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概述唐代的饮茶之风及形成

唐 取代 隋统 一 中国后 , 国力方逐 渐 强盛起 来 , 业采 农
取 均 田 、 赋 的措 施 , 社 会 持 续 了较 长 时 间 的 稳 减 使 定, 农业 生产 得到 很 大发 展 , 迅 速 提 高 , 叶生 产 并 茶 也 有较 大发展 , 及 大 江 南北 。隋 代 开发 的京杭 大 遍 运 河方便 了南 北交通 往来 , 而且 唐朝 初期 不 征茶税 ,
法规 范化 , 饮茶 不仅 解渴解 睡 , 并将 人们 引入 空灵 虚 境 。寺 院饮 茶 的盛 行 、 激 了寺 院 栽茶 和制 茶 的发 刺
文也 有转述 。 ’
唐 代饮 茶 之 风 的盛 行 , 使饮 茶 习俗 也有 很 大 变
化。由过去生嚼解渴的粗 犷食用 , 变成煮煎品茗的
展, 几乎所有寺院都出名茶, 又吸引了文人雅士参禅
造 , 有 定 额 , 有禁 令 , 乡茶 芽 , 岁 鬻 诸 置焙 于顾 渚 , 以
刺史 主 次 , 察史 总 之 , …先是 两 州 析造 之 , 进 观 … 供 五百 串( 串约 1市 斤 ) 稍 加 之 二 千 串 , 中二 年 每 , 建
30 6 0串 , 昌 ( 4 _ 8 6年 )中 至 一 万 八 千 四 佰 会 8 1_ 4
串” 统记》 :长兴有贡茶院, 。《 云 “ 在虎头岩后 , 日顾 渚。……旧于顾渚源建草舍三十余 间, ……至贞元
十七 年 (0 80年 ) 刺 史李 词 以院 字 简 陋 , 寺 一所 , , 造
… …
使茶叶生产 、 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 。《 氏闻见记》 封
记 载 :其 茶 自江淮 而来 , “ 舟车 相 继 , 在 山积 , 所 色额 甚 多 。 内容反 应唐 代茶 叶 贸 易 的繁 荣 , 商 势力 甚 ” 茶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析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达到了繁荣发展的巅峰。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茶道精神、茶具与茶艺等方面,对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
在唐代,茶叶的种植和饮用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活动。
当时唐政府推行茶树的种植,茶叶的产量大幅增加。
随着茶叶的普及,茶道开始逐渐形成。
二、茶道精神
唐代的茶道注重的是内心的宁静与修养。
茶道强调恬静的环境和平和的心态。
喝茶被视为一种精神修炼的过程,有助于净化心灵,提高专注力。
三、茶具与茶艺
唐代的茶具多采用陶瓷制作,如瓷杯、茶碟等。
茶道的茶具追求简约高雅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茶艺手法则十分独特,如茶叶的选取、泡茶水的温度掌握、茶道具的使用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四、茶道的仪式
唐代的茶道仪式分为准备茶具、烹茶、奉茶、品茗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其规范的步骤和流程,同时也注重与茶友们的互动。
五、唐代茶道的影响
唐代茶道的形成对于后世的茶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道的精神理念在日后发展出了更为细致和深远的内容,茶具的设计和茶艺的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承载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在历史背景、茶道精神、茶具与茶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茶道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为后世茶道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茶道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标准,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和平与内心宁静的生活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在唐代,饮茶成为了一种文化风尚,以下是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1. 茶具的使用:唐代人喜欢使用精美的茶具,如银制茶具、瓷制茶碗和茶盏等。
茶具通常带有装饰美观的花纹,体现了唐代人对美的追求。
2. 泡茶的方法:唐代人注重煮水的温度和泡茶的时间。
他们通常会煮沸水后稍微冷却一下,然后将茶叶放入茶碗或茶盏中,倒入刚刚沸腾过的水,待茶叶浸泡片刻后即可饮用。
3. 饮茶的场合:唐代人喜欢在家中或茶馆中与亲友一起品茶。
茶馆成为了唐代社交活动的场所,人们在茶馆中交流、游戏、吟诗等,茶成为了他们共享的文化载体。
4. 陈设茶席:唐代人在喝茶时会精心陈设茶席,茶席上通常放置着花瓶、烛台等装饰品。
茶席上的摆设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活动而变化,体现了唐代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5. 饮茶的品种:唐代人喜欢品尝各种不同的茶叶,例如绿茶、龙井茶、白茶、红茶等。
他们将茶叶分为高贵的上品和普通的下品,富有饮茶品味的人会选择上品茶叶来品鉴。
总的来说,唐代的饮茶方式体现了唐人对品味和享受生活的追求。
茶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人们通过茶文化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并且将饮茶作为一种与亲友交往的方式。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第一高峰期,那么唐代茶文化有什么饮茶方式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一起来看看。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
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筒”,也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
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
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
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
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
这些器具陆羽曾在《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
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方法煮出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饮茶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1. 茶具精美:唐代的茶具制作工艺非常精湛,茶壶、茶杯、茶碟等器具多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制成,形状多样,装饰华丽。
