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租界发展的城市

合集下载

在租界时期天津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在租界时期天津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在租界时期天津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天津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城,自租界时期以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曾经是国际租界的中心,天津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变迁,对于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天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首先,回顾天津租界时期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天津成为了东方的门户。

租界时期,天津取得了城市现代化的进步,成为了商业、金融和交通的中心。

西式建筑、大型码头和发达的商业街区等都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的到来。

同时,天津还作为中国的开放口岸,引进了许多外来的先进技术和商业机会,为当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然而,随着租界时期的结束,天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天津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天津成为了河北地区的门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条件。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天津设立,使得天津经济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当前,天津正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发展。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已被确定为拓展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区域。

天津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为天津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促进天津与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吸引更多的外资和人才。

同时,天津正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致力于打造成为全球性的海运枢纽城市。

这些发展的努力无疑将为天津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潜力。

在未来,天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领域。

首先,天津将继续加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今年刚过去的“中国制造2025”峰会正是在天津召开,标志着天津在现代制造业方面的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天津将继续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

其次,天津将大力发展服务业。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市场和高消费能力的城市,天津将致力于发展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服务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高品质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天津将通过吸引更多的人才和项目,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持。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调查目的: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部区域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

作为天津人,我们应当了解天津租界的历史。

这次我将调查关于天津租界的趣味历史知识。

调查人员:周清润调查时间:2013.11.24调查方法:上网搜集材料调查结果:(一)天津租界开辟较早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首先在中国攫取租界。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开辟通商口岸等的续增条约。

条约第四款规定:“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划一无别。

”在这一城下之盟中,天津被增列为通商口岸,该条约虽未规定设立租界,但成为日后英国在天津强划租界的依据。

1860年12月4日,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向恭亲王奕䜣递交照会,写道“意将津地一区,代国永租”,作为领事官署和商民的住房及栈房之用。

随后,他又照会直隶总督恒福,转饬天津地方官府,要求在天津划出英租界。

12月17日,清政府允许了英国公使卜鲁斯设立英租界的要求,列强在天津设立的第一个租界——天津英租界开辟。

1861年春天,法国参赞哥士耆赶往天津实地勘察界定天津法租界的界址。

6月2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其订立《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

天津法租界位于天津城南的紫竹林一带,南接英租界,西近海大道,东和北两面傍海河,面积为439亩。

清政府为了显示不歧视美国驻天津领事,在1862年或稍后,也有意让美国在天津建立一个专管租界,发给美国领事一份租契。

然而,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极力反对租界制度,且当时来华美国商人屈指可数,因此美国在若干年后才对该地作了短暂的行政管理。

1895年,原先在中国尚未辟有租界的德国也开始动作。

在辽东半岛尚未交还中国之时,德国驻华公使绅珂根据本国政府的指令,向总理衙门提交照会,要求在天津开辟专管租界,以扩展德国在当地的商务。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租界对上海的影响是深远的。

租界的出现为上海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租界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在租界建立之前,上海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村,但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瓜分,先后出现了英国人、法国人等列强在上海建立租界。

这些租界的出现为上海带来了巨大的外商投资,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和资本进入上海。

租界内建设了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发展了工业和贸易,形成了独特的是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上海在国内外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其次,租界的建立也对上海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租界内,外国人享有许多特权,他们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外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上海,租界内的酒吧、舞厅、影院等娱乐场所成为了上海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上海的居民也受益于租界的建立。

租界内出现了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如电灯、自来水、下水道等,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租界的发展还带动了上海的教育事业,许多西方学校相继在租界内建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然而,租界的存在也给上海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租界的发展导致了上海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混乱。

不同列强在租界内分别按照各自的标准和规则建设,城市形成了碎片化的局面。

另一方面,租界也加剧了上海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

外国人和富裕的上海人居住在租界内享受特权,而普通百姓则被排除在外,生活在拥挤狭小的弄堂中。

这种分化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加剧。

总结起来,租界对上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租界的推动。

租界的建立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文化,促进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租界的存在也导致了城市规划和社会分化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租界时期对上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上海留下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和弥补。

