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化区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古代希伯来文化

第四章 古代希伯来文化

犹 太 人 在 哭 墙 前
公元前331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 的军队灭亡了波斯帝国,巴勒斯坦也 随之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个部分。
罗马当局对顽强不屈的犹太人 采取了强硬的措施。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 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把犹太人从巴勒斯 坦地区驱赶出去。从此,犹太人就失去了 自己的祖国,开始了在世界各地长达1800 多年的漂泊。 19世纪末开始出现犹太复国主义 运动。直到1948年以色列国的诞生,犹太 人才重新有了自己的国家。
犹太教关于“上帝的选民”的概念:
被上帝所选中的人,上帝保护他们,赐福给他 们。
四、犹太民族的习俗和节日 1、 割礼。犹太男孩出生以后第8天要行割礼。 2、近亲婚姻制。犹太人常常在近亲之间结成夫 妻。 3、寡妇内嫁制。丈夫死了,妻子必须与丈夫的 兄弟结婚。 4、不可食之物。犹太人把食物分为洁净与不洁 净两类。不洁净的食物不能吃,如猪。 5、犹太人在宰杀牛羊时要挑去腿上的筋不吃。 据《旧约》记载:雅各与神摔跤,扭伤了大 腿筋。
第四章 古代希伯来文化 一、希伯来民族的历史概况
希伯来人(Hebrew,意为“从 河[幼发拉底河]那边过来的人”),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迁移到巴勒斯 坦地区,公元前17世纪又迁移到埃 及,公元前13世纪又从埃及出走回 归巴勒斯坦。
米 开 朗 琪 摩西 罗 《 摩 西 》
出埃及记 出埃及
公元前1028年,希伯来王国建立, 第一位国王扫罗,第二位国王是大卫, 第三位国王是所罗门。
以色列三皇邮票
扫罗战死的基利波山
大卫雕像
米 开 朗 琪 罗 《 大 卫 》
大 卫 加 冕
所 罗 门
国王大卫和所罗门在锡安山 建耶路撒冷城和圣殿。
今天的耶路撒冷
示巴女王朝见所罗门 示巴女王朝见所罗门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第四章文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本书所讲的是广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文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共享性凡文化是都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

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

(4)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特殊性和共性世界上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而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化。

凡文化都是民族的、特殊的,因此人类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化是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一)物质形态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其是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凝聚了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物质要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没有物质要素,人类便不能生产,就谈不上文化了。

(二)精神形态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以及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经验、技能等,都是文化的精神要素。

精神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等几个方面。

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

精神文化产生于物质文化,依赖于物质文化,但是它反过来对物质文化有积极的推动或限制作用。

(三)语言符号要素语言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后来在语言的基础上发明了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是语言的符号。

04——第四章:《中国文化的结构》

04——第四章:《中国文化的结构》

• “宗法型”文化主要体现在:
• • • • • • •
人生态度:保持“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精神; 情感方式:将血缘亲情与实践理性融为一体; 思维模式:部分与全体交融互摄,个体依附家族 致思途径:借助经验凭直觉洞察对象本质; 价值观念: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 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人格理想 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的准 则
(四)多元文化融合
• 1、华夏文化形成 • 2、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 3、中国与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 • 4、中西文化交流
• 1、华夏文化形成
• 2、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 汉代以前,文化融合更多地是汉族以武力
拓疆进行的。 • 汉代以后,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的几个主要途径: • 经济交往 • 贸易之路 • 民族宽待政策
●农业文化的涵义是怎样的? 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认识、把握文化的; 是与工商文化、游牧文化等相对而言的; 是与世界上其他同属农业型文化不同的; ●农业文化体现出中国文化怎样的特点? 以农立国,以农为本; 崇尚安居乐业稳定安宁。保守稳重惧怕竞争; 政府总是不断运用行政力量来摧压兼并,调节 经济。
(三)、 “伦理政治”的宗法型文化 • “伦理政治”主要体现在: • 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道德 为核心; • 以德治国,以德教民,反对统治者对民施 暴; • 政府重视官员的道德人格以及家庭伦理协 调。
名称 界线A
界线B 界线C
主导因素
季风 气温和降水 地势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1、大陆型文化不等于是“封闭性”的文化 • “小米文化”和“稻米文化” • 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辽河文化、珠江文
化 • 六大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吴越文化区、 湘楚文化区、巴蜀文化区、东北文化区、 岭南文化区

