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苏轼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通过课文的阅读鉴赏,让学生学习通过意象的分析、词句的品读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情感,了解作品风格,并能够联系已学的相关作品和所了解的作者生平思想,对作品作比较深入的分析鉴赏,从而把握诗歌阅读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第一,作品结尾部分“人间如梦”的感叹。

这是这首词在内容理解上的一个始终成为疑惑的问题,有人认为与前句不协调,以低沉之哀叹留下了消极的尾巴,有人认为这是苏东坡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也有人说,苏东坡内心本来就充满矛盾痛苦,因而也就有了表达上的矛盾。

这是作品解读的难点,又是作品理解的关键,对这一句有正确解读,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所以,这一点首先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

第二,这首词的“豪放”。

苏东坡自称此词为“壮词”,后人也认为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那么,从哪些方面能读出“壮”来?豪放表现在哪里?这也是需要细细品味,不能模模糊糊,在一派“豪放”声中敷衍过去的。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式与过程】教学方式:以小组讨论为基本学习形式。

在个体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内同伴的互动交流,力求思考的深入和全面;在全班的交流过程中,获得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和对问题的深入认识。

教学过程:一、阅读文本,解读诗句,理解内容。

鉴赏的前提是理解作品内容,所以第一步是解读诗句。

在朗读诗作,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老师给出六个问题,学生在小组中与同伴交流切磋,并进行大组交流,求得正确的解读。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在学生有疑惑时,老师予心点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教师予以矫正;在学生的理解有待深入时,教师予以引导。

六个问题:1.“大江东去”两句,写了怎样的景色?为全词铺设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故垒西边”三句写什么?与上句是什么关系?为何说“人道是”?3.“乱石穿空”三句,写了什么景?是怎么写的?4.“江山如画”两句是什么意思?与开篇两句有什么关系?与下阕是什么关系?5.“遥想”几句写的是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代表了什么?6.“故国神游”者谁?“多情”的又是谁?这三句表达了什么意思?最后两句的意思有什么变化?二、问题探讨,深入理解,品味鉴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教案

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一.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㈡过程和方法1、反复吟咏,合作探究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人的豁达。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二.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英雄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难点: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导学案㈢教学课时:2课时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1、导入语: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2、学习目标:PPT3、作者简介:PPT4、文体知识:豪放派5、听录音,朗诵诗歌,注意诗歌节奏。

6、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抑郁于心。

观景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作者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

7、朗读课文,正字音:见PPT8、赏析探究上片:(1)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

你觉得上阕中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

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

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苏轼词两首》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6、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或录音机【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

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 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 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核心素养1、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2、语言构建与运用: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审美与创造: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教学设想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要点】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

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⒉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精品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即使面对挫折也能保持豁达超然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面对困难与逆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苏轼气象恢弘的词虽为数不多,当时学苏词的人也寥寥无几,但由于他首开风气,自然受人推崇。张炎《词源》把“豪气词”与“雅词”对举。《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这说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
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新课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课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课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2.写作背景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 一语。

3.关丁《念奴矫•赤壁怀古》《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丁神宗兀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乂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苏轼词二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词二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词二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教学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豪放词风格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

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

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在文坛上号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下阕:小乔初嫁_______年青得意雄姿英发_______人才出众羽扇纶巾_______风流潇洒谈笑间_______自信乐观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从容破敌儒将周瑜所忆所叹:多愁善感、早生华发、人生如梦5、下片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用意?我们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怀?仰慕英雄怀古伤己周瑜:年龄:34生活:幸福美满外表:英俊儒雅职位: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对比当中苏轼:年龄:47生活:屡遭不幸外表: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功业未就哀叹自我6、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苏轼虽遭贬斥,怀才不遇,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有“人生如梦”的慨叹,但此属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情感的消极。

“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7、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古迹赤壁(古战场)(景-壮丽)仰慕英雄古人周瑜英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渴望建功立业年岁已老,壮志未酬借古抒怀讨论: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抒发壮志豪情。

描绘壮丽之景。

刻画豪迈之人。

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怀古咏史壮志未酬抒情描壮观之景怀英豪之人抒未酬之豪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写景作业:背诵默写全词。

自然风雨(穿林打叶)“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超然物外泰然自若潇洒安闲人生风雨晴“谁怕”“任平生”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潇洒从容“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心中无晴雨宠辱偕忘超然物外人生态度旷达洒脱乐观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本词雄浑壮阔的意境,了解苏词豪放的风格。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3、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间如梦”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
1、读词
▲上阕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雄风浩荡,热烈奔放,读的时候要铿锵有力,读出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仰慕。

▲下阕斗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但要读出内敛的洒脱与豪迈。

2.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全能型的艺术大师: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

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有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3.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

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

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

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

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

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一、上阕作者描绘了奔腾不息的长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雄伟壮阔的大好山河的热爱,并由此引起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追慕。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明确:①、大江、浊浪、乱石(形仰)、惊涛(声俯)千堆雪(色);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
描写了宏伟、壮阔雄奇、气势磅礴赤壁之景。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浪涛奔腾澎湃
拍:惊涛力度之大
卷:江水汹涌翻滚
2.上阕哪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一句话在结构
上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下阕具体描写风流人物的丰功伟绩,极力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仰慕之情,同时由英雄人物联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1、文中刻画的周瑜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小乔初嫁——年青得意
雄姿英发——风姿出众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
谈笑间——指挥若定
樯橹灰飞烟灭——从容破敌
2、作者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下阕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情感?
明确:由周瑜少年得志联想到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这首词在表达上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C级)
明确:特点将写景、怀古、抒情融为一体。

写景----描绘了古战场的雄奇景色。

怀古----叙写周瑜的丰功伟绩。

抒情----抒发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洒脱旷达的情怀。

定风波
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知识链接】
2.什么叫张本?
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

【学习过程】
一.解词释句
①芒鞋:草鞋。

②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③料峭:形容微寒。

④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二、学习小序
1.小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解读这首诗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地点、背景、作者的心情。

为后边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张本。

三.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学习上阙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是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
明确:雨骤
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
同行:皆狼狈
作者:独不觉、吟啸、徐行
心态:泰然自若、闲适、坦然
3、“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竹杖芒鞋:表明词人被贬谪后穷困潦倒的处境
马:达官贵人的象征
轻:心情的轻松,愉悦,镇定从容、旷达乐观
4从上阙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
5、“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二)齐读下阙,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
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
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3、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

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淡泊超然的情怀。

双关“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比喻“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课后训练】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

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