茶具的精美不仅体现了唐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唐代的繁荣和富裕。
2. 茶叶繁多:唐代的茶叶种类繁多,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等。
其中,绿茶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而红茶则较为珍贵。
唐代人对茶叶的品质要求很高,追求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3. 泡茶讲究:在唐代,泡茶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讲究泡茶的方法和程序。
首先,选用优质的茶叶,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壶中,注入沸水,待茶叶展开后,即可享用。
在泡茶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温和时间,以保证茶叶的品质。
泡茶时,还需要注意茶水的色、香、味,尽量使之达到最佳状态。
4. 茶艺表演:唐代的饮茶活动中,茶艺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艺表演包括煮茶、冲茶、斟茶等环节,表演者需要具备熟练的技巧和优雅的动作,以展示茶的美感和茶文化的魅力。
5. 社交互动:饮茶在唐代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常常在茶馆或私人场所聚集,品茶、聊天、赏景。
茶馆成为人们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场所,茶楼也成为促进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
通过饮茶,人们不仅可以增进友谊,还可以了解时事动态,交流学术观点,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在唐代的茶文化中,饮茶方式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特点。
茶文化的兴起不仅带动了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促进了茶艺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茶文化的影响深远。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也成为后世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后世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的饮用方式和特点在唐代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本文将从唐代饮茶的方式、茶具的使用、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以及茶的社交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唐代饮茶的方式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煮茶法,一种是泡茶法。
1. 煮茶法:煮茶法是指将茶叶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直接饮用。
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一般适用于大茶会或军队出征时的饮茶。
煮茶法对茶叶的要求相对较低,茶叶的产地和品质不会对口感产生太大影响。
2. 泡茶法:泡茶法是指将茶叶放入茶具中,冲泡后饮用。
唐代泡茶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陶罐泡茶,一种是用瓷器泡茶。
使用陶罐泡茶的方式受到了唐代文人的喜爱,他们认为陶罐可以保持茶汤的原汁原味,更加符合茶叶的自然属性。
而使用瓷器泡茶则更加注重茶具的精美和瓷器的质地,能够更好地展现茶的品质。
二、茶具的使用唐代茶具种类繁多,其中以茶碗、茶盏和茶壶最为常见。
1. 茶碗:茶碗是唐代常用的茶具之一,一般由瓷器或陶器制成。
茶碗的形状多样,有圆碗、扁碗、高脚碗等。
唐代的茶碗通常较小,容量较小,适合一个人单独饮茶。
2. 茶盏:茶盏是唐代茶具的特色之一,也是饮茶的重要工具。
唐代的茶盏一般由瓷器制成,形状多样,有圆盏、方盏等。
茶盏的容量较小,能够保持茶汤的温度和原汁原味。
3. 茶壶:茶壶在唐代饮茶中起到了冲泡和保温的作用。
唐代的茶壶一般由瓷器制成,形状多样,有圆壶、方壶等。
茶壶的设计注重便利性和美观性,能够更好地提取茶叶的香气和味道。
三、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唐代的茶叶品种较多,主要有砖茶、饼茶、折茶、碾茶等。
茶叶的制作方法主要有采摘、杀青、揉捻、烘干等。
1. 砖茶:砖茶是将茶叶压制成砖状,易于保存和携带。
砖茶在唐代的茶叶市场中占有一定比例,被广泛使用。
2. 饼茶:饼茶是将茶叶压制成饼状,也方便保存和携带。
唐代的饼茶以青茶为主,制作工艺讲究,品质优良。
3. 折茶:折茶是将茶叶折叠成形,易于保存和运输。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茶叶饮用方式的重要转折点。
在唐代,饮茶方式日益多样化,茶文化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唐代的饮茶方式1.所用茶器:唐代的茶器主要有茶盅、茶壶、茶碗和茶杯等。
其中,茶盅是最常见的茶器,也是饮茶的主要容器。
茶壶用于冲泡茶叶,茶碗和茶杯则用于盛放饮用茶水。
2.冲泡技巧:唐代的冲泡茶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煎;一种是撩。
煎茶是将茶叶放入壶中,加入热水,待茶汤煮沸后,将茶叶过滤出去,留下清澈的茶汤。
撩茶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倒入热水,用茶匙或茶筅稍微搅拌,待汤色变浓后,饮用。
3.配料调味:唐代饮茶时,常会加入不同的配料和调味品以增添茶的香气和口感。
例如,常加入花草、果品、坚果等作为茶的配料;而蜂蜜、砂糖、鱼腥草等则可以调味提鲜。
4.礼仪规范:唐代的饮茶有一整套礼仪规范,体现了对茶文化的重视。
在对待宾客时,唐代人会亲自为客人冲泡茶水,并按照规定的动作和顺序,将茶杯递给客人,以示尊重。
在饮用茶水时,也有特定的动作和姿势,使茶汤更加醇香。
二、唐代饮茶方式的特点1.品类丰富:在唐代,人们开始重视茶叶的种类和品质,茶叶品种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绿茶和红茶,还有乌龙茶、花茶、香片茶等多种茶叶品类,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2.饮茶的时机:唐代人饮茶的时机非常灵活,不再局限于早晨或下午茶的固定时间。
人们无论在家中、宴会场所还是外出旅行,都会随身携带茶具和茶叶,随时冲泡茶水饮用。
3.享受生活:唐代是开放繁荣的时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日渐加强。
饮茶不再局限于疗养或药用,而是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
唐代人将饮茶视为一种享受,通过品茶、赏茶花、写茶诗等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4.茶文化交流: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非常活跃。
