同学们浏览文章,画出晓月在“被刺痛——填报志愿——外地工作”后,都各有什么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的题型:(1)画:根据提示找准、找全,(2)心理活动不一定都有“想”字5、句子一: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一个父亲怎么能对自己的女儿这样的不关心,真是太让人伤心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你体会到小欣的什么心情?(伤心委屈)晓月是带着一张张奖状来到父亲身边的,父亲居然还是那样的冷淡,她的心中——委屈一个女儿竟会怀疑自己的父亲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换作是你,此时心中充满了——伤心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6、句子二:(详细讲,体会方法:1联系上下文、2角色转换)读读句子,把自己当成晓月,什么想法?分析:联系上下文,从心理活动的语句中提取表达此时此刻内心情感,和父亲赌气句子三:略(方法3:根据提示语)7、听了张伯的话,晓月心里会怎么想?请同学们把文中划线的部分补充完整。
引导学生观察:前面三句话,我们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道题请你还运用这几个方法,根据提示语,联系上下文,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成晓月,想一想他此刻会想些什么?完成补充句子(指名读——同学们从中听出了什么)●看准补白前给的语境“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什么意思?一下子心情很复杂,都会有什么?(联系上下文思考)后悔、自责;明白、感动……(最少两种)●提问:后悔什么?为什么而感动?(联系上下文思考)●组织语言表达从你所写的心理活动中,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段描写就是成功的。
三、完成第二篇短文:运用学习到的方法,我们来阅读第二篇短文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
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记忆中,父母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住呼吸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室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不发生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当时,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
渐渐地,我还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
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
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的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旋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另人回味。
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
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那一刻,我的心里却怎么也不能平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读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想一想“我”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写“我”的心理活动。
1、交流主要内容(口述)2、请按要求完成第二题从他的描写,你感受什么(再次体会巩固方法:从体会人物心情到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四、小结:《阅读指导》课后反思杨磊下课了,老师们纷纷把听课的记录送到我的手上,看着记录上密密麻麻的“思考”、“启发”,我真的觉得心里暖暖的,谢谢大家给予我的帮助和关注!这节课,授课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指导,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这项训练在高年级学生中是经常做的,对高年级学生这种技能的训练也是很必要的。
反思这节课,我有以下点滴体会:成功之处:1、从阅读短文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短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我本节课在设计时的初衷,从学生表达的效果来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课上我所用的两篇阅读短文,都是经过我精心挑选的,每一篇短文我都在内容上、文章的结构安排上,进行了一些有目的的修改,使短文更加配合我的使用,更加为学生所用。
其中第一篇短文,我在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物心理活动的需要,是阅读和训练结合起来,第二篇短文则是进行了删改,保留了主要内容和训练。
不足之处:1、由于还是缺乏公开进行这种阅读训练课的授课经验,在课时的安排上,有些追求面面俱到,想在一节课上展示很多方面的训练是不可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整节课显得节奏有些拖沓,前松后紧,致使第二个训练内容没有完成,没有机会展示。
2、在课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了一些思考方法,但是这些方法的表达的准确性,在操作中的实用性,还有待于课前进行细细的琢磨,因为既然是方法性的东西,就应该力求准确的。
3、对于学生在完成练习中,表现出的不足和欠缺的地方,我应该在讲解后给学生时间进行修改,修改后再展示一下,加深学生正确的认识,也是方法在实践中得以巩固。
修改之处:1、对整个教学设计的所有环节,进行重新的审视,对于第一个三遍读的环节,考虑到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和时间关系,不进行展示了,同时,对于这种读的练习,不同的课型,读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