近代中国的城市

近代中国的城市
随着占据国家对中国侵略的不同时期及不同阶段,
城市建设方针和建设意图有变化。
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
外国人的居住区与中国区严格区分, 两个地区在建筑质量、人口密度、建筑密度、 绿地标准、公用设施水平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3、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
一般是引进占据者本国的建筑形式,是中国土地上的
外国城市。
放射状。
1848年11月 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 1848年 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 1849年6月 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 1893年 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 1899年 美英租界再次扩展到33503亩 同年 法租界扩展至2135亩(约1423191平方米) 1914年 法租界扩展至15150亩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政府交还租界。
“东省铁路”。
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至 大连)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 民国后改称“中国东省铁路”, 简称“中东铁路”。
(二)大连
帝俄占据时期(1898~1904)
“国际性的自由贸易港口和拟建的中东铁路的出口” 制定城市规划:环状广场几放射性道路形成城市骨架 铁路和港口的位置很突出 外国人居住区与中国人居住区严格分开,城市基础设
1、在新的地点建设工业 因开发新矿山形成新的市镇:唐山、大同等 在大城市外围独立设厂并形成工人居住区:北京等
2、在旧城内或近郊建设工业 形成较集中的工业区:上海、沈阳等 分散在市内建设:19世纪50年代的上海 在旧城城郊分散设厂:青岛、无锡、广州等
(五)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化,内地城市则发展缓慢。 同时,沿海城市布局也由
“内向型”转为“外向型”。
2、城市带主要分布在沿海、沿长江、珠江及铁路干线。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3、青岛的建筑风格与城市面貌
4、大连的发城市的新变化 ——北京、济南
1、北京的发展变化
2、济南的发展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南通、无锡
1、南通的发展过程
2、南通的规划要点
3、无锡的发展过程 4、无锡的规划要点
思考题
1、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要点与意义 2、近代南通的城市形态特征 3、与古代城市相比,近代城市的主要变化
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二、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城市 三、旧城市的新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上海
1、上海的发展过程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正式设上海县治, 建有县署、文庙等。明嘉靖间为防倭寇侵扰, 而筑圆形城墙。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辟 为商埠,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从此就使上海发 生了变化,从一个小城市,迅速地发展成为中 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 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中 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4、上海的城市建筑
5、上海的城市规划
1927年国民党政府确定上海为特别市,并开 始着手进行城市规划。当年11月设立设计委员会。 1929年提出了一个上海新市区及中心区的规划。
30年代日本占领上海后,不久就开始着手进 行上海规划。
40年代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
877年上海城墙西门
城墙外的水壕
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租界的不断扩张的 过程。
2、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
3、上海的道路交通
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在英租界称之为“棋盘街”, 按照早期的规划,租界内的主干道宽度为18-21米,一般 道路为10-15米。但道路间距均在100米以下,有的只有 40~50米,沿街全部为商店店面。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上海租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租借地之一。

这个曾经的外国租界对上海以及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租界成为了各国列强的“避风港”。

自1843年《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随着上海的发展,各国在这里建立了租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法国和美国。

这些租界内部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国际租界”。

上海租界的建立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租界使得西方先进的经济、法律和科技理念得以传入中国,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租界内的弥散的外国商人和移民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为上海的工业化和商业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另一方面,租界也使上海成为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和社会思潮的交汇地。

许多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人物都是在上海的租界中从事活动,他们的思想和影响力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接触,上海租界成为了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

各国在租界内举办的外交和贸易活动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交往和合作的平台。

租界内形成的现代商业机构和组织为上海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租界内聚集了大量的外国移民,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社会群体。

这些外国移民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上海注入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上海租界的存在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阴暗面。

租界的特权地位使得外国资本和权势在上海租界稳固了自己的地位,限制了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主权。

租界内的不平等条约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也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抗争,成为了中国早期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诱因之一。

随着中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形势的变化,上海租界的地位逐渐开始削弱。

1943年,上海租界被逐渐返回中国,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美租界 德租界 俄租界 意租界 奥租界 比租界 公共租界
2 2 2 1 1 1 2
上海(1848—1863) 天津(1860—1902) 天津(1895—1917) 汉口(1895—1917) 汉口(1896—1925) 天津(1900—1924) 天津(1902—1945) 天津(1903—1917) 天津(1902—1931) 上海(1863—1945) 鼓浪屿(1902—1945)
上海租界示意图
天津租界示意图
汉口租界示意图
中国城市
2、基本为旧城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1840年-1895年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5、1937年-1949年 以重庆为陪都,带动西南、西北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下由租界发展而来的 大城市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上海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以下是上海发展的梳理:1.早期历史: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14世纪末明朝的时候,上海成为了一个小渔村,且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一个繁忙的海港。

2.外国租界: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上海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开始吸引大量的西方国家商人和世界各地的移民。

并于1863年建立了外国租界,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

这期间,上海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形成了外滩的国际建筑风貌。

3.现代工业发展: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上海的纺织、造船、钢铁等工业蓬勃发展。

此时期上海的人口也开始增长,并迅速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

4.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解放: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了严重的轰炸和战争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天津、重庆之后的第三大工业城市,并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之一。

5.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上海迅速成为国内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经济开始高速增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富裕、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和人才。

6.世博会和奉贤区发展: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此后,上海继续推进奉贤区的发展,打造了一个新的城市增长极。

奉贤区成为了上海市的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7.创新科技中心:近年来,上海将发展重点转向创新科技。

上海陆续建立了浦东陆家嘴金融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上海也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科技创业的热门城市之一。