唐代文人墨客常会聚集在茶馆、茶坊等场所,互相品茶、交流心得,甚至以饮茶为话题写诗作赋。
唐朝饮品文化介绍

唐朝饮品文化介绍
唐朝时期,饮品文化十分丰富,其中以酒、茶、水果饮品最为突出。
酒在唐朝是一种非常普及的饮料,种类繁多,包括黄酒、果酒、烧酒等。
黄酒是最为常见的酒类之一,以谷物为原料酿制而成,味道醇厚。
果酒则是以水果为原料酿制而成,如葡萄、桃、梨等,味道清新爽口。
烧酒则是高度酒的一种,经过多次蒸馏而成,口感烈辣。
除了酒类,唐朝的茶文化也十分发达。
茶叶在唐朝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茶叶的品种和产地也十分丰富。
唐朝人喜欢将茶叶煮成浓茶或淡茶,加入盐、姜、葱等调料,味道独特。
此外,唐朝还有花茶、草茶等特殊品种的茶叶。
唐朝的水果饮品也非常丰富,各种新鲜水果如葡萄、梨、石榴等在当时都非常受欢迎。
此外,唐朝人还将水果加工成果汁、果酱等食品,丰富了饮品文化。
总的来说,唐朝的饮品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展现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唐朝的饮品文化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饮品文化,成为了中国饮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第一高峰期,那么唐代茶文化有什么饮茶方式呢?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一起来看看。
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
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筒”,也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
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
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
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
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
这些器具陆羽曾在《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
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这证明唐代都
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方法煮出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
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
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先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
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
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
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
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唐代茶文化的茶具介绍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佼佼者就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堪称是茶器中的国宝,集中表现了唐代茶器的兴盛。
事实上,唐代的茶具从质地看,可分为金银瓷石玻璃等多种,
甚至出现了以器具质地为茶汤命名的讲究,金银为器的称为“富贵汤”,琢玉为器的称为“碧秀汤”,瓷器饮茶称为“压一汤”,其中以瓷器茶器最为盛行。
在唐代,茶盏的,为时人所常用。
特别是邢窑白瓷碗,然而陆羽认为越窑茶碗最好,最适合饮茶。
他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
陆羽在书中还曾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
唐代半升约为我们现在的270毫升。
除了越窑和邢窑茶器,值得一提的还有湖南岳州窑。
岳州窑自南北朝到盛唐一直以烧制青瓷闻名,晚唐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烧制釉下红绿彩瓷器的长沙窑,主要以出口中东地区为主。
唐朝的茶文化介绍大唐君臣清平茶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之事。
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
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学制度,
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
陆羽的《茶经》就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
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
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
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料。
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
《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照德寺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
长安汇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
高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世使君》一诗中就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
唐代饮茶诗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所论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喝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明唐代佛门禅茶已经非常兴旺。
钱易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唐宣宗曾问一位130多岁老僧,吃了什么药能这么长寿?老僧说没吃什么药,惟一的嗜好是饮茶。
法门禅茶是佛教中的一种茶道,是禅师茶艺、佛门品茗的高雅艺术。
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
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大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