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一起来看看。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商务礼仪的礼仪茶

商务礼仪的礼仪茶在商务交流中,商务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商务活动中,合理的礼仪举止可以让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开启成功的合作之路。
而其中,商务茶道礼仪更是作为一种具有亲和力、稳重感和文化气息的礼仪文化显得特别重要。
商务茶道礼仪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方式。
通过商务茶道礼仪我们可以向外国客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交流。
而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礼仪也是社会中最为普及和受追捧的茶文化。
在商务礼仪中,茶道礼仪的应用范围很广。
从商务洽谈、商务采购,到欢送和招待,甚至重要节假日的场合,都可以用茶道礼仪来传递礼仪文化,汇聚商务人士的感情。
一、商务茶道礼仪的起源及历史传统的商务茶道礼仪在中国茶文化中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
据传说,唐代开元年间,大明法师将茶送到达官贵人所在的地方,并向贵人演示了如何制作茶。
随着茶的不断发展,茶文化也逐渐成为一种文艺形式。
唐代的茶文化主要表现在茶艺的独特魅力和茶人的美学价值上。
宋代则将茶艺与礼仪文化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文化传承的发展,各地民间茶文化在茶艺和礼仪方面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在清朝,商务茶道礼仪达到了它的热潮期。
那时的商务茶道,将茶之匠左右逢源文化巧妙地融进了礼仪中。
商务茶道礼仪在清代由康熙后人所带来,形成了精细、正式、严肃的样式。
经过不断的传承,商务茶道礼仪的形式逐渐变得成熟、完善,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二、商务茶道礼仪的重要性在商务茶道礼仪中,礼仪之道在茶道上体现得尤其详细,而礼仪是文化弘扬的重要渠道,也是建立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因此,商务茶道礼仪被视为舞台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人们在商务场合中展示自己文化水平和社交礼仪的有效方式。
商务茶道礼仪能够通过分享茶道的文化内涵,加深商务关系和社交圈。
茶文化中诸多的禁忌和习惯,能够加强异国文化的理解,成功地拓展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广度和深度,让企业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
商务茶道礼仪还能为提高企业形象带来不小的帮助。
唐代中国茶道分为

唐代中国茶道分为茶具制作与茶艺表演唐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茶道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与魅力。
在唐代,茶具制作与茶艺表演是茶道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首先介绍唐代茶具制作的特点,然后探讨唐代茶道的茶艺表演,最后总结唐代中国茶道的特色与影响。
一、唐代茶具制作的特点在唐代,茶具制作追求的是精致、雅致与实用性的结合。
茶具的制作材料以陶瓷为主,此时的茶盏、香炉、茶壶等器具开始得到广泛使用。
唐代陶瓷制作技术精湛,制作出的茶具造型优美,细腻典雅,常常以白色为主,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器物的比例。
同时,茶具的制作过程也注重细节和工艺,使用了许多陶器加工的技巧,如釉彩、刻痕等,使茶具更加具有观赏价值。
二、唐代茶道的茶艺表演茶道的表演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茶人们的茶艺表演使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唐代的茶艺表演主要分为茶煮与品茶两个环节。
茶煮是指使用茶壶进行的煮茶活动。
在唐代,茶壶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
茶壶的设计考虑了饮茶的需求,使得茶叶的香气能够充分释放,并且保持茶水的温度。
茶人们在茶煮环节中,通过灵活的手法和熟练的技巧,将茶煮得香气扑鼻、色泽明亮。
茶煮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技巧的展示,更是茶道中的一种仪式感。
品茶是一种寻味和欣赏的活动,唐代的茶人们在品茶环节中注重的是茶叶的品质和茶汤的味道。
茶人们会通过细细品味茶汤的滋味和香气,来感受茶叶的优劣和茶水的质量。
茶人们的品茶过程并不仅仅是为了饮茶,他们会将茶汤视为一种艺术品,追求品味和心灵的愉悦。
三、唐代中国茶道的特色与影响唐代茶道的特色主要在于茶具制作的精湛工艺和茶艺表演的表现形式。
唐代茶人们追求的是茶道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他们把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表演,注重茶道的仪式感与情趣。
茶道在唐代的发展,为后世的茶道传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于以后的茶道发展和茶艺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唐代中国茶道分为茶具制作与茶艺表演两个方面。
唐代茶具制作注重精致、雅致与实用性的结合,茶具制作材料以陶瓷为主,造型优美,注重细节和工艺。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
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析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达到了繁荣发展的巅峰。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茶道精神、茶具与茶艺等方面,对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
在唐代,茶叶的种植和饮用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活动。
当时唐政府推行茶树的种植,茶叶的产量大幅增加。
随着茶叶的普及,茶道开始逐渐形成。
二、茶道精神
唐代的茶道注重的是内心的宁静与修养。
茶道强调恬静的环境和平和的心态。
喝茶被视为一种精神修炼的过程,有助于净化心灵,提高专注力。
三、茶具与茶艺
唐代的茶具多采用陶瓷制作,如瓷杯、茶碟等。
茶道的茶具追求简约高雅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茶艺手法则十分独特,如茶叶的选取、泡茶水的温度掌握、茶道具的使用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四、茶道的仪式
唐代的茶道仪式分为准备茶具、烹茶、奉茶、品茗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其规范的步骤和流程,同时也注重与茶友们的互动。
五、唐代茶道的影响
唐代茶道的形成对于后世的茶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道的精神理念在日后发展出了更为细致和深远的内容,茶具的设计和茶艺的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承载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在历史背景、茶道精神、茶具与茶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茶道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为后世茶道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茶道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标准,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和平与内心宁静的生活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XXX《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XXX《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满分答案XXX《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一、单选题1.在哪个时期,陶瓷茶具明显取代了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A.秦朝B.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正确答案:C2.下列几种茶中,哪种不属于“世界知名”四大红茶?A.印度阿萨姆红茶B.祁门红茶C.正山小种D.斯里兰卡高地红茶正确答案:C3.世界三大饮料是指什么?A.咖啡、XXX、茶B.咖啡、可乐、牛奶C.茶、可乐、牛奶D.茶、纯净水、牛奶正确答案:A4.