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析人物心理题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一、概括题1. 概括文章内容•如果是记叙文,就找清楚人物、事件、结果。
比如说写小明在学校参加跑步比赛,一开始落后,但是他不放弃,最后超过了其他选手获得冠军。
那概括起来就是“小明参加学校跑步比赛,虽开始落后但最终夺冠”。
•如果是说明文,就找说明对象和它的特征。
像介绍大熊猫的文章,就说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它黑白相间,爱吃竹子,生活在四川等地的山林里。
2. 概括文章主旨•先看文章写了什么事,然后想作者通过这件事想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观点。
比如一篇文章写了一个老人在街边卖艺,很多人都匆匆而过,只有一个小女孩停下来给了老人钱还陪老人聊天,主旨可能就是赞扬小女孩的善良,呼吁人们多关注弱势群体。
二、赏析题1. 赏析词语•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说它在文中的意思,再分析这个词语对表达文章内容或者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例如“小心翼翼”这个词,本义是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在文中如果形容一个小偷作案时的样子,就生动地写出了小偷害怕被发现的心理。
2. 赏析句子•从修辞手法入手,如果句子用了比喻,就说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
比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把月亮比作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从描写手法分析,如果是人物描写,像外貌描写能刻画人物形象,动作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要是描写一个人“他跑得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衣衫”,通过动作和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个人的疲惫。
三、作用题1. 标题的作用•可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像背影,“背影”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也可能暗示文章的主旨,比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可能暗示着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那种敬仰之情,就像爬山虎一样郁郁葱葱。
•还可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一个很奇特的标题就会让读者想要去读文章。
2. 段落的作用•开头段落可能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像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就引出了下文对春天的描写。
中考语文复习 考点2 分析人物心理、情感

向
要结合全文内容,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1
通过对文段中的关键词句的解读,领会文章的言外之意。必要时,还可结
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联系自身生活体验等进行思考。还可从
以下方面入手作答:
(1)先分析句子本身;
考
向
(2)再结合上下文(即上下语境);
2
(3)最后结合人物性格、年龄、经历等(特别是文中有关人物的动作、
考点2 分析人物心理、情感
返回目录
第三部分(第⑫~段):警察打电话说,苗苗在车站警务室,在邻居的陪同下,奶奶 去警务室见到了苗苗,并得知事情原委——苗苗想给爸妈一个惊喜。 第四部分(第段):火车进站,暗示苗苗一家团聚。
读 细(怎么说的) 3. 用横线“____”勾画出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相关句旁做批注。(如 注明:“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字眼) 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 瘫坐在地上。(反问、比喻)
语言、神态等描写性句子)理解文意。
考点2 分析人物心理、情感
返回目录
考向 2 分析人物情感(2016.8,2015.11,2014.12第二问,2010.12)
考
向
考点探源
1
2. (统编八上《背影》“思考探究”)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
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解题思路】首先确定这是把握人物情感变化的类型,然后在作答中寻找
因找不到孙子而惊恐害怕、万分自责的心理。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得知孙子下落时如释重负而又后怕的心理。
考点2 分析人物心理、情感
返回目录
3. 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一处,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加深了奶奶的焦虑和恐慌。第二处,渲染了 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心情。
高中语文高考各类题型满分答题模板(共13类)

高考语文各类题型满分答题模板第一部分诗歌答题模式(重在读懂答准)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第二部分现代文(论述文)答题模式(重在分点答题)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物+心)+联系上下文(心物同构)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形象或性格)+侧面烘托(或印证)+内容更加丰富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第三部分小说独特答题模式(重在人物手法)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第四部分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重在发幽探微)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补充或印证)第五部分积累——现代文(务必耳熟能详)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八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模板1.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说中人物描写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式,其中正面描写的基本方法有六种: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①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动作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⑤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喜、怒、哀、乐的神态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情态,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示故事情节,创造典型环境,渲染人物……心情。
⑦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⑧侧面描写,衬托出人物某种思想、心情、性格等。
2.分析人物形象。
①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1).情节的安排以人物为轴心。
(2).从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
②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
还要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③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往往暗藏在对人物的描写之中)。
④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都往往决定人物的性格。
⑤通过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自然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反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⑥借助表达方式反映人物性格。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性格,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心理描写答题模板

