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方法的四次演变
中国古代饮茶方式变迁

中国古代饮茶⽅式变迁中国古代的饮茶历史⼤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和元明清。
各个时期饮茶⽅式、⽅法各有特点。
⼁汉魏六朝时期——煮茶法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是却语焉不详。
《僮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茗,煎饮令⼈不眠”。
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如栀⼦,冬⽣,叶可煮作羹饮。
” 唐朝⽪⽇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道:“⾃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陆季疵⾔之详矣。
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啜者⽆异也。
” 茗粥即是⽤茶树⽣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休所⾔,“浑⽽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饮。
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釜中煮茶,⽤⾷碗饮茶。
东晋杜育作《荈赋》,其中写道:“⽔则岷⽅之注,挹彼清流。
器泽陶简,出⾃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沉华浮。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 涉及择⽔、选器、酌茶。
茶煮好之时,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似春⽇的百花。
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汤,当在⿍、釜中煮茶。
⽤匏瓢舀到“出⾃东隅”(今浙江⼀带)的瓯或碗中饮⽤。
总之,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釜⽽煮,盛到碗内饮⽤。
⼁隋唐时期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建⽴了统⼀的帝国。
中国饮茶⾄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星之饮”,“始⾃中地,流于塞外”。
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
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茶。
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泡(淹)茶法 《茶经·七之事》引:“《⼴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者,饼成以⽶膏出这。
欲煮茗饮,先炙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葱、姜、桔⼦之,其饮醒酒,令⼈不眠。
’” 这段引⽂涉及制茶法、饮茶法,其意思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带地⽅,采叶制成饼茶,叶⽼的,则要⽤⽶汤处理⽅能做成茶饼。
中国历代饮茶法

“茶道之源”九里沟
远古时代
人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叶,采集嫩梢,生嚼鲜叶。
后来加水煮成羹汤饮用,这就是最早的原始粥茶法。
南北朝
统治阶级嗜茶成风,皇帝多在皇宫举行茶宴,作为对群臣的一种恩施,气氛肃穆庄重,礼节严格。
丈人与僧侣则多选择在古柏参天的禅林寺院坐禅饮茶。
唐代
陆羽《茶经》之前,人们把茶饼研成细末,再加上葱、姜、橘等调料倒入罐中煎煮来饮。
后陆羽提倡自然煮茶法,去掉调料,人们开始对水品、火品、饮茶技艺非常讲究。
宋元时代
将团茶碾成细末,置入盏内,冲入少许沸水,搅拌调匀,再注入更多的沸水,并以茶筅搅打至稠滑状态即饮。
这是当时最受推崇的研膏团茶点茶法。
普及民间的另一大特色茶事,“斗茶”,这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包括水、具、火候、注汤时机和调汤动作
等系列内容。
明清时代
茶叶由紧压茶改为条形散茶,於是,人们不再将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将散茶加入壶或盏中沏泡饮用。
这种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推崇小壶缓啜的“工夫茶”冲泡方法标志着炒制散茶的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
信息来源:海峡茶学港。
茶文化之发展:历代饮茶法

