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和过程。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知识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同光合作用对于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生产、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和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2、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及二者的关系。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在阳光下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从何而来,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光合作用的概念(1)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光合作用的定义。
(2)教师强调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和能量转化。
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1)教师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6CO₂+ 6H₂O →C₆H₁₂O₆+ 6O₂(2)解释反应式中各物质的含义和反应的条件。
3、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阶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反应的过程,讲解光反应发生的场所、条件和物质变化。
强调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阶段同样通过多媒体展示暗反应的过程,讲解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条件和物质变化。
指出暗反应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
(3)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总结出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1)列举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2)结合实例,讲解各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
(三)实验探究1、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介绍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系统地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过程等,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
1.光合作用的概念: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即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公式:讲解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解释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3.光合作用的过程:详细讲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情境创设: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4)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3.课堂互动:
(1)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2)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片绿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片绿叶是如何成长的吗?它是如何从阳光、水和空气中获取能量的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植物生长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
2.问题引导:提出问题:“为什么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其他颜色的植物不能呢?”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过程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内在联系与转化过程。
(2)光合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运用实验演示、动画展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合作用。
4.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介绍光合作用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促进生物生长等方面的作用。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4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点的巩固。
2.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a.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光合作用基础知识的掌握。
b.填空题:巩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和过程。
c.讨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
4.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如植物的生长、氧气的产生等。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c.光反应和暗反应: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阶段的特点和联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a.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光合作用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体系。
a.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定义、化学方程式、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
b.归纳总结:强调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多元教学,提高效果: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第3课时)安徽淮南洞山中学罗慧武一、教学目标1.通过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说出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2.通过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说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3.通过验证实验,体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过程。
4.体会不同学科知识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2.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二)教学难点理解实验装置的设计和实验原理。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引入回顾: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条件和变量选择;在光合作用发现简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成分是由化学家确定的。
提问: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光合作用确实产生了氧气、吸收了二氧化碳呢?引入课题。
(板书:第1节光合作用——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回顾所学知识,体会化学在生物学中的作用。
积极思考。
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展示相关资料:氧气的性质。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能够观察并检测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观看。
思考、讨论。
提出各种可能方案和设提示: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比较好?如何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如何收集氧气?如何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课件呈现实验演示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
提问:1.实验中为什么用金鱼藻的嫩枝?2.碳酸氢钠的作用是什么?3.外界为什么要是温暖而有阳光的环境?4.倒放的试管一开始为什么要充满水?5.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了什么?计。
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定设计方案和检测方法。
观看演示实验。
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陈述: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试管后,又重新燃烧。
这表明试管中收集了氧气,它有助燃作用,从而使木条复燃。
这一实验现象表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产生了氧气。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阅读教材,结合实验结果,明确实验结论。
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过渡: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仅释放氧气,还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2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整合,将光合作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倾听的能力。
4.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撰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作用的短文,字数在300字左右。
2.选做题(任选一题):
(1)设计一个简单的光合作用实验,验证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撰写实验报告。
(2)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绿色植物,了解它们的光合作用特点,以及如何适应不同环境。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精心设计实验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光合作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演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6CO2 + 6H2O +光能→ C6H12O6 + 6O2。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绿色植物的基本组成,为学习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础。
1.书面作业:
(1)请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及基本过程,要求文字表述准确、条理清晰。
(2)分析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3)列举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解释它们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实践作业:
(1)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了解它们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光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4.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和互助精神,但分工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普遍具有环保意识,但可能对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5)总结:通过思维导图、小组汇报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6课时)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第6课时)安徽淮南洞山中学罗慧武一、教学目标1.通过制作和观察叶的徒手切片,了解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通过制作叶的徒手切片,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叶的徒手切片,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难点制作和观察叶的徒手切片。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叶片一般上表皮颜色深,下表皮颜色浅。
提问:1.为什么叶片一般上表皮呈深绿色,下表皮呈浅绿色?2.作为原料和产物,二氧化碳和氧气是如何进出叶片的?3.叶绿素又是如何在叶片中分布的呢?追问:如果想要解决以上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什么?教师讲述:要想观察叶片的结构,必须制作叶的切片。
回忆相关知识。
思考、讨论。
意识到必须观察叶的微观结构。
聆听。
[板书:第1节光合作用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二)——叶片的结构]思考: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制作哪些部位的切片呢?思考、讨论,意识到必需制作叶横切面临时切片和叶表皮临时装片标本。
制作并观察叶的临时切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讲解实验相关安全注意事项。
讲解操作方法,并示范。
提供永久切片用做对照。
提问:1.叶作为器官,由哪些组织构成?2.叶的横切面中,哪些部分是绿色的?3.靠近上表皮绿色部分多还是靠近下表皮绿色部分多?讲述: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叶片的上下表面都有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分别称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表皮上有气孔。
展示:叶的上下表皮装片标本。
提问:1.表皮是透明的吗?其上有没有绿色部分?2.在叶的表皮装片中,是上表皮气孔多,还是下表皮气孔多?讲述:气孔是由成对的保卫细胞围成的。
气孔可以张开或关闭,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叶肉由许多叶肉细胞组成,细胞内部的许多绿色学生阅读教材,聆听。
观察教师演示,将临时标本与永久切片进行对照。
光合作用简单教案设计(精品8篇)

光合作用简单教案设计(精品8篇)光合作用简单教案设计篇1一、设计思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同时本节中又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如学习设计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实验变量,利用对照实验结果得出科学实验结论。
利用学生的乐于动手实验的特点,引导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实验,本节课利用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从中获得探究实验设计的经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归纳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知道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能力方面:会利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方面: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求知识。
三、教学重点: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2、设计“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四、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2、探究实验的实验操作过程。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经过暗处理和光照以后的叶子、酒精灯、大小烧杯、三角架及石棉网、培养皿、碘液七、课件设计思路:利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为主线贯穿始终。
八、教学过程:(一)运用生活事例,引出学习课题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生物的奥秘。
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所展示的是我们经常吃到食物,它们里面蕴藏着许许多多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观察分析课件,提出探究问题师:大家看(课件)这是我们平时所吃的土豆,你知道它里面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生:蛋白质、淀粉等。
师:这些营养物质都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吗?生:是(不是)。
师:是,不是,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2008-04-25 人教网
新课改理念下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与构思
作者:李刚 (高中生物贵州黔西南生物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 / 233 发表日期: 2010-07-29 13:38:53
新课改理念下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与构思
设计理念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最想突出的原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 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
作者:龙泉驿区洛带中学 卢 莉 文章来源:龙泉教育 点击数:
1933 更新时间:200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