《山窗清供》的作者是谁?A.XXXB.XXXC.XXXD.皎然正确答案:C5.茶韵中音韵是指什么?A.茶叶的声音B.泡茶的声音C.铁观音的观音韵D.乌龙茶的韵味正确答案:C6.第一位把中国茶理带到日本的僧人是谁?A.XXXB.最澄C.皎然D.XXX正确答案:D7.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哪三个层次?A.物质、行为、精神B.自身、他人、社会C.天、地、人D.你、我、他正确答案:A8.中华民族的“国饮”是指什么?A.水B.酒C.牛奶D.茶正确答案:D9.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哪个朝代?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正确答案:A10.“君不见,昔时XXX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这首诗出自XXX的哪首诗呢?A.《行香子》B.《水调歌头》C.《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D.《试院煎茶》正确答案:D11.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与酥油茶有着重大关系呢?A.太平公主B.XXXC.XXXD.XXX正确答案:B12.茶道一词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A.皎然B.XXXC.XXXD.XXX正确答案:A13.饮茶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由烹煮饮茶法,变成了清饮泡茶法的时期是?A.明清时期B.唐朝C.宋朝D.元朝正确答案:A14.午子绿茶的茶韵是什么?A.幽韵B.雅韵C.冷韵D.岩韵正确答案:A15.我们日常饮用绿茶适合用什么器皿?A.塑料杯B.金杯C.铁碗D.玻璃杯正确答案:D16.XXX所写的一本茶学著作是《茶养生记》。
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和特征

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和特征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
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
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
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中国茶文化 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国茶文化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礼貌的精华。
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书《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中国人饮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
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制茶方法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茶叶和茶文化就传入我国,并以“茶道”为核心逐渐形成了中国茶叶的文化传统。
唐代陆羽、宋代陆羽等人撰写的《茶经》对饮茶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茶艺茶艺是指用茶或茗汤来招待客人。
它是中国民族饮茶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文化修养,是一种艺术追求。
中国的饮茶文化历史悠久,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中国人饮茶非常讲究仪式,讲究品茗、赏言、赏行。
一杯清美、高雅、芳香、雅趣和幽雅和谐之茶是中国人生活的乐趣。
饮茶也称品茗、焚香、赏味。
2.饮茶习俗饮茶习俗由来已久,不同地区的饮茶习俗也不尽相同,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的茶俗。
我国唐代即有饮茶习俗,《茶经》中明确记载:“饮后以茶送人,有茶送人之义”。
唐宋时期饮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和规范的习惯,如“送茶诗”就是反映唐代饮茶习俗的代表性诗篇。
唐宋时期将饮茶习惯发展成集饮、点、饮于一体的新风尚,并将茶叶作为礼仪形式之一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饮茶中不仅有一般人饮酒时需要做的事而成为习惯,更是为了消遣娱乐而形成了一种新风尚及对生活质量要求之心理状态。
宋代文人张先在《茶赋》中记载:“寒食迎客至家自奉,饮茶当得与君长”;陆羽《茶经》也将饮茶当成饮酒消遣之物,并提出了饮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
3.饮茶文化的表现中国的茶文化表现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它包括饮茶、行善、乐茶等各种形式。
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饮茶,饮汤,烹茶,饮汤等,其中“饮茶法”更是被称为中国传统饮茶文明之核心。
所谓饮茶法就是把茶水放入器皿之中,以沸水冲泡,待茶水呈黄色时,即为饮茶,待茶水呈褐色时即可斟饮。
品茶时最讲究品尝茶叶鲜绿而有光泽有弹性或软滑细嫩香之品。
一杯清纯的茶、一杯高洁雅洁的茶一般要饮三遍左右。
茶文化的概念是什么

茶文化的概念是什么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概念,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概念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茶的深加工茶叶深加工的含义茶叶的深加工是指用茶的鲜叶、成品茶叶为原料,或是用茶叶、茶厂的废次品、下脚料为原料,利用相应的加工技术和手段生产出含茶的制品。
含茶制品可能是以茶为主体的,也可能是以其他物质为主体的。
茶叶深加工的意义一是充分利用茶叶资源。
很多的低档茶和茶下脚料、茶废弃物没有直接的市场出路,而其中又有大量可以利用的资源,对它们进行深加工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为人类造福,而企业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二是丰富市场产品。
茶叶当然是很好的东西,但是人们已经不满足茶叶仅仅是“干燥了的树叶”的产品形态,人们需要丰富化的茶制品。
三是开辟新的功能。
茶叶的许多功能或功效不能够在传统的冲泡方法中得以利用,将茶进行深加工,可以有方向、有目的的利用这些功能。
同时在深加工中也与其他的物质相配合,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茶叶深加工的技术按《茶叶深加工技术》所述,茶叶深加工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或是四个类别,它们是:机械加工、物理加工、化学和生物化学加工、综合技术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一、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
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
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
“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
饮
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
从饮茶所属人员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
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
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
既祛竭乏,难舍斯须”。
人们对茶“溺
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
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
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二、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
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
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
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
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
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出现了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