心理描写答题模板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心理描写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用于揭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感受。
在回答心理描写相关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心理描写答题模板》,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描写答题模板》篇1一、理解心理描写的概念和作用心理描写是一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写作手法,通过揭示人物的思维、情感和感受,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处境和心理变化。
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起到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揭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作用。
二、分析心理描写的常见手法心理描写的常见手法包括:内心独白、情感抒发、情景交融和行为表现等。
内心独白是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抒发是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表达,如愤怒、喜悦、悲伤等,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情景交融是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景物,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行为表现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揭示人物的内心想法和情感。
三、回答心理描写相关问题的步骤和格式回答心理描写相关问题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作者采用了哪种心理描写手法,如内心独白、情感抒发、情景交融或行为表现等。
2. 概括心理描写的内容:简要概括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表达的情感,可以参考下述格式:“运用了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写出了 xx 怎样的心理,表现出(状况或情景或人物形象)”。
3. 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结合文本和人物形象,分析心理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揭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等方面的作用。
4. 组织答案:按照步骤一、二、三的分析结果,整理答案。
四、心理描写答题模板示例以《哈姆雷特》中的一段心理描写为例:“哈姆雷特一边思考着复仇计划,一边独自徘徊在城堡的露台上。
夜幕降临,冷月凄风,哈姆雷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想要复仇,但又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亲人带来痛苦。
此时,他看到了一个幻象,以为是父亲的灵魂前来谴责他的复仇计划。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答题模板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答题模板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答题模板通常包括以下几步:
1. 描述人物心理变化过程:首先,概括人物心理变化的总体趋势,如逐渐缓和、逐渐紧张、逐渐平静等。
然后,具体描述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变化,如矛盾、焦虑、恐惧、沮丧等。
2. 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其次,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如周围环境的变化、人物自身的变化、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等。
这些因素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它们都可能促使人物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3. 总结人物心理变化的结果:最后,总结人物心理变化的结果,如人物的态度、行动、情绪等。
这些结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们都可能对人物的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用于说明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答题模板:
例:假设你是一名警察,你发现一名可疑男子在街角徘徊。
当你靠近他时,他立刻逃跑。
你追捕他,但他很快跳进了一条小巷。
你继续追赶,但他似乎知道你在追他,他开始跑得更快。
在你追进小巷的时候,你发现他身上的伤口越来越多,他开始变得越来越虚弱。
你继续追赶,直到你最终抓住了他。
此时,你发现他是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他从来没有想过要逃跑。
此时,你的心理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你的心理状态从开始的紧张、焦虑变得越来越缓和,最终
达到了平静。
你成功地抓住了这名男子,这让你感到满意和自豪。
但是,你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让你感到疲惫不堪。
你开始思考如何对这个男子进行处理,你希望他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你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你在这个行动中成功地展现了自己的责任心和爱心。
高考语文学霸教你满分的答题套路

【人物类题型】一、人物形象概括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情感的概括归纳能力,解题思路: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4、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
5、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一)概括、分析人物特征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
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2、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
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
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
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分答题公式

现代文阅读提分升级答题公式(一)分析人物形象题答题格式:身份职业地位+性格特征(有的题目需要具体分析)(二)景物描写特点作用题答题格式:手法使用+解释分析+内容作用+主旨作用+表达效果(三)常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答题格式:找出手法+具体解释+作用效果(四)谋篇布局答题格式:结构方式+具体分析+作用效果选材组材方式下一页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分答题公式的内容更精彩(五)人称使用题答题格式:使用了什么人称+人称特点+表达效果(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答题格式:本义+具体含义+深层含义+分析解释(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答题格式:内容+主旨+结构+表达效果(八)标题赏析题答题格式:修辞+具体义+深层义+中心主旨+结构+艺术效果(九)语言风格与语言特色答题格式:语言特点+表达技巧+举例分析+表达效果(十)概括主旨中心题答题格式:通过什么+表达了什么说明:①建立文本意识。
题目都源于原文,而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清。
命题者依据选文,考生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
②建立问题意识。
考生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
③建立得分点意识:考生要有得分点意识,得分点与赋分紧密联系。
选做2、3题各6分,一般概括2一3个要点即可,探究题8分,一般要有观点+分析,其中观点2分,分析3点,各2分。
④建立关键词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考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答案要点。
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考生要学会从文中寻找,并利用其提示作用提炼出答案。
⑤建立术语意识。
按上述表格牢记、熟背、会用。
⑥思考答案的出发点:人物、情节、环境、结构、语言、手法、主题等七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那么,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
它们的互相结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心理刻画时,要注意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一闪即逝的心灵波动。
在描述心理变化轨迹时,要做到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首先搜索上下文,看文中是否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的语句,如没有,就要根据文中发生的事件或者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设身处地地思考,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注意事项:
1、结合具体事件。
2、结合具体语境组织语言。
3、一般用第一人称。
4、事件+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