大学人文地理 期末考试重点内容,独家

大学人文地理 期末考试重点内容,独家

第一章绪论1、论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是什么?对象:1、注重区域和空间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

从作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只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2、人地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变化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学科特征:1、地域性(区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2、社会性——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3、综合性——学科属性所决定2、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研究任务:1、建立正确的人地观2、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3、增强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预测性4、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地位:?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外动力是什么?促使近代人文地理学科产生的主要外在动力:1、通过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2、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3、其它学科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4、国外现代人文地理学发展有什么特征?特征: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5、了解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状况。

第四章 文化

第四章 文化
第四章 文化
1.1 文化对于社会的基本意义 1.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独特手段。 一种较少依靠身体能力而较多依靠思想 发明的生存手段。文化对于社会的第一 要义是:文化是人类所独创和独有的解 决生存问题的手段,也是把人类同动物 相区别的关键所在,人之为人,就是因 为人是文化的存在物。
2.文化为人类所创造,反过来又创造着人 类。 人类必须被文化所塑造,因此文化 就是“人化”。 3.文化与社会二者有时是同义的, 有时 社会则只是这个总量的一部分。文明社 会更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2.文化概念的应用 文化在多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物质文化与精 神文化有时并不能截然区分。 行为: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凡事皆有文 化。 酒文化——酿造工艺、酒具器皿、饮酒规 则。 地域:以地域空间为单位划分的文化圈,如城 市文化、农村文化、楚文化等。 城市文化:城 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3.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 (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 的特定形式和结构。 文化模式的研究是对社会整体文化的一 种研究。在这一体系下,既可以研究文 化构成的各个组成部分,又可以对作为 整体构成的体系进行比较研究。 社会学对文化模式的内容区分为:
①语言 ②物质特质 ③艺术 ④科学 ⑤习俗 ⑥家庭与社会制度 ⑦财产的占有方式与交易方式 ⑧政府 ⑨战争

பைடு நூலகம்
狭义文化是指思想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如语言、 知识、科学、艺术、文学等。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并且共享的一切物 质的和精神的生产和产品。 ——物质文化:指一切出自人们劳动和加工之 手并体现人的思想的东西。 ——精神文化:是以精神生产及精神活动为特 征的为人类创造并共享的一切产品。包括: 认 知文化即科学、艺术、语言等。和具有思想意 识和社会控制功能的规范文化(制度文化)即 习俗、道德、法律等。

世界文化区的划分

世界文化区的划分

第一章导言这一章主要是几个概念比较重要: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具有一个或多个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

内部的文化特性是一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和模糊性。

功能文化区:通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宗教的功能作用而组织起来的文化区,文化特征具有异质性,有清晰的节点和明确的边界。

乡土文化区:主观的,存在于人们脑海中,被相当一部分人共同认可的区域。

文化破碎带:文化要素交错分布的地区,显著特点是文化的混杂性和不稳定性。

文化景观:一组文化作用与自然景观而产生的,文化是动力,自然景观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文化生态:关于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自然对文化的影响。

2、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关于文化生态的观点: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和地形,是塑造区域文化特征的决定性力量。

或然论:地理环境只是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最终的人地关系方式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而人类的选择又是在文化的影响下做出的,文化的力量决定了区域景观的特征。

(人类文化对自然的选择能力随着人类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大)环境感知论:人们首先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部地理环境的信息,然后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一系列认知过程,在头脑中形成精神地图,并指导人们在客观地理环境中的行为。

人类作为地球的改造者:文化决定论,人类强烈改变和影响了自然环境。

文化传播扩张传播接触传播:新思想新事物像波浪一样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

如流行的衣服样式。

等级传播:从一个重要的人或地方跳到另一个,略过其他。

如早期共产主义刺激传播:新思想中的某些成分被去掉,但主要的或基本的思想被接受。

如植物动物的驯化传播。

移动传播:带着新思想的一个人或一组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文化整合:构成文化景观的文化要素都被系统地、空间地联系在一起,文化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一个文化要素改变了,其他的文化要素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第二章世界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掌握12个文化区中文化亚区的具体分布以及分区的依据。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本章备课说明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本章备课说明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3.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人口要素是认识全球的人文环境的开始。

从区域范围上着眼于全球,课标要求的重点是从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状况;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城镇和乡村为聚落的两大类型。