茶文化之发展:历代饮茶法(一)三国张揖《广雅》饮茶法(转引自陆羽《茶经七之事》):“欲煮茗饮,先炙(茶饼)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有文字可查之饮茶法,当推《广雅》所载最早。
(二)唐代陆羽《茶经》饮茶法:1.炙茶(烤茶饼使干)。
2.末之(将茶饼碾碎成末)。
3.取火(煮茶以炭为上,柴次之)。
4.选水(山水最佳,次江水,次井水)。
5.煮茶。
(1)烧水①一沸:水沸“如鱼目,微有声”。
②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
③三沸:“腾波鼓浪”。
再煮,则“水老不可食也”。
(2)煮茶“出水一瓢,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
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
”6.酌茶(将茶舀进碗里)。
(1)第一次煮开的水,“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
(2)舀出的第一道水,谓之“隽永”,“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
(3)以后舀出的第一、二、三碗,味道略差些。
(4)第四、五碗之外,“非渴甚,莫之饮”。
(5) 酌茶时,应令沫饽均,以保持各碗茶味相同。
(6)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
(7)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美馨香;其次是五碗。
至多不能超过五碗。
(三)宋代蔡襄《茶录》饮茶法:1. 炙茶。
2.碾茶。
3.罗茶:“罗细则茶浮,粗则末浮”。
4. 候汤。
5.烧盏:“凡欲点茶,先须烤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6.点茶:“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
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
”7.茶具: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四)元代王祯《农书·茶》饮茶法:1.“茗茶”煎饮法--(1) 采摘:“择嫩芽”。
(2)水泡:“先以汤泡去熏气(草腥气味)”(3)煎饮:“以汤煎饮之”。
(随采随煎,实开“撮泡法”之先河。
)2.“末茶”煎饮法 --炙茶:“先焙芽令燥”。
(2)碾茶:“入磨细碾”。
(3)点茶:“凡点汤多茶少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饮茶方法的演变我国饮茶方法先后经过烹茶、点差、泡茶以及当代饮法等几个阶段。
唐代,饮茶渐渐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尤其在中唐之后,饮茶风俗日盛,成为国饮。
唐代饮茶以烹煎为主,将茶饼碾碎成末再饮。
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人点茶技艺更加高超。
元末明初,饼茶生产渐趋衰退,散茶开始被人们接受,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一、唐代烹茶茶兴于中唐,唐中期以后,饮茶活动达到空前规模。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起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
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也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
皇室的嗜茶导致王宫贵族们争相仿效。
当时活跃于文坛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中都有嗜茶者,如白居易、颜真卿、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
这些文人雅士们不仅品茶评水,甚至参与培植名茶,还吟茶诗,做茶画,著茶书。
他们以茶会友,辟茶室,办茶宴,成为唐代茶饮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唐朝以前,我国已经有了3000多年饮茶的历史。
六朝时,不但有固定的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集散地,还有范围广阔的茶叶消费区域。
尽管那时茶叶生产仍以采制野生茶为主,技术比较落后,规模也不大,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积累了采茶、制茶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已经对茶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渐喜爱上这种饮料。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茶的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加,品质明显提高。
所有这些,都为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饮茶风气的形成还与唐代社会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期,当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
国家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陆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同时发达的交通使南茶北运成为可能,造就了饮茶风尚得以不断传播的有利条件。
茶叶是一种社会消费品,茶叶的消费状况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饮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方式和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以下是历代饮茶方式的简述:1. 古代煮茶法:在古代,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
人们将茶叶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将茶水倒入碗中饮用。
古代茶具以陶瓷器为主,如汝窑茶碗、钧窑茶壶等。
2. 唐代的搅茶法: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高峰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搅茶法。
搅茶法是将茶叶和水放入碗中,用竹筷子搅拌,直至茶叶均匀分布于水中。
唐代还发展出了使用茶船、茶筅等茶具。
3. 宋代的点茶法: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点茶法得以推广。
点茶法是将茶叶装入茶具,然后加入开水,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宋代的茶具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如建窑茶盏、青瓷茶壶等。
4. 明代的煎茶法:明代兴起了煎茶法。
煎茶法是将茶叶炒制煎熟后,再用热水冲泡饮用。
明代的茶具逐渐多样化,如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等。
5. 清代的泡茶法:清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泡茶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泡茶法是将茶叶放入茶具中,用热水冲泡,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清代的茶具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如宜兴壶、景德镇青花瓷等。
6. 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们更倾向于便捷的饮茶方式。
例如,使用茶包、茶罐等方便泡茶的工具,或选择喝茶饮料、茶粉等现成的茶制品。
总体来说,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
从古代的煮茶法到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精细制茶工艺还是现代的便捷方式,茶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美的追求。
中国茶艺历史

中国茶艺历史茶艺也叫茶道,起源于中国,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
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茶道时期。
唐宋时期——煎茶道煎茶法不知从何时开始,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制茶工艺。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陆羽的《茶经》形成初稿,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加上其后产生的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皎然和卢仝的“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8世纪下半叶,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的思想确立,更注重饮茶礼仪,这标志着中国茶道正式形成。
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
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煎茶道的茶叶沏泡方法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开始强调泡茶用具,提出泡茶用水的选择是煎茶的关键。
其沏茶过程主要有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程序。
依照客人多少来确定煎茶量,一次煎茶少则3碗,多不过5碗。
此时,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赏器、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
唐代煎茶道重视饮茶环境的选择,认为饮茶活动重在自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
或在道观僧寮、书院会馆、厅堂书斋。
在室内饮茶时,在四壁悬挂写有《茶经》内容的挂轴,开后世悬挂书画条幅的先河。
《茶经》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认为饮茶利于“精行俭德”。
裴汶《茶述》更是强调:“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
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
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
”中唐以后,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品性和静心、致和、全真的功用。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早期:在先秦时期,人们多采用“浸荼”方法饮茶,即将研磨好的茶叶与水一起放入容器内,然后盖上容器,让茶叶在水里浸泡,浸泡过程中的茶叶水渐渐变成茶汤。
唐朝:到唐朝时期,“泡茶”的方法开始出现,这一方法是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杯中,然后用热水泡茶,将茶叶的滋味和香味通过热水的加热而得以释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煮茶”。
宋朝:到了宋朝,“蒸茶”的方法也开始出现了,这种方法是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特制的器皿内,然后用热水烧热,使茶叶得以释放出滋味和香味,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蒸茶”。
明清: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采用“沏茶”的方法饮茶,即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杯中,然后用热水沏茶,让茶叶释放出滋味和香味。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泡茶”。
今日:现在,人们除了传统的“泡茶”、“煮茶”和“蒸茶”之外,还采用“冲茶”、“冰茶”等方法来饮茶,这些方法都能让茶叶释放出滋味和香味,使人们体验到不一样的茶饮新口感。
茗言茶语:煎饮、羹饮、研碎、泡饮,中国饮茶方法的四次飞跃

茗言茶语:煎饮、羹饮、研碎、泡饮,中国饮茶方法的四次飞跃我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有过四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
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
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
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里,茶是药。
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
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像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
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
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出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
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里说的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
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
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
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它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
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
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
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
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第四个阶段:泡饮法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
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茶方法的四次演变
我国有数千年的茶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有过四次较大的演变,下面该娅小编就把茶叶史上这四次较大的演变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
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
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
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里,茶是药。
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
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
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
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他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山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
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
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
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
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
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他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
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
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
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
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第四个阶段:泡饮法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
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
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
这是茶在饮用上又一进步。
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
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
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
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
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目前开始的速溶茶、茶饮料等饮用方式也许正是新兴茶饮法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