《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亦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
煌成就。
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
茶诗。
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
唐
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
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茶画。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
阎立
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
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现。
张莹的《明皇
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
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
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
这些画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
比较具体、细腻。
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
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
为茶文化的繁荣而辛勤耕耘。
四、饮茶仪规和茶道的出现,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
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主要体现在《茶经·六之饮》中。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
次之者,碗数五。
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
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除了普通饮茶仪规外,唐代已经
形成宫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僧侣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饮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规则。
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
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
茶道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茶道”这个词而已。
诗僧皎然首次提
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过程归纳为3个层次。
卢仝又在《走笔谢孟
涑议寄新茶》中生动描绘了饮茶的7个层次。
刘贞亮将茶叶功效概
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
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
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茶叶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礼仁”,“以
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条纯粹是谈茶的
精神作用。
至此唐代茶道已经形成。
陆羽之前,饮茶和“瀹蔬而啜”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怎样讲究道,有道也不会大行。
但陆羽通过《茶经》对如何采造茶叶,怎样烹煮,应备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饮用一一加以总结和倡导以后,把茶叶的饮用,由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提高和发展为一门专门的技艺
和学问,这时,也只有到这时,我国才开始重视和产生讲究饮茶之道。
这就是说,在《茶经》和最初的茶道中,陆羽和大家在讲究饮茶之法的同时,一开始就提到和就具有精神的一面。
而这精神的一面,不是来之于其他,恰好正是从茶文化的淀积中承继过来的。
《茶经》提出的茶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饮茶者饮茶时要修心养性,效做这样的人。
陆羽《茶经》中饮
茶之道要求做精行俭德之人的这条,如溯其源,我们由《晋书》桓
温和陆纳传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视之为是“素业”,即可找到其根缘。
当然,当时在中唐陆羽、皎然等倡导茶道之时,关于茶道文化
的精神内涵,并不只是要求做“俭德”之人一点,至少从皎然的看
法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尔真”,其内容自然是极其
丰厚的。
8世纪继陆羽《茶经》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书《茶述》,其对茶
和茶文化特点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几句,对茶道在物质上如何
更好愉悦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养,说直接些,有点现在
茶道宣扬的“和敬清寂”的韵味了。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比屋之饮”,也
就是家家户户都饮茶的意思,可以得知唐代国都长安等地饮茶的普
遍程度。
除了“两都并荆渝”之间以外,饮茶之风也是同样盛行,
这种情况以《封氏闻见记》中记载的最为典型,“自邹、齐、沧、
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可见,茶饮已经深入民间,成为生活之必需。
茶叶文化的通俗和高雅,均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
在大众茶饮和宫廷茶饮之外,还有一个僧侣圈。
这些人中有不少是陆羽的师友,
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皎然、齐己等,都是陆羽的茶艺老师。
由于陆羽的烹茶技术提高很快,烹出的茶汤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积和尚到了非陆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
这也说明陆羽从智积和
尚的高超烹茶艺术中得到了精髓并有了新的发展。
茶与佛教的缘分很深,到了唐代这种缘分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近年来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教
与茶饮之间的特殊关系。
文人介入,诗文吟颂
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
辉篇章。
在唐诗中,有关茶叶的作品很多。
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的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齐己的
《谢湖茶》、皎然的《访陆处士羽》等。
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
律诗、绝句等,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同时,这些文化
艺术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贵资料。
茶叶专著的出现众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后陆羽撰写的《茶经》三卷,是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标志着茶学系统的确立,在推动
茶饮继续扩大的同时,也开创了茶叶专著撰写的先河。
陆羽著《茶经》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陆羽是中国的“茶圣”。
《茶经》是中
国茶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
系统总结。
《茶经》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
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自《茶经》后,不少有识之士,对茶叶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及时的总结,自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出现了不少茶叶专著。
如皎然的《茶诀》三卷,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一卷,温庭筠的《采茶录》
一卷,佚名的《茶苑杂录》一卷,裴汶的《茶述》、温从云等的《补茶事》和毛文锡的《茶谱》等。