课标要求主要包括聚落景观特征和聚落变化两方面;景观特征首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在不同时间尺度中观察并描述;“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内容要求,要初步认识文化的含义,从群族历史、语言文字、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多角度,尤其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理解。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涉及课标“世界地理”中的“居民与文化”,这部分课程内容由人口与人种、聚落、丰富多彩的文化(语言、宗教)3个方面构成,共安排了“世界的人口”“世界的聚落”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三节内容。

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7—9年级地理学习所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之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是形成正确人口观的重要知识基础。

教材在“世界的人口”一节中,以“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和“世界的人口问题”为目标题,通过文字叙述和活动设计,力求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自然增长如果不能与社会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相协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适度的人口自然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

人口分布的差异包括人口密度的差异和人种分布的差异。

“世界的聚落”一节在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价值。

学生只有了解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四章 文化素养考点解读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四章 文化素养考点解读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第四章文化素养考点解读考点一:中国书法识记(一):汉字的发展1.五种书体:篆书(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2.载体类型:甲骨、青铜器、石刻、拓片与帖、简帛。

识记(二):重要名家名品秦汉时期(1)秦:小篆,李斯——《泰山刻石》(2)东汉:隶书,蔡邕——《熹平石经》(1)魏:钟繇——楷书鼻祖——《宣示表》(2)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帖》“三希堂法帖之一”唐朝楷书:(1)欧阳询:欧体,作品:《九成宫醴泉铭》“天下第一楷书”《仲尼梦奠帖》(2)颜真卿:颜筋,作品:《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3)柳公权:柳骨,作品:《玄妙塔碑》草书:(1)张旭:“草圣”作品:《古诗四贴》(2)怀素:和尚,作品:《自叙帖》——“天下第一草书”(1)宋四家:苏黄米蔡,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诸上座帖》、《经伏波神祠诗》米芾:《蜀素帖》、《珊瑚帖》蔡襄:《自书诗帖》(2)赵佶:宋徽宗——瘦金体,作品:《草书千字文》元朝:赵孟頫——楷书——《洛神赋》、《前后赤壁赋》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明朝:祝允明——草书——《草书诗帖》识记(三):其它重点考点二:中国绘画识记(一):中国古代绘画1.中国画特点:“丹青”,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意存笔先,画尽意在”2.题材:(1)人物画:出现最早,侧重“传神”(2)山水画:山川自然为主体,有意境(3)花鸟画: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抒情性3.技法:工笔、写意、写实等识记(二):中国近现代绘画考点三:外国美术识记(一):文艺复兴绘画三杰识记(二):印象派识记(三):后印象派三杰识记(四):其它名家作品考点四:雕塑识记(一):中国雕塑1. 青铜雕塑:青铜爵——最早的青铜容器后母戊鼎——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秦陵铜车马、马踏飞燕2. 石雕:茂陵石雕四大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乐山大佛3. 陶塑秦陵兵马俑、说唱俑、唐三彩识记(二):外国雕塑(重点指数:3星,常考题型:选择题)考点一:中国音乐识记(一):中国民歌沂蒙山小调、走西口、凤阳花鼓《北京的金山上》维吾尔族地区——《十二木卡姆》苏南,上海,浙江地区——《茉莉花》识记(二):中国民乐·民族乐器1.吹奏乐器:笛、笙、箫、唢呐、葫芦丝、埙等2.弹拨乐器:琵琶、三弦、月琴;古琴、古筝;扬琴3.打击乐器:编钟、磬、鼓、锣、钹等4.拉弦乐器:二胡、板胡、马头琴等琵琶——《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古琴——《高山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琴箫曲)二胡——《二泉映月》《汉宫秋月》(原琵琶曲)识记(三):重要作曲家郑律成——“军歌之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贺绿汀——《游击队歌》马可——《南泥湾》《白毛女》《咱们工人有力量》陈钢、何占豪——《梁祝》考点二:外国音乐识记(一):巴洛克时期1.巴赫:德国作曲家,西方现代音乐之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文化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文化区的 概念及类型,掌握文化整合的概念及意义,了 解世界及中国的主要文化区及其特点,熟悉文 化区划分的主要指标。