总体来说,上海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上海不断向前进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即使在1945年租界收回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
五、上海的建筑及居住区
• 此外,徐家汇区、闸北区、吴淞区、浦东区等地也集中 了不少工业。所有工业差不多都占满了沿江沿河地段。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 上海工业分布还有一个严重的情况:工厂与住宅 混杂。
• 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市内交通运输严重不合理。
• 工业的分布与市际交通也不相配合。
• 上海的工业虽然在旧中国是最集中的,但由于帝 • 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工业生产具有依赖性。
• 上海码头分布很集中,在全长80km的黄浦江岸 线中只使用了39km,其他均未利用。
• 由于码头分布不合理,造成黄浦江交通拥塞。
三、上海的对外交通 •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大部分货物在此转运,
但是港口与铁路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 无水陆联运码头,使大量仓库储存了与上海本市关系不
大的物资。 • 黄浦江航道虽有一定水深,但因年久失修,淤塞严重。
第一节 上海的发展
1.位置:长江入海处的南岸 2.南宋时 形成市镇 3.在旧城区的东门外沿黄浦江一带形成繁盛的商业贸易区 4.元朝时 设立市舶司 管理中外船舶进出及征收税款 5.至公元1292年正式设上海县治 6.明末时商业及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第一节 上海的发展
7.明中期为防倭寇侵扰而筑圆形城墙 图10-1-1
铁路与城市道路全部平交,使城市道路交通受到限制, 交通事故常发。
20世纪初开始有飞机,仅供外国人做表演,因没机场,利 用跑马场等开阔地升降。抗日战争前建江湾、虹桥等军 用机场,被日本占领后,大规模扩建,民航开始,但班 机少,机场占地大,阻碍发展。
四、上海的城市道路与市内交通
• 方格形道路网,道路宽度极窄,不能行使机动车辆,两 旁商店密集。道路无明显功能分工,交叉口多,使市内 交通很不畅。
一、上海的发展过程
• 1900年,扩展到重庆南路一带, • 1914年,扩展到华山路、徐家汇一带。 日本虽无租界,但盘踞虹口、四川北路一带,形成
其势力范围。
通过租界,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 在租界外,中政府管辖地区也不断扩展。 1847年,清政府在外滩设立江北海关, 1865年在南市区建江南制造局及江南造船厂;一战
第一节 上海的发展
8.鸦片战争后,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辟埠, 从此 ,小城市------中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 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 中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一、上海的发展过程
• 图10-1-2 • 图10-1-3
一、上海的发展过程
1845年11月,英帝国与清朝上海地方官员签订所谓 的“地皮章程” ;
荷兰人奈格曾提出政治方案,后工部局设立开浚黄浦江 总局,拉直浚浦线航道,可通行万级巨轮。同时对吴淞 口浅滩进行政治,保证航运通畅。
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
三、上海的对外交通
• 但20世纪后,由于管理不善,至航道日浅, 限制了上海港的发展。
• 1874年外国人建造淞沪路(上海最早修的 铁路),1876年通车。后被清政府拆除又 重建反复几次,1905年修建沪宁路,1908 年通车。
三、上海的对外交通
• 上海具有便利的水上交通……万吨以上的大轮可以进港 停泊。
• 开埠后数十年中,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
• 由于受帝国主义控制,外滩一带全为外国人的码头所占 用。
• 1872年清政府在上海设“轮船招商局”,1990年中国 资本家设宁绍、大达轮船公司,但均受帝国主义的排挤, 得不到发展。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一、上海的发展过程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
一布


三、上海的对外交通

四、上海的城市道路与市内交通


五、上海的建筑及居住区

Name o六f、上p海r的e市政s工e程与n公t用a事业tion
七、上海的城市绿化
八、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Free Powerpoint Templates
后,闸北及苏州河两区成为建筑密集的市区。
一、上海的发展过程
• 1853年,上海口岸对外贸易总量第一次跃居全国 第一,并成为第一大港。
• 20世纪30年代,发展达到顶峰-“第五大城市”。 • 1930人口达300万以上。 • 1937年,抗日战争后,出现短暂的繁荣。 •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占领整个上海,极大
• 道路与租界的扩展方向一致,主要由东向西、以“越界 筑路”方式发展,东西向平行的直通道路多,南北向几 乎没有直通干道。造成交通问题,限制发展。
• 道路瓶颈多,通行能力降低,其中以河南路最为突出。 由于租界盲目扩展,道路布置异常混乱。
• 最初的公共交通为租界内的有轨电车。1914年通无轨电 车,1924年通公共汽车。由于各个租界各自为政的建设, 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因此乘客需要买两次车票。
1846年,美帝国-清政府 《望厦条约》;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公共租界; 1899年,扩大到33503亩=合并时的40倍; 此后,“越界筑路”方式强占土地; 1915年,公共租界达54793亩,约36平方公里。 法帝国在《天津条约》以后强占上海租界, ( “越
界筑路”方式)向西伸展至西藏路一带。
破坏。 • 1945年日本投降,上海人口达600万。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 工业迅速增加与高度集中委员会” • 1926年提出《上海地区发展规划》
• 据1930年调查,上海所有工业,包括外商、本国官僚资 本家及民族资本家的大小厂共1781个,主要集中在沪南 区、曹家渡区、杨树浦区。
三、上海的对外交通
• 当时帝国主义从租界的利益着想,将车站尽量靠近租界, 使客运站接近中心地。由于没远景规划,市区的发展盲 目。出现了铁路站与城市道路交叉,严重阻碍交通。
• 沪宁路建成不久,又修筑沪航路。沪航线包围了建成区 的西南方,西南向的发展受到限制。
• 淞沪、沪宁、沪航三条铁路将市区包围和分割,限制了 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