重点与难点: 文化区的概念及类型,文化整合的概念及 意义。
第一节 文化区的概念、类型及区划
第二节 世界主要文化区 第三节 中国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
概念:乡土文化区又称感觉文化区,它是 人们对于文化区域的一种认同,既存在于 区域内居民的心目之中,也得到区域外人 们的广泛认可。换言之,它是人们头脑中 对区域民间文化的一种感性认识,或者说 区域意识。如北方文化、南方文化、东方 文化、西方文化等都可归属乡土文化区的 范畴。
特征: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也无明 确的边界,其区域内也缺乏像形式文化区 那种文化特征上的绝对一致性。
• 因而文化区的边界有时是很模糊的,并不像行 政区划那样有明确的人为的界限,常常是一道 较宽的带。就像光谱带上很难截然分开红色与 紫色,黄色与绿色一样。两种颜色之间一定是 一种介乎两色间的过渡带。而且所有的文化区, 虽然我们近似地将它们看成是均质的,而实际 上却往往有一个核心,区内的文化特征由核心 向边界逐渐减弱。就像石头激起的波浪一样, 越往远处涟漪越小,很少有一个文化区是完全 均质的。
六、北美洲文化区( )
1、范围:北美洲 2、特征:多元文化-美式文化 3、形成原因:民族大熔炉
• 指美、加兩國 • 原為印第安人的生活空間,十六世紀後, 歐洲人勢力陸續進入本區,以英國人為主, 本區成為西北歐的延伸區,人民以信仰基 督教的新教為主 因接納各文化區的移民, 表現出多元文化的特性。承繼西歐的經濟 體制,豐富的天然資源,使資本主義的經 濟發揮的淋漓盡致,尤其組織複雜、規模 龐大的跨國企業等,均領先各文化區,成 為全球經濟最進步地區 美式文化隨著美國 強大政治、經濟影響力傳播至全球,表現 出現代社會的典範
确立方法:形式文化区的确立,往往选择 一种或多种文化要素,如语言、宗教、民 族、民俗等,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在地图 上绘出所对应的文化特质的分布范围,再 确定具体的边界,该区域就是某种或多种 文化特征的形式文化区。目前已经展开的 综合文化区划大多都是以多种文化特征为 划分要素的形式文化区,所以,形式文化 区也是一般人印象中所理解的文化区概念。
第二节 世界主要文化区
我们根据地理环境、气候类型、经济方 式和文化传统等的不同,综合多家划分方法, 将世界划分为九大文化区域。 • • • • • 2.东南亚文化区 1.东亚文化区 4.西亚-北非文化区 3.南亚文化区 6.盎格鲁美洲文化区 5.欧洲文化区 8.南非洲文化区 7.拉丁美洲文化区 9.纽澳-大洋洲文化区
第四节 文化整合
第一节 文化区的概念、类型及区划
一、文化区的概念 文化区(culture region),也称文化圈,是指
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或 者说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它是一种以不同地区盛行的文化特征的差异而划 分的空间单位,在同一区域内,某种文化要素, 甚至多种文化要素(语言、宗教、习俗、艺术形 式、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等)以及反 映这些文化特征的景观呈现一致性的特征。 如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湘楚文化、 吴越文化、闽台文化等等 。
二、东南亚文化区
1、范围:中南半岛、南洋群岛。 2、位置:位于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间。
3、特征:多元文化的交会
(1) 贸易汇集
(2) 民族众多
(3) 宗教信仰多元 中南半岛→小乘佛教
南洋群岛→伊斯兰教
(4)世界著名旅游胜地
三、南亚文化区
1、范围:印度半岛,包括印度、巴基斯坦、 尼泊 尔、孟加拉、斯里兰卡。
•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 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 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 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 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仝里,在世上 有“万里长城”之誉 。 •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 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 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 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 了1万里。
• 其它如宗教文化区、语言文化区等都可以根据文 化地理学的划分理论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 • 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她们 的精华又输入中华文化的整体之中,中华整体文 化就是在吸纳、融会各区域文化的基础上浓缩而 成的。整体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一、东亚文化区
1、范围:中国、日本、蒙古、韩国、朝鲜。
2、特征:
(1) 深受汉文化影响。历史上的日本和朝鲜都 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2)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家庭、教育、伦 理道德及对群体的义务 (3) 地狭人稠。有15亿多人口,占世界1/4多, 人力资源丰富且质优农业以传统集约式农业 为主,精耕细作。 东亚文化的主体是中国文化,下一节专 题探讨。
(2)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是我 国西部地区民俗的又一条重要界线,该线 以南的民俗文化主要是适应了“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高寒的地理环境和牧业为主的生 产、生活方式,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大。 该线以北的民俗文化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 牧业民俗为主,在绿洲地区有部分农耕民 俗文化,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深刻。
九、纽澳—大洋洲文化区
1、范围:新西兰(纽 西兰)、澳洲及大洋 洲各群岛 2、特征: (1) 早期:传统文化 (2) 现今:西欧文化 的延伸区 3、形成原因:西方势 力进入
第三节 中国文化区
一、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
根据地理环境、气候类型、经济方 式和文化传统等的不同,可将中国文化 整体划分为若干个文化区系或文化区, 从而构成一幅绚丽多姿、气象万千、景 色各异的区域文化图景。
3、根据古代地理区划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四大区 系又可作次一级的划分: • 中原文化区系:关中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 和齐鲁文化。
• 南方文化区系: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 滇黔文化、岭南文化和闽台文化。 • 青藏文化区系:西藏文化、西藏亚文化等。
• 北方文化区系:西域文化、蒙古文化、松辽文化。
2、特征:印度教文化(最重要)、佛教文 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殖民文化交汇。 3、形成原因:近代以来异族统治。
四、西亚─北非文化区
1、范围:欧、亚、非三洲接触带。
2、特征: (1) 早期世界文化起源与扩散中心 (2) 世界三大宗教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 源地 (3) 历史上以游牧、绿洲农业 (4) 丰沛石油→改变本区价值
七、拉丁美洲文化区
• 1、范围:中美洲与 南美洲 • 2、特征:印第安文 化、拉丁文化与非 洲黑人文化相互融 合 • 3、形成原因:西方 殖民、奴役黑奴
八、南非洲文化区
• 1、范围:撒哈拉沙漠以 南的非洲 • 2、特征: (1) 多民族、多语言与多 种信仰 (2) 世界最早出现现代人 类的地方 (3) 各国以自给性农牧业 及原料输出为主 (4) 经济发展迟缓、饥荒 问题严重
本区几乎全民信教,伊斯兰教在本 区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五、欧洲文化区
1、范围:欧洲
西北欧亚区、地中海亚区、中欧亚区、东欧 及前苏联亚区。
2、特征: (1) 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 (2) 世界上最早进入现代资本主义及工业 化生活的地区 (3) 交通发达、都市化及生活水平高 (4) 东欧→民族复杂
五大宗教发源地和盛行区
1、从经济文化形态的差异看,中国文化 可划分为西北部的牧业文化区和东南部 的农业文化区两个文化大区。
其地理界限,是爱辉——腾冲线, 也称胡焕庸线,即指从黑龙江瑷珲到云 南腾冲之间的一条直线。
爱辉
腾冲
2、从大的地理单元和人文传统的差异看, 可将中国文化划分成四个大的文化区系, 即中原文化区系、南方文化区系、北方文 化区系、青藏文化区系。
4、根据行政区划的地理单元,可划分为不 同的省域文化、市域文化等。 5、根据某种文化特质的区域差异,又可划 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如风俗区可分为四 大风俗区。
(1)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一线
此线基本上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 界线一致,也是我国牧业地区与农业地区 的分界线,此线以东为农耕文化风俗区, 以西为游牧文化风俗区;
特征:形式文化区多具有一个文化特征鲜 明的核心区域(或中心地区)、文化特征 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以及边界 较为模糊的过渡带三个特征。
2、功能文化区
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根据政治上、经济上、或社 会上某种功能(或机制)而组织起来的空间区域。 是一种在非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一个行政区划,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都可 以算作一个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一个节 点,或中心点,如省会、市政府、首都等,在功 能上起着指导或协调作用。 特征:功能文化区一般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执行功 能的机构。
• 要找出文化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首先要 运用区域对比方法。区域对比是文化区划的 切入点。
• 已有的研究情况:
• 司徒尚纪的对广东文化区划的基本原则:
(1)比较一致或相似的文化景观;
(2)同等或相近的文化发展程度;
(3)类似的区域文化发展过程; (4)文化地域分布基本相连成片; (5)有一个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化中心等5 项基本原则。 • 我国文化区划研究已比较成熟,但多处于定 性分区水平,说服力不够强,颇多争议。今 后需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
我国学者对文化区概念的认识体现不断深化
的特点。
每个文化区的形成和演变都是诸多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对文化区域类型的分辨是进行文化 区 研究的有效手段。
二、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的类型
文化区大致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 (或机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也叫感觉文化 区)三种。
1、形式文化区
概念:形式文化区是指一种或多种相互间有联 系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地域范围。在空间分布上, 它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